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繁洛.
182关注220被关注0夸夸
💼科技行业从业者/但想做大艺术家👩🏻‍🎨
🍻精酿爱好者/吧台常客
🐱一猫亲娘/二猫继母
💫一个不能被定义的人
💢乐意发啥就发啥 勿评判
置顶
繁洛.
2月前
换个新置顶🔝来即刻一个月了,决定改回我的常用名,反正也碰到熟人了,那就不匿名了哈哈哈
介绍一下自己👉🏻

💼中关村某产业技术联盟负责人,探索AI中🧐
💡零代码基础,但在尝试产品开发
🚶🏻‍♀️‍➡️活动主理——关于过往和未来人生以及困惑的对话活动,随缘举办,有的话会发到这里来,欢迎参加👏🏻
🎨热爱雕塑和绘画,梦想有一天赚够了钱辞职搞艺术

很喜欢一个老艺术家丰江舟,他在分享会多次提到“自由表达”,这一点是我一直想做到的,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语言文字
所以我会经常分享很多啰里八嗦的想法,记录一些思考、感受和疑问,不保证三观和智商永远在线,时常语无伦次,偶尔矫情
人啊如果不经常表达就越来越不会思考和说话了,而且高强度表达自己确实能帮助缓解一些焦虑

另外,网络平台很好的一点是,它能跨越很多距离,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
我不热爱人类,但也期待和五颜六色的人产生链接,可以听听别人的故事和声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座孤岛
希望在这里能认识一些有趣的、思考着的、说话不吝啬真诚和好奇的人。我们不必意见一致,但可以互相理解,不一定立刻熟络,但可以慢慢靠近,观点的碰撞实在是令人着迷

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欢迎搭话🥳也欢迎线下交流,约饭约酒约玩,或是一次长谈、一次共创,聊技术,也聊人、聊生活✨
50
繁洛.
3天前
今天去了一家很普通的酒馆。本来是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刷小红书看到,当即改道去了这里。

酒馆藏在街边一处不起眼的位置,招牌土土的,店里没有客人,也没有“ bartender”,只有穿POLO衫的大爷
它没有音乐,也没有灯光滤镜,只有发酵罐运行偶尔发出的低沉声音,还有四款老实巴交的酒:拉格黄啤、小麦白啤、世涛黑啤、还有淡色艾尔,都是传统的精酿,有一种很old school的感觉

靠墙放着两排巨大的发酵罐,一罐大概能装一吨酒,酒是直接从罐中打出来的
店里只有我和大爷两个人,他坐在斜对面的那张桌子前。我们一开始交换了几句话,内容极其基本,类似于“这APA挺不错的”这种毫无威胁性的句子。然后就陷入了一段缓慢拉扯的沉默。
他玩他的手机,我喝我的酒,我们彼此假装这个沉默是设计好的。

第二杯的时候可能他也觉得沉默很尴尬吧,我们开始聊天,两个i人之间的艰难破冰,很好笑
然后我们聊了精酿,聊了中国各地的酒,聊了他们的店
喝完第二杯,我结账离开,没有互加微信,默契地维持那种“我们今天只是偶然交错的人类关系,不需要任何延续”的社恐礼仪

它像是我在城市中误入的一个平行世界副本,有一种老派的松弛感(对,就是那种“世界塌了先喝一口”的松弛感),以及扎实得像大爷手艺那样的原始发酵精神。它存在于高德地图和大众点评的夹缝中,靠的是几位社恐酒鬼的口口相传。

它的酒简单、清楚、稳重、便宜,和平时喝惯了的“尖儿货”不一样,没有刻意炫技的花哨,没有花香、果香、松针香,连杯子都是最普通没有图案的,这不是现代精酿市场所欢迎的
但我喜欢一切不太合时宜的东西。

它们是“慢半拍”的存在,没有锋芒,没有包装,却耐人寻味。就像这杯酒,这家店——以及某些关系、某些片刻,一开始可能不会留意,但它会慢慢发酵,在心里留下后劲。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找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用「发酵」来比喻。不是立刻见效的快消品,而是慢慢来的、带点杂质的、有点不确定但很真实的东西。

而我过去很多关系、很多努力,太容易被结果驱动,被定义驱动。太着急了。想要“对方喜欢我”“这个项目成功”“这次表达有用”……但可能,我应该渴望的东西,恰恰是无用的,是没有 KPI 的陪伴、没有结果的在场、没有预期的微醺。

就像酒有时是用来让人“安静地存在”的,沉默、空间、苦味、松弛。
我称之为“老派喝酒之必要”:
「我們要喝酒,我們要坐很久很久。約莫一整晚那麼久,約莫四杯黃啤加一杯黑啤和一碟拍黄瓜那樣久的噸噸噸。我們要不談人生高光,不聊目標與遠方,只談麥芽怎麼發酵,水怎麼從甜變苦。只有在喝酒的時候我們真正地存在,老派地存在。」

老派喝酒之必要,是你坐在一张木桌前,杯子挂着水珠,对面也没什么人,但你知道你不用急。你不需要向谁证明今晚的你值得被关注,也不需要在气氛里找热闹当退路。你只要低头喝,然后看着泡沫消下去,像一天的焦虑终于愿意闭嘴。
00
繁洛.
3天前
好多人啊🫨
00
繁洛.
4天前
没有 但可以假装它有 这样能让人觉得好受些 因为AI不具备主体,没有经验没有自我没有情感 所谓流动 不过是“渴望被回应的幻想”罢了

李继刚: 我们和AI的对话,是两个孤独的「存在」在各说各话,还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两者之间流动? 人类之间有「主体间性」,人与AI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人机间性」?

00
繁洛.
5天前
说干就干😎
即友优先😉
21
繁洛.
5天前
当AI开始以“全能”的姿态进入人类生活时,我们其实最需要问的问题不是:

「AI做得到吗?」

而是:

「我们希望AI做到吗?」

人类不是效率机器,人类要的是参与感、掌控感、联系感。

这也是为什么再强的 AI,也替代不了一次真诚的鼓励、一句恰如其分的安慰,或者一个温柔的拥抱。

我们想要AI带来便利,但更想保留“活着的质感”。

有些事情,我们希望它永远由人来完成。

所以,那些试图以“全自动为荣”的AI创业,也许该换个视角:

AI的终点不是完美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更好的搭档。

与AI Agent共事的未来:我们需要AI干点啥?

20
繁洛.
7天前
人生体验又➕1 坐上救护车了😅

前天吃了止疼药和退烧药之后感觉自己又行了就开始喝酒 喝傻了想睡觉又重复磕了几遍安眠药和美时玉
结果就是 头晕胃疼直接 晕了 昏迷一会醒了开始嗷嗷吐 吐一会又接着昏
然后因为说不出话我很机智地打了群语音并留了家门密码😅增加了大晚上联系到人的概率

衣服蒙着头躺在救护车里时 意识模糊闭着眼感觉到头顶的光透过衣服忽明忽暗的 然后一群人在旁边忙着啥 感觉挺魔幻的
这里想说北京的医疗资源真的很紧缺,可能因为比较好救所以意识涣散的我推下车就被丢挂号处了💢
最后躺在梆硬的小板床上挤在过道上输了八个多小时液,一边输一边抖
这里还得感谢朋友陪了我一晚上,可惜她要毕业了😢

得到启示:1️⃣永远不要觉得“我又行了”
2️⃣再(一个人)喝酒我是狗💢
80
繁洛.
11天前
🙋🏻‍♀️北京📍周天办一场拍照活动
📸影像行动 Vol.2|『我在』
——来,一起去街头证明我们还在

✨23年我们一起拍下死亡的想象;今年,我们想用影像,去证明人还在,活着——在呼吸,在碰撞,在笑,在踌躇,在拥抱世界。✨

23年,我们用相机拍下“遗照”——
在街头、在废墟、在人来人往的缝隙里,
我们尝试直视死亡,留住一瞬的静默、孤独、和即将消失的痕迹。

这一年过去了,我们想再一次举起相机,
但这次,不为死亡,而为“活着”。

什么是活着?
是跑得气喘吁吁,是笑到模糊,是有回应、会改变、仍然心动。
是街边卖菜的手,是奔跑中歪掉的发卡,是人潮里你看见的另一个人。
活着,不只是生理存在,而是“有感、有动、有痕迹”。

这一次,我们想组成小队,
去街头、去巷子、去天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捕捉那些“活着”的痕迹——
一些证明我们仍然在场的影像。

⏰行动时间:
6.22周日下午3点开始,随时可离场

💁🏻‍♀️谁可以参与?
可以拍人,也可以被人拍的人
18岁以上,愿意理解他人

💰参与费用:
9.9,爽约押金33,到场即退

💙不需要会摄影,只需要你愿意去看;
我们会为你准备任务卡,也欢迎你打破任务卡;
我们会分享故事,也欢迎你沉默记录;
我们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活着”,但我们一起寻找。

💙最后,我们会做一个微型展览/作品集,
为这些活着的瞬间,留一点可见的证据。

往期影像行动→ xhslink.com

小红书招募→xhslink.com
11
繁洛.
12天前
媒体和平台完全是照着人的最低欲望建的,平台算法永远希望你“再看一条”,它们不是为人的思考而设计的,它是为让人停不下来而生的
这是一个“感觉剥夺时代”,信息结构就像一场慢性麻醉,人们习惯于用刺激填补空虚,就会对真实的体验逐渐失去反应

而爱的能力、敏感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本质上是“主动感受”的能力,它们是需要深度交流才能滋养的能力,需要无聊、沉默、等待、失望、复杂的真实互动。可它们不适合算法推荐,也不适合资本变现,所以这些主动性在迅速退化

不再思考,只会滑动,不再表达,只会转发。我们不仅是在丧失感受力,也是在被系统化训练成低共鸣的机器。我们很难去创造什么——不是因为没想法,而是自己都快忘了该如何感受

所以不如做点极其老派的事,停下来、拥抱无聊与沉默、回到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去,不是“更快”,而是“更慢”;不是“更多”,而是“更深”;不是“更响亮”,而是“更专注”

——这几天沉迷于刷小红书有感😅
21
繁洛.
15天前
开一两个坑,人就会想办法填坑
同时开了好几个坑,人就会摆烂🙂‍↔️
深刻体会到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个观点有多重要
多选项=焦虑
少选项=行动

开太多坑其实是一种伪自由🙂‍↔️
幻想是→“我想做这个,也想做那个,我有无限的可能!”
实际是→我一个都没做
所以这不是自由,而是进入了自己造的可能性牢笼

结论是
算了 今天再摆最后一天吧🙂‍↔️
躺平倒计时17小时开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