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大安
30关注19被关注0夸夸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
公号:大安于隅,记录探索真实自我和世界
置顶
王大安
8月前
发下,为了置顶~ 对“你是做什么”的回答。

大安的内容创作介绍|写于2025

00
王大安
4天前
越来越清晰的一个感受,就是:

没有什么越来越好的生活,每一条路都是得失参半。所谓越来越好,只是那个“得”目前占据上风,“失”未曾显现,或者那个“失”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集体、社会亦如此。

“人向高处走”,也许这幅不断要爬山向上的图景是心理上的自欺欺人。何曾有过山?何曾你的身体离开过平地?

人说,好羡慕鸟有翅膀,可以飞。然而,人是唯一一种哪怕没有翅膀也可以让自己无限高飞的动物了。不是吗?
00
王大安
10天前
周六上午,琴书相伴,杭城漫走。
00
王大安
14天前
没有期待,是怎样的体验?

听一个数学老师的播客,说到最近的数学教材改革。别人都说他家孩子的数学肯定不用愁了,只有他自己清楚孩子天分平平,不会是每每拿高分的体质。

他把时间线从当下的小学拉长到十二年,现在做不出来没关系,他相信孩子能在时间里慢慢习得题目背后的解决问题的逻辑。

他放下了对孩子当下的期待。

其实拉长的时间线,也是给作为父母的缓冲带,去和孩子的资质磨合,从期待到无奈接纳到看清孩子究竟是谁。

期待,是个很美的动作,它生来就和美好的对象在一起。放下,是个充满鸡汤味的姿态,它其实没有像读起来这般轻松。

放下期待之前,是攥紧的双手,发热、渗汗,是过山车上的直冲云霄,狂躁、嘶吼,是跌落悬崖的慢动作回放,悬空、无着,如轻轻一碰,就敏感得蜷缩起来的蠕虫。

拉长时间线,便是给自己时间,邀请自己从过山车回到地面,从悬崖落向泥土,相信自己能一点点揉松攥紧发麻的十指。没有期待,便是适时地不去活在当下。

情绪不会像蠕虫那样一惊一乍。而是变成伏在嫩绿桑叶上的蚕宝宝,任由风吹草动,依旧不紧不慢,一日三餐。

看到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他的时间线拉得更长,他说你要活到八十岁的,如何取舍,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这个人。这句话琢磨了半天,什么叫成就我这个人?

如果放在咱这个语境,那没有期待就是:就算当下的某件事情没有发展成好的样子,你也会相信生活不会因此变得糟糕,因为你的信念在人、在人和时间的关系,而不在于期待和它对象撒的狗粮。
00
王大安
16天前
日本在2007年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21.5%,进入了超老龄社会。《老后破产》是日本NHK节目组在2014年所制作的纪录片,我看的是节目的文字版。里面记录了多个因养老金无法负担支出而走向老年破产的生活实例。

当时片子所拍摄的老年人年轻时大多经历过七八十年代日本的高速发展,有个体户、手艺人、公司职员等。书中频繁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年轻时好好工作,为什么换来的是面临破产的晚年?

抛开当时日本社会的深层变化不谈,仅就本书而言,促成老后破产的因素大概有:

1、对日本福利政策的了解不明晰。比如对于有住宅的老人,如果房屋已经老旧或土地价格非常便宜,也是可以继续住在家里接受生活保护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以。政策时刻在变化,具体要去到当地的福利窗口进行了解。

2、对养老金制度不了解。书中有一位老人因为早年提前提取了养老金导致晚年无法获得收入,这是早年对政策的盲目认知所导致。

3、晚年的收入组成单一。大多数老人都只有养老金收入,而居住环境的房租、生活费等花费较高,如若加上医疗,抗风险能力着实较弱。

4、身体患有疾病。除了生活费,支出的大头多是医疗费护理费,可见若身体健康可省下很多花费。

5、不愿放弃祖传资产。比如有一位农村老人,尽管生活拮据,也不愿放弃祖辈传下来的田地,宁愿省钱过日子也不愿接受生活保护。

6、不想麻烦他人的自尊心。在部分老人的观念里,接受生活保护或护理服务是有损颜面的事情。

7、有不靠谱的家人或亲戚。

https://mp.weixin.qq.com/s/zSeBMHp66iw6PeNsoDsERQ

00
王大安
18天前
论蚊子

昨晚熄灯,耳边的嗡嗡声若隐若现。大概是傍晚驻留在屋里的那只蚊子,我在床边看书、看手机,它起伏在四周,倒也不进犯我的身体。

蚊不犯我,我不犯蚊。虽耳边嗡嗡,我知道和这只蚊子之间我们不会各自越界,爆发“战争”。想到这里,又想到过去遇到过的蚊子们,一个灵光撞上脑门,哎呀,好像不同的蚊子也各有性格嘛。

市区的蚊子擅长潜伏。灯开着时,你不会发现任何异常。睡到半夜一两点,身体部位的痒突然叫醒了你,或者是被孩子抓耳挠腮的动静打断睡眠。骂骂咧咧地抹完风油精,人蚊之战一触即发。我旋即打开电筒,来回照射,寻觅敌踪。

有的蚊子它没有掩护意识,吃饱了就降落在附近,往往一照,它就在床罩或墙壁上搁着,这时电蚊拍滋一下便可结束战斗。

但有时会遇到蚊子中的高学历,它们会隐身。四处探照了好几遍,硬是见不着。这时便只能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以肉为饵,待其现身。这期间,你如果不仔细看,就会错过黑格子花纹被上的隐身,或者是停在孩子头发间的一小点灰东西。

市区的蚊子不太聒噪,几乎听不到嗡嗡声,它们身材娇小,行动灵活,哪怕你手掌靠得很近,一拍下去,它竟还能逃遁!巨大的人类只能含恨看着一个小灰点消失在光线里,再次不知所踪。有一回,我足足在半夜和其耗战了三小时,我都怀疑这蚊子已经成精了。

郊区或山里的蚊子又是另一个画风。这些家伙个头大,形色黑,往往不见其蚊先闻其嗡。它们不绕弯子,也不打啥潜伏战,来了就嗡嗡和你打招呼。咱也不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往你露肉的地方扑,甚至还能穿透鞋子网面。若你在路上稍做停留,原本清爽的身体突然间就手肘痒、脚踝痒,鞋子里的脚面也痒起来了,万痒挠心,好烦躁啊!

这些蚊子不仅胆大如牛,有的还特别毛手毛脚。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肉降落,结果刚叮上去就让被叮者感到一阵刺痛,别人循痛一瞧,嚯,傻大黑蚊!只懂进攻不懂掩护,这种蚊子,一般还没开吸就又投胎转世去了。

除了傻大黑蚊,还有一些是咪咪小的小飞蚊,它们叮咬的速度极快,一转眼,脚踝上就出现了二三四五六个包。虽然恨到牙痒痒,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恨的蚊长啥样,真的是恨上加恨,恨性循环…

这么多年,也算阅蚊无数了。它们是让所有人类(除了唐僧?)都讨厌的物种,却还是那么生生不息。

天亮码完字,昨晚的那只蚊子又在耳边嗡嗡了。还好,你是一只知道边界感的蚊子。那,就让我们相安无事地存在吧。
00
王大安
18天前
不到10分钟的路,90岁的阿婆担心我这个30几岁的人会走丢,派了80岁的阿公来护送我返程…

什么美颜、滤镜,都比不过从小带你到大的老人的眼睛,在她眼里,你一直都是个纯天然的小孩。

永远长不大,也永远不会变老。
00
王大安
1月前
喜单2决赛,网上很多人说决赛就该顶峰相见,搞什么煽情。有选手提到了一直在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妈妈,有选手提到了已经离去但生命里仍无比重要的外公,我不知道大家说的煽情是不是指这些片段,我是看得眼热热的。

比起春晚,这些情煽得还不够完整,比起模式化的抒情、催泪的背景乐、突然来个上高度的结尾,这些段子反倒显得具体实在。它们来自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和与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多年的情感被浓缩成决赛稿子,我听到的不是特意煽情,是他们在能量几乎要耗尽的比赛尽头,选择以公开的方式给赋予了他们生命之重的人寄出“情书”。

大家似乎更愿去看别人做人的姿态,如何做自己、如何冒犯妨碍做自己的规则、如何以幽默的方式给这些规则狠狠打脸,而对于姿态之下的,TA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内心和浓度,对于这些大家似乎并不想掏出耐心去听去了解。

我有一种刻板印象,“做自己”逐渐从小众的声音走向了某种“政治正确”。

我很喜欢大老王在某赛段的一篇稿子,他说现在我一焦虑就做自己。想起另一个段子,一焦虑就开始背英语单词。“做自己”的音浪越来越大,就像曾经鼎盛的楼市一样,这音浪里面会不会也有泡沫,比如自欺欺人的心理,营销号的引导,广告售卖的推波助澜。买房稳赚,生活会越来越好,做自己倍爽,生活会越来越好。

和一位朋友聊,她在做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印象特深的一点是,她说现在的家长和她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大家会认真去跟家长培训,专心陪伴孩子做康复,长期且坚持,现在有部分家长会说我要先做自己,再来考虑孩子的事。而事实是,一旦错过早期的康复时机,后面的孩子状况只会越来越依赖父母。

当初朋友算了一笔账,她在孩子小时候辞职,专心陪伴康复,换来的孩子成长会减轻她未来生活的负担,这笔“收益”可能要大于她一直坚持搞事业,但之后要一辈子花出精力来关照能力不足的孩子的情况。她选择了前者。现在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她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

做自己,可以成为稿子爽点,可以成为现实里的心理避风港,但它的本质是一个选择。是选择,就会有得到也会有失去。就像卖房广告一样,做自己的姿态往往让你最先看到的是得到的部分,而失去的部分,只有拨开泡沫才看得到吧。

最近在看NHK节目的书《老后破产》。本来我想早S早好,看到书里众多独居老人因身体问题滑入破产或无依境地,我突然不想为自己S了,我更想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为自己,为亲人的晚年好好活着。
00
王大安
1月前
开年还在我命由我不由天,大半年过去,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被社交媒体这一点那一点地轻易就给改变了。

刷到熊孩子给水杯投东西,评论里一大串相似经历的,吓得想要不要给娃买个指纹杯;

刷到说钛杯喝水小心,不要合金的,要纯钛。我看了一眼别人送的喝了一年多的钛杯,拿起又放下,转身抓起了玻璃杯…

刷到说自己血液里测出某个指标超标,是化妆品、护肤品里的‌羟苯甲酯‌之类的缘故,我又花了几天千挑万选选了成分十种以下的极简护肤品

刷到某某水果店、超市里芒果、山药等农残超标,又刷到说不要吃水果的帖,底下有人评论说自己很久没吃水果,身上的病痛竟然好了。我现在拿起水果,很矛盾,到底吃还是不吃呢…

刷到拿风车、搭帐篷、摸雨伞被玻璃纤维扎到手痛的,评论里又是一连串相似经历,吓得我直回忆自己是不是也莫名手痛过,出门是不是得戴手套

刷到酒店房间里的矿泉水有被针扎过的,评论里又是一连串相似经历,现在若去酒店,必然拿起瓶子先挤一挤



感觉在社交媒体上面,二次元地经历了很多人身安全事件,而且几乎每条帖子下面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评论,让人平日觉得低概率的事情一下子成了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狠狠被戳中。

一方面是宁可信其有,一方面也在想这种相关信息流的推荐模式是不是也同时在放大偶然事件的发生概率;一方面劝自己要冷静,一方面在那买买买、避避避、退退退地来缓解被评论形象化的危机感

我命可能由我,但肯定也由大数据!
00
王大安
1月前
杭州的早晨
00
王大安
2月前
暑假是当妈最难熬的日子了。两个月的空白一天天陪着孩子填上。

五天下来,周末只想孩子爸带着娃远走高飞去,把我一人搁在家里最好。

之前陪朋友外出,到晚上我说好累。对方表示不理解,中途也有坐下来休息啊,怎么就那么累。

我发现我这种人有陪伴型消耗的状态。

周末,孩子爸说一起到他发小家里玩,我说好累不想去。他说你就坐在那看手机就好,不和家里一样?

不!完全不一样好吗!虽然是坐着,哪怕是一个人坐在众人旁边的角落,对我来说,那仍然是一个身不由己的环境,并不是让我觉得舒适自在的纯粹独处。

而我这种低陪伴需求的人,相应需要的是高要求的独处。陪伴是消耗,独处让我获能,没有足够的独处,我会接近宕机…

一个人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几天,唯独的独处时间只有他睡着以后,此时我根本没有能量开机做事情,只想刷剧刷社交媒体,就像喜单2里陈艾说的,刷短视频真真是续命!什么扰乱专注力、娱乐至死,起码我要先把气吊起来再说,不然连存在都很难说…

没娃的时候没发现独处对自己竟如此重要,大概是因为娃出现以前,没有一个人这样理所当然且让我无法拒绝地付出陪伴。

旅游回来,娃又肚痛发烧,跑了两天医院。趁他终于睡着,来码码字,整理一下零散了大半个月的思绪,和自己好好呆着。啊,好喜欢。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