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势教练柳大
472关注113被关注0夸夸
🏅盖洛普认证教练|职场生涯规划师|985本
🎄8年职场履历|深入解读4000份优势报告|累计600例个案咨询
优势教练柳大
6天前
远离破坏权,靠近建设权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职位高低,而在于他手里拿的是“建设权”还是“破坏权”。

有些人可能只是个助理、一个小保安,却能让你浑身不舒服。
他们的手段很简单:情绪绑架、愤怒压迫、无理刁难。
说白了,就是用“破坏”来彰显存在感。
和这种人硬杠,你注定是亏的——因为你的时间价值远比他们昂贵。

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人并没有完成自我整合。
他们要么内耗自己,要么外耗别人,有时候干脆两者兼而有之。
在囚徒困境里,他们永远是那个说“No”的人——
我不好,你也别想好。

这就是一种极强的“破坏权”。
他们本可以选择好好沟通,却偏偏选择威胁、恐吓、干扰。

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其实早就有:莫与小人为敌,小人自有对头;恶人自有恶人磨。
你跟他们吵赢了,并不是你的光荣,而是浪费了你的时间。

真正值得花时间的人,是那些拥有“建设权”的人。
他们能带动氛围,推动事情,让你更快成长。

这是前两天有个咨询客户跟我聊起职场困扰,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
他说自己和一个行政助理闹得不愉快,对方平时做事偏心、不公正。但老板不知道,反而被蒙蔽了,结果因为老板跟行政助理走的更近,导致老板也对他有不满。
他觉得很冤,也耿耿于怀——明明只是一个助理,却能扭曲事实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生一定要远离破坏权,靠近建设权,你的人生才会越走越顺。
00
优势教练柳大
13天前
主体性缺失的人,都在过别人的人生

前几天,一个朋友来找我聊天。
她说最近总觉得日子特别怪——就像上了一辆没有站牌的车,不清楚目的地,也忘了自己是从哪上车的。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还有多少件事没做完?
忙完A,催着B,半夜还得处理C。
但问她“你想去哪?”她沉默了。

我一边听,一边忍不住想,这不就是主体性缺席的典型吗?
我们很多人活着,其实是在替别人完成KPI:

上学,是父母希望你有“稳定的未来”

上班,是公司需要你填补某个岗位

结婚生娃,是社会希望你“完成任务”

甚至休息,也是为了“更好地干活”

久而久之,你对自己的生活只剩下一个角色——执行人,而不是导演。

作为教练,我经常看到几种主体性流失的“隐形陷阱”:

反应型生活
别人来一个需求,你立刻响应;
生活就像客服热线,你一直在接单,但从没设计过菜单。

习惯性放弃选择权
别人说去哪你就去哪,别人说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久了,你甚至不敢说“不”。

短期忙碌替代长期方向
事情一多,立刻有安全感,仿佛忙碌=有价值;
可三年后回头一看,路线全是圈圈。

我问朋友:“那你呢?你自己想去哪?”
她愣了半天说:“我好像…没认真想过。”

这就是主体性的可怕之处——它不是一夜消失,而是被生活一点点蚕食。
到最后,你只剩下任务表,而没有人生剧本。

我跟她说:“试着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今天做的这件事,是我想做的,还是别人要我做的?”
答案不一定马上能改变生活,但它会像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慢慢告诉你,你在哪里,你要去哪。

因为,主体性不是一天练成的,
但失去它,真的只需要一次随波逐流。
00
优势教练柳大
1月前
我那个 INTP 朋友,他常常说“我再想想”
但他一想能想出一整套系统
我这个INTP朋友,比我自己还夸张
说真的,他是我见过“思考范围最广但迟迟不动”的典型。
约他吃饭,他永远在“对比分析”:
一顿饭,他能聊出用户体验、价格模型、算法推荐、城市地理、数据背后的社会意义……
但你问他:“那咱到底去哪吃?”
他:“让我再想想。”
你以为他在纠结?不,他在搭思维结构,搞不好晚上都能出个知识图谱。
——
我作为优势教练,和他这样的人打交道其实很有意思。
他的优势是「理念」「学习」「分析」,这些才干让他在思考上有极高的深度。
他是那种喜欢在脑子里「打草稿」的类型,一边观察世界,一边内在建模。
但现实里,这类人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迟迟不决策,内耗特别多。
尤其是在重要的职业节点上——
“要不要跳槽”“选A方向还是B领域”“明知道不适合还要不要做”
他经常跟我说:“我怕现在做选择,是在浪费未来的可能性。”

有一次我问他:“你知道你在怕什么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怕选错了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那次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把他的优势路径和思维偏好拆解得非常清楚。
我给他看的不是哪个方向“更稳”,而是哪个方向能更“调动他的才干”和“让他启动得起来”。
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不是没目标,也不是没能力,
而是太擅长在脑子里模拟所有版本的“未来”,
结果一个都选不下手。
而一旦建立起他自己的“判断体系”,他就能瞬间清晰很多。

有意思的是,后面他真的做出了决定,而且执行得非常果断。
他说:“你让我看清楚,我适合用什么方式决策。”
听到这话时我特别感慨——
有时候我们卡住,并不是因为“选择太多”,而是因为我们没搞清楚:我自己到底怎么做选择最顺?

如果你也是那种经常“再想想”的人,
或者你也总是把“思考”当成“行动”的前一步,
但老是卡在“选不下手”的泥沼里,
欢迎你来找我聊聊。
优势咨询,不是告诉你怎么选,
而是让你看到:你到底在用怎样的方式处理这个世界,以及,你最适合的路径长什么样。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杭州的漫画云上线了

越美的东西越危险

这应该是台风前兆了

只有极端高温的天气

天空才舍得画满这张画卷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建议大家尽早建立自己的“不惑系统”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
小时候听不懂,觉得这句话好玄。
后来听人说,40岁的人就没有疑惑了,我心想——那得多神仙?现实里,40岁的人不还是一边带娃一边焦虑跳槽、眼里全是房贷车贷教育金吗?

直到前段时间刷到高晓松说了一句:
“40不惑,不是不再疑惑,而是不去疑惑了。”
这句话戳中我了。

是的,你不会再对不感兴趣的事费神了,八卦、比较、虚荣、完美……通通都懒得碰了。
你开始明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节奏里,就像开车上高速,有的快,有的慢,有人提早上路,有人中途换道,但没人在看你车里到底放的是绿植还是方便面。

而我自己的猜测是,40岁不惑,是你终于对自己不再困惑了。
不是“没问题了”,而是你终于知道,问题就在那里,但你也可以安然地活着。
你明白自己的来处,接纳自己的局限,理解别人的选择,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不是全然通透,也不是绝对洒脱,
但你知道你是谁,你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的。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花90分钟,梳理30年人生卡点,可能吗?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直动不了手了。”

这是咨询结束时他对我说的话。
我印象特别深。

他说他之前也做过一次咨询,得到了不少建议,当时觉得说得也有道理。
但回到现实,还是下不了决心,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开始。

这次我们把重心放在——他怎么决策,怎么思考,怎么卡住这件事上。
尤其是结合他的人才测评,把他平时看不清的那些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情绪死角都“拆开来看”。

他说,原来以前那些建议“听起来都挺对”,但就是落不到自己身上,
是因为——他缺了一整套“怎么理解自己的系统”。

当他真正看懂:
自己是怎么绕来绕去、怎么反复横跳、怎么总是最后放弃,
那一刻他自己都笑了:“这不就是我吗。”

其实他的履历不错,也有前辈推荐他去一家发展不错的公司。
明明一切都挺好,反馈也正向,
但他还是拒绝了,甚至自己写下了四条“拒绝的理由”。

他说不出哪不对劲,但就是出不了发。

而在我的视角里,他不是没有动力,
他是“推力”和“阻力”一样强,
站在原地,谁都拉不动他。

这次,我们一起把这两股力量一根一根抽丝剥茧地梳理出来:
哪些是真实的顾虑,哪些是旧有的恐惧,哪些是“听多了”的建议,哪些才是“为自己说话”的声音。

最后的决定,是他自己做的。
不是被说服,不是被感动。
而是——终于清楚地听见了自己的声音之后,踏实地迈出的那一步。



我是柳大,优势教练。
很多人不是没能力做决定,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自己。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真正的自由,从不再否认自己开始

刚看到一个朋友的分享,特别有感触。

他说他一直以为,自己真正有价值的那一面,是“乔布斯式”的——靠做出伟大的产品,定义自己的存在。
而那个擅长社交、组织、沟通的自己,他却一直不愿承认,甚至有点嫌弃,觉得不够“高级”。

直到有一天,一个他很敬仰的大佬跟他说:
“我其实挺羡慕你的沟通能力的。我只会埋头搞产品,像你这样能把人连起来、把场域盘活,是我没有的能力。”

那一刻,他愣住了。

原来他一直觉得“羞耻”的那一半,
在别人眼里,竟然是稀缺的天赋。

我看到他的分享,我就感触特别深。其实每个人都有特别喜欢的自己和特别讨厌的自己。但可能,特别喜欢的自己,实际是“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而特别讨厌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而只有看到特别讨厌的自己,才是深层的接纳自己。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这个世界最容易被史书记载的才干,可能就是“信仰”。

它不像其他才干那样显眼,甚至很多人也不知道这居然也是一种优势。

但我知道,信仰才干就像传教士一般对于信念超越时空的坚持。

所以今天,想用它的口吻说几句心里话:

我不是顽固派,是原则感太强了。
别人说我固执、不懂变通,可我知道,我不是不听劝,而是我认准的东西,真的不想妥协。
你说“大家都那样”,我偏不;
你说“现实点吧”,我说“先问问良心”。
价值观模糊的事,我干不了;
违背底线的关系,我处不了。

我不是难搞,我只是骨子里,有我自己的“非卖品”。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今天刷到一句话,忍不住点赞:

刀姐说——
脑子好的一般手脚懒,
脑子好手也勤快的,一般脾气差,
如果全都占了,那多半这个人正在内耗。
但也见过,啥也不占还脾气大的。

她已经创业第七年了,说自己对人的预期越来越低。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刚刚好的组合。”

想想也对。

中国式处理方式是:佛系、劝和、忍一忍、来都来了。
美国式是:抱团、找同温层、组小圈子、说bye也干脆。

我们总在讲“接纳差异、互补共赢”,
但大多数时候,这只是口号,没有操作手册。中外概莫能外。

其实关键就两点:
第一,识人;第二,用人。

你得先深度掌握一个性格识别系统,真正看懂一个人。
再来学会怎么借势性格、达成目标。

当你懂了性格背后的机制,
你不会被一个人的脾气吓到,
也不会只被表面上的“聪明”“勤奋”打动。

你会知道——
什么时候该让步,什么时候该坚持;
对方这是盲点,还是你自己的死角。

所以我常说:
不管你是想找搭子、挑合伙人、谈恋爱,还是组团队——
识人,是每个人迟早都得补上的一课。

等你想更深地认识彼此,
或者,真正搞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记得来找我做一场优势咨询。

毕竟,好的组合,不靠运气,靠看懂人。
00
优势教练柳大
2月前
创业合伙人A和B,enfj和istj。同是j人,应该效率更高才对,但他们偏不,开会不到10分钟就能吵出火星子。
A说:咱们赶紧决定,别磨叽了。
B说:这么仓促?我得想清楚三种方案、五种风险、七种备选路径。

我一看就乐了:一个是“行动激活者”,一个是“慎思熟虑型”,这不是盖洛普才干的经典碰撞场面嘛。
但他们俩自己不知道。
他们以为彼此“性格不合”,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拆伙。

后来我让他们做了盖洛普优势测试,坐下来好好聊了一次。
发现A不是不靠谱,他是“行动”+“专注”,天生就想动手、立刻见效;
B不是事儿多,他是“审慎”+“战略”,天生要把图纸画清楚才下手。

一个踩油门,一个踩刹车。
吵,是因为都觉得“你怎么不跟我一样”。
合作嘛,本来就不仅仅是照镜子。
你需要的是“导航+驾驶”,不是两个驾驶都不看导航。

我是柳大,一个看过上百组合作关系的优势教练。
见得多了,知道人和人冲突的本质往往不是“对错”,
而是“才干未被看见 + 合作没有调频”。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