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汪惟
742关注4k被关注10夸夸
知名美食博主
美食博主也是靠打工维持生活这样子!
汪惟
2天前
我想给贾国龙盖上最后一块棺材板了,感觉那10万是我的。
20
汪惟
2天前
昨天最缺德的一条评论:「那份儿童餐可能比吃儿童餐的儿童还要问世得早一点」。
00
汪惟
2天前
我真的服了西贝了,一天的时间里从还能双赢的情况,掉到死亡深渊了。。。而且每当以为他到那谷底了,他又往下掉了一层。
60
汪惟
3天前
这个国标只是“业内”自称的,央媒报道也是这么引用的。有一定的指导性,没有任何行业标准作用。国标必须是GBxxxxx。预制菜国标这个事情非常复杂,去年1月提交了一版草案,但到今年都没下来。 //@空手: 官方媒体在报道这个6部委通知时,使用的说法就是“预制菜国标”,不抠字眼的话,这就是国标。

空手: 罗永浩吐槽西贝是预制菜这事,说说我的看法~有人说西贝不回应老罗才是最好的策略,躺平等风声过去;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不回应是最糟糕的应对。 罗永浩那么大体量的网红,又是说你难吃又说你是预制菜,不回应不反击不就成了默认吗?西贝如果不回应,“预制菜”会成为它品牌上最显眼的一个标签,你看今天的热搜,“西贝预制菜”已经变成一个专用名词了。它甚至会延伸出来各种梗和段子,未来几年都会对西贝持续造成伤害。 在今天这个网络环境下,沉默已经不是最好的公关策略了,积极回应才是良策。昨晚这个事一出,一大堆媒体、自媒体眼瞅着又有了新的流量和话题,一窝蜂就冲了上去,就跟鲨鱼见了血一样,全都在发报道、写文章、发视频,还上了一大堆热搜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西贝沉默不回应才是最好的策略?鸵鸟心态、逃避现实要不得啊!积极表态,更主动邀请消费者参与进来,到西贝厨房现场看一看、体验一下,才是好的做法。今天消费者要的不是官样文章,而是开放真诚的对话和参与。看看胖东来吧,于东来更强硬,起诉更多,结果呢? 另外,还有不少人认为西贝起诉罗永浩、硬刚罗永浩这事,不管是胜是败,对西贝的业绩来说都是一场惨败。这我同样不认同。 西贝目前的战略是主打家庭带娃吃饭场景,打造“家庭欢聚餐厅”“家庭带娃吃饭首选餐厅”,西贝的各个门店连续多年都在大力度在开展莜面DIY亲子课堂,邀请爸爸妈妈们去西贝体验手搓莜面,走进西贝厨房。根据西贝的数据,2017-2024年间西贝亲子活动累计举办11.6万场,吸引了超过125万组家庭参与美食手工体验。 而只要是体验过、参观过的家长,基本上就会成为西贝的忠实用户,然后几千几千地充值。这构成了西贝的增长飞轮。另据数据,西贝现在有2000多万私域会员,会员年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出100%,2015年光线上商城流水就1个多亿,全部来自会员消费。这些人才是西贝的基本盘,也是西贝的制胜战略。 他们亲自带娃到西贝店里看过、体验过、手动参与过,当然更能理解西贝的品质和食材如何,你说他们是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还是相信网上一句“西贝是预制菜”? 最后,这个事说到底是好事,对整个餐饮业都是大好事。它确实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现在舆论一提到预制菜恶意太大了,在很多人看来”预制菜=难吃、不健康”,甚至消费者只要觉得哪个餐厅的菜不好吃,第一反应就是这家餐厅肯定用的是预制菜。但实际上预制菜是有好处的,对顾客来说更能保障食品安全,对餐厅来说更好控制成本和提升出餐效率,最终保证消费者吃到“平价优质”的食物。 除了对预制菜本身的认知,还有更多的人分不清食材预加工和预制菜,将食材预加工也视为预制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预制菜是有国标的,并非定义不清晰,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国标写得清清楚楚,把预肴预先制做好,食用的时候只需要解冻、加热,那叫做预制菜(并且国际明确规格,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仅清洗、去皮、分切但未烹制的食材不叫预制菜,而叫做净菜;速冻米面制品等主食产品比如速冻包子、饺子也不归类为预制菜,这些东西大家吃了二三十年,也没人觉得是预制菜;餐厅中央厨房预先处理食材(不仅清洗分切,也可能会过水),然后配送到门店再加入其他食材进行煎炒烹炸那也不是预制菜。 如果预加工也算预制菜的话,那整个餐饮行业一大半都得关门,现在连锁餐饮基本上都是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然后再配送到门店进行煎炒烹炸,就算很多小店也是各种食材预先处理好,不然上一个菜等大半个小时,顾客又不满意了。 西贝实际上是预加工食材,而不是预制菜。这两个概念借助这个事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分清。

00
汪惟
3天前
西贝自称的只是一个通知,这类东西很多,但离国标还很远。而且老师应该也没分清楚中央工厂和中央厨房的区别。。。

空手: 罗永浩吐槽西贝是预制菜这事,说说我的看法~有人说西贝不回应老罗才是最好的策略,躺平等风声过去;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不回应是最糟糕的应对。 罗永浩那么大体量的网红,又是说你难吃又说你是预制菜,不回应不反击不就成了默认吗?西贝如果不回应,“预制菜”会成为它品牌上最显眼的一个标签,你看今天的热搜,“西贝预制菜”已经变成一个专用名词了。它甚至会延伸出来各种梗和段子,未来几年都会对西贝持续造成伤害。 在今天这个网络环境下,沉默已经不是最好的公关策略了,积极回应才是良策。昨晚这个事一出,一大堆媒体、自媒体眼瞅着又有了新的流量和话题,一窝蜂就冲了上去,就跟鲨鱼见了血一样,全都在发报道、写文章、发视频,还上了一大堆热搜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西贝沉默不回应才是最好的策略?鸵鸟心态、逃避现实要不得啊!积极表态,更主动邀请消费者参与进来,到西贝厨房现场看一看、体验一下,才是好的做法。今天消费者要的不是官样文章,而是开放真诚的对话和参与。看看胖东来吧,于东来更强硬,起诉更多,结果呢? 另外,还有不少人认为西贝起诉罗永浩、硬刚罗永浩这事,不管是胜是败,对西贝的业绩来说都是一场惨败。这我同样不认同。 西贝目前的战略是主打家庭带娃吃饭场景,打造“家庭欢聚餐厅”“家庭带娃吃饭首选餐厅”,西贝的各个门店连续多年都在大力度在开展莜面DIY亲子课堂,邀请爸爸妈妈们去西贝体验手搓莜面,走进西贝厨房。根据西贝的数据,2017-2024年间西贝亲子活动累计举办11.6万场,吸引了超过125万组家庭参与美食手工体验。 而只要是体验过、参观过的家长,基本上就会成为西贝的忠实用户,然后几千几千地充值。这构成了西贝的增长飞轮。另据数据,西贝现在有2000多万私域会员,会员年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出100%,2015年光线上商城流水就1个多亿,全部来自会员消费。这些人才是西贝的基本盘,也是西贝的制胜战略。 他们亲自带娃到西贝店里看过、体验过、手动参与过,当然更能理解西贝的品质和食材如何,你说他们是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还是相信网上一句“西贝是预制菜”? 最后,这个事说到底是好事,对整个餐饮业都是大好事。它确实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现在舆论一提到预制菜恶意太大了,在很多人看来”预制菜=难吃、不健康”,甚至消费者只要觉得哪个餐厅的菜不好吃,第一反应就是这家餐厅肯定用的是预制菜。但实际上预制菜是有好处的,对顾客来说更能保障食品安全,对餐厅来说更好控制成本和提升出餐效率,最终保证消费者吃到“平价优质”的食物。 除了对预制菜本身的认知,还有更多的人分不清食材预加工和预制菜,将食材预加工也视为预制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预制菜是有国标的,并非定义不清晰,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国标写得清清楚楚,把预肴预先制做好,食用的时候只需要解冻、加热,那叫做预制菜(并且国际明确规格,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仅清洗、去皮、分切但未烹制的食材不叫预制菜,而叫做净菜;速冻米面制品等主食产品比如速冻包子、饺子也不归类为预制菜,这些东西大家吃了二三十年,也没人觉得是预制菜;餐厅中央厨房预先处理食材(不仅清洗分切,也可能会过水),然后配送到门店再加入其他食材进行煎炒烹炸那也不是预制菜。 如果预加工也算预制菜的话,那整个餐饮行业一大半都得关门,现在连锁餐饮基本上都是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然后再配送到门店进行煎炒烹炸,就算很多小店也是各种食材预先处理好,不然上一个菜等大半个小时,顾客又不满意了。 西贝实际上是预加工食材,而不是预制菜。这两个概念借助这个事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分清。

00
汪惟
3天前
10
汪惟
3天前
仔细看了一下老罗吃西贝的小票,很难说是这顿饭是常规概念里的一顿预制菜(见图)。菜绝大部分都是现场制作的,所以贾国龙很冤,要告。

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餐饮里纯预制菜已经不太多了。

预制的方向更多向复合调味料、复合汤底、调理肉类在发展。

肉类可能是预制的,加上新鲜蔬菜,在店里完成现压、现煮、现煎、现拌、现炒。

因为都是当场烹调的,所以还真的很难说这些是预制菜。

比较麻烦的是,国家现在没有预制菜的标准(起草中)。

现在的说法要不然就是过大:

「预制菜肴是指,以各种食用农产品和制品为原料经相关工艺加工,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储存运输和销售即食或非即食的预包装菜肴产品」,(国家标准计划预制菜术语分类,起草中)

只要你做过加工,就算预制菜。

要不然就像是贾国龙版的说法,速冻米面不算,中央工厂不算。

所以西贝起诉老罗,上了法院也没法判。按照预制菜最宽泛的标准,只要原料不是100%使用农产品,就算是用了预制菜。

老罗的说法没毛病。
258
汪惟
4天前
安徽bistro有搞头吗。不卖臭鳜鱼,刀板香土香肠贡鹅就挺下酒了,最后搞个渣肉。
130
汪惟
5天前
绷不住了。哪个正常人一年300天导航到一个餐饮店的?一年300次,带条狗都认识路了。

高德美滋滋的把这些人叫「回头客」,回头是回头了,但不是客。导航数据不代表消费数据。

这么高频去这个店的人,更有可能是给他们家送菜送肉的师傅。是干扰数据。

最离谱的是,把脏数据做成海报进去宣传了,集团上上下下到底是有不理解业务,才能一路做到海报出街?
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