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跟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校招是“最容易”进大厂的,这也能解释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我展开说说:
大厂校招最喜欢招的就是高潜的人才,但你怎么定义高潜?除了少数在读书期间就有很多实践经验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循规蹈矩的上课。所以大厂就粗暴的认为 高潜 == 高学历。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编程能力并不强的 高学历 + 实习经验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大厂。
从公司的视角来看,大厂有钱和耐心来培养校招生,高学历代表底子好,培养成功了,就是高性价比的人才(不得不承认,程序员这一行,年轻的活力和冲劲还有很有优势的,AKA 能卷),培养失败了,裁员成本不高。
但从校招生的角度有意思了。年轻人/学生 是缺乏对世界和自己的正常认知的,外界和公司又会一直渲染大厂的优越/光环/“高高在上”。很容易让人变得飘然,觉得自己的水平是高于其他人的(比如 xhs 天天把 大厂/名校 挂在嘴边的校招生)。
但我一直的观点是,及格线之上的程序员水平差距没那么大,正态分布在任何领域都适用。这更适用于非名校的程序员,我做咨询经常有 非科班/非名校 的程序员对自己水平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水平不如那些所谓的大厂程序员,但事实并非如此,没必要被那些光环反过来 PUA 自己
那之后的故事呢?
第一种路线,维持年轻人的冲劲,成长和充实自己,又有合适的机遇,在公司验证了自己的潜力,成为有实力的人。“配得上”公司给校招生的高溢价,不得不承认大厂现在给校招生接近 50w 的工资,更多的是为其可能的潜力买单。
第二种路线,成长速度慢于预期,并没有成为业务的中坚力量。如果市场环境好,公司收益好,是完全可以持续享受市场红利的。但如果形式转差,就容易成为被裁员的对象,就出现了 社交媒体中热议的 “毕业两年,我被大厂裁员,找不到下一份工作”。
但很多人被自己高学历和大厂的光环蒙蔽住了,并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当被裁的找不到另一份大厂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现实。海浪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听起来很残酷,但现实永远比现实更现实,公司对人才的逻辑就是大浪淘沙。
不得不承认,现在市场在变差,全世界各个市场的程序员就业都变得更难。所以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公司/团队/队友 的实力并不是自己的实力,硬本事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长期来看,还是不断提升自己。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才能随遇而安,不被时代淘汰。
只是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欢迎大家讨论
无论形势如何,认清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