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期待,是怎样的体验?
听一个数学老师的播客,说到最近的数学教材改革。别人都说他家孩子的数学肯定不用愁了,只有他自己清楚孩子天分平平,不会是每每拿高分的体质。
他把时间线从当下的小学拉长到十二年,现在做不出来没关系,他相信孩子能在时间里慢慢习得题目背后的解决问题的逻辑。
他放下了对孩子当下的期待。
其实拉长的时间线,也是给作为父母的缓冲带,去和孩子的资质磨合,从期待到无奈接纳到看清孩子究竟是谁。
期待,是个很美的动作,它生来就和美好的对象在一起。放下,是个充满鸡汤味的姿态,它其实没有像读起来这般轻松。
放下期待之前,是攥紧的双手,发热、渗汗,是过山车上的直冲云霄,狂躁、嘶吼,是跌落悬崖的慢动作回放,悬空、无着,如轻轻一碰,就敏感得蜷缩起来的蠕虫。
拉长时间线,便是给自己时间,邀请自己从过山车回到地面,从悬崖落向泥土,相信自己能一点点揉松攥紧发麻的十指。没有期待,便是适时地不去活在当下。
情绪不会像蠕虫那样一惊一乍。而是变成伏在嫩绿桑叶上的蚕宝宝,任由风吹草动,依旧不紧不慢,一日三餐。
看到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他的时间线拉得更长,他说你要活到八十岁的,如何取舍,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这个人。这句话琢磨了半天,什么叫成就我这个人?
如果放在咱这个语境,那没有期待就是:就算当下的某件事情没有发展成好的样子,你也会相信生活不会因此变得糟糕,因为你的信念在人、在人和时间的关系,而不在于期待和它对象撒的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