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具身 |2024阅读总结
一年读100本书籍,比不上一年认认真真写10篇书评,一年10篇书评,比不上一年踏踏实实出一本书籍——与其消费,不如创造。
新年惯例,介绍十本书。
01自卑与超越
24年的阅读是从阿德勒开始的,先后读完了4本阿德勒的作品,这之前还读了一本《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本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史,他的一生就是他个体心理学思想的最完美诠释。他终生都在战胜自卑,追求优越,创造自我,奉献社会。他不单纯是在建立一种理论体系或一个学派,他的工作目标更是要塑造一个独特完整的人,引导人们克服自卑与困难,追求至善至美,寻找人生和生活的真谛。——最终身材侏儒而自卑的阿德勒,完成了心理学的超越,是我们都能看见的巨人。
所谓自卑与超越,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是因此而来的自卑也会成为最大的动力。好比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手工好,人人不同所以需要合作。但往往那个消化不好的人,最终会成为厨师或营养师,因为自卑会过度补偿。
但自卑不是自卑情结,后者是面对问题,感觉自己无法解决。自卑情结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无力。为了摆脱无力,我们会追求优越感。这个优越感是利他的,就没有问题,可怕的是不解决问题,纯粹通过凌驾于他人的行为保持优越感,那只会反向筛选身边的人。
理解了自卑和优越,我们会更清晰读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如果你下意识被自己的自卑锁住了,不要害怕,意识到就是改变的开始。自我创造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02零诺
都说,网络小说可以看出社会变迁,那些关于集体欲望的阐述给作者留足了发挥空间。比如龙傲天和玛丽苏的故事可能会默默变成了躺平和考公,也可能会凸显最先锋的表达。
接着《光鲜》继续看《零诺》,作者一直在前进。
正如作者行烟烟总结的:在虚构作品中,男性角色的权力普遍被性感化、野心普遍被崇高化、瑕疵普遍被魅力化、阴暗普遍被人性化。
于是,用力书写女性角色的权力、野心、瑕疵与阴暗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并没有想象中大杀四方的爽感,那种我不喜欢这个角色的感觉会时刻翻涌出来,道德评价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依然常常不自觉地掉入到浪漫爱的叙事,却再下一秒被作者狠狠打脸。从惊奇到震撼,从惊醒自省到放弃抵抗,任由作者和角色高喊“她不需要任何人喜欢”,并朝着她们的“向大、向上、向新”一路狂奔。
如果新叙事需要被书写,或许网络小说早已经开始了这场思想实验。
03海子诗全集
时代飞速发展,正是在破坏人类的多样性,让大家变得同质化。每天大量的流行符号的倾泻与吞吐,让大家讨论一样的八卦,消费一样的物质,使用一样的语言……
追求流量的标题党、指点江山的评论家和批发安慰的鸡汤文,如果这些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中文语料的常态,愉悦变得廉价,心流变得遥远,停下来感觉无聊,往上顶阈值越来越高。
读写和文学是我们回归有趣人生的某种解药,在那个国度,有着最敏感的触角和呈现敏感的载体,在那个国度,有着无数风格的声音和每一个坚持自我风格的人生。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了解她
也要了解太阳
——海子《夏天的太阳》
未来不仅要读诗,也应该尝试写诗,那本来就是每个人都会的技能,小孩子天生会写诗的。
04黑客与画家
成功故事往往会变成心灵鸡汤,虽然保罗真的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但你去读他的文字,发现的是一个自诩书呆子的异类。如何理解自己和后来者的异类,如何保持好奇和实现言论自由,如何创业致富和做出优秀的产品……
这里的黑客不仅仅是技术怪人,更不是黑别人机器的入侵者,而是像画家一样的创作者——跟随兴趣、解决难题、满足需求、创造规格。
这本书是很好的了解黑客精神的入口,即使你对 编程毫不感兴趣也不要紧,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新思路的启发。与我而言,记住的是快速启动、可测量性与可放大性、品味的力量。
因为是文集汇编和翻译的原因,有些人会对这本书不那么满意,但是保罗现在每写一篇文章,依然会被第一时间传播回中文互联网,保罗的文字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而作为“硅谷创业教父”,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曾经入选过他的Y Combinator,了解那些故事,有些人注定绕不开。
05学会提问
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入门教材,很好读,而且用“提问”作为切口,非常切合实用。值得提醒的是,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不是用来批判攻击别人的。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我们对别人的信念和结论不断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要让对话有效的进行下去。
批判性提问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思想,相应的目标是获得对方的回应,如果你的提问让人觉得不适,说明我们“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批判性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上还有出入。
论证和交流,重要不仅仅是对表达内容本身的关注,还有对表达对象的理解,以及我们与表达对象的社会关系的流转与维护。
06围城
事业和婚姻不是围城,方鸿渐那样的性格才是围城。
不主动承担自己生活的责任,等到生活劈头盖脸来索要,于是就怎么也来不及了。
留学是被资助,工作是被安排,结婚是迫于舆论。因为本来那不是你自己选的路,当然踏上去便是“围城”了。
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像方鸿渐,虚假的短暂的努力过一下,就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些什么。但实际上,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情不愿的在家人朋友的安排下选择了职业/配偶/学校,慢慢又觉得,我不想要这个。换来换去,发现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就这么蹉跎着,还觉得自己厉害极了,只是没有欣赏自己的人。
主动果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然后用努力让自己的选择成为正确。除此之外,便是时时追忆,处处“围城”。
07思考,快与慢
虽然每年也都在持续读书,但是发现碰到一些书,还是会觉得很难读。即使这已经是诺贝尔学者给大众写的流行科普了。
阅读是提升理解力的重要手段,但这本书提醒我,如果你一直在阅读轻松的书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思维上的懒人,一如这本书介绍的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快速、直觉、自动的,处理日常事务不需要意识的努力,依赖启发式和认知偏见,就能迅速给出答案,但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系统2是缓慢、逻辑、努力的,负责处理复杂计算、重要决策和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可以让人更加理性,但会消耗更多精力。
并不是说系统1不好,而是当你看到复杂的东西,就觉得困难,然后放弃继续完成它,就错过了自我进步的机会。比如完成《思考,快与慢》的阅读,不仅能解锁对大脑的认知,还能解锁关于学术科普书籍如何阅读的经验与技巧。
基本功应该持续保持训练,通过系统2训练到往系统1渗透。直觉非常重要,但那是属于专家的,未经训练的直觉只是一种无价值的自我感觉良好。能协助你解决问题的洞察式直觉,恰恰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08长安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朝的生产力背景之下,是一个难度堪比“河口建仓”的大工程,然而举全国之力,只为了满足的是上位者的口腹之欲。
开头的时候其实不喜欢作者给人物的设定,在首都买房后背上巨额房贷的中年老实人,因为这个视角太现代了,很容易共情,就没了历史小说的“古”味了。
类似的,还有其他那些冷不丁的黑色幽默。万幸全文发挥地比较好。对于深刻的通俗表达,及力贴合影视的叙事节奏,散落满地的历史考证,都是手段,结果成立手段就成立,否则它们也同样会成为失败的理由。
今年读了两本马伯庸,加上《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亲王笔下的社畜很社畜,但又给理想主义者留了空隙,推荐阅读。
09不原谅也没关系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我没有创伤问题的,但是翻开书却发现,字字句句都是我,五毒俱全。
这本书的适用性比想象的要强,所有人都适用,CPTSD大家都会有。
一方面是大家都会有最小化的倾向,别人说你原生家庭有问题,都会反驳,才不是,你看别人家都家暴诶。其实情绪虐待和情感忽视对人的伤害会更大,不像家庭暴力更难被轻易合理化。
另一方面CPTSD只是行为模式习得,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生理问题,是可以修正的,从CPTSD痊愈的人,会有更高的情绪智商,跟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及对于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反应非常迅速。
最后,当创伤与疗愈的方方面面以地图的形式展开,理解战逃僵讨好四种本能模式,看到认知、情绪、灵性、身体和关系多个疗愈维度,你就有工具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状态,让停滞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好的人
10福格行为模型
MAP(动机-能力-提示)×PAC(人物-行动-情境)。
习惯配方=锚点+微习惯+庆祝。
简洁地把个人成长、习惯养成、行为设计相关的放放方面都囊括了进来。
《福格行为模型》原名《Tiny Habits》,《微习惯》原名《Mini Habits》,《掌控习惯》原名《Atomic Habits》。你会发现,市面上关于“习惯养成”的书,思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讨论习惯吧。
这次读书最受用的点,是想方设法地去感受积极的情绪,让积极的情绪成为你改善生活的动力。经常庆功,就能成功,这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每一个行为过程中和结束时立刻庆功(可以只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就能让感受跟行为绑定,让我们更愿意自发重复这个行为。
微习惯的价值,就是让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和积极情绪。如何养成习惯,秘诀就在最小行动和情境优先。伟大指南在身边。
1.一个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因为存在、因为探索、因为挑战,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关注什么话题。
最近两年真的读心理学类的书籍太多,有种看到心理学书籍要吐的感觉,上一次有这个感觉还是21年大批量读经济学的时候,然后翻了一下21的微信读书的数据,果真偏好经济理财。
系统了解某个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我能明确感觉到,阅读心理学的过程,不仅可以自我疗愈,改善人际洞察的能力,对于情绪变化也会更敏锐,且更容易解读出情绪背后的需求。
但是人为设立的这些学科,都有一定的边界,大批量阅读多少都存在一些思想反刍。如果某年的阅读偏好是文学,这种异物感是最少的。
而且很明显,我的读书偏好也是在内求和外求之间不断摇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心智的成长,不断需要重新回答那些我以为已经确认的答案。比如我觉得个人长成我在大学阶段就已经读得够够的了,最近又会翻出来读。然后发现很多停滞的功能需要继续发展。
2.24年年初的时候,一位朋友做了个线下读书会,所以今年的阅读生活增加了部分读书会的参与。
某种程度上,“读书会”就是一个伪命题。读书不是为了读书本身,读书本身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读书也不是为了听别人讲书,你能讲得过樊登、万维钢吗。
能读书的人自己就可以读,为什么要去读书会?
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会”。大家因为喜欢读书聚在一起,书只是媒介,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然,阅读本来就是是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之旅,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是阅读“活人”这本书的过程。
不是为了听人讲,而是为了自己讲。任何行为,从单纯的消费增加创作者视角,都会让你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当你带着讲书的目地去重新阅读这本书,你会自然而然阅读地更深入。就像导演看电影比起观众看电影,看到的细节是不一样的。
3.《福格行为模型》谈到积极情绪,我联想到认知行为疗法教我们如何克服扭曲思维,想到了关键对话的前提是安全感的维护,想到了CPTSD如何做能缩减内在批判……
我们不是靠别人来为自己完成认知升级的,而是通过我们每个人自己切实的实践完成的。理解知识从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那还关乎你个人的知行合一。
从理念到具身,从认知到行动,从意识到身体,是带着作品和项目意识后再开始学习,是从书房里的闭门造车走到同伴中间,是看到固化的文字背后个性鲜明的智者,是每个人在承接自己的命运的独一无二(性格模式、生命周期与生活经历)后,此时此刻的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