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南淮说书人
386关注1k被关注2夸夸
冷面笑匠
调教大模型
专注吐槽,不加微信闲聊
南淮说书人
18天前
遇到不搞办公室政治,一心专注做事的上级太难得了,在乌烟瘴气的职场上是少见的清流,只是担心这样的人能待多久。

从ta身上学到如何更精细化地分析数据,如何从用户视角出发提升体验,如何尝试新工具提升办公自动化流程,如何不被OKR绑架而是做对用户体验更好的事情。别人想卷核心业务就卷吧,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事情太多了没必要争。

要不是为了这样的团队氛围,谁会愿意上班呢?
00
南淮说书人
19天前
嫡系是可以跟着老板们披荆斩棘,从一个重点业务跳到下一个重点业务,跨业务跨职能跨岗位不停转岗追风口的。

非嫡系是业务做到位没有增长空间了,你没经验也干不了别的,干掉;业务不到位,你做得不行,才不是老板们决策失误,干掉,然后新招一个巴不得祖上三代都有垂直行业经验的人再试试,不行再干掉。
40
南淮说书人
21天前
听说数分同学请了尊增长天王在工位上,每次开实验前都要拜一拜,实验数据就正向了。

我和产品同事说“我们也去团购一个吧”,同事冲我翻了个白眼儿,“听听你的用词,团购一个,像话吗?你的实验别想正了。”
12
南淮说书人
26天前
两周前:我大刀阔斧革新的实验为什么负了,为什么。
今天:我小修小补改个小毛病的实验为什么正了,为什么。
00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一位近期脱北入沪的同事说上海太好玩了,开心度过了刻板印象中上海的一天:周末上午从brunch开始,打网球,看电影,吃云贵川bistro,晚上在黄浦江边上的小酒吧喝两杯。

我合计自己的周末:吃煎饼果子,打羽毛球,吃潮汕小菜馆,逛街但没舍得买,晚上吃肉饼配“黄浦区穷鬼鸡尾酒吧排行榜”上的便宜鸡尾酒。

好像也差不多?
00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来公司楼下manner买咖啡,听见他们在放苏打绿的新专辑。
20
南淮说书人
1月前
有人上班的时候逻辑清晰,各种方案一套一套的,一到自己的事情上立刻失忆,技能全部归零。

好友的大哥,以前也干过各种海内外产比如musically,taptap,soul的运营负责人,职场评价很高。现在裸辞追梦组乐队,在各大livehouse门口发纸质传单。

好友疯狂吐槽,“他倒是把那套运营思维用上啊,划分一下不同渠道用户来源,纸质广告上都不知道来个二维码。”
04
南淮说书人
2月前
双标同事的日常是这样的:
实验正了:果然用户还是识货的;
实验负了:AGI来了也白费。
00
南淮说书人
2月前
最近和形形色色的人聊AI的使用,越来越感觉 AI 平权任重道远,现在更像是一个大筛选器,最后留下的用户画像非常高度重合:年轻男性、理工科、技术岗位从业者。

AI 成了效率鸿沟,资源和技能才是隐形分水岭。程序员和学霸们靠着专业技能和顶级学校的资源(教育账号、科学上网),把AI玩成生产力——科研加速、公式秒解、学习开挂,效率起飞。 但另一方面,非技术背景/资源有限的人,往往只轻度使用(做个图片或问问运势)。

女性更容易对 AI 摆手拒绝,背后是没兴趣还是没机会?观察到对AI的兴趣度,男生 > 女生,学生 > 职场人。仅仅是“天性”不同还是STEM领域长期存在的性别结构差异?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规训或接触壁垒?某些男性点评女性朋友“用AI聊天谈恋爱很无聊很浪费时间”时,那种优越感是否复制了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

AI 只是面镜子,映出社会的分层、焦虑、渴望......当我们讨论“用不用AI”,其实是在问:
技术红利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分配?
效率追求与人文价值如何平衡?
人类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能否、又应否被算法部分满足?

我们没有答案,但不要停止追问。技术狂奔时,人文的思考更珍贵。
13
南淮说书人
2月前
大众点评诞生在上海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非代表性个例,和北京的算法吐槽要“推荐附近的精品咖啡”,我们的产品推荐了瑞幸。对方迷惑地问“那怎么了?”,我解释“瑞幸不算精品咖啡”,对方又问“那星巴克算吗?”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