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南淮说书人
389关注1k被关注2夸夸
冷面笑匠
调教大模型
专注吐槽,不加微信闲聊
南淮说书人
8天前
最近和形形色色的人聊AI的使用,越来越感觉 AI 平权任重道远,现在更像是一个大筛选器,最后留下的用户画像非常高度重合:年轻男性、理工科、技术岗位从业者。

AI 成了效率鸿沟,资源和技能才是隐形分水岭。程序员和学霸们靠着专业技能和顶级学校的资源(教育账号、科学上网),把AI玩成生产力——科研加速、公式秒解、学习开挂,效率起飞。 但另一方面,非技术背景/资源有限的人,往往只轻度使用(做个图片或问问运势)。

女性更容易对 AI 摆手拒绝,背后是没兴趣还是没机会?观察到对AI的兴趣度,男生 > 女生,学生 > 职场人。仅仅是“天性”不同还是STEM领域长期存在的性别结构差异?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规训或接触壁垒?某些男性点评女性朋友“用AI聊天谈恋爱很无聊很浪费时间”时,那种优越感是否复制了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

AI 只是面镜子,映出社会的分层、焦虑、渴望......当我们讨论“用不用AI”,其实是在问:
技术红利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分配?
效率追求与人文价值如何平衡?
人类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能否、又应否被算法部分满足?

我们没有答案,但不要停止追问。技术狂奔时,人文的思考更珍贵。
02
南淮说书人
12天前
大众点评诞生在上海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非代表性个例,和北京的算法吐槽要“推荐附近的精品咖啡”,我们的产品推荐了瑞幸。对方迷惑地问“那怎么了?”,我解释“瑞幸不算精品咖啡”,对方又问“那星巴克算吗?”
20
南淮说书人
13天前
问北师大和人大毕业的标注同事:“你们干这个不委屈吗?”,她们表示不至于,“我们同事里还有清华北大的呢,现在毕业生都是哥大数学系了。”
92
南淮说书人
14天前
最近合作的同事是一个 04 年的小朋友,来自东北的中文系毕业生,帮我一起调 prompt 控制模型的输出。

没想到成果显著,我们模型现在文采斐然但偶尔会忍不住出现“为啥”,“咋办”之类的描述,活脱脱一个来自东北的中文系毕业生。
63
南淮说书人
16天前
对接一个新同事,看她邮箱名称后缀是“.94”,我以为遇到了同龄人,问“你也是 94 年的吗”。

对方说那是入职日期,出生年份其实是 04 年。
60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对离婚率有了直观的体感,四年前同事聚餐,7 个人里 1 个已婚,剩下的都有几年内结婚的打算。如今再见面,其中3个人已经结婚又离婚了。
00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AI 生成播客劝退的一大理由:默认一男一女对谈,女生做小白状提问,男生侃侃而谈。人类世界的刻板印象还是通过数据采样精准复刻到了赛博世界。
21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之前特别讨厌一个算法,是个非常严肃较真的中年大哥,铁面无私,不近人情。对别人要求很多,所有合作方都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做事,数据格式都得按他的要求来,有一点不满意就让人改了又改,任何需要决策的事项都必须让所有合作方签字盖章,每个配合他的人都苦不堪言。

后来他转岗了,新来的继任者是个小年轻,做事毛毛躁躁,一点都不让人放心。怕他搞出乱子影响其他人,我只能按之前算法的标准要求他的每一项工作,还被他千恩万谢觉得我靠谱。

质疑大哥,理解大哥,成为大哥。
41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被犟种模型折磨的一天,垃圾模型不知道从哪里学到了主播发言,总回答“错了我直播吃键盘”,调了半天终于不吃键盘了,开始“错了我直播倒立洗头”。
20
南淮说书人
2月前
和那些签名档就是微型简历,实习 title 都挂不下了的网友不一样,我们这种天天骂老板骂公司的只会裹紧马甲生怕被同事发现。

有同事平时在网上实名冲浪,入职后即刻停更了一年,离职才开始继续发。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