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Lovemo
581
关注
40
被关注
0
夸夸
体校学医的,以前做早教
运营与增长hack
6G冲浪🏄🏻热爱数码🤖
愿灵魂自由,身体健康
愿大地平安,真理得胜
愿人心温柔,万物复兴
置顶
Lovemo
3月前
去做生命力旺盛、高能量场的事情
从今往后永远拥有对一切美好的感知力
1
0
0
Lovemo
2天前
julianding: 基本同意:媚俗是不可逆的。
0
0
0
Lovemo
3天前
WAIC具身观展指北(展位篇) - 小红书
0
0
0
Lovemo
3天前
大鱼Daa: 2025年,全民副业,小钱时代来临了。 今天在听播客《经济上行回忆录》中,主理人在结尾总结了这样一句话:现在这个时代的红利就是可以“躺”着。 这句话好有意思。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经济上行的时代,遇到机会,可以认真卷。 在经济下行时代的,不要为了卷而卷,把身体卷坏了得不偿失。 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不要努力去花大资金创业,最近不管在广州还是东莞,看到太多的店铺倒闭,同样的店面换了好几波老板,现在的时代实业真心不易。 不必完全地躺平,可以选择低成本投入的事业,哪怕失败也没什么损失的那种。 心态上要好,赚过多大的钱,也不要看不起赚点小钱: 👉比如在自媒体写内容涨粉丝,测试出适合自己的变现方式,哪怕被动失业了,也能让自己过渡一段时间。 👉比如在朋友圈植入一个无需囤货的好平台,带带货,每天不花太多时间,有超过50个复购客户,就能减少离职焦虑。 实话,大环境怎么样我们无法控制,但经济有周期,总有一天会变好。 大环境不由你我,但周期总有起伏。在谷底时攒点本事、攒点人缘,等风再起,你才能稳稳接住。轻投入的沉淀,是给未来最好的预备。
0
0
0
Lovemo
5天前
感觉在哪看到过
广屿Ocean: 普通人该怎么度过未来10年的经济下行期? 在财新专栏看到了一篇很“炸裂”的诈骗新闻,“一家名为 ‘DGCX鑫慷嘉’ 的投资理财平台跑路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导致约20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130亿资金去向不明。行业律师表示,由于用稳定币USDT结算,为案件侦破、资金追回和被害人维权带来诸多困难。” 金融诈骗新闻其实不少,但这篇让我印象比较深是因为跑路负责人的态度,6月末,平台负责人在微信群中表示已在国外,宣告平台停摆。他还嘲讽投资者:“因为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相匹配,我要让你们匹配一下,我只是拿走了不符合你们智商的财富。” 不得不说这位跑路的“法外狂徒”态度确实嚣张,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让我想起了那句经典名言,“凭运气赚的钱,凭实力亏没了。” 普通人之所以会踩中这种大坑,我觉得除了贪图高收益之外,也避不开怎么度过这个漫长经济下行期的焦虑 之前的三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让我们很多人养成了一个思维惯性,以为这种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 结果也就四五年时间,外部风口剧烈转向,以前靠时代红利赠与的财富:房子+高薪,很可能一去不复还 2040年前的10-15年,我们普通人要学会和过去告别,去重新认识这个即将,或者说已经在巨变的世界。比如抬头看看别人走过的路 —— 欧美韩日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的停滞,现在基本靠缝缝补补又一年。我们能够成为那个例外吗?很难说,不过还是先做好打算是肯定没错的 面对如何度过经济下行期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我立刻想到的答案有三,简单分享仅供参考: 1,就是像开头讲的,不要瞎投资 有个段子讲,说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只靠花钱是花不完家产的,一般败家都是瞎投资投没的,尤其普通人手上那仨瓜俩枣,很容易孤注一掷一下就没了 我前两个星期在朋友圈亲眼看到一个案例,一位女孩发了张加密货币的截图意思说要入场拼一把,结果两天后就又发了个朋友圈调侃说准备上天台了(当然是在开玩笑),但是前几天发的那条入场加密货币的朋友圈已经不见了… “投资最重要的原则只有两条,一是不要亏钱,二是永远记住第一条。”,股神巴菲特老爷子几乎用一生在叮嘱我们,不懂不投 2,未来的收入一定要从劳动收入,转换为稳定现金流+兴趣收入 因为在动荡的时代,再想靠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去支撑你的日常开销是有非常大风险的,65岁你才能领退休金,请问35岁万一失业,之间这30年你怎么办? 首先,就是要尽早把手上的现金和原有资产转化为和劳动收入无关的,不依靠你的时间和体力的,稳定现金流收入小金库,覆盖你的日常开销 篇幅所限,比如拿我自己今年来讲,我绝大部分工作外现金流收入,来自黄金ETF基金和港股央企红利指数基金(个人选择不作任何建议),我是从来不碰股票的,因为我不懂,不懂就不投 我只投足够安全的、盘子足够大的、基础足够安全的指数,然后从长时间角度创造稳稳的利息收入 —— 这部分你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多研究 其次,在现有工作和投资收息的基础上,去慢慢养你的兴趣和特长,然后依靠你的兴趣慢慢给你创造未来的收入 比如我有朋友爱写美食探店视频和图文,后来就自己做了博主;还有朋友喜欢潜水,后来自己也做了教练;我自己也是,需要的话可以和出版社、电影机构、培训机构等合作创造收入 3,升级思维模式,从消费思维转向投资思维 这里的消费思维,不仅仅指的是金钱上面的消费。举个例子,你总想花钱换辆更好的车、买个更好的相机、买更酷的限量潮玩潮牌等等,这些都是消费,大概率都是到手就贬值 另外,你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刷短视频傻乐、在网上和人对线、单身却爱在网上看擦边直播一看就好几小时…这些也都是消费,是你在消费自己的时间,却不能给你带来价值,或成本远大于收益 投资思维是什么样? 就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你花一笔钱就大概率是为了未来能带来更高回报的,比如你投资一项自己熟悉的资产、资助很熟悉的朋友做生意并获得相应股份、换一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只是为了玩游戏的电脑… 再比如相对于消费时间,投资时间的思维就是投资自己的成长,把时间花在培养自己上一个新的技能班、提升自己的学位、用刷短视频的时间读一本好书,甚至和朋友见面巩固友谊,这些都是时间投资思维 我曾写过巴菲特老爷子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他到自己的老友(被誉为新闻界第一夫人的传奇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家吃饭,身为投资界传奇的他竟然连龙虾都不会吃,还透露自己最爱的食物依然是6岁时爱的热狗、可乐、冰淇淋圣代… 为什么?因为他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投资思维,投资在了自己身上
1
0
0
Lovemo
5天前
韩叙HanXu: 有个朋友做了10年连锁品牌,在抖音上分享经验,积累了2万粉丝。 后台很多人私信提问,他就免费回答,花了不少时间,但一分钱也收不到。他很郁闷,就来问我。 怎么设计一个能赚钱的产品? 我总结下来,这是很多超级个体初期存在的普遍现象: 手里有资源、流量、内容能力,却赚不到钱。 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产品化思维和设计,导致: 价值被稀释: 免费咨询让用户无法感知其专业价值的“价格锚点”。 精力被榨干:时间全部消耗在低效、重复的免费问答上。 无商业闭环:前端内容引流和后端变现之间,缺少一个清晰产品规划。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超级个体一定要产品化? 1、产品化是个人IP走向组织化的基础 没有产品,你永远只是一个纯自媒体,天花板就在那摆着,靠流量吃饭,流量波动大=收入不稳定。 想要稳定赚钱,比如从IP走向组织化,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 2、有产品才会有规模化交易 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和影响力,才能能吸引人才加入团队,有好的组织才会有系统、有品牌、有未来。 3、让你的组织不是依赖人,而依赖产品和品牌 创始人IP是超级个体从0-0.1起步的杠杆,但是要长久持续稳定盈利模型,一定是有产品IP。 以创始人IP为起点,逐步转向产品IP,最后是品牌IP。 从个人--产品--品牌,用户先认可你这个人,再认可产品,再认可品牌,最后让公司的增长依赖品牌IP。 一句话总结产品化的核心:把靠天吃饭变成高确定性的业务系统。 怎么破局? - 量化价值 - 跟用户在一起 - 明确交易标的物 - 塑造产品价值感 很多就会有疑虑,我不免费了,那就没有人来找我了,恰恰相反,你明码标价,找你的人会更多,为什么? 第一、价值量化,建立信任 你量化了你的价值,认可你的价值,比如3万/h,告诉所有用户:“我的时间和专业值这个价”! 人很难去相信一个免费服务,免费=未知价值=高不确定性。 明码标价=价值量化=可评估风险,最后用户产生动销行为本质上是为你的确定性买单。 第二、跟用户在一起 为什么我坚持在一线做交付,离用户近。 为什么我要做狮途会会员,离用户近。 为什么我要做线下大课,离用户近。 我会员群里抛出问题、解答问题、组织沙龙,都是为了近距离洞察用户真问题、真需求、真痛点。 而非坐在家里闭门造车,我目前的精力分配:50%交付、40%会员运营、10%内容流量。 第三、明确交易标的物 目的是降低用户决策成本,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购买的是个什么东西,客户用多少钱买多少服务,效果怎么样? 卖货的一个大前提:极度清晰化你的产品交付物。 比如我们的狮途会会员,有人就是冲着买我的1v1咨询2h,帮他梳理方向和赛道,购买标的物非常明确。 用户用钱买的是具体解决方案,而不是模糊的聊聊天。 第四,塑造产品价值感 让产品价值做到用户可感知,让用户感受到这是能解决他问题的产品,有明确的预期和流程。 比如咨询产品,用户买的不是咨询本身,而是能解决他的问题,从调研到出方案,到最落地执行,都有详细的流程。 在产品描述中就要传达清晰,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获得什么样的预期结果,具体的流程是:步骤1--步骤2--步骤3... 做到:有设计、有流程、有保障。 回到开头我朋友案例,他该怎么做破局? 1、在直播间/主页/朋友圈明确声明 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咨询服务相关方法论都是来自我10年一线餐饮经营经验。 1V1深度咨询调整为付费服务,明码标价咨询内容、费用、时间、流程。 日常简单的问题可以在直播间、评论区、粉丝群定期回复交流。 2、设计一个引流品 哪怕只有19.9元,可以过滤掉90%想要白嫖的人,19.9元收费不是目的,而是一个筛选用户机器,筛选出能在后端买高客单的用户 我们的狮途会前身是一个899元的会员产品,后来产品升级到了2999元, 社群里聚集了众多的超级个体、即将从大厂出来想要创业的人,这就是价格筛选出来我们的目标用户。 未来他们要么成为更大的超级个体,要么成为中小企业主,也将会成为我们陪跑咨询的潜在客户。 3、设计一个高客单利润品 三个关键词,高客单、深度服务、定制化。 比如产品名字可以叫餐饮业绩倍增3个月陪跑计划,定价在5-30万不等。 交付标的物:每月入企指导1次/1天、线上月度策略会、内容获客线上课程、关键卡点的每月集中答疑等。 上面的案例,直播间讲太多交付的内容,在直播间把核心交付都讲完了,谁还来找你买咨询和陪跑。 4、设计一个快速诊断的流程 现实咨询中,不是所有来咨询的客户都会成为你的真正客户。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必须设计一套能在10分钟之内快速筛选高意向客户,并自然引导付费深度咨询。 5、内容调优:内容是产品和人群的桥梁,是服务于产品策略的 70%讲干货(行业共性痛点)、趋势(平台的最新政策和最新玩法)。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重点分析关键决策点、可复用的经验教训,真实案例是最强信任背书)。 20%互动答疑(在评论区、粉丝群、直播间积极回答非核心交付的、有共性的问题)。 10%时间在直播间卖引流品(讲痛点、讲产品价值、明确受众、导向行动)。 我做了100多场1v1的超级个体咨询,我看到太多有技能、有流量的人困在的免费陷阱里。 所以,很多时候, 赚不到钱表面看是流量问题,本质上是产品问题。 我们平时怎么帮企业做咨询:先梳理产品结构,再用产品结构倒推流量来源。 流量问题是表面现象,产品问题才是根,产品规划没做好,转化链路不通畅,即使创始人IP做好了,也解决不了增长的问题。 所以,对于超级个体来讲,产品化,是将你独特的经验、知识、能力,萃取成可交易、可量化的价值载体。 要敢于卖货、敢于收钱。 收到钱得到正反馈,才能推动业务系统建立。 当然,产品化不是超级个体的终点,可持续增长的飞轮,才是最终目标。
1
0
0
Lovemo
10天前
咱们商量一下,把棉花糖给加回去行不
LK三月: luckin本周上新 不含人工色素的瓦尔登蓝系列两款 木瓜厚乳瑞纳冰 \(•ㅂ•)/♥
0
0
0
Lovemo
10天前
puzhong: 前天上午 8 点,我在公司接受了晚点团队的采访。小晚问,我回答,没有停歇的聊了三个小时。 关于战略/战术,宏观/微观,大公司/小公司,高管/普通员工,等等都是我预期外的问题,没有时间继续展开了(也考虑文章不要太长)。 昨晚 8 点,晚点公众号发出报道,呈现出来采访内容的 90%,赞非常高效率的晚点团队@小晚
0
0
0
Lovemo
12天前
小马宋: 聊聊红姐事件(这篇可能会毁三观,小清新勿入) 因为周一才出发,今天还是讲一个话题,因为有群友问我,怎么看南京红姐这个事。 红姐这个事,我估计很多人三观震碎,且这件事的震撼力可能对男女通杀。但对于我,早已经安之若素。为什么呢?因为我年纪大了,所谓见怪不怪。 其实很多事,只要习惯了,你就不会震惊。比如外国人看到中国人吃豆腐乳,中国人看印度的街边小吃都很震惊,但当事人见怪不怪。 我今天恰好听小野酱在她的播客中聊红姐,她说自己过去自诩对LGBT类似群体有很多了解,但红姐这件事给她很大的冲击,觉得自己过去对“亚文化”群体的了解还是过于肤浅了。 我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我们不这么想。 主流文化,就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文化,也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想法。但亚文化,就是跟你想的不一样。实际上很多亚文化也谈不上变态,用“特殊爱好”形容他们也许更合适。 大部分的情况下,这些自然发生的特殊爱好,通常是基因异常或者是体内内分泌失调导致的。 过去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事,是因为社交信息的不发达,这种事是一直在发生的。 相信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第一个反应是,红姐这样的人,这些男的,真下得去嘴吗?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异问题。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大科学家找了一位很年轻的姑娘做太太,我估计大部分对这位科学家是理解的,但很多人会对这个姑娘的意图提出质疑。不过,当时我一位女同事跟我说,她还挺喜欢这种老年人皮老肉松的感觉的。 这类人群,被称为“恋老族”(不是啃老)。我反正无法理解,但我在逻辑上是理解的。 人的思维很奇怪,比如我岳母,她至今看不懂任何电影电视剧,因为她只能理解连续的影像,我无法体会,但我理解这个现象。 我有一次听谐聊,听到有个女生说她属于某个特殊群体,就是喜欢一种活动,叫“绳束”。 人类在性这件事上,有很多很多故事,有的小众,有的龌龊,有的毁三观。只是因为过去的性行为,相对还比较隐蔽和私密。 历史上,中国就有断袖分桃的故事。在阿拉伯,曾经有动物妓院,顾客不是动物,是男性。而在现代的某个北欧国家,是允许兽交的。美国的爱泼斯坦事件,涉及政商两届的精英群体,只是主流媒体集体噤声罢了。 过去我们看日本的一些风俗产业,直呼日本是个变态的民族,其实我想说的是,只要制度放开,任何国家都可能玩出比日本更变态的玩法。 我们之所以不理解某些人的某些行为,那是因为我们基于我们是同样的物种这个假设来思考问题,但人和人的差异,真的特别大,大到了跨越物种差异。如果基于跨物种的思考,可能很多事就容易接受了,比如屎壳郎爱吃屎,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 人类有着非常丰富的基因,应该还有更多的事,是我们拥有大众基因无法理解的吧。 有朋友(包括男的和女的)可能不理解红姐事件中的男性,我想说大家不要以为男人都这样,应该大部分男人都不这样。 只是红姐的造型和视频,其实早就把正常人筛选掉了。几十个人,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罢了。 我们做营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共情能力,其实就是要理解各种不同的顾客,否则像我这种消费能力很差的人,就没法做营销咨询了。
0
0
0
Lovemo
12天前
学飞了
Ellery1929: 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了脑子
0
0
0
Lovemo
13天前
哥飞: 要赚钱,先算账。 会算账,会拆解,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 @王梦珂Mengke 在这个视频里给大家算了账,普通人如何赚到第一个 100 万。 要么是做一个售价 500 的产品卖 2000 份,要么是做个售价 99 的产品卖 10000 份。 而如果用美元,会更好算账。 100 万除以 7.16 的汇率,就是 14 万美元。 再除以 360 天,每天就是 387 美元。 我们就按照 400 美元一天来算。 假设你的订单平均价格是 10 美金,需要 40 个订单,而如果是 20 美金,需要 20 个订单。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每天有 20 个到 40 个订单。 你需要有一个产品,还需要有稳定的流量。 而 SEO 是有很大的可能实现稳定流量的,而且还是几乎免的流量。 按照 1% 付费转化率计算,你每天需要 2000 到 4000 的独立访客。 而通常搜索引擎可以带来一半的流量,所以你需要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每天 1000 到 2000 的点击。 而通常点击率按照 5% 计算,那么就需要每天搜索量在 2 万到 4 万的关键词。 所以问题变成了怎么找到能够每天稳定搜索量两到四万的关键词,并且能够进入搜索结果前 20 名。 这就是为什么挖掘需求关键词的工作很重要,为什么不建议拍脑袋想需求。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