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onghui
259关注1k被关注1夸夸
🎙️ 「十字路口」、「交换温柔」
🕙 美元 VC 打过工
📓 做过 5 年驻硅谷记者
✍️ 学AI 中
“喜乐的心是良药”
Ronghui
10天前
Substack CEO Chris Best 和投资方 a16z 做的这期访谈,听了两遍,很有感触。

过去这些年内容平台不少,起步不比 Substack 差的也有(比如 Medium 早期汇聚了大量硅谷投资人和创业者),但是 Substack 从一个「付费的博客」成长为深度内容的 go to platform,并踩中创作者经济 Creator Economy 的节奏(播客里 Chris 说最接近 Substack 的参照产品是 YouTube),2017 年成立做到现在,让一大批写作者获利。整个播客的讲述,感触很深的是这三点:

1、创作者优先。订阅模式让创作者和关注者建立了直接联系,创作者的内容不用迎合算法。而且,创作者在 Substack 上不仅有全部订阅者的邮箱,如果离开平台,可以把邮箱列表导出拿走,用其他工具同样可以和订阅自己内容的人保持直接联系。这些都符合所谓「去中心化」的理念。

不过播客里没有提以前的一件「负面」。早前 Casey Newton(以前 The Verge 的编辑,现在 Platformer 创始人、Hard Fork 主播之一)创办 Platformer,一段时间后,因为对 Substack 不满迁移到开源平台,这是头部创作者离开 Substack 的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我记得当时 Casey Newton 发文章讲「迁移」是因为不满 Substack 对恶意言论不作为,以及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等。

我一直订阅 Platformer,当时迁移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影响。除去事件本身,其实印证了即便没有 Substack,创作者和关注者之间的直接连接仍然存在,说明比起给创作者开发更好用的工具,对创作者来说更重要和更本质的是这个直接的连接。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平台和创作者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Chris 提到 Marc Andreessen 曾经跟他说,VC 是把企业里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从旧生产关系解放出来,虽然不是每个工程师都能成为厉害的创业者,但能成为优秀创业者的工程师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内容平台与创作者应该是类似的关系。

2、免费+付费+网络效应。本来想做的是一个工具,让人简单的做一个收费电子报。最开始想的很美好,全收费还能帮创作者解决冷启动问题。但后来发现全收费模式会阻碍创作者给更多人展示内容获取新订阅,意识到想要做成功的付费 Substack,必须先有免费的 Substack,“这不是对愿景的背离,而是愿景成立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 Substack 的作者需要从 Twitter、Facebook 上引流,严重依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流量入口。因此觉得为了长远的发展就得摆脱对其他平台的依赖,得自己有网络效应,和其他社交媒体同时存在且不冲突。不过也说了,想形成网络效应需要花费数年,现在还在做的过程中。

3、当然很关键的是时代背景音和用户需求。传统媒体衰落,有创作能力但又需要收入的人才溢出。另外有些行业,比如科技行业,本就有很多能说能写有表达欲分享欲的人。总体上创作能力溢出,创作能力需要正反馈。其次是播客里特别提到 2020 年前后社交网络平台对言论管理加强,一批很有表达欲的人需要一个去中心化、对言论管理没有那么强的平台。特别是一部分左派在舆论场中需要表达的出口。

这里主持人在讲背景的时候,把话递给另一位主持人、a16z 的合伙人 Katherine Boyle,她以前就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听到她讲当时的媒体环境就觉得访谈这里设计的还挺妙的。这是创作者一端。

在读者端,优质创作者不断加入,吸引更多读者订阅,同时让创作者获得收益,形成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这几年尤其在 AI 生成内容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优质原创内容的价值更加凸显。并且 Chris Best 在最后判断,未来内容大概会集中为两类:AI 生成内容+广告为商业模式;原创深度内容+付费订阅为商业模式。其实某种程度上,这个判断已经发生了。
02
Ronghui
10天前
五行字大师👍
00
Ronghui
11天前
录这期播客的过程中,有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那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重大打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对过去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开始。

刘夜是资深创业者,经历过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做 SaaS 产品。第二个十年,做「作业盒子」。「双减」之后,加上疫情,探索了一段时间。第三个十年,AI 时代,重新出发。

播客录到最后问他,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经历过这些大起大落,给新一代年轻创业者什么建议。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

不要害怕犯错,犯错让人有机会和自己相处。

在双减”废墟”上,用 AI 重启人生 | 对谈连续创业者刘夜:从作业盒子到 Talkit

十字路口Crossing

04
Ronghui
12天前
科技行业的朋友可能对张璐的访谈不陌生,这次和她主要聊聊个人经历和对女性在职场发展的一些想法——从在斯坦福读书,到创业,再到成立 Fusion Fund 做投资的经历,对女性是做 rule breaker 还是做 rule maker 的思考,一些做选择、规划人生 ROI 的心得。

我很感触的是她说到 rule maker 这个话题,提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AI 时代,第一是要 Be relevant,保持参与,甚至我觉得这句可以翻译为「待在牌桌上」。多用 AI 工具,沿着自己的兴趣做产品,一点点增加女性的使用数据和自己对 AI 这个未来必备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这几天好几个朋友来跟我说听张璐说话信息量很大,也很受鼓舞。其实我自己也是,每次聊天录播客都觉得表达和思考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25岁在硅谷成立基金,做科技投资十年,她说希望更多女性做规则制定者

交换温柔

10
Ronghui
18天前
这一期和@宋亚宸Simon-Tripo3d.ai 聊 3D 大模型 Tripo 3.0 的进展,做基础模型的同时做应用的思考和创业两年多来的心得。

后半部分有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压缩 v.s. 解压缩。过去由于技术能力所限,我们使用的媒介——文字图片视频3D——是对真实世界的降维和压缩。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逐渐可以被“解压缩”,解压缩到极致是源文件。他相信互联网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一场从压缩到“解压缩”、最终返璞归真的演进。

“语言模型撞墙了,3D大模型刚开始”|和VAST创始人宋亚宸聊3D大模型创业“狂飙”的两年

十字路口Crossing

00
Ronghui
22天前
01
Ronghui
24天前
今天收拾东西意识到:一个登机箱+一个背包过了一个夏天,生活中确实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00
Ronghui
1月前
sakamotocommon OSAKA,展览的契机是 1970 年大阪世博会时,当时 18 岁的坂本龙一在这里遇到对他的音乐有深刻影响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品。后来也将当时启发了他的艺术品,比如 Baschet 艺术装置的声音放进他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在 2025 年大阪世博会,将相关故事和作品展出。

有三个地方印象很深。

图2 装置展示的是许多真实世界图像与声音的结合,坐下听一会发现雨的声音和钢琴的声音很相似。

图4 展出 Baschet 装置,同时播放了一个简单的纪录片,是坂本龙一用装置感受不同声音效果的一些时刻。纪录片叫做 Playing the Baschet,运镜的焦点始终跟着艺术家的手,有时捕捉到一两个他的表情反应,加上黑衫白发,简单到不能更简单,没有一处多余内容。

5,记录过他弹奏数据的钢琴——钢琴键一直在演奏,挑选了五首作品播放,同时墙壁上投影生平表演中的一些照片。第一首《Aqua》一响起来,看到在动的钢琴键,还蛮超现实的,周围没有人说话,很多人擦眼泪,真的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00
Ronghui
1月前
本周嘉宾是一位将 Claude Code 使用到某种“极致”的非程序员出身开发者 @刘小排 播客里和我们分享使用 Claude Code 的故事和心得,在上一波移动互联网做产品经理学到的方法论,以及在 AI 时代做产品的思考。

他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我现在立刻想到的比如:

✨ 一件(非物理世界)的事情只要有 SOP,就可以被 Claude Code 自动化。

✨ 相信简单。

✨ 让自己接触尽可能多的变量。

✨ 做 AI 有无限细分的机会。

✨ 像 Claude Code 这样的 AI 工具,it’s not for you, it’s you. 关键是你想做什么。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十字路口Crossing

10
Ronghui
1月前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