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我是赛文
334关注2k被关注21夸夸
人生是孤独的奇旅
📷摄影师
🎙️:Photo Reason
𝓜𝓎 𝓁𝒾𝒻𝑒 𝒾𝓈 𝒿𝓊𝓈𝓉 𝒶 𝓰𝑒𝓃𝓉𝓁𝑒 𝓂𝒶𝒹𝓃𝑒𝓈𝓈
置顶
我是赛文
1月前
这是一条摄影项目拍摄征集:

这是我一直想要拍摄的主题,以环境肖像为主要呈现方式,现征集一些素人进行拍摄。

这并不是以呈现完美为主旨的拍摄项目,更多是呈现被摄者的某种状态,需要你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拍摄过程会以胶片+数码的形式,甚至可能会拍摄部分视频。拍摄过程需要进入到被摄者的生活场景,如介意,请勿报名。

由于我目前在杭州,所以征集对象以杭州地区和江浙沪地区为主,其他地区的朋友也可以报名,拍摄安排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其实之前拍过类似的照片,但这次想做得更系统一点。感兴趣的即友可以加我微。
61
我是赛文
1天前
我们该如何思考自己的项目
这是上周bieke带给我的最大的思考

这个出发点可以是某种拍摄方式,比如她的前三个项目,它采用了类似的拍摄方式,她分别在俄罗斯、美国和埃及,通过进入当地陌生人的家中进行拍摄的方式进行的创作。

在俄罗斯的项目中,她作为一个完全不懂俄语的人,通过网友帮忙写的纸条,在路上问别人,然后去到别人家里,进行拍摄;

在美国,它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区别在于她能和被拍摄的人进行沟通,没有语言隔阂。

在我看来,这两个项目的照片呈现的距离是不同的,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似乎更为原始,更接近于“非表演”状态的生活。

而在美国的项目中,我更能感受到拍摄者的存在,即便她从没有真的出现在画面里。

到了埃及的这个项目,她采用与俄罗斯类似的方法,并在拍摄完照片后,邀请埃及本地人在照片上写下他们的看法,这似乎更像是不同视角的交流,人们写下很多意见,甚至相互争吵,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照片贴在了上面,这使得这个作品本身变得更加观念。

在我看来,Bieke是一个极为擅长思考的艺术家,我最喜欢的的是她展示的最新的《Michael》这个项目,这是一个半真实半虚构的项目,她用图片展示了她在美国遇到的一位老人Michael,老人给了她三个箱子,便消失了;于是她像侦探一样,开启了在美国寻找“Michael”的过程,随着这个寻找故事的展开,michael是谁,michael在哪似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michael似乎变成了某个指代,变成了一种哲思与自我的映射,这是我觉得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也时常思索该如何开启一个项目,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形式?内容?切入点?

我感到疑惑,又饶有兴致…
01
我是赛文
3天前
你好,帅哥出没
除了衣服有点皱
10
我是赛文
7天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80
我是赛文
7天前
一些个人视角
没什么分享欲最近
00
我是赛文
8天前
周五去了一趟灵隐寺
10
我是赛文
10天前
当我问马格南摄影师为什么选择拍照?

有幸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的Magnum和PhotoReason 联合举行的为期3周的马格南大师班,负责第一周授课的是Emin Özmen,这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纪实摄影师,持续记录中东冲突与难民议题,以及他自己的祖国土耳其。

在课程期间,我有幸作为陪同随Emin及学员一起外出拍摄,第一天出去的时候,我问Emin说:Emin,why do you take pictures?(Emin,你为什么拍照?)

而emin的回答也非常的简单,他说:

“因为有趣,相机给了我一个可以出门的理由,甚至不需要和别人一起,只要拿起相机,走出门,记录自己看到的东西就很有意思。”

我想这和我们大多数喜欢摄影的人一样,喜欢拍照的理由本身就是简单而纯粹的,当下想要记录就足够了。

在课上的时候,有学员问Emin,问他是如何选片,如何决定哪张留下,哪张放弃的?

他说:

“当我选择一个场景的时候,就对这个场景里自己想要的照片有了大致的想法,所以选片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接近自己想法的照片。”

这和他的拍照方式也是一致的,当他找到一个想拍摄的场景的时候,他总是会先反复找寻位置,并不急于按快门,然后在自己选定的地方,举起相机,眼睛紧贴取景器,一动不动地等待,等待想要的画面出现。然后再更换不同的角度,继续尝试。

即便他用的是数码相机,但在拍摄的时候也保持了很强的纪律性。

“你必须考虑所有画面里的元素,他们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废片,重要的是多去尝试”
30
我是赛文
15天前
陪Magnum摄影师拍照的一天哈哈哈
10
我是赛文
16天前
最近拍的东西更更新

朝霞来临前的夜晚

00
我是赛文
17天前
30
我是赛文
17天前
感觉自己正处于“秩序在内心,而不在他者身上”的状态,情绪十分稳定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