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思松岁岁念
388关注111被关注1夸夸
💭我思故我在,好运自然来
🔦研究:内容商业| 哲学玄学
🏷️标签:INT/FJ | 2B内容营销|成都餐二代
💌三十年内容牛马,三十年诸神龙象
思松岁岁念
17:23
分享个昨天参与私董会看到的挺搞笑的一件事:

一个曾经在职场年入百万(税后)的人,想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当二号位,对一号位她有德行要求,同时认可别人的事天花板足够高,她才有兴趣加入。

中途问到她,如果遇到关键决策时,她看到一号位退缩了,不敢下决策,团队需要统一的回复,她会怎么做?她的回答是,如果她有权限有机会,她就想联合团队一起把一号位干掉。因为事儿必须得做,人不行换,如果我不行,把我从核心层换掉也行,只要能达成目标。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到这里怎么想?

对了,华为销售出身的她曾经跟 2 任亿级营收老板都分手过,最长合作 2 年,事后她形容这些人在商业板块有缺陷🌚🌚🌚
11
思松岁岁念
11:58
作为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有成事之心,但也必须知道成功不属于我,而是所有人。
00
思松岁岁念
11:16
偶尔的脆弱,同样对他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他人的起心动念是源于对过去自己的保护欲,是对当下自己的怜悯心,也是对未来自己的希望感。

我们吸引的人永远是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此理。

你看到多少善,就有多少恶,这也遵循天道阴阳平衡的规律,你可以选择自己成为善,也可以选择走进恶,善恶没有对错,也没人有资格下准确的定义,立场一旦不同,角色就会反转。

一个只会道听途说的人,是没有灵魂的。
00
思松岁岁念
02:27
小米特别会用论坛来做私域运营,他们启动论坛4年多就已经拥有注册用户2000万,发帖量超过2亿条。

它是怎么构建用户关系的呢?首先,小米在会员特权上做了一个创新——F码,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体验到他们的产品。虽然有些企业也学习了小米,但是他们只学到了表面,并没有基于第一波冷启动的用户去进行运营,这是需要有用户本身的积累才能够推动的,也就是要有熟人社交关系。

第二,论坛的运营还设计了“智勇大冲关”这种智力比拼活动。按理说,设计线上活动会强调活动简单,让用户轻松参与,但因为小米本身是科技型产品,特别讲究数字参数,所以对于粉丝用户来说,做题成功是一种喜悦,是一种享受,会有很强的知识获得感,因此促进了用户更积极地参与这个活动。最后,这个活动参与人次达到2100多万,超过200万用户参与,可以说每个用户基本答题10次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用户与产品品牌的连接。

最后,小米还做限时的发布会直播,他们会提前写文案、拍照片,最后制作VCR。在发布会开始前一周就开始做预热,介绍筹备进展、花絮以及米粉用户的行程,把它做成一个像养成式的提前公布。他们特别会玩创新,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创新,让用户在小米社区看发布会直播时可以玩游戏,同时还能送虚拟礼物,真不愧是私域运营之王。
00
思松岁岁念
2天前
聚焦在事,专注在人。
00
思松岁岁念
2天前
懂商业的内容操盘手比懂内容的商业操盘手,更值钱!
00
思松岁岁念
2天前
一想到昨天的谈话,成都创业者不理解北上广深杭的 IP 操盘手为什么会隔三差五相互上对方的课学习……我心里不知道为啥就有点难过,成都创业者明着学,大大方方地请教不挺好?多大点事儿啊,同行之间不敢卷吗?学习速度这么垃圾吗?!
00
思松岁岁念
2天前
😷
00
思松岁岁念
3天前
小米的雷布斯特别会拥抱新事物!

比如2012年6月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他就和同事讨论是否使用,甚至考虑把米聊替换成微信,9月就开始尝试使用,3个月内弄明白微信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后。
2013年2月,他们决定组建团队真正做微信运营,不到一年,公众号粉丝量超过500万,是当时最大的企业公众号之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他们首先把公众号作为解决用户答疑的重要窗口,一开始问题过多,人工难以一一回复,后来加专业客服后台,实现智能化回复,最后2013年全年微信消息量5000万,人工处理占10%。

其次,他们还做自动抽奖活动、F码的线上传播,提升与粉丝用户的粘性,贴近用户,与用户交朋友。得益于他们深谙线上营销,因此他们在微信上做小米3销售专场,可以做到10分钟内卖完15万台小米手机。通过微信语音功能设计了“吼一吼”的创意活动,让用户数分钟内抢光1万个米兔玩偶。

最后再分享一个当年小米内部人员的社交媒体运营心得,比如:微博要用有趣的内容和适当的奖励,鼓励用户转发;QQ空间用好内容吸引用户点赞,知乎问答平台要提供技术感干货。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