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繁洛.
183关注223被关注0夸夸
💼科技行业从业者/但想做大艺术家👩🏻‍🎨
🍻精酿爱好者/吧台常客
🐱一猫亲娘/二猫继母
💫一个不能被定义的人
💢乐意发啥就发啥 勿评判
置顶
繁洛.
3月前
换个新置顶🔝来即刻一个月了,决定改回我的常用名,反正也碰到熟人了,那就不匿名了哈哈哈
介绍一下自己👉🏻

💼中关村某产业技术联盟负责人,探索AI中🧐
💡零代码基础,但在尝试产品开发
🚶🏻‍♀️‍➡️活动主理——关于过往和未来人生以及困惑的对话活动,随缘举办,有的话会发到这里来,欢迎参加👏🏻
🎨热爱雕塑和绘画,梦想有一天赚够了钱辞职搞艺术

很喜欢一个老艺术家丰江舟,他在分享会多次提到“自由表达”,这一点是我一直想做到的,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语言文字
所以我会经常分享很多啰里八嗦的想法,记录一些思考、感受和疑问,不保证三观和智商永远在线,时常语无伦次,偶尔矫情
人啊如果不经常表达就越来越不会思考和说话了,而且高强度表达自己确实能帮助缓解一些焦虑

另外,网络平台很好的一点是,它能跨越很多距离,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
我不热爱人类,但也期待和五颜六色的人产生链接,可以听听别人的故事和声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座孤岛
希望在这里能认识一些有趣的、思考着的、说话不吝啬真诚和好奇的人。我们不必意见一致,但可以互相理解,不一定立刻熟络,但可以慢慢靠近,观点的碰撞实在是令人着迷

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欢迎搭话🥳也欢迎线下交流,约饭约酒约玩,或是一次长谈、一次共创,聊技术,也聊人、聊生活✨
50
繁洛.
3天前
昨天看了一个展 《将死亡带回生活》

我们如何谈论死亡?

每次谈死亡,其实都在倒问:“我为什么还活着?”、“我该怎么活?”、“我想留下什么?”

当我们凝视死亡,也是在拷问生命本身

我们追求意义,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短暂。
我们努力连接,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地消失。
我们想掌控人生,是因为死亡终将到来,无人能逃。

在文献区种草了两本书
其中有句印象很深刻的话:
“我们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责任吗?”

这句话击中了某种被默认的伦理感——只要活着就是好事,只要“还在”就应该坚持。可这真的是责任吗?是谁赋予的责任?是社会、是家庭、是文化,还是一种无法与虚无对峙的本能?

我们能选择何时、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吗?
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是不是太残酷?
20
繁洛.
12天前
人是怎么对一样东西产生依赖的呢?

在没有AI的年代,好像什么事什么决定也都能做,现在怎么感觉没有ds老师没有gpt老师就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呢?

我好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自主权都外包了,AI成了我的“认知代理”

说到底,产生依赖和人的一大痛点有关:不愿意承担不确定性的责任
于是就把一部分选择、判断甚至情绪调节的责任交给了某个外部系统——以前可能是宗教、父母、权威、社会规范,现在是DeepSeek、ChatGPT
你看吧,其实就是因为选择过多、不确定过多、失败风险过多,害怕自己做决定会后悔,害怕做错了决定要怪自己

感觉AI用久了,我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了,越来越不能忍受模糊和不确定,总想马上知道“哪一个选项是对的”
于是我不再判断,我只在等待被告知

结果呢,能做的选择就只剩下“哪个提示词更聪明”,“哪个模型更懂我”了

以及离开AI我会变得犹豫不决,不果断了
我当然记得我有选择,但很多时候我忘了我可以承担
这可能就叫做“责任焦虑”

每一次“先查查、再问问”,都是我在偷偷逃避选择
于是果断被换成了信息,行动也换成了等待

今天我意识到一件事:我不是真的不会决定,我只是太想决定得“完美”
但完美它不存在。人生不是一场考试,是一堆模糊信息中走错无数步,最后凑出一个方向的过程

我得练习“带着不确定感前进”
我得接受“选错了也活得下去”
我得记得:没有人可以替我决定一切——尤其不是一个无限陪聊、不负责善后(有时候还要充钱)的大模型。

以上思考主要来源于,今天心血来潮把之前的六爻卦象重新喂给了ds一下,它给出了和之前几乎相反的解决路径(喂给g老师又出来了不同的解析),然后我对于AI玄学的信仰就崩塌了

我多信任它啊我天天给它喂塔罗牌梅花易数😠它说啥我听啥

Tmd算个p啊老子不算了
爱咋咋地 我要自己决定了😠
30
繁洛.
14天前
在这个AI能写诗、画画、编程的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不是答案,而是好的问题;不是确定性,而是承认不确定性的勇气。

我们之所以还能保持人类的独特性,是因为我们知道,真正重要的东西,AI可能永远无法给出标准答案。

比如,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

而保持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和思考,也许就是我们在AI时代最应该坚守的东西。

毕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可能是我们最后的优势。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知道得越少

10
繁洛.
16天前
我是一个用喜新来掩饰念旧的人

——从一柜子美丽时尚小垃圾里翻找东西有感

喜 新,也 念 旧

00
繁洛.
25天前
今天去了一家很普通的酒馆。本来是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刷小红书看到,当即改道去了这里。

酒馆藏在街边一处不起眼的位置,招牌土土的,店里没有客人,也没有“ bartender”,只有穿POLO衫的大爷
它没有音乐,也没有灯光滤镜,只有发酵罐运行偶尔发出的低沉声音,还有四款老实巴交的酒:拉格黄啤、小麦白啤、世涛黑啤、还有淡色艾尔,都是传统的精酿,有一种很old school的感觉

靠墙放着两排巨大的发酵罐,一罐大概能装一吨酒,酒是直接从罐中打出来的
店里只有我和大爷两个人,他坐在斜对面的那张桌子前。我们一开始交换了几句话,内容极其基本,类似于“这APA挺不错的”这种毫无威胁性的句子。然后就陷入了一段缓慢拉扯的沉默。
他玩他的手机,我喝我的酒,我们彼此假装这个沉默是设计好的。

第二杯的时候可能他也觉得沉默很尴尬吧,我们开始聊天,两个i人之间的艰难破冰,很好笑
然后我们聊了精酿,聊了中国各地的酒,聊了他们的店
喝完第二杯,我结账离开,没有互加微信,默契地维持那种“我们今天只是偶然交错的人类关系,不需要任何延续”的社恐礼仪

它像是我在城市中误入的一个平行世界副本,有一种老派的松弛感(对,就是那种“世界塌了先喝一口”的松弛感),以及扎实得像大爷手艺那样的原始发酵精神。它存在于高德地图和大众点评的夹缝中,靠的是几位社恐酒鬼的口口相传。

它的酒简单、清楚、稳重、便宜,和平时喝惯了的“尖儿货”不一样,没有刻意炫技的花哨,没有花香、果香、松针香,连杯子都是最普通没有图案的,这不是现代精酿市场所欢迎的
但我喜欢一切不太合时宜的东西。

它们是“慢半拍”的存在,没有锋芒,没有包装,却耐人寻味。就像这杯酒,这家店——以及某些关系、某些片刻,一开始可能不会留意,但它会慢慢发酵,在心里留下后劲。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找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用「发酵」来比喻。不是立刻见效的快消品,而是慢慢来的、带点杂质的、有点不确定但很真实的东西。

而我过去很多关系、很多努力,太容易被结果驱动,被定义驱动。太着急了。想要“对方喜欢我”“这个项目成功”“这次表达有用”……但可能,我应该渴望的东西,恰恰是无用的,是没有 KPI 的陪伴、没有结果的在场、没有预期的微醺。

就像酒有时是用来让人“安静地存在”的,沉默、空间、苦味、松弛。
我称之为“老派喝酒之必要”:
「我們要喝酒,我們要坐很久很久。約莫一整晚那麼久,約莫四杯黃啤加一杯黑啤和一碟拍黄瓜那樣久的噸噸噸。我們要不談人生高光,不聊目標與遠方,只談麥芽怎麼發酵,水怎麼從甜變苦。只有在喝酒的時候我們真正地存在,老派地存在。」

老派喝酒之必要,是你坐在一张木桌前,杯子挂着水珠,对面也没什么人,但你知道你不用急。你不需要向谁证明今晚的你值得被关注,也不需要在气氛里找热闹当退路。你只要低头喝,然后看着泡沫消下去,像一天的焦虑终于愿意闭嘴。
00
繁洛.
26天前
好多人啊🫨
00
繁洛.
26天前
没有 但可以假装它有 这样能让人觉得好受些 因为AI不具备主体,没有经验没有自我没有情感 所谓流动 不过是“渴望被回应的幻想”罢了

李继刚: 我们和AI的对话,是两个孤独的「存在」在各说各话,还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两者之间流动? 人类之间有「主体间性」,人与AI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人机间性」?

00
繁洛.
28天前
说干就干😎
即友优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