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Celia.
363关注5k被关注20夸夸
在42章经做内容。
也曾尝试着成为一个哲学家,
但不知为何,
老是被愉快的心情所打断
Celia.
4天前
分享一个上次 Agent 活动的笔记:

1. 文锋@wenfeng 现在在做 sheet0,一个专门做表格的 Agent,据说可以实现 100% 准确率。
我不确定准确率是不是真的已经能优化到这种程度了,但他做成这件事儿的思路很有启发!
为什么 Agent 现在不靠谱?一大原因就是 Agent 实现一个任务的步骤非常多,所以即便单一步骤的成功率能有 90%,那假设只有 5 步,一乘下来也就剩 60% 左右的成功率了。
这里文锋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就是换一个角度看,成功率是 60%,说明在 100 次的任务里,其实有 60 次是完全成功的,所以我们哪怕没有能力把这 60% 的成功率提高,但仍然可以把重点放在怎么把这成功的 60 次找出来,组合在一起。
在他的产品里,实现方式就是当 Agent 每做完一步后,都单独做一轮评估。
如果感觉离目标更近了,那没问题,可以让 Agent 按部就班继续干活。
如果发现不对劲,就调用一个单独的 evaluation 模块,推理一下为什么现在出错了,是这一步出错了,还是再之前就错了,只是当时没看出来?
最后将推理的结果作为额外的 context 给到大模型,让它重新回滚到出错前的位置,换个方法再试一次。
当然有可能多次尝试也还是不行,那就再呼叫人类接管。

2. 上面这种方案的主要难点在于评估,也就是如何判断 agent 每一步是不是做对了?
这之所以能实现主要是因为文锋的产品是个表格 agent,有相对清晰的使用场景和结构化的交付成果。
但如果是通用任务,那基本就没法做。
所以垂直 agent 还是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能够预设场景和方案,用领域 knowhow 和工程化的设计提供更好的交付。
比如能更好地识别用户意图并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用户提问。
能更好地内嵌 Prompt 并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e.g. 在恰当场景提供更高效的 UI 交互)。

3. 文锋提到了很多 Usage data 的妙用。
比如说,Agent 内部评估时每一次的报错过程都是一个可优化的数据点,会被收集下来,用作强化学习训练。
比如说,Sheet0 的交付结果是一个可编辑的表格,如果用户双击某个单元格对结果做了修改,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数据点,会被用作模型训练。
再比如,用户的 prompt 里往往也蕴藏了很多珍贵的 knowhow。有时一个用户会给 agent 提供一些不常见的数据源,让它完成某项任务。
这个数据也会被 agent 记录和学习,下次另一个用户要求 agent 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它就会知道其实可以利用这些小众的信息搜集方式。
这些带来的结果都是,agent 会越用越强大,越用越聪明。
这样看来,先发优势带来的数据优势可能是 agent 产品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壁垒。

4. AI coding 是大模型的灵巧手。
因为 coding 场景能自动形成很好的 feedback loop,代码写得对就能跑通,写不对就会报错,所以让大模型通过 coding 完成任务,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幻觉和出错的概率。
而且几乎一切任务都可以通过 code 表达,所以 AI coding 会是大模型落地一个很好用的工具,甚至说未来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前端后端的固定范式,所有产品中都能借用到一部分 AI coding 的能力。

P.S. 我们 5 月底还有两场新活动,欢迎大家扫码来玩!
210
Celia.
11天前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里曾经设想过一个完美的母亲是什么样子:

“有知识不能只是有对物的知识,而是得有对人的了悟。
她自打当了母亲她就得了灵感,她教育你的方法不是来自于教育学,而是来自她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由衷的颤栗与祈祷,由衷的镇定和激情。
在你幼小的时候她只是带着你走,走在家里,走在街上,走到市场,走到郊外,她难得给你什么命令,从不有目的地给你一个方向。
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
等你长大了,她就放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她深信你会爱这个世界,至于其他她不管,至于其他那是你的自由你自己负责。”

这段话我太容易读哭了,因为这说的exactly 就是我妈妈。
48
Celia.
17天前
英文里有个词叫“go-to person”, 我一直感觉淡淡很符合人们对这个形容词的所有想象, reliable, resourceful, full of love and energy

淡淡Lexie: 即友们好呀,度过了一段十分迷茫的阶段,现在处于稳定探索状态的我,想和大家再介绍下自己,并且借助这份介绍和更多人链接~欢迎朋友们转发嘿嘿 🌟简单的介绍下自己 - 八年MKT和商业化,在互联网、saas、消费零售、教育行业的头部公司和创业团队都待过且拿到结果 - 播客inner game内心戏的主播,聊聊F人的内心和世界探索,小宇宙近2w订阅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f77e7e783c34e85dd707016 - 人生关键词是「表达」「内容」「链接」「体验生命力的美」,喜欢介绍朋友们认识一起做事,也喜欢艺术设计和体验 - 近百次coach,50次心理咨询,催眠、冥想、内观…各种咨询体验 - 相信:1)真诚永远好过不真诚,渴望和失望都要大声说出来,主动的反馈就是信任和爱。2)人的货币是能量,多做让自己能量高的事情。 🌟我提供给你的: 1. 适合F人的职业规划咨询 与其说是职业规划,不如说是帮助你探索生活&工作方式。了解自己喜欢&擅长的东西是什么,并且让这些不断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我是个比较典型的NFJ,蛮喜欢工作/做事的,且需要做自己认可的东西。一直在做的探索是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东西并且让它们持续的发生在生活中,很多人认识我大概是因为看了我之前几次换工作找工作的复盘记录 第三次换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aswefaSrd8BfeU-j-eSyKw 第二次换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jV0kncmsCUlIw7hKZo5YEQ 第一次换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zBcY8Yx8_YfhPfCRWVTGRw 我的工作经历:教育游学创业→消费行业媒体刀法社群增长&商业化→飞书内容营销&商业化策略→某音生服mkt 这些职业变化都是因为我不断了解自己&和世界碰撞而做出的决策,并且为此付费咨询超过30位前辈专家… 咨询适合什么样的人:工作0-7年,觉得工作(不是打工)是生活里蛮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未来迷茫困惑的F人 2. 企业课程设计&工作坊体验设计 擅长做课程设计、体验设计(实习游学、销售培训、教练/疗愈工作坊、企业中高管课程、行业峰会等超过400场,均为PMO项目负责人),单场带来超百万的收入 也有头部奢侈品合作艺术家(花艺、书法、占星、茶道等)及疗愈课程体验等资源 3. ToB商业化&市场策略 创业团队和大公司的mkt和商业化从零到一探索并多次带来可观结果,擅长做企业管理层的圈层营销,私域刷过屏~另外是,行业峰会/大型直播等 也和tob销售团队一起做过AI CRM的探索和早期GTM,在这块基本把坑都踩过一遍 且消费零售餐饮文旅大部分头部的行业媒体都合作过,如果是做PR传播相关的应该能帮你闭坑不少~ 4. 亲密关系探索分享 很看重亲密关系,认为这是自己重要的人生课题,为此上了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找了10+各种流派的咨询师做咨询。 在去年发过找男朋友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GzI9SsJ3gNgKgTOP-wrshQ被很多人转发,但找到好爱人并不是靠这个~ 5. 艺术旅行体验攻略 这几年非常喜欢有文化&艺术的旅行体验,去了濑户内海、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泉州、大理、箱根…也和艺术家朋友一起旅行~ 旅行喜欢感受在地文化,很会找好吃的/小众体验,比如去泉州的时候和很多非遗文化老师聊天,去越后妻有喝到超级丰富美味的清酒…然后J人 真的很会预定&做攻略 6. 一些健康养生tips 有长期免疫系统的问题,这两年也花了很多时间在看中医扎针灸推拿之类的,很乐意分享在免疫、运动损伤比较厉害的医生给大家~ 同时是snc营养师,很关注健康饮食,喜欢zumba和普拉提,近半年规律健身中~ 7. 专业IP孵化 哈哈这是男朋友和好朋友的领域,也放在这里顺便帮他们介绍一下~在头部医生&律师&老师/知识类博主的IP孵化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论,需要可以帮忙链接~ ------------------------- 联系方式在yellow page里有,很开心和看到这里的你链接🥰

10
Celia.
2月前
分享一下我们日常 follow 的海外 AI 信息源 (偏商业创投向)

一共 43 个博客/newsletter + 16 个播客 + 5 Youtube Channel

这三年从 300+ 个信息源里一点点筛剩下了这些

单从深度和信息密度的角度来说,我感觉国内头部 AI 媒体/从业者的自我要求往往都是超过海外的,但海外毕竟 AI 进度条更领先,顶尖人才对外分享的意愿更强,所以国内在前瞻性和丰富程度上仍然差很远,还是值得多翻出看看

https://yveh7jntg7.feishu.cn/docx/X3jfdAJ3WoUOLxxpNK4cnPJtnGc?from=from_copylink

22131
Celia.
3月前
打算陆续开源一些工作文档。

第一份是对十几个商业内容的账号观察,起因是我们好奇,只有一两人的小团队是怎么十年如一日地持续产出好内容的,所以找了一些和我们定位类似的创作者 (Ben Thompson、Tim Urban、Paul Graham、Acquired...) ,以播客/博客为主,研究了一下他们的选题、更新频次、商业模式、摸索历程,以及衍生的各种内容 bundle 和联动效应。

一个一个研究到最后,最大的 takeaways 倒不是学到了什么特别的方法论,而是意识到,尽管里面每个人的背景千差万别,但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就是所有人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长到超出想象的积累期。

成功确实会发生,但它极少会在我们想要的时间尺度内发生。尤其在内容这件事上,没有 3-5 年的苦工,不必奢望拿到一个结果。

yveh7jntg7.feishu.cn
42233
Celia.
6月前
我每次跟陶程聊天,都不免暗自感叹,他真的是使命感+理性+people-oriented的极致代表
都不仅仅是他的输出,他的存在本身就给了我很多启发

陶程: 重新写个置顶内容介绍下自己。 简单来说,是一个在23岁就想清楚70岁要做什么、并且过去6年从来没有偏离过的人。 我的起点很低。 小学在4线城市的农村读,中学用功读书,却因为方法不对,总是只能在十名左右徘徊,考上了个双非的本科。 在大学的时候,非常不甘,愈发刻苦,每天跑图书馆,看了300本书,看了很多名人和历史,对一些事情就想得更清晰了。 一是,在没有认知和资源优势的时候,应该集中资源打透一个能力,这个能力最好是未来市场的需求所在,这样才更有可能被市场看到,先建立局部优势,才有可能建立全局优势。 二是,永远要做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 热爱意味着你能长期做,在做的每一天就会很幸福、很满足,且长期有复利;擅长意味着你所占据的生态位有竞争优势。 大学,我也很爱看电影,我最喜欢的导演是卓别林,每当看到电影里面的小人物,都会让我非常触动,泪水忍不住的打转。 小时候的环境,我和工人、农民待得最多。后来去了大城市,发现大家的环境很不一样,我很能理解那些从农村出来,从小城市出来的人,我知道他们的状态和难处。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希望,将来有机会帮助更多起点普通却善良上进的人,提升认知,过得更幸福。我希望有机会促进社会认知的流动。 过去几年,虽然一直在换行业,但一直没有偏离这个方向。 分别在媒体、互联网、教育、咨询行业呆过,干的也都是像课程制作人、主编、产品、运营、销售这样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大学业余时间写知乎,基本上是写一篇爆一篇,正经只写了一两年,现在有5万多关注。后来去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核心的内容主力。 后面去公司让我干BD,本以为极度社恐的我应该是成绩垫底的,但发现自己的BD成绩却是最好的,客户都很容易对我产生信任、达成合作。 其实,这背后,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 是因为我始终关注人、理解人,希望帮助人变得更好。 做内容、做BD,都是这个底层逻辑。 现在,我在创业做一家叫「新能力咨询」的公司,合伙人是于冬琪,他之前是新浪数科的COO,小马宋老师是我们的投资人。 我们在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对标和萃取各个行业的最佳实践,比如可口可乐的渠道管理能力、海底捞的服务管理能力、麦当劳的标准化能力、美团的经营分析能力等,让这些成果被更多的企业学习和践行。 目前我们在服务的客户有:小红书、蚂蚁金服、安克创新、掌阅等。 我自己也是服务行业的研究者,过去几年,我已经聊了上百位华与华、和君、华夏基石、得到、混沌学园、海底捞、高维学堂、三节课等服务业企业的创始人、合伙人或行业专家,对我启发很大。 这里是我更详细的介绍:https://pmc84tmayv.feishu.cn/docx/WllqdIzVroexOUxHMvicDkDTnnd 未来,我也希望有机会找更多朋友聊,可以线上,可以约杯咖啡,也可以吃个饭、散个步。 对你来说,我能提供的核心价值是: 1、咨询公司的从0到1,如何获客,如何在创业初期就搞定百亿美金市值客户。 2、长内容的内容生产和标准化流程,我过去在长文、直播、课程、书籍、播客,都拿到过一些成绩或者参与过一些项目。我们现在也在尝试用丰田式生产管理来标准化我们的研究和内容生产流程,中间也踩了很多坑,可以和你交流。 3、服务行业的稀缺信息。来自于大量的阅读和见人。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我的微信,咱们认识一下呗。

00
Celia.
11月前
求一个全职的内容同事,协助我做播客、采访、newsletter、整理文字稿。
也非常欢迎 (恳求) 大家推荐、转发!

关于42章经的工作感受,我那天看到红杉合伙人写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概括:

Most people think of demanding and supportive as opposite ends of a spectrum. You can either be tough or you can be nice. But the best leaders don’t choose. They are both highly demanding and highly supportive. They push you to new heights and they also have your back. What I’ve come to realize over time is that, far from being contradictory, being demanding and supportiv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It’s the way you are when you believe in someone more than they believe in themselves.

欢迎有极高标准,又有爱的小伙伴一起来玩!
2952
Celia.
12月前
这期分享率超过20%,所以每五个人听到就有一个人忍不住转发,我现在脑海里闪现消消乐的那个奇妙音效“Unbelievable!”

世界好像变难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谈绿洲资本张津剑之 AI、人 与 生命力

42章经

97
Celia.
1年前
我一直盼着做播客线下场,倒不是因为着急见见活的听友,也不是因为我爱张罗组织,完全就是因为,我觉得听现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跟线上就是很不一样!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的第一期播客,抱着“开场得找个最好的人立招牌”的预期,@曲凯 请了张津剑老师,那期是在曲老师家录的,客厅灯光昏黄,后半段讲到生命力那里,我在一旁眼泪唰唰掉。
还有Albert那期,一个点接一个点,很有智识上的快乐,不间断的颅内高潮。
那些时刻,我觉得是我这个工作附带的一份很幸福的犒赏。
而大家听不了live版,真是遗憾。

这回正好有机会,我们准备做一次线下场了!5月12号,在上海,请第一期的嘉宾张津剑老师返场,聊投资、聊 AI、聊做人、聊生命力,欢迎来玩 (*´I`*)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