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爆料:香港金融骗子多,“打新基金”藏雷暴
香港金融骗子特别多,上次提示了“外汇套利”和保险圈的一些套路:
以外汇套利策略著称的安山资本曾风靡“家办”圈,凭借着年化收益20%+回撤2%以内的净值曲线成为很多“家办”的主推产品。
除了安山资本外,收到一些互联网好友申请,获取了一点内幕消息,大家留意以下机构,很可能也都是骗子:
恒昌财富、天九共享、融通财顾、天华君泽、逸信基金、华侨财富、瓴宇家办、乾道…
还有个专家朋友,和我说了一个新套路:“打新基金” ,很多保险人、家办人和移民人在卖。
她说:打新骗局我是深入了解并参与过的。
原来今年港股市场回暖,不少投资者开始关注IPO投资机会。
然而,一些不良机构趁机推出所谓"港股打新基金",以稀缺项目额度为诱饵,实则暗藏风险。
这类产品通常宣称能够获取热门IPO项目的基石或锚定额度,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卡游、蜜雪冰城等项目,甚至承诺“保本保收益”。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宣传大多属于虚假承诺。这类产品的运作模式存在明显问题。
首先,真正优质的IPO项目份额通常会被私募基金和资管公司内部消化,不太可能打包成产品对外销售。
其次,港股热门项目的散户配售额度本就有限,所谓"确保满配"的说法缺乏可行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往往与宣传不符,资金可能被挪用至高风险领域,投资者却无从知晓。
识别这类骗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要求机构提供基金在券商的结算单,查看实际获得的IPO配售情况。
但通常情况下,这些机构根本无法提供真实凭证,因为其宣传的额度根本不存在。
这种模式能够持续运作,主要依靠市场行情向好时的收益来维持。一旦市场转冷,就会演变成典型的"击鼓传花"游戏,最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
甚至部分投资者可能了解其中风险,但往往抱着"不会成为最后接盘者"的侥幸心理参与其中。
而且这些机构还会在内地设有销售团队,针对高净值客户、企业家等群体进行营销。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签订各种协议来获取投资者信任。
可怕的是,这些轻资产运营的机构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可能面临追索无门的困境。
投资者应当保持清醒认识,对承诺过高收益、底层资产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保持警惕。
试想一下,卖家说自己是基石投资者,但是基石投资者一般是有锁定期的;反而给客户下有保底,月息1%,上市卖出,和客户三七分。
摆明了是资金池,稳赚不赔的话凭什么借年化12%的钱卖给这些中产散户客户呢?
真正的优质投资机会不会通过这种方式流向普通投资者,遇到类似产品时务必谨慎核实,避免落入金融骗局。
至于对于相关的金融保险,移民家办等从业者,特别是我的同事们,我一直说不要想着打包别人的产品,交易结构越复杂,各种风险越高。
老朋友可能知道我最近做了很多反对伪家办、伪信托的分享。
因为对于客户小白还是从业者新人,都有很强的欺骗性和吸引力,但是专业的金融和保险人觉得提起来“掉价”。
海外的违法成本太低了。
特别是香港没有强制基金托管第三方估值,很多“家办合伙人”同时在做保险+移民+留学中介+卖着底层资产不知是啥的基金。
所以我们想传达的理念其实一直以来就只有一个,就是专业本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一家公司不可能脱离商业原理,靠复杂的多元化关联业务,摆脱掉风险管理成本的递增。
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