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落十
199关注74被关注3夸夸
要相信实现梦想的力量啊!
公众号:buluotime
落十
8天前
微信输入法电脑版用了一段时间了,感觉挺好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无感。

其它输入法就算没广告,也会有个菜单一直在桌面挡着,要移来移去。

微信输入法是真的无感,打字的时候出来。不打字的时候看不见。
00
落十
10天前
翟老师对AI未来影响的见解,提取文中的部分观点:
1.人类经济史上持久的匮乏和通胀,正在被丰裕和通缩取代。
2.人类分成两种:
一种掌控AI,寿命长,智商高,理性,健康,真实。
另一种被AI掌控,贫困,愚钝,多病,活在精心设计的虚妄中。
3.AI会让大量工作消失,而不是转移。很难创造新就业岗位。
4.就业会成为一种特权,而不是生存的基本权利,或者说成年人的基本义务。
因为就业能给人带来生命的意义感,和对社会事务的主导权。
5.绝大多数无法真实就业的人口,对社会得贡献主要是消费。在于给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创新在于玩出花样。
6.AI时代的秩序,会更多冲突,而不是和谐。会更加按闹分配。

https://mp.weixin.qq.com/s/uBkBQAguSQkupl6o3lJeLQ

00
落十
11天前
突然想到针对个人如何生活,这种社会细胞级别的规范,在中外都是有的。传统社会,通过礼教,或者是某种宗教教义来实现。现代公民教育,虽然也有德育,但影响力没有大的,难道你没学过思想品德么?最多也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没交你吗?最后人们还是会从传统文化去寻求答案。

落十: 昨天路过政府家属院,看到墙上的家风建设宣传画。都是各种孔融让梨,传统经典。 突然想到,现代家庭教育产品其实是空白的。中国人谈及修身和家庭建设,往往就会去找儒学经典。 而一个现代化,并没有对应的现代公民家庭应该是如何的。如果要教学做人学如何建设家庭,确实找不到什么其它有影响力的内容了,只能看儒学相关的内容。

00
落十
14天前
在小米手机发布会上看到影视飓风的Tim讲一个传感器技术,一个B站Up主出现在手机厂商的发布会,可见影响力。
我突然想到,之前李彦宏对贴吧的评价,他说一个好的贴吧,不是看它有多少帖子访问量。而是在它所在的圈子有多大影响力。
B站目前在数码科技圈的影响力,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但是贴吧这种形态,曾经吸引了一大堆的创作者。如果百度能及时做大i贴吧,并变成不限任何内容形态,视频文章,简短图文帖子都有对应形式展示。会不会更适合如今的创作。

社区是一个中心化的东西。如今的社区都显得有些分散,变成各个地方的评论区加创作者内容的集合。

如何看待这两种形态的区别呢?从大家聚集在一个广场,变为每个点都能形成一个临时广场。

是大家不需要这种大的广场了么?不是,可能是大广场的形式变了。从固定变得无形。
00
落十
21天前
督工停更快一个月终于出来了。做的第一期内容是凡人修仙传。我以为是没有什么营养的小说。

但督工从社会背景来讲述一个文学作品为什么火,就是反应了一定社会心理需求,迎合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不论包装成什么形式。

我们常常觉得经典的就是高雅的,但今天所谓高雅在当时也可能就是不入流的,但就是有爽点,迎合了群众精神需要。

我看到有一条评论:
非常好内容,但这期视频背后的思路远比内容宝贵:你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下认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提升路径,你就会喜欢与这个方式对应的创作作品。根据这个思路来尝试着自我理解,会对自我,对他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这种唯物史观的视角理解,自己或者别人得精神需求,似乎更通畅了。
00
落十
25天前
小米16变成小米17。之前就听说过手机行业发现,消费者喜欢数字更大的。正如之前有弧度的屏幕显得高端一样。

手机虽然人人都用,但大部分确实不研究手机如何。好的产品确实是消费者群体里最顶尖最懂产品的人创造的,但也会由更大众更不懂这个产品的人所决定。

这特别像知识的普及过程,所有产品背后都有一个认知售卖的过程。
00
落十
25天前
昨天路过政府家属院,看到墙上的家风建设宣传画。都是各种孔融让梨,传统经典。
突然想到,现代家庭教育产品其实是空白的。中国人谈及修身和家庭建设,往往就会去找儒学经典。
而一个现代化,并没有对应的现代公民家庭应该是如何的。如果要教学做人学如何建设家庭,确实找不到什么其它有影响力的内容了,只能看儒学相关的内容。
11
落十
27天前
母亲每天中午离不开那几句话,把灶台擦干 把油烟机洗了。她总认为自己不说,我就不会做。
另一方面,她希望让事情是这样的,而且希望我去完成。

确实从四姑讲的他们这俩父母当的就是挺自私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总让人感觉他们的付出是有代价的。
这确实让人不想接受他们的东西。

从他们说话的思维也可以看出,他们眼里只有事情,而没有人。而且只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实现的样子,自己以为的好结果。而没有别人的想法。

我想到,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各种资源才能流动。资源可以进来,穷人也可以去富裕的地方。
而穷人,稀缺的人,往往就是在堵塞封闭的地方。

在思维上也是类似的。为什么他们眼中没有其他人,因为没人愿意给他们提供信息,或者说他们接收不到信息。

我发现人们交流大多数是输出自己,说的话无论描述谁,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广义上真正两个人及以上的交流,往往是要接收信息。

输出很像水流,水往低处流。一个人太强势,反而不会被很多人输出。往往弱小,看着没防备的人,会更容易被人输出。直白说,就是要处于弱势,你才能得到信息。否则你会被一手信息屏蔽掉。

怎样让脑子中不是自己,而是有别人呢?我们要意识到说话,不是像我伸出手去摆弄眼前的物品,表达世界是什么样,应该变成什么样。

而是考虑我可以为另一人提供点什么。我们假设,所有人的表达也是眼中都只有自己。那么只有当你提供帮助,才会进去其它人眼中。

那么更好的表达,就是鼓励赞同,或者提供别人想听的话,需要的信息或者情绪。别人跟你一样也需要输出,往往其实就是让自己处于弱势。

这在脱口秀中很常见,演员是一个输出者,却让人们很愉快。他需要让自己处于某种情境下的弱势地位。
00
落十
29天前
人们总是在担心未来人口减少。城市化似乎天然会导致人口减少,这完全改变了生物本性。
这就好比人们养的宠物也跟着人类一起享受了工业化,干净的生活环境,稳定的食物来源。但给很多动物做了绝育。

我们常说以人为中心,但其实很难实现,很难有动力去实现。也许人口减少会带来一个转机,反而促成“以人为中心”思想的物质环境。

人少而物质充裕,才会让人们转变思想,把人精神和体验各方面的社会需求作为核心。

在物质紧缺时期,人更容易优先关注到物质,把目标放在物质上。人的目的,优先转换为物质多少的标准。

人从目的,变成了实现物质增减,事物完成的手段。而当物质充裕,而人口相对更少,会反过来加强人的地位。

至于人口问题的走向,人们从来都没判断对过。
00
落十
2月前
听完老罗和何小鹏的访谈播客,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谈论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干事创业的人,比很多空想评论的自媒体要实在多了。

回到具体的事情,都需要事无巨细地接触,操作才能深刻,才能实事求是。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