最近和形形色色的人聊AI的使用,越来越感觉 AI 平权任重道远,现在更像是一个大筛选器,最后留下的用户画像非常高度重合:年轻男性、理工科、技术岗位从业者。
AI 成了效率鸿沟,资源和技能才是隐形分水岭。程序员和学霸们靠着专业技能和顶级学校的资源(教育账号、科学上网),把AI玩成生产力——科研加速、公式秒解、学习开挂,效率起飞。 但另一方面,非技术背景/资源有限的人,往往只轻度使用(做个图片或问问运势)。
女性更容易对 AI 摆手拒绝,背后是没兴趣还是没机会?观察到对AI的兴趣度,男生 > 女生,学生 > 职场人。仅仅是“天性”不同还是STEM领域长期存在的性别结构差异?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规训或接触壁垒?某些男性点评女性朋友“用AI聊天谈恋爱很无聊很浪费时间”时,那种优越感是否复制了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
AI 只是面镜子,映出社会的分层、焦虑、渴望......当我们讨论“用不用AI”,其实是在问:
技术红利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分配?
效率追求与人文价值如何平衡?
人类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能否、又应否被算法部分满足?
我们没有答案,但不要停止追问。技术狂奔时,人文的思考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