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玉伯
508关注12k被关注14夸夸
一个诚实的人
置顶
玉伯
6天前
🌲YouMind 0.4 发布
同时今天在 Product Hunt 上线啦!🚀

YouMind 是一个专门为知识学习者、内容创作者打造的 AI Creation Studio,助力你把每一个灵感想法转变成“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现在非常需要你和团队宝贵的 up/comment!🙏
感谢万能的即友。
你们的支持,总是让人内心暖暖。

PH launch 链接 👇
(点击链接后,再点击顶部横条)

YouMind - AI Creation Studio

2025
玉伯
1天前
时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空间。
01
玉伯
1天前
“真正的转化是,把你的内容曝光给所有人,让 50% 人有 30% 的下单意愿,让 20% 的人有 80% 的下单意愿,让 10% 的人当场付款。”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难点又来了:怎么把内容曝光给所有人。什么时候值得花钱。从 0-1 阶段如何选择。

认真一琢磨,发现道理的背后全是道理。懂了道理,依旧寸步难行。

dontbesilent聊赚钱: 「精准流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谎言 这个词背后的假设是:存在 10% 的人群,他们很愿意买我的东西,还有 90% 的人群,他们不太愿意买我的东西 所以我就做个视频,只让 10% 的人刷到就可以了,不火也无所谓 但实际情况是:买家的心智不是静态的,我有多大概率买你的东西,不仅仅在于「买家是谁」,更在于「卖家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你觉得你只能转化 10% 的“精准”人群,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要买东西,你发布的内容解决了信息差问题而已,这能叫转化吗? “转”本义为旋转、移动、改变方向,“化”本义为变化、演变 人家本来就要买,然后刚好看见你了,这能叫转化吗?哪里“转”了?哪里“化”了? 真正的转化是,把你的内容曝光给所有人,让 50% 人有 30% 的下单意愿,让 20% 的人有 80% 的下单意愿,让 10% 的人当场付款 这里面是有说服的过程、有心智变化的过程的,这玩意儿叫「销售」,这才是「转化」 只有极少数屡次做出过爆款的人,才有资格说:这条虽然流量不够大,但是转化率还行 绝大多数说 “我是做客资的,我要的不是流量,是精准” 都只在拿这个理由掩饰自己的菜 我有个 2B “同行”特别喜欢把“精准流量”这个词挂在嘴边 每次他流量不好就说自己是故意为之,每次他给客服陪跑没流量就说“咱们就是这么设计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所有的收入都是靠骗

73
玉伯
3天前
最近 PH 打榜,有类似体感。当遇到对手尝试想黑自己时,最好的做法,是无视。

重要的是,坚持好自己的底线,做好自己的事。不争辩,不回应。这样简单有效。

最后推荐这本书:《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很巧最近读过。强烈推荐,很适合 AI 创业者。

于冬琪: 平常我不太爱跟热点,不过,西贝回应罗永浩这件事,正好命中了最近在思考的课题,就聊聊这个热点: 其实面对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指责,西贝从决定回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说实话,如果时间倒回半年前,以我对公关的理解,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和西贝一样的回应。 有人说你是预制菜,或者说你的食品不安全,怎么办? 有人指责你,如果不回应,不就等于认了吗? 这是常规思路,我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在两个月前,我读了一本书,叫《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类公关事件的看法。 1、为什么说,西贝一回应,就输了? 在这本书里,分享了麦当劳面临与西贝类似指责的案例,而且麦当劳遇到的指责,远比西贝面对的指责更“黑”也更严重。 直接指向了食品安全。 当时,美国社交媒体上有一组关于麦当劳的视频,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视频里说,麦当劳的工厂会往制作炸鸡的生产线里添加一种“粉色的不明物质”。 你一看那个颜色,就知道是非自然的、工业制品一样的东西,被加到了麦当劳的食品里。 这内容肯定是无稽之谈,正常的食品企业,没有必要添加这种东西。 但是你架不住,它“黑”得很有效。 那种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就像我们曾经听过的“肯德基的鸡,都有6条腿、4个翅膀”一样。 甭管真假,一旦看到,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很容易对这个品牌失去信任。 更麻烦的是,这种内容就像很多谣言一样,天然就具备病毒传播的能力。 就像“一只鸡长出6条腿”,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抓眼球,它会唤起所有人对自己到底在吃什么的恐惧。 于是,关于麦当劳添加“粉色不明物质”的内容,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网,极大地破坏了麦当劳的品牌形象。 直接影响到了麦当劳的销量。 按常规思路,别人黑你,你就得正面回应、解释清楚、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别人说你添加了粉色物质,你就应该证明自己没添加。 就像别人说你是预制菜,你就应该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 但这个思路,常常会让伤害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想想,这类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真讲道理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粉色不明物质没必要添加、人类的科技还养不出六条腿的鸡吗? 他们不用你辟谣,也能知道。 但是,最大的影响,并不发生在道理层。 而是当你看到麦当劳的生产线和粉色工业物质时,只要这两者被联系起来,你就对麦当劳产生了一种负面的感受,购买欲和信任就会不自觉的开始降低。 就像,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当大众将预制菜与不健康、不好吃早已联系起来后,只要再将预制菜与西贝联系起来,对西贝的食欲和信任就会开始下降。 消费者们会怎么联系起来呢? 看到两者同时出现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大众的联系越牢固。 我们想象一个情境: 你看到这么一系列内容—— “罗永浩说西贝是预制菜。” “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邀请西贝直播,订立预制菜规范。” “西贝拒绝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直播邀请。” 从此后,哪怕道理上西贝论证清楚了自己不是预制菜,只要我们再看到“西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预制菜”。 联系就在建立,对品牌的伤害就在发生。 在这次事件中,扩大伤害的关键推手,就是西贝的正面回应。 就像我。 罗永浩刚说西贝是预制菜的时候,我其实没看到。 但是西贝正面一回应, 我才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西贝回应将起诉罗永浩”。 事儿闹大了,我才好奇,反过去看罗永浩到底骂了西贝什么。 “西贝”与“预制菜”的联系,才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 所以,正面回应,从对品牌的伤害来说,常常是火上浇油。 2、不正面回应,还能怎么应对呢? 麦当劳后来是这么做的—— 它没有反复去澄清“我没有放粉色的东西!”也没有天天喊着要找出造谣者、起诉造谣者。 因为你越是这么做,造谣的内容就越会再次引发大众的关注。 麦当劳做了什么? 它没有去擦除脏水,而是选择注入一股更强大的清水。 既然大众此刻将我与“不健康”建立了联系,那我就要做一些动作,去更强力的建立大众对我的“健康”联想。 它开始大规模地展示自己的农场:绿色的田野,天然的工艺,散养的鸡,快乐的工人… 当所有这些正面、阳光的内容被传播开之后,负面影响很快就被冲刷掉了。 当大众看到,原来麦当劳的鸡生活在蓝天草原上,“健康”的联想就自然而然地被建立了起来。 原有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再那么容易影响到消费者了。 这个思路,其实完全适合这一次的西贝。 3、回到西贝,应该怎么做呢? 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觉得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绝不能和罗永浩进入互相攻击的吵架状态。 你们越吵,他想传播的东西,只会在争吵中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不要去辩驳自己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在大众认知中,你有中央厨房,有标准化的部分,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 你辩得越多,大家对“原来西贝就是做预制菜”的印象就越牢固。 在西贝的所有内容中,都不应该出现“预制菜”或“罗永浩”。 至少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预制菜”的联系。 那怎么回应呢? 这就是我要建议西贝做的第三点: 不要“回应”,而是像麦当劳一样主动建立“正向联想”。 你应该去讲:你用的羊,是什么样的羊?你用的牛,是什么样的牛? 一只羊、一头牛,经过怎样的过程、多长的时间,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 你们为了保障食材新鲜、足够好、没有激素、足够健康,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这个思路,西贝以前在营销时,也成功应用过。 比如我个人很爱吃“张爷爷酸汤手工挂面”和“张爷爷的黄馍馍”。 (不过,我觉得“张爷爷羊汤挂面”更好吃,西贝居然下架了!作为消费者,我强烈要求西贝上架!) 张爷爷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形象。 借助“张爷爷”这个形象,帮西贝建立起了关于手工制作、老手艺、用料实在、健康美味的积极联想。 西贝历史上也拍过很多类似的照片:老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捧起大鱼,或者丰收的莜面。 这些建立正面联想的思路,完全适用于西贝本次的事件。 当你不去力证自己“不是预制菜”,而是正面去讲自己的食品安全、讲自己的健康,唤起积极联想时,负面联想的影响会快速褪去。 4、 《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这本书教给我的,其实不仅是公关,也是做品牌、为产品添加情绪价值的一个方法: 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顾客做购买决策时,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既要和他们的“理性”对话,也要和他们的“感性”对话。 讲道理、讲功能、呈现工艺,这是在和用户的理性对话。 那怎么和用户感性的部分对话? 方法就是,去构建一个“品牌连接组”。 我们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产品与谁出现在一起,在讲什么样的故事。 当我们重复呈现时,用户就会将我们与他们心目中某些积极的印象建立起来。 这种积极的印象,会帮助用户更容易信任和选择我们。 这个方法,不止能应用到公关事件上,也能应用在品牌上、应用在为产品增加情绪价值上。 最近,被我用在了送礼物上。 今年我送给我太太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声纹戒指。 声纹戒指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它是一种定制的戒指,我可以上传一段语音,会有人把声音转化成声波的形状,按照这个形状做成戒指。 正常来说,送给太太,可能会录一句情话:“我爱你”、或者“一生一世”等等。 但是这么直白的话,实在是太做作了,我实在是下不去手。 后来,我录的是《哈利·波特》里的一句咒语,“Expecto Patronum”,中文叫做“呼神护卫”。 为什么选它? 因为对于一个哈迷来说,这句咒语连接着太多情感。 它连接着斯内普在最后的那句台词,面对邓布利多提问:“过了这么多年(你仍然爱着莉莉吗)?”,他回答的那句“Always”,之后召唤出了与莉莉同样的守护神。 它连接着哈利在湖边,第一次像一个成年巫师一样,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召唤守护神,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的那个瞬间。 这个咒语的施法过程,也连接着一种关于快乐的力量:你需要在念咒语时,回想自己最快乐的记忆,它能帮助你摆脱代表着恐惧、抑郁的摄魂怪。你的快乐,会帮助你战胜那些不快乐的力量。 这些联系,不是我建立起来的。 而是我们在阅读《哈利·波特》、或者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只是用这句咒语,唤起了对这个瞬间的联想。 这句咒语,让斯内普的Always、哈利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成为了这枚戒指的“连接组” 于是,这枚戒指,就成为了情绪价值的载体。 当我带着这本书的方法,去拆解一个个品牌时,我会更容易理解那些影响了情绪的品牌们是如何成功的。 比如: 有个新消费的皮革品牌山下有松。 它的包通过品牌实现了新消费品牌中难得的溢价。 这些溢价来自于消费者看到它的包时,感知到的松弛与接纳。 山下有松是怎么做到的呢? 只要看看它的内容,不难整理出它的品牌连接组—— 选择“文淇”、“韦唯”,这样不是精致人设,而是更有天然风的代言人。 照片总是更暖的、发黄的色调。 在照片中,总是出现土壤、岩石、树木、皮革,这样的自然元素。 讲到制作团队时,出镜的总是“姥姥团”。 这些元素,不断将山下有松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而我们对自然的印象是松弛和接纳的。 5、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扭转负面印象,建立正面印象,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情绪价值,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心中,那些能唤起积极情绪的瞬间。 从这些瞬间中,提取出某些符号(可以是词语、故事、画面、图案)。 让这些符号,在你的内容或者产品上反复出现。 于是,积极情绪就会通过这个符号,与你的产品连接在一起。 你的产品,就会在用户心中建立某种正面的联想。而正面的联想和印象,早晚会冲淡负面的联想,让你的产品摆脱信任危机。 如果你并不面对负面危机,这样的做法,也会让用户看到你的产品时,更容易感知到情绪价值。

42
玉伯
3天前
用户视角,电脑有三要素:显示器、鼠标、键盘。

iPhone 干掉了鼠标,隐藏了键盘,放大了显示器,成为了 Super Hardware.

Wispr Flow 借助 AI 终于干掉了键盘。只需 Voice 就能自然交互的某个应用,会有大机会成为 AI 时代的 Super App.

只需 Voice,不需要鼠标、键盘、显示屏,同时又能完成绝大部分需求的某个硬件,大概率就是新一代 iPhone,长得将会完全不像 iPhone.

不光下一代抖音已经在路上,下一代 iPhone 也可能已经在路上。
911
玉伯
3天前
激活写作这个提法有意思。

YouMind 最开始想的是,能让用户在剪藏、阅读等内容消费及学习场景里,自然而然产生创作的起心动念,然后发现还真能在 AI 的帮助下,创作出一些好东西(create something good)。

近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好开心。

nene请说: 深度用了两个月,我很确信,YouMind 就是在“激活”写作。 我一直觉得,人做那么多信息输入,不管是阅读还是别的啥,最终都是为了输出。 这种输出,可能就是一种本能的表达欲,可能是想证明自己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跟人聊天时有东西可说。 所以,“写作”这个词其实有点窄了。它本质上是一种更高质量的“表达”,内容更扎实、逻辑更清楚。不管是真的码字,还是演讲、日常交流,都是如此。 但问题是,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也攒了一脑子的知识和信息,真到要输出的时候,反而懵了,不知道怎么开始。 YouMind 的 AI 正好解决了这个卡点。 基于在youmind里你囤积的输入,你可能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可以先跟 AI 聊,它帮你一步步理成一个比较 solid 的大纲。 有了大纲,第一句话卡住了,AI 也能帮你开个头。 就这样,不管你是有想法但不知怎么表达,还是没想法写不下去了,又或者是写完了但总觉得差点意思,YouMind 的 AI 都能这样一步步帮你往前推,把整个写作过程给“激活”了。

21
玉伯
4天前
发现自己一个规律:

特别忙的时候,通勤路上会听音乐。而且开车特别专注,每个路口,都会恰到好处通过。

不太忙的时候,通勤路上会听播客。开车路上会走神,经常在路口,会突然忘了已绿灯。

听播客时,是看似有收获。
听音乐时,是真的有收获。
67
玉伯
8天前
头头是道的人往往在愚昧之巅。
表达不清的人可能在开悟之坡。
135
玉伯
8天前
最近 Dia 卖身,挺好的,真是最好的归宿。

同时今天还有个消息,是前 Apple 设计师推出的 AI 陪伴产品 Dot 宣布关停,很爽。

Dia Dot,看似有品味,但都是精英阶层的傲慢。换一种视角看,非常没品味。

我更欣赏拼多多的品味。
154
玉伯
10天前
最近有个思考是,不要落入他人框架。

比如谈到 AI To C 应用,就会有人问我:做的是 AI 生产力工具,还是 AI 陪伴。

直接让我做选择题。可仔细一想,其实并不是选择题,而是填空题。

比如 YouMind,不是纯工具,也不是纯陪伴。更好的描述是:YouMind 做的是 AI 探索。

YouMind 里,用户与 AI 一起,在探索世界中探索自己。好奇心、学习成长、创作欲,都是人性里很基础的需求。

别做选择题,多做填空题。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