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晓畅
326关注106被关注0夸夸
⛳️打工人一枚。努力创造,留下痕迹
📚读写成长 | 影视随想 | 生活方式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
晓畅
4天前
刻板印象,在欧洲大陆华人大多数是来自于浙江温州和青田。而在北美华人大多数来自于福建和广东。
作为​中国华侨第一县,巴洛克顶和罗马柱随处可见,咖啡馆和西餐厅遍地是,不过能用欧元消费是个谣言,7 元甚至更贵的进口可乐,我不知道有什么消费的意义。
​房子密度很大,车位规划不佳,但却天价的房价和车位,线下逛街体感比想象的萧条。
多了点欧式风情的浙南小镇,特产是石雕和咖啡。最好评的是满大街的微巴小蓝车,县城里随便喊个地点都能去且 5 元一趟。
10
晓畅
14天前
跟亲近的人不谈认可
离开舒适区是会让人感到不适的,比如你要做商业变现,身边的人的声音是最不需要听的。
就像一个博主,恰恰是最忠实的老粉很容易说你怎么变了。变得更好只能靠自己去看到更好的可能,然后坚定地去做到,最后用成果证明自己。

向自己从小熟识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人类常有这个倾向。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话,而且说话和气、平易近人的,人们很自然的会下意识的认为和自己阶层类似、水平相当。
距离即神坛,“尊重”,其实是人们专门授予“外人”和“远人“的特殊敬畏。
身边的人只能谈爱与包容,然后把精力省下来,去赢得客户和市场认可。而客户和市场认可你到一定程度,家人自然而然要怀疑自己的不认可。
在正确的方向努力,拥有真功夫,解决真需求。
00
晓畅
20天前
准妈妈新年愿望:读50本非育儿书
一档夫妻档播客,他们在迎接自己宝宝即将到来的跨年时间,互相分享彼此的新年愿望。
我看到那个准妈妈的愿望,新的一年要读 50 本跟育儿无关的书。因为育儿的书你肯定会去读,但不要忘记,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做爸妈,也依然还要做自己。
00
晓畅
25天前
00
晓畅
26天前
全家人都出门旅游了,我一个人还在上班。
00
晓畅
1月前
五维构建反差人生
身份:脑力工作者/体力工作者
环境:写字楼/户外,大城市/小城市
消费:抠抠搜搜/大手大脚
人际:宅家/社群/领导/服务
思维:逻辑理性/创意放飞

你的惯性人生是哪种,然后从反面培养一些兴趣

薛小Pang: 强烈建议,周末或假期去做一些反差大的事 如果你周末或假期的意义就是“休息”:补觉、刷剧、和朋友吃饭。 久而久之,日子看似轻松,却越来越像在过重复的副本。表面放松,内心却没有真正的焕新。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被固有身份、环境和节奏所框定:上班是员工,下班是朋友或伴侣,周末是家庭角色。时间一长,我们就陷入了一种“惯性人生”。在这种惯性里,你的感受被磨平,思维被限制,视角被收窄。 要跳出这种束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休息日里,刻意去做一件与你平时状态反差很大的事。 这种反差,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为了打破心理的惯性,让自己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维度。 你会发现,换一个身份、环境或思维方式去生活,能带来极大的新鲜感,也会触发很多灵感和自我认知。它像给大脑做了一次“刷新”,让你暂时走出熟悉的剧本,重新感受到活着的丰富和可能性。 分享几个反差的方向: 1、做有身份反差的事。 脑力劳动者,可以去尝试一天体力活:搬货、农活、拳击训练。 严肃的职场人,可以去开放麦唱歌,或体验一次舞台表演。 人,不能被某个角色定义。 2、做有环境反差的事。 长期在写字楼的,可以去山野徒步、野外露营。住在大城市的,可以周末跑去小镇或乡村住一晚。换个环境,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节奏和情绪,都会随之改变。 3、做有消费反差的事。 平时节俭,就给自己来一次小奢侈,比如住五星酒店,吃一顿高端料理。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就挑战“零消费日”,看看能否在不用花钱的情况下创造快乐。这种切换,让你对金钱和生活方式有全新的感受。 4、做有人际反差的事。 总是和熟人混,就去一个陌生社群,参加桌游局或摄影聚会。如果平时总是掌控全局,不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课程里当“小白”。陌生关系能让你更敏锐地观察和感受自己。 5、最重要的是做有思维反差的事。 平时工作讲逻辑和理性,不妨去画画、写诗、学舞蹈。如果日常沉浸在创意写作,就去学习财务、股票等硬核理性知识。 思维反差,会迫使你从不擅长的角度理解世界。 反差就是让自己“出圈”。在固定的人设与节奏之外,看到另一种自己,体验另一种生活,获得新的能量与认知。

00
晓畅
2月前
1.只有不合事实,没有不合逻辑。如果要反驳,争取只在事实层面不断重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适度表达感受、需要和请求。不是什么人都值得动用非暴力沟通。
2.你找不到对方任何破绽,只是单纯的不想接受结果,你大可以说“我看不出问题,但我不接受结果”。你本来就不存在“说得通就必接受”的义务。

ChatV: “不合逻辑”,只是不合自己认知中的有限逻辑,如果站高一层看,“不合逻辑”的事自有它内在的逻辑,只是自己的认知看不懂。甚至,其实看得懂逻辑,只是“不合自己的利益”,拿“不合逻辑”作为抨击的借口罢了,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00
晓畅
2月前
关系中功利的必然
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只有你从关系获得的回报大于你付出的成本,你才会有动力长期发展和维护这段关系。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这种理念太功利了,这可能是一种类似于金钱羞耻的负面情绪。
为什么你觉得关系不能功利,你是怎么被植入这个观念的,是不是有人通过给你植入这个观念而获得益处?
回报不仅仅是资源回报,还包括情感、信息、地位和服务,情感回报甚至可以当成是最高价值的回报之一,有钱也不一定换得到还可能被杀猪盘。
付出不仅仅是物质成本,还包括时间、精力、负面情绪和机会成本。
一来一回合计清楚每个人都会变成功利的,因为你不是菩萨,只付出无回报是要你命。
11
晓畅
2月前
相信未来才有未来
《财富自由之路》有个观点,为什么你要对自己的美好未来,深信不疑?
因为这件事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会相信。只有120%地相信,即使有人打击你,打击掉20%,你依然100%地相信。这事才有概率做成。

1. 做不成是大概率,所以很多阴阳怪气,“试过了没有用”那“至少嘴上爽一爽”。永远不要嘲弄任何人的远大志向,无论对方有多卑微,多“不自量力”,都应该表示赞许和鼓励。你自己不敢想要允许别人想,不然世界怎么更好。
2. 因为相信所以做到,想要的力量很强大。过程中的失望是必然,所以“坚持”这回事,说穿了就是懂得如何处理失望。没有人有义务鼓励你,你要学会基于现实的自我激励,想办法把自己目标变成游戏,自产自足正反馈。
00
晓畅
2月前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