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大安
29关注17被关注0夸夸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
公号:大安于隅,记录探索真实自我和世界
置顶
王大安
5月前
发下,为了置顶~ 对“你是做什么”的回答。

大安的内容创作介绍|写于2025

00
王大安
4天前
看这本书看出了刷剧的感觉,就是停不下来。有部分书友觉得此书学术素养不佳,我并不介怀书是否正统,只要它写得好看,我就开心读。哪本不是一家之言呢。

看完书,会觉得很欣慰,原来不止个人搞钱难,整个朝代史的朝廷们其实大半也都在搞钱,而且搞得很辛苦。

朝廷搞钱一种是走正常税收,以查清税基为主(地税、人口税、商业税),一种是走收费创新,权力的游戏(比如卖官、卖僧人度牒等官家资源或是盐铁官营),再后来宋代有了纸币后就可加上金融手段了。

本书写了秦到清的三个周期,一开始土地税人口税为主,清朝摊丁入亩,人口税废除,变成商业税贸易税为主,2006年我国农业税废除。政府的税收变化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变化。

之前历史课上也接触过各种朝代变法,理论上听起来都很不错,比如青苗法,在农田庄稼还是青苗时,贷给农民钱用以度日,待日后粮食收获再予以还款还息。然而,这些“好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基层官员懒得去找真正需要贷款的人,而是随意指派以完成指标。

稍微总结了下“好政策”变味的几种情况:

1 人员问题,办事人不尽心。比如青苗法,地方执行不力,不愿花费时间寻找需要贷款的人,变成强行摊派指标
2 人欲问题,利益追逐。比如均输法,将粮食换成土特产,结果变成大家囤积奇货以牟利
3 能力问题,达不到预期。比如朝廷要搞公田,好不容易买了田,结果自己没能力种好,还是要租给佃户,租了还死命压榨别人,搞得别人都不想来种,荒废
4 认知问题,不了解经济规律。比如滥发盐钞或纸币,超出了市场需求,变成泡沫
5 初衷不对,只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不是为了增长经济。搞的是政治运动 ,而不是经济。比如贾似道向富家买回公田,本是交易结果变成全民运动,祸及无辜

任何一项都在伤害国之根基,最后大概率都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

好想法是如何在落地中变形的?值得一思。
00
王大安
2月前
和多年未见的朋友重叙。
TA说很怀念那段时光,虽然后来和很多人都没了联系。
TA感叹,有些朋友大概就是会停留在最好的时光里。深有同感。

可能大部分朋友都是这样,我们共同拥有一段过去,相见有期,而后会无期。
00
王大安
3月前
生下大宝七年后,第二次怀孕,7周胎停。

可能触碰了关键词,小红书一直刷到胎停、引产的帖子,小孕周、大孕周,评论留言着各种不同过程但结果相同的生育故事。

前天做梦,梦到来到一个长长的碑廊,上面刻着一个个宝宝曾经存在过的天数。一块碑接着一块碑。走在其中,一下子醒来。

第一次怀大宝的时候,我一直有种形而上的信念感。我相信人类女性的生育本能,那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我相信千万年来流淌在女性生育之河里的祖灵护佑。

这份相信让人体验到和某个精神共同体的连接感,尤其在胎动的时候,在对着肚子轻唱的时候,在分娩阵痛波浪袭来默念宝贝我们一起加油的时候。

第一次怀孕,我趟过的是生之河,有温柔的波光,有泛起的鲜活生命。

时隔七年,我又一次涉足河中,只是这一次,我一头坠入,潜在了河底。河面上是零星泛起跃出的生命之光,进入水中,看到的却是一个个小黑点从光亮处缓缓坠落,沉在河底,大大小小,凹凸不平。就像评论留言里那一场场不得已的生育经历,就像梦里那一个接着一个的纪念存在的碑廊。

得知结果的时候,某一部分的我很自然地接受了,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某一部分的我在情绪泛起的时候尽情哭了,近一个多月的难受孕反,我可以忍受,因为妈妈有着对宝宝的盼头。但现在,盼头没有了,只剩下还未消失的、吸尽了能量的生理反应。

平静是真,放开是真,痛惜是真,怀念是真。原来,这些状态是可以共同存在的。

这次住院是排队住的,有三十、四十的,有头胎,也有生过两个三个的,还有双胞胎胚胎异常的…唉,低生育率,除了不想生,还有当今环境下那很多想遇遇不到、想留留不住的小生命…

“母亲”,它的笔画里流着祖灵佑护的生机,也沉淀着无数女性的无言血泪。在同一家医院,我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母亲体验。生和落同在于一条河里,它们仅是水面之隔。

真心感叹,每一个顺利出生的健康宝宝,都是概率之神创造出的生命奇迹。是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

(我住的病房前后遇到3个室友,都有男方一直陪伴/陪夜,还有给老婆洗衣服的,还有婆家家里每餐送饭的,都是很和睦的家庭…希望宝宝们都能再次回来♥️)
00
王大安
5月前
本周日2.23下午,声音的聚会
00
王大安
5月前
听访谈播客,感受别人的提问,顺而听到嘉宾讲从外在转内在,讲安全感,讲本自俱足,内心的第一反应是“老生常谈”。同时带有一种排斥,对“外在”“内在”之分的排斥。这不是本自俱足的圆融,它让我感到一种割裂。

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教徒,便是走在内求路上,但为何有些内求被称为修行,有些则被称为邪教?

内求一定就高于外求,更有深度吗?在有鄙视链感觉的地方,我都想打上问号。
任何的路都有可能越走越窄,当它的视角触达不到背后的因果网的时候。

一个想法说,没有内外之分,只有探求的深浅,没有最优路径,只有一片网络的不同入口。
00
王大安
5月前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这书读得很爽。不讲专业疗法啥的,只讲个人收获。

PUA一度是个流行词,它是他人对你的精神操控,比如老板说你怎么这么笨,他把工作问题等同于你人的问题,从公事领域侵入了人格领域,如果你的自我认知不够清晰,他就可以通过这种言语渗透来篡改你眼里自己的样子。

这个过程是现实里的问题被一个人内化成了TA自身的问题。作者在书里提到了这个“心理传统”,他提到了福柯的书,这也是为什么此书之后我便开始阅读福柯,想探究——人是如何养成将问题内化的习惯倾向的?

为了抵消这股内化,作者在心理咨询里用到的对话方式是“将问题外化”,跳出“问题的势力范围”,将之客体化,以“新闻调查”的方式来谈论它们。

它是什么?它怎么来的?你的感受是什么?立场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感受?为什么是这样的立场?别人又是如何看待的?…

这里有两个状态需要注意,一个是“内在状态理解”,一个是“意向状态理解”。以MBTI举例,前者指的是你做测试来了解自我,“啊,我是个i人啊!”,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了解自己的这个心态;那后者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些特质,你喜欢做i人吗?i人带来了怎样的生活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影响?你的立场又是什么?

书中的观点是,当我们只有“内在状态理解”的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胶囊自我”,你专注于自我理解、挖掘,越陷越深,也越来越原子化孤立。

而“意向状态理解”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即这挖出来的“什么”它并不能决定你是谁,你如何看待才是关键,它让人根据自己的价值目的来生活。

前者引向的是自我理解,后者则会将我引出“我”的单一世界,看到“我和生活的关系”,走入自我认同。

书中举例:“他是‘勇敢’的,有‘能力’以及有‘需求’的。根据这种内在性的理解方式,利亚姆的行为将被看成他的‘核心自我’的外在表现形式,都是他个性或人格特质要素的外在表征。

但如果进一步去提问、探索,将有助于引发意向状态理解。利亚姆的行为背后必然有一系列的目的、价值、信仰、愿望、希望、目标和职责等原因。这些并不是在探讨其‘核心自我’,而是展现他在如何积极主动地生活。意向状态理解不是想揭示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与人更广泛的生活相联系。”

叙事对话还是职场PUA,它们都在改写你的自我认同,只是方向不一样。

书里摘录了大段咨询对话,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帮助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事情中生成新的自我认同的。
00
王大安
6月前
《哪吒2》看了,然后在几个平台看了它的观后感们。看着看着,忍不住想总结一番。大数据没有,只做观点综述。

关于电影技术:
一方表示震撼,每一分钱都实打实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不愧是打磨了五年的作品;
一方表示失望,和第一部比没啥突破,为了特效而特效,审美没有跟上;
有人觉得这部代表了国漫的顶级水平,是国漫之光;
有人觉得这都能是国漫之光?国民的审美素质还是不行。

关于人物故事,对于第二部角色和支线的增加:
有人觉得这稀释了冲突点,没第一部浓郁但不影响故事完整性;
有人觉得其他支线是喧宾夺主,文不符题,削弱了主角哪吒的形象;
也有人觉得很多角色不是削弱主角,反而是沦为了工具人,比如敖丙、哪吒娘等都只是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
有人特别提到其中的女性角色,刻画刻板,工具人意味不要太浓,还有厌女色彩;
也有人觉得,群像的增多是从哪吒一个人的觉醒变成了更多人的觉醒。
(*一个点的不同视角,很有意思。)

关于内容感受:
有人提到亲情、友情,很多人是在哪吒娘的情节上掉了眼泪,觉到感动;
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套路,为什么再而三地用亲情煽情,哪吒和敖丙这对有圈同人女流量的嫌疑;
有人觉得影片的搞笑情节调节了氛围,有港片星爷的影子;
有人觉得这些围绕屎尿屁的梗低级且尴尬;
有人觉得这是对传统神话的创意改编,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
有人怀念79版的哪吒,认为是对传统的乱写;
有人觉得,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成年人就不凑热闹了。

关于电影主题:
有人赞叹,它从哪吒一个人的自我和解走向了挑战世间规则的更大的世界观;
有人说这部片子隐喻了美国、绿卡、美元,是对美帝主义霸权政治的讽刺;
有人说这看似反抗的中二精神,实际是主旋律的招安,老登味浓厚。

小结完毕,简述个人感受。

一个是惊叹于“老新”观念的跨度之大,一个是意外于影视作品的讨论上升到了性别对立、意识成分敌我之分的态势。但转念一想,在网络世界,这很正常。

还有一个感受是,哪吒、大圣、沉香这些反叛抗争的形象大多存在在神话里,那是不是也可以说现实里有多隐忍,想象里就有多燃炸呢…

…那…网络是属于现实,还是属于想象的部分?
10
王大安
6月前
之前写到房思琪,不理解她的“相信语言”,后来想到,这是因为我是个“不相信语言”的人。我不相信语言代表其人,就像,我写下现在以及之前所有的朋友圈后,那些文字再也不是我了。

写下的文字,总带有某种目的,它可能是真心,可能是欺骗,也可能是自我欺骗。这种目的,有时它并不故意。

很神奇的状态。我深深依赖着语言,靠它阅读、靠它表达,但同时又有一种不可回避的蔑视——如此脆弱、无力、不堪一击的文字呵。

就像早上拖地的时候,忽然想到一句话“我彻底放下了”。什么是“彻底”。达到底了才有彻,你的底是什么呢,你确定一个人能明确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底么?彻底放下,也许,只是半途休止。

呓语,一则。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