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毅恒的小酒馆
214关注246被关注1夸夸
努力创造点价值,一个 B 端AI 应用创业者。
VX:yiheng0203
置顶
毅恒的小酒馆
4月前
今天才知道我和SmartScore一起登上了「得到」App首页。

作为创始人,很开心能把我们在AI企业落地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分享给更多人。

得到 App 用户可免费下载《15个AI企业标杆落地案例》,欢迎大家看看SmartScore是如何帮助企业真正实现AI提效的~🌟
01
毅恒的小酒馆
6天前
✏️记录一件多用心,少用脑的小事

昨晚九点半睡,六点半起,静坐1小时,静坐完身体和心都是热的

回想起三四月要做一个人生决定,当时一方面脑海中有很多欲望和贪念,内心也很受伤和挣扎,一度大脑和心很混乱,想着去TMD,我也可以游戏一下人生,一时不知如何处理?

于是尝试每天早上静坐了一个小时,每天观察自己脑海的念头和自己的心,连续一周后脑海中的欲望和贪念消去,心逐渐变的敏锐和清晰。

最终,我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一个很坚定的决定。

大概前两天的晚上我收到一条微信反馈,前半段我是很波动的,直到看到后半段的反馈,让我很心很安和从容。

尽管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心是有很多波动和反复的,但最终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持正念,让我克服了很多贪念,从而避免让自己的心受伤。

同时会想起一些年前要做一个工作上的决定,问一个大哥,是否要和工作上价值观不同的合作伙伴继续合作,前者能得到很多利益,但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大哥说起了当然做了很多不遵从自己当心的决定,尽管获得了一些什么利益,但事后他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去愈合自己的心,一度非常阴暗和痛苦,之后开始做利他的事情才有所好转。

所以他当时建议我遵从自己的内心

不要轻易让自己的心受伤

不然你要花很多时间打补丁去愈合它,或者可能说永远愈合不了。

我记录这些,也不是说自己的决定就对,这些也不严肃,而是自己追求和践行的是让自己心安和心从容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

我为什么记录这些,是准备留着给AI当语料,等AI上下文没限制+记忆功能无限制

有了这些语料,AI一定会成为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的人。

接着再到迟暮之年的时候,打开AI视频为我的一生生成一部电影,生成之前我想起电影里《教父》里老教父在命运的最后的说的两句话:

我干了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我照顾好了我的家人。但是我绝不当傻瓜,让那些大人物在幕后操纵我。我不必道歉,那是我的命运。

而自己的一生的电影叙事是什么?

无论是发生什么都可以,一切都是我人生里的内容和故事线。

我希望这是一部:

不过是大梦一场空
不过是孤影照惊鸿
不过是白驹之过一场梦
梦里有一些相逢
有道是万物皆虚空
有道是苦海最无穷
有道是人生得意须尽欢
难得最是心从容

听着 rose的《APT》,单曲循环写完了上面这段文字^_^决定要去听一场 Blackpink的演唱会。
00
毅恒的小酒馆
20天前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之重生

2019 年六一儿童节,我在丰岛旅行发生了一场车祸,被只住了 750 人的小岛上,唯一的出租车给撞了。

当时还挺严重的,如果换另外一个部位受伤(因为我用肉身把一个很大的SUV 的车挡风玻璃全部都给撞碎了,过于血腥就不上图了),可能我真的就要去另外一个世界报道了。

19 年左大腿断了,面部毁容,昏迷 4 天,在日本动了手术和住院 11 天,花了二十多万的手术费,之后因在日本生不可恋,一度想自杀(可能是脑震荡的反应),在当时的女朋友、多个大哥和朋友的帮助下。

把我提前弄回上海,之后进康复医院和在家躺了大半年差不多初步养好,两年后自己能爬上黄山,我视为自己彻底恢复了。

之后疫情结束,其实内心第一年就释然了,但我就一直想再去丰岛看看自己是怎么被撞的(我这想法是不是挺神经的 ^_^,因为大多数人在哪里受伤,是不会再去回首和重新提起的)。

24 年去日本在高松复查完腿时,准备去丰岛,但看完医生,已没有去丰岛的船了,所以没赶上。

所以这个去丰岛,这个事情就变成了一个执念,因为这个执念,过去的 8 个多月,让我丧失了很多判断力。

在过去的 8 个多月我经历了两件本来不应该经历的事情,这两件事发生前,一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有一点智慧的,但事实告诉我是一个傻逼。

所以我上周心生出一个念头,决定破除这个执念,决定自己一个人来丰岛。

于是周二飞到高松,今天云快船再次登上丰岛,登岛之前,我已提醒自己只要小心和减速即可。

于是我把六年前的线路重新走了一遍,依旧是选择骑行,但在网上没有预约上自行车,我本来准备徒步丰岛了。

但下船时,看到一个老爷爷手举着牌子租自行车,幸运的预约到自行车了,于是顺利骑上。

在骑往丰岛的路上,发现有些上下坡度真的很陡,盲区不少,所以我骑得很慢和下坡始终减速。

直到我 Google 导航到发生车祸的地点,我才意识到六年前的那场车祸大概率主要是我的责任。

因为我猜 19 年下坡我从不减速,在这个转弯的盲区,因车速过快滑倒对方的车道,所以被撞了。

但怎么被撞的,我是永久失忆的,岛上也没有摄像头,司机的行车记录仪当时也坏了,今天到现场看,我判断基本上应该是自己的责任。

于是我就想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自己当时年轻,没有任何敬畏之心,贪恋对丰岛的美好、冒险、刺激、以及痴恋速度与激情,导致自己骑车飞快,下坡时从不减速。

因为岛上车少,所以发生车祸是必然的,这是自己对速度和安全没有敬畏之心所付出的代价。

本来 6 年前的这场车祸是可以避免的,但已发生,这场车祸我让我学习到和成长到很多,碰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所以在这里我依旧要感谢当初发生车祸给我帮助到的每一个人,毅恒一直记着,再次谢谢你们。

之后在车祸现场时待了一会,看到陆续看到五六个外国人会逆行。于是我提醒他们应该靠左行驶。

后来我去了丰岛美术馆、心脏博物馆、骑行环丰岛了一圈,有几件值得记录一下:

1️⃣、在丰岛美术馆前,用英语认识了一个荷兰艺术家老爷爷,他们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老爷爷还给我看了他的作品,以及把他三十多岁的儿子介绍给我认识,我和他一家三口在丰岛美术馆门口聊的很开心,最后我们还一起拍了合影,相约等他们来上海时,我请他们吃饭。

2️⃣、这次来丰岛心无外物,我在丰岛博物馆里面静坐了一个小时,感受非常棒。

3️⃣、19 年就是从丰岛美术馆去往心脏音博物馆发生的车祸,但这次我到心脏音博物馆买完票,不知为何售票员罕见的问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吗?

我说六年前来这里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当我进入到了无比漆黑可以听到自己心脏声音的博物馆,我选择在这个漆黑的房间静坐了 10 分钟,我在这里内心的惊惧是可以破除的,

4️⃣、这次我去比以往更主动了一点,我分别给日本人韩国人拍了照,特别是当她们看到不错的图片时脸上的笑容,这也算一期一会的相遇。

5️⃣、环岛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很小心和减速,在骑行完一圈后即将达到终点时,看到了图五和图六,看到这一幕心突然柔软了起来。

天突然下起了暴雨,于是进入码头边的一家博物馆,看展的我用 GPT 和馆内工作人员聊了很多,当我看到雨一直很大,询问能不能借伞,没想到两位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说可以借。

但我准备走的时候,其实我不知道我还有好几处展没看完,其中一个工作人员追出来找我,又带着我看完了其他的展览。

看来全世界的人们都不一样,你若真心待人,别人也会真心待你。

傍晚从丰岛回到高松,本着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出来的原则,我决定跑步 6.66 公里。

于是沿着高松港口跑步过程中,遇到了绝美的夕阳。

写在最后:

丰岛曾经是一个受尽污染和伤痕累累的地方,直到一家企业决定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个伤痕累累的地方重新治愈和焕发新生命力。

而这个生命力又会给到让困在大都市里面的人一个让心灵短暂休憩的地方。

其实很了不起,所以这次当我真正用心来观察,我真的学习到很多。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伤害,但如何开启智慧不被伤害,以及如有余力去做更多有价值的建设。
00
毅恒的小酒馆
1月前
今天又当了一天 AI 门童,给上海国际集团 60 多名员工讲 AI~
00
毅恒的小酒馆
1月前
花了 4 个小时看完了两个高中生—罗永浩对谈李想的视频访谈,信息密度很高,李想也挺坦诚,有学到一些东西。

1️⃣、遇到困难,不要一个人扛,要勇于求助。

2️⃣、一个从不吃糖的人是不可能给别人甜头的。

3️⃣、要理解对方,不要什么都是别人的问题以及自己是对的,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4️⃣、选的准、选的长、高频率迭代,视频里老罗很羡慕李想的某些能力。

5️⃣、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直到养成习惯。

6️⃣、理想过去一年在 AI 投入是 60 亿,人类会不会因为AI的倒逼,获得一次智慧上的跃迁?

7️⃣、看到理想每天坚持做150 个俯卧撑,已把这个习惯已列入自己的计划里,直到养成习惯。
00
毅恒的小酒馆
1月前
记录一下带三个 60 岁老人+一个 8 岁小朋友出国游的体验^_^

之前我的最佳损友无数次和我说,尽量不要每次都让爸妈自己出国玩,你一定要自己带一次他们出去玩。

于是8.16-8.22,我第一次带爸妈、姑姑、外甥女体验了一周从上海飞往槟城的生活~

1️⃣、 在槟城租了一套靠海的大民宿,在能在早上看到日出的阳台上醒来,逛当地人的菜市场,在民宿里做简单的家常饭,更像是体验过几天当地人的日子。

2️⃣、 槟城没有大山大水,却有种让人着迷的松弛感,街头巷尾的多元文化,宗祠古厝里的袅袅香火,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先辈下南洋时,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对根的守护。

3️⃣、中途自驾吉隆坡,沿途是大片椰林和山脉。吉隆坡如此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了一个 KLCC 公园,绿地尺度之大、维护之好,看到每个人的笑脸,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争取以后还能来这里发呆一下午。

4️⃣、当然过程也有插曲,槟城美食很多,但我完全没预料到他们会不适应槟城的饮食,结果我妈水土不服,前两天上吐下泻还发烧,难受到说我下次不要再跟我一起出来玩了[破涕为笑][破涕为笑],下次还是跟团玩。

好在及时带她去了槟城当地私立医院,私立医院的服务和体验还不错,受了两天罪后恢复。

当然,私立医院费用也不便宜,我妈这个小毛病拿了点药+打了三个小时点滴,总共花费 2000 多人民币(因为买了旅行保险这笔费用可以报销,出国玩,就怕突发疾病。所以记得买可以保险看门诊的费用)。

5️⃣、因为在槟城自驾,自然名场面肯定要来,就是父亲永远觉得自己的儿子开车仍有进步空间,会坚持反复过度提醒。

我爸说我都开了两天了,怎么还把转向灯打成雨刮器,我立马说,你开也一样,你不要低估习惯的力量,你在中国开惯了左边,但在这边开右边肯定会不习惯的。

于是我让我爸上来开,自然也会和我一样。于是经典的父子拌嘴和互怼模式开启[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直到开始产生一些情绪~

从吉隆坡开回槟城的晚上,突然遭遇雨天,加上高速算是山路,以及槟城高速不能打远光灯,加上我视力现在有一些近视,开了 100 公里后,我特别吃力,于是换了我爸开完了剩下的两百多公里平安到槟城。

事后我自己反思:我必须承认我爸老司机的专业,下次他再提醒我开车注意事项,我一定虚心接受,从心里接纳,不再拌嘴。

写在最后:

本来不想记录的,想着还是记录和反思一下,留着给自己复盘,争取下次体验更好。

或许其他朋友看到我这条朋友圈,也会心生带爸妈出去旅游的念头呢,或许我还能接受更好的建议呢^_^

就是带老人旅行确实有一点点小挑战,不能像自己玩一样随性所欲,过程中肯定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但也有一些很棒的回忆,真实的陪伴过程最重要,这个过程我觉得很值得的。

感谢这趟旅途给我和家人所有帮助的人,以及感谢 ChatGPT让我实现用马来语当地人沟通。
00
毅恒的小酒馆
2月前
OpenAI 开一次发布会,就会被小扎挖走
00
毅恒的小酒馆
2月前
GPT-5发布 5 天观察: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这几天一直在用真实商业和生活场景案例对比测试GPT-5、Gemini 2.5 Pro、Grok4和DeepSeek,结果有点意外:

GPT-5代码能力确有提升,但让模型根据任务自动切换模型,根据这几天大量用户的反馈+我自己的真实测试,整体表现不及预期,很多场景甚至不如4o/4.5,综合体验不如 Gemini 2.5 Pro。

一些局限思考:

如果这次 OpenAI把编码能力单独做成专门模型发布,市场反响可能会更好。

这次发布是否侧面反映了被Meta大量挖角后 OpenAI 的人才管理问题?

现在更看好:

1️⃣、Google的整体发展路径

2️⃣、Claude的编码能力

3️⃣、Meta重金招揽人才后的新模型潜力

当然吐槽归吐槽,也要赞一下 OpenAI 可能在试验新的产品形态(自动模型切换),这种尝试本身有价值,即使前期体验不佳,但要做到自动模型切换,也需要极强的推理能力才能实现。

所以继续探索吧。
00
毅恒的小酒馆
2月前
#发个小愿

我会在接下来两个月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借助AI Coding做一款App出来,这款APP或多或少每一个人一生都会用到。

心中念头想到或许会有点微小的价值,还是让自己把它 Build 出来吧。

App 的主题和皮克斯的这部电影配图有关,如果你想体验的话,欢迎点赞,到时候产品上线,会单独私信你体验。
00
毅恒的小酒馆
3月前
吴恩达上个月在 YC 的闭门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为“想真做事”的人准备的系统性认知地图。

很多人聊 AI,是在讲技术趋势、AGI、终局预言;他聊的,是从第一个 idea 到第一个用户,再到第一个能复用的系统,怎么能更快、更准、更责任地走一遍。

以下是拆解后的核心洞察,给所有搞 AI 创业、想用 AI 干点事的人👇

1️⃣ 执行速度是核心变量,胜过一切幻想
“模糊想法=烧钱,具体方案=印钞”。具体到什么程度?得是 engineer 听完马上能动手写代码的那种。
执行速度不是要你瞎跑,而是能快速把创意变成原型,再用实际反馈把想法打磨成产品。你能跑多快,不在于有多聪明,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构想具体化、把验证节奏压缩成小时级。

2️⃣ 智能体是认知流程的重写,不是 API 套壳
很多人把 Agent 当“插件化 prompt 多轮调用”。但吴恩达讲得更深:Agent 是让 AI 模拟“非线性思考”的结构单位,就像人写文章要列提纲、查资料、反复修改。
agent workflow 的本质,是让 AI 从一次性输出变成演化式构建,从 stateless prompt 有记忆、能反思、能协作的工作单元。
也就是谁能把业务流程转化为 Agent 结构,谁就能定义新的系统边界。

3️⃣ AI 编程 会写代码,而是表达意图的能力
吴恩达说,现在的编程能力,是“新型表达力”。未来的 core skill 是:清晰表达你要什么、组合不同 AI 模块拼出解决方案、具备足够技术判断力,知道什么该微调,什么该 prompt。这就需要跨领域的人才,越是跨领域、越能思考并表达出来新的产品。
AI-native 编程,前期阶段先不要追求完美代码,目标先盯着构建一个可快速被重写、被验证、被迭代的系统。

4️⃣ 技术架构正在从“单向门”变成“可撤回式决策”
以前选错技术栈 = 半年白干;现在选错,可能下周就能重构。
工程并没有降智化,核心要点其实是开发成本下降,试错频率提升,组织必须学会“快速判断 + 快速反悔”。判断力比之前要求更高,更新频率从月级变成了日级。
技术决策也正在重构,从“赌一个方向”变成“构建一个可快速验证、快速回滚的闭环”。

5️⃣ 产品反馈成了瓶颈,PM 要摆脱协调者,自我进化成为节奏设计者
随着工程效率提升 10 倍,最大限制变成:做什么功能?用户要不要?怎么收反馈够快够准?
吴恩达说他见过 PM 和工程师比例 2:1 的配置——这不是反常,而是现实。
未来的组织优化,对于程序员的需求其实是在减少的,不再需要更多人写代码,提高组织获取用户信号的速度变成了首要。

6️⃣ 创业成功,一定是代表着你比别人早半年找到对的方向
“能不能做”不是问题,“值不值得做”才是关键。AI 让做东西变快了,但也让“做错方向”的成本变高了,因为每错一步都放大后续资源浪费。
所以他强调一个核心机制:构建快速验证的原型机制 + 多渠道信号源 + 直觉更新系统。
你能更新得多快,你就能决策得多准。

7️⃣ 最后,AGI 和“AI 威胁”不是你现在该焦虑的
吴恩达对炒 AGI、妖魔化 AI 安全的风气很警惕。他讲得很清楚:真正的风险,不是 AI 太强,而是滥用权力 + 封闭生态;真正该做的,是负责任地使用 + 开放共享技术红利。
封闭平台 + 安全话术 = 技术垄断的护盾;
开源 + 多元协作,才是 AI 创新的护城河。

最后的最后,总结一下:
这场闭门分享没有预测未来 AI 能多牛,吴恩达明明白白的告诉你现在能怎么用 AI 把事情干起来的战略地图。
他讲得很现实,AI 会加速一切,包括失败。执行速度是核心变量,判断力是护城河,反馈回路是竞争力。
你不需要 all-in AGI,但你得学会怎么拼出属于你的那套 agent 乐高。

如果你也在构建 AI 产品、agent 工作流,或者尝试用 AI 重写业务系统,建议把吴恩达这场演讲当作创业者操作系统升级的读本。
技术潮水会一直往前涌,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只有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比别人更快做出来、更快做对、更快做成。

转自 Twitter 用户—凡人小北
07
毅恒的小酒馆
3月前
关于AI 的一些局限思考:

1️⃣、可能的终极形态:

足够上下文(实时记录)+记忆功能+智能(上帝视角),AI 就是你的大哥

2️⃣、当前瓶颈:

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给到足够的上下文,而AI也还没有“长手和眼睛”去实时记录一切,目前 AI 也并没有真正的看见和理解。

3️⃣、普通人之道:

把与AI的互动看作是一种 “智能投资”。我们投入足够的耐心、上下文和好奇心,就是能让AI“项目”跑起来的启动资金。

投入越多,回报的智能就越丰厚,不管是你的工作还是生活。

写在最后:

对我们从业者来说,目标是打造更好用的工具,为更多人提供更多的智能体验。

而对每个用户来说,学会如何和 AI 互动,将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因为生命有限,历史长河里,回顾每次技术进步,我们人类都能叠加更多的体验,把一辈子过成三辈子。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