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繁洛.
168关注168被关注0夸夸
💼科技行业从业者/但想做大艺术家👩🏻‍🎨
🍻精酿爱好者/吧台常客
🐱一猫亲娘/二猫继母
💫一个不能被定义的人
💢乐意发啥就发啥 勿评判
置顶
繁洛.
24天前
换个新置顶🔝来即刻一个月了,决定改回我的常用名,反正也碰到熟人了,那就不匿名了哈哈哈
介绍一下自己👉🏻

💼中关村某产业技术联盟负责人,探索AI中🧐
💡零代码基础,但想尝试产品开发
🚶🏻‍♀️‍➡️活动主理——关于过往和未来人生以及困惑的对话活动,随缘举办,有的话会发到这里来,欢迎参加👏🏻
🎨热爱雕塑和绘画,梦想有一天赚够了钱辞职搞艺术

很喜欢一个老艺术家丰江舟,他在分享会多次提到“自由表达”,这一点是我一直想做到的,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语言文字
所以我会经常分享很多啰里八嗦的想法,记录一些思考、感受和疑问,不保证三观和智商永远在线,时常语无伦次,偶尔矫情
人啊如果不经常表达就越来越不会思考和说话了,而且高强度表达自己确实能帮助缓解一些焦虑

另外,网络平台很好的一点是,它能跨越很多距离,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
我不热爱人类,但也期待和五颜六色的人产生链接,可以听听别人的故事和声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座孤岛
希望在这里能认识一些有趣的、思考着的、说话不吝啬真诚和好奇的人。我们不必意见一致,但可以互相理解,不一定立刻熟络,但可以慢慢靠近,观点的碰撞实在是令人着迷

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欢迎搭话🥳也欢迎线下交流,约饭约酒约玩,或是一次长谈、一次共创,聊技术,也聊人、聊生活✨
50
繁洛.
02:34
帮群友做了个普通话评测网站
学会了调API还学会了前端➕后端网站部署
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mandarin-tutor-frontend.pages.dev
(生成结果要挂梯子🪜)

Coding半小时debug一晚上
感谢我的vibe coding一号鼓励师👉🏻p2
二号鼓励师👉🏻p3
三号鼓励师👉🏻p4
10
繁洛.
3天前
疯狂疯狂星期四🎶~🤣🤣
🤣过于上头了
00:14
30
繁洛.
3天前
浅试了一下flowith agent neo
1️⃣写行业简报,给了之前的简报作为参考,要求信息来源为公众号

🔹能搜到公众号内容,但好像在时间上有点错乱,而且没搜到今年五月的内容就自作主张帮我搜了去年五月的内容 p1
🔹分析参考文件的时候分析得很好,但是具体执行的时候并不能按照它自己的分析执行 p2
🔹我给的参考文件大概40页,生成的新报告非常简略,每一条新闻都被缩减成一句话,好像这里无限上下文没有起作用 p3

2️⃣帮我挑蛋白粉和卸妆水

🔹(以蛋白粉为例)能搜到各个购物平台的价格、评价等(淘宝京东拼多多),包括不同时期的促销价格,最后生成了一个报告,包含价格、产品品质、口碑、渠道安全性等等,分析得维度很多很详细,但是没法直接提供商品链接,还是得自己去平台找 p4-5
🔹生成的报告从中间开始格式错乱,最后似乎还少了点 p6
🔹可以在一个画布里添加分支,同时进行两个任务(但我感觉任务多了找起节点来更麻烦了) p7

3️⃣做一个3D弹球小游戏
做出来运行不了,让它修改后还是运行不了,由于我看不懂代码所以不清楚怎么回事

其他:
🔹不能通过工作步骤目录点击跳转某个节点,得靠手翻,如果流程多了找起来很麻烦
🔹没法针对中间某一步进行修改,只能重新执行某个节点
🔹大部分时间会直接把一个任务执行到底,感觉有点像抽卡
🔹针对节点的留言功能我没搞明白怎么用,回车发送后就消失了
00
繁洛.
4天前
由上一条情绪价值小作文涨了好多粉引发的思考:

🔵人大多孤独,都有自己的“网抑云时刻”,社交平台制造了过多交流,却几乎不制造理解,大家刷情绪文案看起来是因为感性,其实是在干一件事:确认“我不是一个人”而已——人们需要有人帮忙表达说不出口的情绪

情绪内容很容易引发共鸣,是因为它不像“价值观内容”那么容易引发争议,不像“资讯内容”那么冷冰冰,而是用语言确认了一种情绪的合理性,这种共鸣不是基于知识,而是基于情绪的投射感
人类不是喜欢情绪,是喜欢“情绪被承认是合理的”

🔵人们不缺信息,他们缺陪伴感
这让我想到了我随缘更的公众号,曾经四个月从零涨到八千粉。文笔不好,立意也不深刻,但用朋友的话来讲就是“有温度”、“接地气”,因为我不伪装高情商,而是愿意暴露自己的不安和软弱,内容也不是“告诉大家怎么做”,而是“陪大家承认我们都这样”,说得高级一点儿就是打造深层情绪共识

“我”是表达
“你”是对话
“我们”是连接

于是,关于写这类情感/文学类的内容的启发就是:
真正的好内容,是在构建“情绪同盟”而不是“认知高地”,人们在这里不是通过对立表达自己,而是通过“脆弱感”团结
很多时候,人们不缺内容,他们缺的是被理解的感觉

但是❗️情绪是内容的入口,而真实是唯一的通道。可以写得戳人,但不能写得套路;可以表达痛苦,但不能贩卖痛苦。内容可以是技术的,但触动只能是诚实的

(但是其实涨粉大部分靠运气拜托别去看我公众号尤其之前的写得太矫情了太差了我会觉得很尴尬🥲)

🔵一些发散性思考:

现代产品都在卷体验、卷效率、卷个性化推送,但很少有产品真正卷的是“共情能力”,一个想法是:被共鸣型产品可能比功能型产品更容易占据心智

日记类产品不该只是记事本,而是“我在这里说的情绪,不会被忽略”
社交产品不该只是配对匹配,而是“我能从中发现那个和我一样正在发呆的人”
内容平台不该只是信息流,而是“我刷到的这条视频,好像就是我今天的心情”

除了“更聪明的工具”,人们可能也需要“我不够聪明的时候,有个地方能让我待着”,产品除了解决效率问题,也可以提供些不一样的情绪回应体验
20
繁洛.
9天前
最近越来越不喜欢“情绪价值”这个词,情绪这东西,本来是人类最原始、最脆弱、最不该被条理化的一块地方,什么时候也能被标价被精算了呢

人与人之间似乎越来越难建立一种无目的的链接了。坐在咖啡厅对面的人不是朋友,是一个潜在的人脉;约会对象不是人,是“生活共建合伙人”;父母不是亲人,是“原生家庭课题”;连自己的孤独感也不是情绪,而是“需要被疗愈的创伤信号”

每段关系都成了一张发票,每次倾诉都像在“发起一次工单”,要等客服来解决bug。你说“我需要被理解”,对方点头,然后开始管理你的情绪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感受你的痛苦

这背后似乎是:人们不再相信感情是自发的。

人们开始觉得,任何情绪回应都必须有原因、有动机、有目标、有成本。可是有的时候一个人会在凌晨想起你,只是因为他真的很想你,而不是因为他“对这段关系还有投资欲望”

于是,“高效、干净、无负担的关系”成了新潮流,“成年人只筛选不改变”,“自我舒适”成为一种清醒、自洽的标签

这本来是美好的,它听起来很自由——不用再硬着头皮维持一段早已疲软的人际关系,不用为取悦谁而委屈自己。听上去很解放。但一个社会一旦人人都只追求自我舒适,它的集体会不会开始崩塌呢

因为“舒适”这个词,它不构建关系,它只是逃避不适。

而真正的亲密关系,全都在“不舒适”中成长。你要理解一个不合你口味的朋友,你要忍住在吵架时不说狠话,你要愿意听恋人袒露他的不堪,要在互相反思和一次次的道歉中重新靠近

这些都不舒服。可它们才是连接的原材料。

亲密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它天然是混乱、痛苦、需要调试、互相拧巴的。不是因为不适合,而是因为人和人不是复制粘贴的个体

而现在所谓舒适的人际关系就像是即时快餐,点单迅速,热量充足,但毫无营养。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都被精确调控:不高不低,不近不远。就像一份外卖——来得刚好,吃完就扔

最讽刺的是,人们还会在这种快节奏的疏离里渴望真情。他们在自我保护的盔甲下呐喊“没有人能走进心里”,然后一边又把愿意靠近的那个人删了微信,因为“感觉累了”

所以,最后的想法也许是这样一个悖论:

你越追求绝对的自由与舒适,越容易成为那个没人真正靠近的人。

你没有不对,你只是太像这个时代了。聪明、理性、防备、独立、清醒到麻木。你想要爱,但又怕因为羁绊掉眼泪

所以我说——如果我们还愿意“为别人不舒服一次”,或许就能在这张被精算的“情绪发票”上,留下一点无法量化的温度。有些关系不会高效,不会回报清晰,不会给你立即的“爽感”,但它们可能,会在你老到手机都懒得看时,成为你还记得的温度
3924
繁洛.
10天前
养猫防老啊!

至少当我种牙植完骨疼得躺在沙发上哭哭的时候 只有她来抱抱我还挤在我旁边呼噜呼噜🥹

每次在药师佛那里都会许愿 我的小猫能健健康康活三十年🥹
10
繁洛.
13天前
由某朋友加班写报告感觉头大并抱怨“怎么AI这么不懂我心”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AI不懂我?”
关于这个问题我让Gemini写了个报告:
hikbmo025mv.feishu.cn
报告从用户意图的复杂性、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交互过程的挑战、AI可解释性的现状以及情感智能与“心智理论”的探索等多个维度,讲了这种“理解鸿沟”产生的原因

那么 如何让AI更懂我?

核心原则就是把AI视为一个能力很强但需要精确指导的初级研究员或写手。人依然是主导者、思考者和最终决策者。

1️⃣给模型一个明确的初步指令
🔵深度定义“意图规范” (参考报告中的Semantic Commit理念):
比如写行业报告,要先明确目标、关键信息、风格、数据与信息来源等,也明确不希望出现的内容、避免的论调或常见的误区。
🔵设计初始提示词,使用更清晰具体的结构化指令,也可以提供参考范例,或者让AI进行角色扮演,比如:“你是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专业的网页设计师等等”
🔵对于复杂任务,可以将意图分解,逐步让AI完成,并在每一步进行验证和调整

2️⃣在指令下达与交互阶段进行精准引导,促进结果高效迭代
以写报告为例:
🔵可以让AI先生成详细大纲,你确认并修改大纲后,再让AI逐个章节或小节地撰写内容。这比一次性生成全文更容易控制方向和质量,也更容易发现AI的理解偏差。
然后针对AI生成的每一部分进行审阅和提出意见。
🔵提供具体、精准的反馈 (参考报告中Writer-Initiated Topic Shift的积极作用):
指出具体问题并给出修改方向,如果AI遗漏了关键点,直接补充信息或要求其加入,关于表达方式和措辞也可以举一些例子让AI来学。
🔵利用AI的“阐述意图”能力 (参考报告中SWI: Speaking with Intent):
比如之前用的gemini 2.5 pro,AI会说它如何理解指令和打算如何执行,如p1p2,这样可以在AI实施错误行动之前更正它
🔵可以要求AI在有歧义或需要讨论的地方进行询问,这样可以让它进一步明确任务需求,如p3,参考《Clarify When Necessary》论文
🔵保持对上下文的关注 (参考报告中LLM的语境遗忘问题),可以适时提醒或重新提供关键信息对于长报告,每次让AI处理新章节时,可以简要回顾一下上文的核心内容或本章的目标
🔵如报告中《Prompting Generative AI with Interaction-Augmented Instructions》所建议,如果工具允许,可以尝试结合文本、直接操作(例如在图片上框选、在文档中高亮)等多种方式传达复杂意图,这能有效减少自然语言的模糊性

3️⃣人机协同,把控质量和提升效率
🔵首先要发挥人类的独特价值,比如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做“复读机”:正如《How Problematic Writer-AI Interactions (Rather than Problematic AI) Hinder Writers' Idea Generation》研究发现,简单重复AI的输出或无意识地附和,会导致结果平庸
具备创新性与深度洞察力也很重要,AI擅长整合信息和模式化写作,但在提出真正原创性的观点或进行深层战略思考方面,人类依然占据主导
以及报告中提到的AI在情感表达上的欠缺,意味着需要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润色”,使其更符合人类的沟通习惯和情感需求
🔵不要过早陷入“复制编辑” (参考报告中的Premature and Prolonged Copyediting):
在报告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内容没有确定之前,避免过早陷入细节,先确保大方向正确。

4️⃣及时进行记录与反思:
🔵记录有效的提示词和交互模式:哪些指令组合能让AI更好地理解我的需求?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AI协作知识库”
🔵分析失败的交互:如果AI多次无法理解你的意图,反思是指令不够清晰,还是超出了当前AI的能力范围

总之,高质量输入和清晰表达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的AI素养,并对AI的能力保持合理的期望,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实践,要多利用AI工具多磨合,“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11
繁洛.
16天前
我觉得Vibe Coding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比如像我这样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普通人,也能俩小时搞出个微信小程序,真真是实现了我的AI书单简介里的“从痴呆前兆到赛博觉醒”

对普通人来说,它的意义差不多大概就是让技能门槛骤降,从“想做”更接近“能做”,代码不再是技术壁垒,而是一种表达方式。人人变成了“创作者”,只不过工具从笔变成了模型

于是,产生了几点思考:

🔵这是一种创意民主化?还是平庸批发?
不懂技术,但终于能实现点子,可问题是,这些点子真的值得实现吗?
(比如我这个 就很无用🥹)

当人人都能做 app,世界可能会被塞满低质量的复制品:第五百种“待办事项管理器”、第九百个“情侣打卡记录器”……技术的门槛会降低,但创意的门槛并没有,懂用户、懂场景、会讲故事的人,将变得很重要

🔵在 Vibe coding 的世界里,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意图表达力,它是语言+洞察+审美+目的性混合体

能力不再是“你会不会造轮子”,而是“你知不知道你到底要去哪儿”,“表达”就是新的生产力

🔵但表达中的语言和目的性从哪来?它还是需要一些技术支撑。比如我在做网页做小程序的时候,我一个文件都看不懂,也不懂出了bug可能是什么问题,所以我只能截图跟cursor说“这里有问题你给我改了”“我想实现xxx应该怎么做”,效率极其低下,并且我感觉cursor跟我交流也很心累🥹

Vibe coding 是个门,它不是终点,看起来好像“会说话就行了”,但是一旦想做点高级点、有控制力、有独创性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补票进场

所以啊,技术还是得学,学了才能从“提需求的人”变成“能造真正解决方案的人”

——用cursor尝试做了一个简单无用的小程序有感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