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看出了刷剧的感觉,就是停不下来。有部分书友觉得此书学术素养不佳,我并不介怀书是否正统,只要它写得好看,我就开心读。哪本不是一家之言呢。
看完书,会觉得很欣慰,原来不止个人搞钱难,整个朝代史的朝廷们其实大半也都在搞钱,而且搞得很辛苦。
朝廷搞钱一种是走正常税收,以查清税基为主(地税、人口税、商业税),一种是走收费创新,权力的游戏(比如卖官、卖僧人度牒等官家资源或是盐铁官营),再后来宋代有了纸币后就可加上金融手段了。
本书写了秦到清的三个周期,一开始土地税人口税为主,清朝摊丁入亩,人口税废除,变成商业税贸易税为主,2006年我国农业税废除。政府的税收变化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变化。
之前历史课上也接触过各种朝代变法,理论上听起来都很不错,比如青苗法,在农田庄稼还是青苗时,贷给农民钱用以度日,待日后粮食收获再予以还款还息。然而,这些“好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基层官员懒得去找真正需要贷款的人,而是随意指派以完成指标。
稍微总结了下“好政策”变味的几种情况:
1 人员问题,办事人不尽心。比如青苗法,地方执行不力,不愿花费时间寻找需要贷款的人,变成强行摊派指标
2 人欲问题,利益追逐。比如均输法,将粮食换成土特产,结果变成大家囤积奇货以牟利
3 能力问题,达不到预期。比如朝廷要搞公田,好不容易买了田,结果自己没能力种好,还是要租给佃户,租了还死命压榨别人,搞得别人都不想来种,荒废
4 认知问题,不了解经济规律。比如滥发盐钞或纸币,超出了市场需求,变成泡沫
5 初衷不对,只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不是为了增长经济。搞的是政治运动 ,而不是经济。比如贾似道向富家买回公田,本是交易结果变成全民运动,祸及无辜
任何一项都在伤害国之根基,最后大概率都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
好想法是如何在落地中变形的?值得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