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玉伯
526关注12k被关注15夸夸
一个诚实的人
置顶
玉伯
5天前
🚀 YouMind 0.5 正式发布

YouMind 是一个专门为内容创作者、内容学习者打造的一站式 AI 工作室。

你是否记得,收集的一堆资料,再也没去看了。你是否记得,很想开始创作,但始终卡在第一篇。

有了 YouMind,这一切挑战,依旧还是挑战。然而一个好的工具,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拥有 YouMind,你想创作的任何起心动念,就拥有了开始行动的翅膀。

欢迎使用:youmind.com
大胆创作,不止于学
2722
玉伯
2天前
只要产品做的好
用户就会自传播

绝大部分创业者
都死在上面这个傲慢的认知上
2625
玉伯
3天前
去年五月出来创业,九月完成种子轮融资和团队组建,12.6 日发布 YouMind 0.1 蹒跚起步版。

后续基本保持两三个月发一个大版本。今年九月去 PH 打榜,没氪金,做到了真实票数三榜第一。

从三月发布 0.2 版本,一直到九月去 PH 打榜的 0.4 版本,付费转化率和用户留存都挺好。但总的网站流量和注册用户数,确实没怎么大规模自然增长。

于是这次 0.5 版本的发布,意识到纯靠自然流量能起来,可能只在媒体故事或面向投资人的 PPT 里。从童话故事里醒来,开始学习并实践真实的商业增长,才是每个创业者要经历的真实故事。

于是花了一小笔预算,找到了靠谱的朋友开始合作。合作第一天,发现起量效果确实不错。同时还很惊喜发现,不少 YouMind 老用户也开始自发传播,在帮助 YouMind 运营。

有幸通过创业,越来越见到了一个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满挑战,非常赤裸裸,也因此比童话故事精彩太多。

创业一年多,YouMind 的产品刚到 0.5 版本,初步完成了“万物化稿、稿生万物”的前半部分。AI 的发展瞬息万变。YouMind 的发展,在快而不急中,越做越笃定。

期待有喜欢并相信 YouMind 产品方向、同时有全球化增长运营经验的领头人加入。产品功能和商业增长,是创业公司的左右脚,是往前跑的头等大事。

欢迎有增长实操经验的朋友多多指点。特别期待优秀的你能考虑加入。一起让“人人皆可开心创作”的时代早日来临。
912
玉伯
8天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非常容易被误解。其中一个误解是:解决温饱或财富自由后,人才有精神生活。

实际情况是:经济基础和精神生活,没啥关系,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越富有,精神生活可能越单调贫瘠。

莫急着反驳,且听我说一个故事。

十几年前,入职淘宝。某年,有幸被挑选参与了一个高年级培训课程。两天的培训课程,在西湖边上的一栋别墅里进行。其中有个环节,让大家分享自己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D 同学很真诚分享了他的痛苦:每次和老婆出去吃饭,点菜环节都吵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差点和老婆离婚。培训期间,在冷战期。很苦恼。

D 同学在淘宝成立之前就已加入阿里。一身名牌,在培训间隙,干脆琢磨是否在旁边买栋别墅。

时隔十几年,近期在杭州偶然和他有次联系,喝茶聊了会。发现已离婚,同时点菜的苦恼依旧还在。头发有点花白(可能是染的,我看不出来)。喝茶过程中,我有点聊不下去:他想聊的话题,还是各种低俗八卦,以及吐槽手上的一堆房产,不知道怎么出手。

他的资产,至少比我富有十倍。但精神生活,可能还不如大学时期去食堂吃饭都低头行走的我。大学时期的我,在脑海里,已经拥有了半个宇宙。

多少流油的酒桌饭局上,精神的贫瘠让满桌珍馐味同嚼蜡。经济基础,大部分情况下只会麻痹精神生活。保持饥饿(Stay hungry 的最好翻译),精神生活更有机会丰满起来。
3432
玉伯
9天前
从今年四月份至今半年多,小红书从几十粉丝,终于涨粉过万了。摸索到了一些规律:

1. 内容聚焦很重要。不能什么内容都发,还是得有主线。比如我的笔记里,获赞比较高的内容,集中在创业、产品、大厂这三类标签里。一旦找到了内容方向,就聚焦放大。这块我还是有点懒,发的内容还不够多。

2. 评论互动很重要。从第一条笔记到最近参与 AMA 活动,基本都做到了有问必答。并且回复的心态,永远站在对方角度去回答,让其收获情绪价值。做到了没人能黑得动我。反驳我的,我直接说非常赞同,然后对方就哑炮了。

3. 内容质量是关键。高赞和高转发,是被更多人看到的关键。对我来说,核心还是取决于内容质量。经常发出一篇内容,点击发送后的那一刻,大概就能预料到点赞评的情况。自己都觉得好,想点赞,才能获得他人的点赞。

没了。欢迎热情夸赞我,或无情指导我。
73
玉伯
10天前
地狱,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苦难,则是天堂所在。
11
玉伯
11天前
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集邮,而是模型训练。

Mr.Oak: 也许重要的并不是summary本身,而是summarize的过程——一种高强度的、主动的、并不令人舒服的认知过程。 观点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购买与消费,然而思考是无法被外包的,过度外包的后果即是头脑的产业空心化。 往深了叩问:学习是什么?学习本质上并不是知识集邮,而是模型训练。 换而言之,一切输入应当是训练集,为的是训练头脑中的神经网络,每一次与原始数据的深度碰撞即是一次高质量的训练环节,在此过程中或细微或宏阔地调整模型权重,最终优化出性能更优异的模型。 那么“5分钟看完xxx”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呢? 一切总结、摘要、速读、提取精华、太长不看,根本误区在于占有的幻觉:以符号的占有取代人心的震撼与顿悟,继而用占有符号的效率作为唯一评估标准来衡量价值。如同试图通过浏览壁纸来替代环游世界的体验。 大脑宝贵,不值得用以摆放及展览“精华”,过度依赖总结好的答案,久而久之,人会成为拥有很多谈资而非很多智慧的人。就像是对很多电影信手拈来,可惜主角都是小美和小帅。 与原始的、生动的、粗杂却意蕴丰富的材料去切身碰撞,其意义远超向二道贩子购买概念。 因为万千教条的积攒不如一刹那感性认识的力量,内化后涌现的直觉超越一切逻辑上的组合推演。

34
玉伯
11天前
创业最大挑战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没有上路。

在阿里或字节时,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心态:如果搞不定,上面还有主管。主管搞不定,最上面也还有马云或张一鸣。

但开一家创业公司,你会发现:上面啥都没有。

这时遇到问题,所有的矛头只会指向一个点:自己。唯有认知自己、改变自己,才有可能让事情发生改变。

我的开心之处在于:我充分认知到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好像有另一个我在看创业中的自己。可以提供不少直言无讳的建议,并马上行动起来。

身处 AI 创业赛道,确实很冷很冷,有时会感觉零下一百度。好在保持了诚实与热血,这时体温就能维持在 38 度。依旧心怀梦想,充满斗志。

创业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就是创业。我依旧是热血少年,这就是最大的希望。
136
玉伯
13天前
最近醒悟到一件事:

通过 AI 提取文字风格、然后让 AI 按提取风格去写文章的绝大多数创作者,写作都没入门。

这事不赖创作者,是 AI 还太弱导致。文风模仿是件特别难的事。比如汪曾祺风格,特征之一是:淡而有味、平中见奇。AI 能做的是让文字有点平淡,然而有味和见奇,只能抽卡,偶尔得出一两句将就可用。

海明威风格也非常难模仿,更难模仿的是红楼梦的文风。当年多少续写红楼梦的,但稍微一读,就能感受到风骨不行、味道不对。创作这行,人就是 AI 的天花板。

对这届 AI 有点祛魅了。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期待评论区,能疯狂举出反例,让明天的我,能特别后悔今天的我说出这番话。
1912
玉伯
13天前
AI 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圣。
要成为大圣,首先要成为一只猴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