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友谊是建立在真善美共同追求的友谊,即理想友谊需要建立在一个超出你我双方的,第三方的共同投入。而共读恰恰是基于一本书的内容,非常接近理想友谊的建立。
组建一个共读小组非常简单,是跟狼人杀、打麻将类似的社交活动。甚至共读产生的共享经验比其他社交更加长久,享受基于公共讨论的生发的友谊吧,因为有共同投入做基础,即使我们观点截然相反也可以持续讨论,以至于找到那些看似截然不同但彼此深厚理解的朋友。
0 参与共读的前提,积极地阅读,而非被动的收听。大部分时候面对不需要考试的书籍,我们都会偷懒,让书籍内容划过大脑,被动接收作者的思想。大家听到一个新观点只会激发猎奇,但如果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你再来介绍这个内容,必须补充上自己的见解。
筛选,你记住的是什么。然后评价,你觉得对不对,并补充更多理由。
作者多牛跟我无关,但是我要讲什么是需要经过我个人的判断。共读是一个培养判断力的途径,如何把信息转变成自己的见解。
如何组织
1 完全民主平等的交流讨论。不需要主导者,随意按照兴趣发言,最好是成员之间非常熟悉,你们对彼此的背景很清楚,容易同频。陌生人容易鸡同鸭讲,容易变得很乱。
2 选一个人做一个 10 分钟的总结,然后大家围绕这个人的总结进行随意讨论。依然是一种平等的模式,只是用一开始的总结大家作为锚点,方便开启具体的讨论。
3 有权威组织者的读书会,基于文本设计讨论框架,然后让大家自由讨论。适用于参与者提前准备较少。
不要🫸
- 授课在瓦解共读。共读的“共”,不是授课,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然它跟你一个人听课有什么区别。共读绝不是听别人高谈阔论,或自己高谈阔论。
- 过分考究文本腐蚀掉自然扎根生活的阅读体验。引用作者自我装饰没有意义,你要告诉我的是基于你的立场,你要赞美还是批判。
个人 PS:坐标温州乐清柳白区,也在弄读书会,坚持了一年,现在处于大家的时间很难聚在一起的状态。
读书会的作用,倒逼自己更加认真读书,用力训练自己如何表达,以及认识彼此可以产生交流的活人。虽然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喜欢嵌入在群体中参与社交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