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HotdogCai
854
关注
625
被关注
2
夸夸
🟠前阿里设计师|探索多元化
观测AI设计🖌,触碰原木家居🪵
探索设计×科技×生活的交叉点
HotdogCai
2天前
00后玩的谷,真是看不懂呢😂
1
0
0
HotdogCai
3天前
🔵⚪🟤
9
2
0
HotdogCai
7天前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2
0
0
HotdogCai
8天前
人生未爆弹
1
0
0
HotdogCai
8天前
Veo2体验:提供一张小快IP的侧面图,生成一个行走在城市街道的视频效果
00:08
3
3
0
HotdogCai
9天前
城市与植物
3
2
0
HotdogCai
9天前
工作日的医院,和菜市场一样热闹。。
0
0
0
HotdogCai
12天前
m
生姜iris: 好久不见的长Repo来啦⬇️ 感谢@启师傅 辛苦精彩的组织,让我没有错过今天这场能量满满的「良渚Demo Day」 同时达成昆山杭州当日往返成就,杭州西居然可以直达昆山,昆山星人真的狠狠快乐🍻 鉴于最近有转行成为情感博主的趋势,好久没做课代表的我来认真写一下本场Demo Day的Repo😼 首先是 @玉伯 老师带来的关于产品和创业部分的思考与分享,其实开篇对创业的思考我更加喜欢: 玉伯老师提到,开始创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愿不愿:愿力 (私以为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想清楚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坚持多久) 创业的起心动念是什么,产品愿景是什么? 是否有同路人,愿意一起干? 是否有资本方,愿意给投资? 是否有真热情,愿意持久做? 2️⃣ 值不值:价值 (投资人经常问的问题,也是投资人视角经常思考的问题) 用户在哪,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如何赚钱,赚多少? 愿意花几年时间在创业这件事上? 何时考虑退出? 3️⃣能不能:能力 自己究竟擅长做什么? 能吸引到怎样的团队,具备什么能力? AI在创业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否合法合规?(经常容易忽略,但是非常要命) 关于做产品,其实就是「产品三问」: 发现问题 定义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精华摘录如下: 4️⃣ 在如今这个时代,时间并不稀缺,稀缺的是注意力,要谨防注意力被不同的平台分散 5️⃣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做产品,就是要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构建环境,让人静生自由。 听完玉伯老师的分享,最大的感受是——「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自由地Build our Life, Build Ourselves」 今天另一个收获是在赵君老师的引荐下,终于面见了@少楠Plidezus 老师。 少楠老师的分享是我全程拍大腿,并且和赵老师一起疯狂点头认可的。 不仅仅适用于国内,更适用于全球运营(因为就是需要扎实的走到用户中,去听真实的用户声音): 1️⃣ 创业最关键要解答的问题是:怎么做到既让用户满意,又能让公司赚钱(或不烧钱),还能把事儿长长久久的做下去? 2️⃣和企业生命周期息息相关的两个重点:(1)抓需求 (2)控成本 3️⃣「抓需求」第一个反常识:用户想要的不是新功能,而是更好的自己(用户会为了自己想象中的期待买单,且往往做决策的原因和动机非常简单) 4️⃣今天少楠老师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用户每天很忙很忙。 我们永远是嵌在用户整个生命旅程的一小个环节。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产品在用户的生命里没那么重要」 (放下ego,和真正的用户站在一起。真正的用户没那么朴实无华,但真实往往也并不那么Fancy) 5️⃣ 「用户真正需要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带来的结果和进步」 (再次call back很多前辈都提到的点,产品功能没那么重要,用户可感知的结果和价值才更加重要) 6️⃣ 「抓需求」第二个反常识:避免高级用户陷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高级用户的需求往往不是普通用户的需求) Flomo之前每年做2000+份问卷,做几十场1V1的访谈。 做产品,就要去看看真正真实的世界。 产品经理觉得好的功能,和用户真正觉得好的功能,大多时候是两个世界。 7️⃣「抓需求」第三个反常识:非顾客才是重要的顾客 (「非顾客远比现在顾客群体更大,其中隐藏着真正需求和创新——《成果管理》) 8️⃣关于控成本,任何大的功能迭代,都务必保障『先算账,再动手』 9️⃣『 优化成本能直接带来利润,扩大营收只有部分能转化为利润——《经营者的财务金三角》』 🔟『引入新技术的时候需求考虑 多少钱会落在经营者手里 多少会流到消费者手里。 ——《穷查理宝典》』 『所有人都有的时候,等于所有人都没有。』 任何大的产品决策,不要盲目从众。 谋定而后动。 花时间充分调研,是绝对必要的。 对创业者而言,先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1️⃣1️⃣ 现场有一位朋友问,『如何Balance 产品体验和成本控制的点?』 少楠老师的回答是—— 『先知道体验的阈值是多少: 80还是85 要把体验的临界点再define出来』 少楠老师说的所有道理我都实实在在的踩过坑,所以真的非常感恩可以听到如此坦诚直接的分享。 第三场是赵君老师的分享,我去年春天认识的赵老师,听了赵老师很多的故事,在上海和北京都吃过饭聊过天。 看着赵老师从Similartube做到Nanoinfluencer,然后真诚的把这两个工具推荐给我认识的很多个人。 赵老师是创业多年依然眼里有光的人,想法一直坦诚又清晰,清楚的了解哪些功能该做,哪些功能不该做。实话实说,「勇敢做减法」这件事是我从赵老师身上学到的。 赵老师虽然脚踩西瓜皮看似踩坑很多次,但是每段体验都酝酿和积累了赵老师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因而在今天的分享中,赵老师有提到: 1️⃣ 选择比努力重要 2️⃣PMF很多时候是找不出来的,是无心插柳插出来的(前提还是要重视用户!! 3️⃣ 放下执念和自我,更多耐心:多生几个,降低执着(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死亡)(我理解这很像创业过程中Pivot的过程,不要一棵歪脖子树吊死。但是也不要一次生太多个孩子) 4️⃣做有把握的事情,持续正反馈 5️⃣PMF=赚钱 6️⃣方向这个东西: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方法可以找到 7️⃣创始人要有信念和愿力,但是要控制Ego 8️⃣关于出海:对小团队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因为: (1)超大纵深,不怕卷(海外用户有路径依赖和良好的付费意愿) (2)愿意付钱,不怕小(Similartube每个月5000美金MRR是100多个订阅用户贡献的,万分之一的市占率,完全不怕卷) (3)细分市场,傍大款(海外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市场,完全不卷且赚钱) 今天Demo Day产品部分的分享都很精彩。 对于Seede Ai这个产品印象超深刻,可能是marketing之前自己做物料太苦了,所以狠狠戳中。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试用!(@龙翊Longyi @Muji_Yang 真的找到了一个离💰很近,用户很痛的切口。且我非常同意,AI时代一定要保交付!) 今天在良渚还见到了超多即友,因为要赶高铁所以没来得及一一打招呼。 但是赶上了良渚明媚的春天,见到了很多眼里有光的人,看到了很多人在定义和找寻自己热爱的事业/方向的路上。 如是种种,都很美好。 玉鸟集比半年前更加热闹。又开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店。 良渚就像是心头上的老朋友,几个月见一次,每次见都有新收获。 期待并祝福良渚Demo Day越来越好~!
0
0
0
HotdogCai
12天前
电饭煲蛋糕+烤箱鸡翅,好次!
2
0
0
HotdogCai
13天前
范冰: Tim Ferris(《每周工作四小时》、《巨人的工具》、《Tribe of Mentors》作者/知名 Podcaster)最近在哈佛商学院(HBS)做了一场讲座,内容涵盖从童年至今的成长轨迹和创业经历。 (还出了本 40 页的案例研究电子册子,卖 11.95 美元,我就不买了,你们谁买了可以发我看看。) 课程结束后,学生 Jay Bhandari 为哈佛商学院学生刊物《The Harbus》的「课间访谈」进行了采访。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且不敏感的内容,机翻选登出来。 —————————— Q:在与粉丝的问答中,你提到了身份多元化的重要性。这种方法与我们常听到的“专注并深耕某一领域”的建议背道而驰。你是如何调和这两种对立理念的? A:我认为它们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身份多元化意味着在生活中培养多个独立发展的领域,你可以从中追踪成长轨迹。这样设计是为了让你的自我价值不完全依赖于单一事物,比如自己初创企业常规的起伏波动。过度投入会引发大量媒体报道和 X 平台讨论,但其中存在严重的幸存者偏差。我见过数十位创始人因为“初创企业即自我价值”的衡量指标在几个月内偏离轨道而崩溃。我更倾向于采用安全边际更大的方法,这与领域专精完全兼容。例如,你完全可以每周花 40 到 80 小时在初创企业上,但若同时辅以室内攀岩、力量训练、象棋俱乐部或其他具有独立成长指标的活动,即使新法规或竞争对手短期内重创你的企业,你仍能通过工作之外的进展缓冲打击。这是廉价的心理保险。我认为在依赖耐力的竞赛中,身份多元化是巨大的竞争优势。 在最高层次上,这几乎涵盖了一切。如果迈克尔·乔丹都能负担得起打大量高尔夫和扑克,你也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Q: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希望自己能更早开始专注的?如果能和 28 岁的自己对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A:致年轻的自己:每天冥想两次——每次 10 分钟足矣——并在加速经颅磁刺激疗法(TMS)成熟后尽快尝试。具体原因可参考我其他回答。我可能还会分享在德克萨斯州马尔法旧货店买的一句刺绣箴言:“今天正是你昨天所担忧的明天。” Q:你认为年轻有为的群体在哪些方面投入过度,哪些方面又重视不足? A:我认为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过于相信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行业那种隐含的推销说辞,比如“广泛接触各个行业后,你就能选择自己的赛道,无所不能!”如果你不具备技术背景,并在这些领域停留超过几年,那么你离职去创办自己的初创企业(金融或咨询领域之外的)的概率,与一个已有五到十年创业经验的人转行进入投行或咨询行业的概率大致相当。换句话说,可能性很低。我亲眼目睹这种情况上演了上百次。当然,也有例外,但除非你在踏入这些行业前就制定了明确的退出计划,否则我不会赌自己是那个例外。如果你想成为特例,在接受工作前,先找到并研究至少五到十个你可以效仿的特例。如果找不到,那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Q:如果你在 2025 年重新开始,处于二十多岁的年纪,你会做什么? A:我会寻找那些增长迅速但不引人注目、未被广泛关注的行业,并瞄准加入一家员工不足 100 人的初创公司,在那里我能近距离观察交易撮合者如何达成交易和做出决策。相反,如果你像其他人一样试图创建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对 99%的参与者来说,这将是一场“桶中螃蟹”般的激烈竞争。当然,你可能是那顶尖的 1%,但我通常更喜欢不那么拥挤的领域,在那里你通常能更频繁地与顶尖人才互动。 Q:让我们把运气因素排除在外。哪些技能、习惯、口头禅或个人成长领域对你成功的贡献最大? A:着眼长远,不急于一时的得失。我选择项目和许多投资时,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带来超越项目本身的学习机会、技能提升和人脉积累的因素。如果你让这些因素随时间积累,最终临界质量的达成会让成功几乎成为必然。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你可以系统性地实践。访问 tim.blog/mba 或谷歌搜索“Tim Ferriss 现实版 MBA”,能看到我如何将此应用于天使投资的具体案例。这并非我见过的唯一通往“成功”(这个词可要慎用!)的路径,但确实具有可复制性。 Q:如果你能在面向哈佛商学院学生的广告牌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A:我想借用临终关怀医生 BJ Miller 博士的话——他曾帮助数千人面对死亡——他的答案是:“不要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原文链接:https://tim.blog/2025/05/08/how-to-build-a-meaningful-life/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