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云中江树
451关注4k被关注3夸夸
微软MVP | LangGPT作者 ;
Prompting AI,Prompting Future;
微信 1796060717
置顶
云中江树
3年前
🔥ChatGPT 中文指南🔥震撼发布

一周内 GitHub 狂揽 500+ ⭐,帮助中文用户了解和使用 ChatGPT,收集了丰富的 ChatGPT 工具、应用与示例。项目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欢迎 Star⭐~

GitHub - yzfly/awesome-chatgpt-zh: ChatGPT 中文指南,指令指南,精选资源清单,更好的使用 chatGPT 让你的生产力 up up up!

45333
云中江树
2天前
Prompt 是"人类意图的可计算化表达"
00
云中江树
3天前
AI(包括我)总是落入统计的"重力井"。某些 概念/名字 自带引力,一提到某个话题就自动落入。
00
云中江树
4天前
Prompt即"道可道"的那个"道"的动作
10
云中江树
4天前
Sora 的文章被删了hh
40
云中江树
8天前
AI Coding 的几个 Prompting 层次

Code 代码
Spec 规范
Architecture 架构
Requirements 需求
Goals 目标
Vision 愿景
02
云中江树
25天前

于冬琪: 平常我不太爱跟热点,不过,西贝回应罗永浩这件事,正好命中了最近在思考的课题,就聊聊这个热点: 其实面对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指责,西贝从决定回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说实话,如果时间倒回半年前,以我对公关的理解,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和西贝一样的回应。 有人说你是预制菜,或者说你的食品不安全,怎么办? 有人指责你,如果不回应,不就等于认了吗? 这是常规思路,我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在两个月前,我读了一本书,叫《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类公关事件的看法。 1、为什么说,西贝一回应,就输了? 在这本书里,分享了麦当劳面临与西贝类似指责的案例,而且麦当劳遇到的指责,远比西贝面对的指责更“黑”也更严重。 直接指向了食品安全。 当时,美国社交媒体上有一组关于麦当劳的视频,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视频里说,麦当劳的工厂会往制作炸鸡的生产线里添加一种“粉色的不明物质”。 你一看那个颜色,就知道是非自然的、工业制品一样的东西,被加到了麦当劳的食品里。 这内容肯定是无稽之谈,正常的食品企业,没有必要添加这种东西。 但是你架不住,它“黑”得很有效。 那种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就像我们曾经听过的“肯德基的鸡,都有6条腿、4个翅膀”一样。 甭管真假,一旦看到,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很容易对这个品牌失去信任。 更麻烦的是,这种内容就像很多谣言一样,天然就具备病毒传播的能力。 就像“一只鸡长出6条腿”,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抓眼球,它会唤起所有人对自己到底在吃什么的恐惧。 于是,关于麦当劳添加“粉色不明物质”的内容,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网,极大地破坏了麦当劳的品牌形象。 直接影响到了麦当劳的销量。 按常规思路,别人黑你,你就得正面回应、解释清楚、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别人说你添加了粉色物质,你就应该证明自己没添加。 就像别人说你是预制菜,你就应该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 但这个思路,常常会让伤害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想想,这类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真讲道理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粉色不明物质没必要添加、人类的科技还养不出六条腿的鸡吗? 他们不用你辟谣,也能知道。 但是,最大的影响,并不发生在道理层。 而是当你看到麦当劳的生产线和粉色工业物质时,只要这两者被联系起来,你就对麦当劳产生了一种负面的感受,购买欲和信任就会不自觉的开始降低。 就像,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当大众将预制菜与不健康、不好吃早已联系起来后,只要再将预制菜与西贝联系起来,对西贝的食欲和信任就会开始下降。 消费者们会怎么联系起来呢? 看到两者同时出现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大众的联系越牢固。 我们想象一个情境: 你看到这么一系列内容—— “罗永浩说西贝是预制菜。” “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邀请西贝直播,订立预制菜规范。” “西贝拒绝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直播邀请。” 从此后,哪怕道理上西贝论证清楚了自己不是预制菜,只要我们再看到“西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预制菜”。 联系就在建立,对品牌的伤害就在发生。 在这次事件中,扩大伤害的关键推手,就是西贝的正面回应。 就像我。 罗永浩刚说西贝是预制菜的时候,我其实没看到。 但是西贝正面一回应, 我才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西贝回应将起诉罗永浩”。 事儿闹大了,我才好奇,反过去看罗永浩到底骂了西贝什么。 “西贝”与“预制菜”的联系,才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 所以,正面回应,从对品牌的伤害来说,常常是火上浇油。 2、不正面回应,还能怎么应对呢? 麦当劳后来是这么做的—— 它没有反复去澄清“我没有放粉色的东西!”也没有天天喊着要找出造谣者、起诉造谣者。 因为你越是这么做,造谣的内容就越会再次引发大众的关注。 麦当劳做了什么? 它没有去擦除脏水,而是选择注入一股更强大的清水。 既然大众此刻将我与“不健康”建立了联系,那我就要做一些动作,去更强力的建立大众对我的“健康”联想。 它开始大规模地展示自己的农场:绿色的田野,天然的工艺,散养的鸡,快乐的工人… 当所有这些正面、阳光的内容被传播开之后,负面影响很快就被冲刷掉了。 当大众看到,原来麦当劳的鸡生活在蓝天草原上,“健康”的联想就自然而然地被建立了起来。 原有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再那么容易影响到消费者了。 这个思路,其实完全适合这一次的西贝。 3、回到西贝,应该怎么做呢? 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觉得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绝不能和罗永浩进入互相攻击的吵架状态。 你们越吵,他想传播的东西,只会在争吵中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不要去辩驳自己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在大众认知中,你有中央厨房,有标准化的部分,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 你辩得越多,大家对“原来西贝就是做预制菜”的印象就越牢固。 在西贝的所有内容中,都不应该出现“预制菜”或“罗永浩”。 至少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预制菜”的联系。 那怎么回应呢? 这就是我要建议西贝做的第三点: 不要“回应”,而是像麦当劳一样主动建立“正向联想”。 你应该去讲:你用的羊,是什么样的羊?你用的牛,是什么样的牛? 一只羊、一头牛,经过怎样的过程、多长的时间,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 你们为了保障食材新鲜、足够好、没有激素、足够健康,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这个思路,西贝以前在营销时,也成功应用过。 比如我个人很爱吃“张爷爷酸汤手工挂面”和“张爷爷的黄馍馍”。 (不过,我觉得“张爷爷羊汤挂面”更好吃,西贝居然下架了!作为消费者,我强烈要求西贝上架!) 张爷爷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形象。 借助“张爷爷”这个形象,帮西贝建立起了关于手工制作、老手艺、用料实在、健康美味的积极联想。 西贝历史上也拍过很多类似的照片:老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捧起大鱼,或者丰收的莜面。 这些建立正面联想的思路,完全适用于西贝本次的事件。 当你不去力证自己“不是预制菜”,而是正面去讲自己的食品安全、讲自己的健康,唤起积极联想时,负面联想的影响会快速褪去。 4、 《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这本书教给我的,其实不仅是公关,也是做品牌、为产品添加情绪价值的一个方法: 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顾客做购买决策时,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既要和他们的“理性”对话,也要和他们的“感性”对话。 讲道理、讲功能、呈现工艺,这是在和用户的理性对话。 那怎么和用户感性的部分对话? 方法就是,去构建一个“品牌连接组”。 我们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产品与谁出现在一起,在讲什么样的故事。 当我们重复呈现时,用户就会将我们与他们心目中某些积极的印象建立起来。 这种积极的印象,会帮助用户更容易信任和选择我们。 这个方法,不止能应用到公关事件上,也能应用在品牌上、应用在为产品增加情绪价值上。 最近,被我用在了送礼物上。 今年我送给我太太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声纹戒指。 声纹戒指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它是一种定制的戒指,我可以上传一段语音,会有人把声音转化成声波的形状,按照这个形状做成戒指。 正常来说,送给太太,可能会录一句情话:“我爱你”、或者“一生一世”等等。 但是这么直白的话,实在是太做作了,我实在是下不去手。 后来,我录的是《哈利·波特》里的一句咒语,“Expecto Patronum”,中文叫做“呼神护卫”。 为什么选它? 因为对于一个哈迷来说,这句咒语连接着太多情感。 它连接着斯内普在最后的那句台词,面对邓布利多提问:“过了这么多年(你仍然爱着莉莉吗)?”,他回答的那句“Always”,之后召唤出了与莉莉同样的守护神。 它连接着哈利在湖边,第一次像一个成年巫师一样,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召唤守护神,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的那个瞬间。 这个咒语的施法过程,也连接着一种关于快乐的力量:你需要在念咒语时,回想自己最快乐的记忆,它能帮助你摆脱代表着恐惧、抑郁的摄魂怪。你的快乐,会帮助你战胜那些不快乐的力量。 这些联系,不是我建立起来的。 而是我们在阅读《哈利·波特》、或者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只是用这句咒语,唤起了对这个瞬间的联想。 这句咒语,让斯内普的Always、哈利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成为了这枚戒指的“连接组” 于是,这枚戒指,就成为了情绪价值的载体。 当我带着这本书的方法,去拆解一个个品牌时,我会更容易理解那些影响了情绪的品牌们是如何成功的。 比如: 有个新消费的皮革品牌山下有松。 它的包通过品牌实现了新消费品牌中难得的溢价。 这些溢价来自于消费者看到它的包时,感知到的松弛与接纳。 山下有松是怎么做到的呢? 只要看看它的内容,不难整理出它的品牌连接组—— 选择“文淇”、“韦唯”,这样不是精致人设,而是更有天然风的代言人。 照片总是更暖的、发黄的色调。 在照片中,总是出现土壤、岩石、树木、皮革,这样的自然元素。 讲到制作团队时,出镜的总是“姥姥团”。 这些元素,不断将山下有松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而我们对自然的印象是松弛和接纳的。 5、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扭转负面印象,建立正面印象,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情绪价值,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心中,那些能唤起积极情绪的瞬间。 从这些瞬间中,提取出某些符号(可以是词语、故事、画面、图案)。 让这些符号,在你的内容或者产品上反复出现。 于是,积极情绪就会通过这个符号,与你的产品连接在一起。 你的产品,就会在用户心中建立某种正面的联想。而正面的联想和印象,早晚会冲淡负面的联想,让你的产品摆脱信任危机。 如果你并不面对负面危机,这样的做法,也会让用户看到你的产品时,更容易感知到情绪价值。

00
云中江树
26天前
为什么大模型随机性设置为0以后还是随机?

原来原因在负载上,这篇讲清楚了

thinkingmachines.ai
02
云中江树
1月前
刚体验了视频号评论区的@腾讯元宝功能,真的有被惊喜到!

现在刷视频号时可以直接在评论区at元宝,秒速get视频总结、知识拓展,甚至还能跟它聊天解闷。我试了几个视频,元宝的回复质量意外不错,既能抓住重点又挺有梗的。

说实话,这个功能让我看到了AI融入日常内容消费的新可能。腾讯这波操作很聪明——把AI助手从私聊场景延伸到公域评论,既增强了视频号的互动性,也让元宝有了更多曝光机会。对创作者来说,评论区多了个"活跃用户",对观众来说,多了个随时在线的解答助手。

不过现在需要先添加元宝为微信好友才能体验,估计是为了用户留存考虑。整体体验下来,感觉这是个挺有想象空间的方向。
131
云中江树
1月前
不提问的人,
已经死了。
20
云中江树
2月前
支持

杨远骋Koji: 「十字路口」的朋友们, 这两天,很多人发来消息,告诉我们罗永浩老师也上线了一档名为「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有时直接使用「十字路口」)的播客。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正是因为这些关心,我们想在今天和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说说我们的想法。 —————— 首先说事实: 是的,罗永浩老师的播客和我们重名了。 7 月初,我们提前得知他选择「十字路口」作为自己播客的名字。后来这段时间里,我在「新世相」的合伙人张伟曾与罗永浩老师当面沟通,平台方和多位共同好友也分别与罗永浩老师和他的团队沟通,希望他考虑选用其它名字、避免同名播客混淆。可惜罗永浩老师拒绝了。 周一他的播客播出后,已经有一些评论提到「十字路口」时指向的是「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今后存在品牌混淆的可能性,这也是很多朋友们担心的原因。 那么,回应大家关于“你们打算怎么办”、“要改名吗?”的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 首先,我们是谁? 「十字路口」是一档聚焦新一代 AI 创业者的播客与内容平台。它起源于我们对 AI 的好奇与实践,也源自我们希望在众多科技访谈内容中,结合自身背景和兴趣,找到一个独特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确定了方向:通过深入访谈,记录和讲述新一代 AI 创业者的故事。并且通过社群,活动,和更多的人一起在 AI 带来的新时期积极行动。 从 2024 年 1 月创办至今,我们更新了 72 期播客,同名公众号更新超过 200 篇原创文章,并在上海漕河泾发起了 AI Hacker House 社群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播客有接近 5 万订阅、公众号有超过 10 万订阅,在关注 AI 的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群体中获得了很高的渗透率,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 其次,我们相信什么? 「十字路口」的播客开头一直有一句话:我们关注新一代 AI 技术浪潮带来的行业新变化和创业新机会,寻找访谈和凝聚 AI 时代的创业者和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和他们一起探索拥抱新变化、新的可能性。 回到当初为什么会用「十字路口」作为播客和公众号的名字,一方面源自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比喻 ——形容它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们认为伟大的产品往往诞生在这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 AI 时代,所有人重新一起公平地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面前充满机遇与挑战,对优质的 AI 资讯和观点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我们倡导和鼓励大家一起积极行动,哪怕从微小的事情开始。 所以,这里: - 是每一个思考如何用 AI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的创业者的十字路口 - 是每一个也许不在创业,但用 AI 创造的朋友的十字路口 - 是每一个希望在新时期保持学习、抓住机会的朋友的十字路口 ——————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打算做三件事: 1)内容: 内容是「十字路口」的根本。我们通过日积月累的专业内容输出形成了现在的定位和方向。用户因为我们提供的内容而关注,这是我们的价值来源。 因此,我们将在我们的「十字路口」继续制作更多好内容,更坚定的关注新一代 AI 创业者——如果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还在摸索,那么在去年年底开始,我们越来越清楚我们要服务的是谁——他们或许年轻气盛,或许人到中年再出发,但重点是,在 AI 时代,他们是拒绝等待、选择积极行动的人。 所以,我们的「十字路口」将继续为这些新一代 AI 创业者和积极行动者而存在,并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深耕。 2)商标: 我们早期没有注册商标,这是我们的疏忽。根据商标局注册系统的公开信息,罗永浩团队已申请注册了「十字路口」的商标(6 个月后有是否注册成功的结果)。 我们咨询过专业意见,在中国的商标法律中,有"使用在先"原则。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没有先注册,但我们先使用「十字路口」创建内容和品牌,时间已经超过一年零七个月多月,并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法律会考虑保护我们的权益。 根据专业意见,如果罗永浩老师的商标注册成功,在商标公示期,我们可以提出异议,依据"使用在先"原则来厘清品牌归属。我们也不愿意把太多精力投入到这些,但如果品牌混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这段时间积累的内容与认知,我们会考虑依法维护权益。 3)是否改名: 朋友关心询问最多的问题:“你们要改名字吗?”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的决定是: >>> 不改名。 这个名字,连同它绿色的Logo,是属于我们的独特印记。 改名,就意味着我们承认过去一年多为“十字路口”所付出的一切可以轻易被一位名气更大的人重新定义。 所以,我们想邀请你做一件事: **请把我们的「十字路口」分享给你身边的一位朋友。** 告诉 TA,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十字路口:它关于 AI,关于新一代 AI 创业者,关于希望在新时期积极行动的价值观。 再次谢谢每一位朋友的关心,我们下期节目见。 -Koji & Ronghui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