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周中见了几个前外企的同事做了coffe chat,周末参加了疯投圈的北京线下聚会,认识了一些在做广告、AI、海外业务的同行,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又有了新的认知。
最强烈的感受是,没有曲线救国,尽量在核心业务线,保持学习和竞争能力
关于个人的长期职业规划,此前有隐约的设想但是没有精细化到每一步。前几年排除了国企、体制内这个选项,周中前外企的朋友帮我排除了在华外企这个选项。因为外企在国内很少有核心业务,国内即使抢地盘也就是半斤八两的烂项目;如果英语好、善于包装价值能和总监层直接汇报,天花板还会高一点。
周末和业内同行聊完,更强烈的感受到如果想做什么事就应该直接去做,而非transA然后transB,引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只会让自己和目标离得更远。always get prepared for the best chance, 而不是退而求其次,没想好之前就韬光养晦积蓄能量。和股市一样,闪电劈下来的那一刻,保证自己在现场,能熬到机会来临。
曾经想过的一个路径是tiktok->外企,周末听了一些关于tiktok、腾讯、meta的工作氛围相关的信息,结论是做商业化和AI的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躺平。行业里有一条隐形的人才链,facebook/google->tiktok->字节->腾讯->其他公司,在当前的公司卷破天,也抵不过突然有人来降维打击。除了你在卷自己,大盘和同行也在卷你,有时候要独善其身,有时候更要知道找对方向和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