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常青藤Livy
291关注550被关注0夸夸
阿里AI PM,在做文本生成,做过chatbot评测和后处理,懂一点搜索广告和商业增长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enfp ex 百度 京东
置顶
常青藤Livy
1年前
之前很喜欢在即刻写自己对于成长,对于职业的一些思考,今年的一个目标是让自己逐渐钝感并且专注于个人成长和业务。
按照和几个高阶同事的交流,他们不读自媒体、不写自媒体且不做副业(投资理财/买房除外),因为会咬人的狗不叫或者真正的成长或赚钱技巧是不会以卖课的形式流转到市场上的。
基于以上背景,近期我大多数的即刻思考都是一周删除/仅留1-2条。
再一个是个人不太自律,长期挂着我很容易关注转评赞数据,多少有点表演型人格哈哈哈。
但我仍旧是即刻活跃用户,我的介绍可以看我的主页,ex京东广告产品,现百度搜索广告的AI产品,ENFP!
聊投资理财心得 文艺类兴趣爱好 广告/AI 约演唱会/出门玩 都可找我,base后厂村,欢迎加我微信或约我面基!
30
常青藤Livy
07:18
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在美国读研的时候参加过很多学校的就业社团/活动,什么superday 学长学姐分享,他们会讲很多 大一大二就疯狂social 联系校友/邻居等一系列可以用上的资源,获取return offer。 以及 美国人 一半很躺,剩下的有一小半,贼他妈卷和聪明,且聪明自信,不需要读研证明自己价值,这个和国内趋势倒是很像,本科能找到工作的,基本聪明 努力 方向选择 学历缺一不可。

刘杰尼: 中国小孩成熟得太晚了。创业后见到/了解到很多这边的美国小孩,尤其是还有奋斗意愿的第一代移民小孩,都很吓人很卷很聪明很会来事儿。越对比越觉得我年轻的时候浪费了太多时间,被塑造得太循规蹈矩,太不敢冒风险,太晚才能独当一面。这不仅仅是原生家庭起点的问题,也是社会环境的问题。 我嘴上骂着怎么这一代gen alpha这么会做营销虽然产品做成一坨屎,但是心里真的很佩服很能从他们的互联网行踪里学到很多东西

00
常青藤Livy
6天前
十一的8天假期全部用在了看装修,全包 半包 工长模式零零散散聊了十几家
一天看4家设计方案后,样板间/水电木瓦油PTSD中…
这些天听到的一个共识“没有不踩坑,只有大坑和小坑”,线索广告大有可为
现在哪家设计师能一个小时聊完方案和报价,不仅不会觉得敷衍,只会想谢谢!!真滴太累了
60
常青藤Livy
14天前
今日被我们算法同学的学历密度震惊到了,平时大家都悄悄咪咪 内向 默默干活,吃饭时候仔细一问 一半清北!
虽说之前在百度的时候,对接算法团队的学历也类似,产品团队里也时不时有几个清北。但还是不禁感慨,搞大模型的人,学历和努力都一样卷。
后面还要学着理解并汇总算法的工作 废物要退群!!!本文科&经管背景的废物 何德何能啊啊啊啊!!!感谢老板包容和给机会吧。
下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大概是,如何让大佬们觉得我不是废物。
我一直觉得我运气特别好,但貌似?可能脑子和努力也还行??我究竟靠的是啥呢?推得动事情?反应快,快速调整和变通?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有过后处理拦截模型&效果评估的体系化经验?
母鸡了,边干边想,多抱紧研发大腿,熬过最近半年再说!
30
常青藤Livy
16天前
谷歌为什么要在搜索框里做热搜sug啊,之前只有历史搜索记录缓存很简洁的。
早上和老板投屏对试用期okr,结果,sug里 2/3是试用期被辞退,到底是网民搜索这个sug多 还是谷歌觉得这类sug制造焦虑,点击率高啊
我真的没搜索过/点击过,搜这个我去知乎/脉脉/小红书不香么…
100
常青藤Livy
18天前
急需一些做内容 编辑 媒体出身的朋友,来交流一波,北京的话我来请客!最好在朝阳!

在上家公司经常标注线索广告的网民咨询会话(医疗 教育 法律等等),现在经常标注全频道的资讯类内容(军事 政治 科技 娱乐 社会新闻) ,AI PM就是要标注标注标注啊。
文科生+杂学家的优势是,闲书看的足够多、阅读速度快一点、甚至会看出来愉悦感(哦!原来这个东西是这个 比如弹射式航母)、幸好有些内容平时也在接触(科技 零售 新能源车 AI等等)
但是仍然想要吐槽一句,我快把我这辈子的新闻都看完了,我tmd再也不想看新闻了,这种“喝茶水 看报纸”的福气,我要ptsd了哈哈哈!
妈的…别说AI生成的内容重复,原来人工的跨媒体洗稿 复制剪切粘贴的也多,内容里的垃圾不是一般的多…
110
常青藤Livy
23天前
和在印度读书+工作快10年的朋友电话了快两个小时,他在台资企业做营建类业务,随手记录一下扯淡里的有趣内容。

最早我们聊印度股市认识,当时我买印度基金赚了15%左右,知道了他在印度工作;中间陆续聊过中资企业去印度放贷、印度存款利率7%-10%、贷款利率相应会更高;今晚和他电话,从企业发展 到地缘政治 到宏观经济 再到个人微观的职业发展等等。

1.中印双方的盲区都非常大,作为邻居我们很多时候只盯着对方的缺点,而忽略了对方的优点
08年左右中印关系曾经非常好,曾有“印铁”而非“巴铁”的说法,曾经有一个有趣的产业链是去印度做飞秒,价格是国内1/3;曾经中国出口建筑类商品,印度免关税;然而现在印度签证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个人最难获取”的签证。
以医疗为例:印度的仿制药做得好,本质是印度政府政策好,要求进口药企业需把配方开放给当地企业,以及做到价格普惠、人民可承担。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免费治病,比如把智齿全程只需要12块、卖药按颗卖,而非按盒卖。

2.中美冲突,中印冲突本质没有区别,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只有相对的强者或弱者
很多央企/大厂/台资企业都会在印度布局或投资,相关人才 技术 固定资产出口在政策层都会有一定限制(和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没啥本质区别嘛)

3.赚钱的生意和信息绝对是捂死不会流传到市场上的,绝对不会以卖课的形式出现,核心还是发现信息差的能力
4.不要看一个人 一家企业 一个国家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要多观察和发现

他聊到当地有几家知名中资企业,遇到了这些公司的员工也不怎么交流,原因是公司要求“沉默寡言”。问就是生意不好做,然而默默投了几百人在这边搞了好几年。仔细一打听,发现,嚯 国内几百万的设备这边卖千万。
也就是,不要只看“营商环境差,投资不回本”的新闻,还得看“国内设备翻倍卖过去,前期收入也够后期赔了”的事实。
这个和我们之前做广告好像啊,每次出差见客户,被客户骂效果差要停投,结果回来继续投放hhh,能投放就代表能赚钱。

5.国格 人格 有时候和一个国家的经历 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我们聊到印度只经历了殖民,没经历战争所以保证了文化的完整性;但也正是这种完整性,更延续了他们的阶级制度。中国经历了历代的分分合合,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一脉相承的记忆让我们共享了某种民族共识。

在中国,大陆人 台湾人 意识形态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看待彼此时,是否认为对方是同一种族。
再到硅谷高管 美国学界 政界对于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判断,比如中国人会报国 印度人会叛国等等。以上论断不一定完全正确,有时候是来自于刻板印象,但总归是 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完睡觉哈哈哈,又是一篇随记。
20
常青藤Livy
1月前
南半球冬春交际,牛马的16天暑假也要结束了,四时晴雨都见了,天公很作美!又一次DIY 行程,DIY爽,一直DIY一直爽。
随便写写旅途见闻,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和钓鱼佬的闲聊:中国越来越厉害,谦虚更容易被当做是伪装
去三文鱼渔场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本地钓鱼佬,大爷本人在沿海城市带观鲸团,旺季工作一两个季度,剩下的季节就在新西兰/世界各地旅行,接触过一些中国人。
关于钓鱼,他说钓三文鱼呢主要看运气,有时候一天都钓不到,有时候两三个小时就有了,如果钓不到,就去卖鱼的餐厅买一条安慰一下自己,所以这条路被称为“the road of shame”,我真的被新西兰人的幽默笑到了。晴天很难钓鱼,水太清澈了鱼就不会上钩,和中国人的“水至清则无鱼”真滴像啊。
顺手聊到了一些政经话题,我说新西兰人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牛羊,新西兰也比较独立,在各种政治纷争上可以保持相对中立。他:并不容易,左边有美国,新西兰是五眼之一;右边有中国,新西兰依赖中国的进口,且中国在太平洋地区话语权越来越强,保持中立越来越难。
后面他问我现在中国经济如何,我给了一个很谦虚的答案,事后想想太保守了,开启夸夸模式才对。我说经济整体在下行,原因分为3个,疫情之后经济有点通缩,大家都不敢花钱;特朗普的贸易战很恶心,尤其现在中国做出海的人越来越多;居民资产缩水,房价下降。大爷:全球这么多made in china,你们一定有超多百万富翁,顺带cue到说 trump is a fucking idiot。我爆笑哈哈哈!!!

一个英国出租车司机:落叶不一定要归根
和他开始闲聊是因为他的口音一点都不native,他提到说,他这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所以他尽量让自己的英语通俗易懂,而不是像澳洲人一样,又快又有口音。(笑死,我一度以为是我英语退化太多了哈哈哈!)
他生于印度,9岁随父母从英国搬来新西兰,之前在台湾生活过8年,很喜欢泰国且去过泰国5次。现在60多岁,父母在英国去世后,他在泰国给自己买了墓地,因为老了之后他更喜欢温暖的海滩。顺手夸赞了一下,他说他没有固定的家,他是resident of the planet。
有被触动到也觉得很浪漫,再次感慨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我们追求的按部就班、稳定、落叶归根,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或许并非最优选项,年轻的时候多做、多错、多经历、多吃,或许才更能有理有据的说出“落子无悔”,“此生无憾”。

一些博学的大巴司机:蓝领也非常值得受人尊重
从奥克兰到rotorua,从基督城到twizel,再到wanaka,皇后镇,一直坐的都是大巴。原因是,不习惯右驾国家的交规,南岛的大部分行程都是山路,担心冬天路滑不安全。
然后就被N个大巴司机的讲解惊艳到了,他们怎么能这么博学和有趣呢,就算是背稿子我也背不下来呀!挑听懂的听,一方面感慨自己知识面和词汇量还在,本科学英语的作用;一方面感慨这些司机咋这么学术,这边旅游产业真卷啊!
从原始河床 植被分布 气候 地质史 讲到英国和毛利人抢地盘;从本土植被tussock的不同颜色 讲到灌溉系统 篱笆的更新迭代;从每个湖泊/草原/森林/瀑布/冰川的面积讲到皇后镇的建城史,展开讲了讲掘金潮;从一个堤坝的建设过程,讲到“猎鹿人”这个职业百年来的演变和风险,理解了为什么直升机在当地会如此发达。
有一个司机说,30年前他在大学教地理,合同到期后就来当大巴司机了,因为每天都可以感受到新西兰这个“微缩版地球”的季节变换。这里热带植被和寒带植被混在一起生长,既有当地特色的灌木丛,也有处处可见的棕榈树,还有又高又直的寒带针叶林。另一个司机讲了一个类似于十里不同天的现象。五个小时的车程,他恨不得举出10个 “最爱地点”。
这么看来,他们是真的热爱自己的职业,职业或许分三六九等,但热爱人人平等。

爬山和徒步:万事开头难,感觉到自己体力和腿部力量在变好
半个月的旅行中排了三个徒步日,每次大概3万步,平地走路很随意,最难受的是roys peak,单程15公里,海拔1.5km,往返一共7h,过程痛苦结局美好,上半年健身房撸铁60多次可能真的有用的!!
最初的300米海拔提升通过五个盘山弯实现,爬的各种怀疑人生,一边看谷歌地图一边看海拔app,怎么才走了这么一点点!我能爬一半就谢天谢地!我怎么可能走完4h的上山路?
结果!只有最初的300米爬升最难受,随着路上风光越来越好,找了个访谈转移注意力,然后我就真的爬上去了,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
人生里很多事情或许也是如此,忍一忍就过去了,忍一忍三个字,对于一个随性的enfp可太难得了。当天晚上腿疼到失眠,再次怀疑自己不是来度假,而是来军训的hhh,我简直是作孽啊哈哈哈。

中国品牌出海:遍地开花结果
食看到了coco都可 椰椰制造厂 贡茶 无名缘 杨国福 正新鸡排等品牌,玩看到了泡泡玛特,这些品牌全都在市中心,走路100m就是LV等奢侈品。
重点写写行,国内新能源车出海市场很大,名爵的本土化做的真滴好呀哈哈哈。新西兰人虽然人高马大,满大街却都是十几年前的丰田 本田 五菱 铃木之类的日系车,size和奥拓差不多,现代都算大车。和朋友讨论后发现原因分几种,环保原因 产业结构原因(当地无重工业,车辆全部依赖进口 。假期还听完了老罗和何小鹏的对谈,对汽车出海信心up up up。

第一次见&第一次吃的一些东西:
植被类:鲁冰花 tussaca manuka 黄绿灰三个颜色在一起的苔藓 海岛上会长毛的树
动物类:小蓝企鹅 KEA鸟 图伊鸟 野兔 野雉鸡 白色/红色的鹿 圣伯纳狗狗 海狮
吃:新西兰三文鱼、南极鳌虾、阿根廷烤肉、土耳其烤肉、印尼菜;
景观:地热喷泉、地质彩色湖、冰川、雨天的米尔福德峡湾、火山岛
一些迷茫:至今不懂开车的左右怎么分hhh,路痴ing;白皮er真的好耐冻
一些徒步相关:美丽奴贴身层、中高帮徒步鞋(迪卡侬yyds!)

一些下次的todo,留一些遗憾给下次探索,下次来感受下夏天
跳伞 直升机 300m秋千 蹦极 打枪 冰川徒步
咖啡 葡萄酒 冰淇淋
系统的捡一下英语,英语是真的技多不压身哈哈哈!
20
常青藤Livy
2月前
新西兰旅行的一些插片 随机插播、随便排版、随手搞笑:
雪山 湖泊 冰川 地热湖
暗夜保护区的星空(来自手机)
敲可爱的小蓝企鹅
01
常青藤Livy
2月前
这几家搞AI的公司快在T3机场打出脑浆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