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鲁彼特
164关注4k被关注7夸夸
经济学博士
创业中 | 前互联网大厂战略
知乎优秀答主 | 《此间奥义》播客主播
想用AI→解决信息爆炸&辅助决策
招募小伙伴一起搞事情
鲁彼特
3天前
我觉得大学本科 70% 左右的课程,应该由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来教,而不是由学者来教,​除非学生明确走学术路线。
161
鲁彼特
3天前
gap question 是任务完成的关键。

AI 现在自主提出的 gap question 还很初级。跟人类资深专家有天壤之别。

用户和 AI 进行多轮对话,本质上是在向它提供 gap question。

理想状态下,人类应该只负责提初始需求、结果验收和少量的关键路径决策。

但如果(在当前阶段)你真这么玩,那么对稍微复杂一点的任务,结果≈抽卡。
00
鲁彼特
4天前
人从模糊到清晰的第一步是敢下论断,第二步是敢修正你的论断。

对于「不敢下论断」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

我在饭堂里吃饭,经常看到红烧肉里面放鹌鹑蛋,或者用鸡肉来做糖醋里脊。

我的直觉是:这家店这么做,纯粹是为了节省成本,一个处处节省成本的饭馆,做的东西通常不会好吃。

这是我的判断,或者说假设。它肯定有例外,你可以杠我说“放鹌鹑蛋可能是当地风味”、“老板可能是穆斯林,不吃猪肉”。

但是我用这个判断来筛选饭馆,迄今为止都是有效的,至少对我有效。所以你说的例外我根本不用考虑。因为我不追求绝对正确,我追求的是有效。

我前天看到我家附近上新了一家新饭馆,广告上写着“本店红烧肉不放鹌鹑蛋”。这个事情又增加了我这个判断的可信度。因为通常新店挑战的都是老店的弱点,而不是它的亮点。

所以,我下这个论断,是合乎理性的。

但光敢于快速下判断还不够,还要敢于修正自己的判断。我再举一个例子:

我上次去玩一个桌游,游戏规则是几个人组队在地图上寻宝,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卡片信息,上面有探索提示。

有人的卡片上是这么写的:去沙漠,沙漠里有带路党。

然后他就一直怂恿大家往沙漠方向走。

但我发现大家的信息好像是相互冲突的,有人建议往矿山走,有人建议往草地走。

我提议,既然不确定哪条信息是真的,就找所有卡片都不反对的选择,往水源的方向走!这样起码不会死。

结果他们不听我的,非要坚持按照自己卡片的指示,最后去沙漠的哥们嗓门大吵赢了。好吧,我也不坚持。但听他的,我们连续两次去沙漠,都没有找到带路党。

这个时候,这条信息为假的可能性已经极高了。没想到对方还是要坚持,万一成功了呢?

成功个屁,最后我们全军覆没了。DM 在复盘的时候说,我指的方向是对的。

在这个例子里,不是不会下结论,而是不会灵活修正。
20
鲁彼特
8天前
最近看良渚的房子,小红书上一边倒的“隔音差”、“溢价高”。

看得我有点犹豫了。
70
鲁彼特
8天前
​前段时间人很焦虑+中度抑郁。​然后我就去爬山,旺七线(半程)+灵白线,都是 8 公里左右,强度中等偏上。爬完真的很爽,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第二天醒来,肌肉酸痛,敲打揉按一番,非常酸爽。Gemini 告诉我这种酸痛不是乳酸沉淀,而是肌肉纤维损伤引发的炎症,学名叫 DOMS。它不是坏事,是身体的正常修复,会让你变得更强壮。

​有时候我们走不出坏情绪,不是你理智上没有认识到,而是你的内环境被皮质醇污染了,杏仁核过度活跃,主导了你的中枢系统。

​一场暴汗运动,能让你大量释放内啡肽、血清素,重塑你的内环境。当“前额叶”重回王座,负面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两大阵营的搏斗是动态的、长期的。不能指望一次运动就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能给我们提供能量,让我们更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让他人来治愈你,可遇不可求;通过自己治愈自己,才是最牢靠的!

​之前提到,旧的神经通路(引发你情绪反应的罪魁祸首)无法强行消除,只能靠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去取代它。治愈的过程类似于:

-​过去:

1️⃣​坏消息→2️⃣旧通路→3️⃣挫败感/失去感/恐惧感→4️⃣坏情绪

-​现在:

1️⃣​坏消息→2️⃣新通路→3️⃣“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绪”→4️⃣“我能冷静下来想对策”→5️⃣“我能解决问题”→6️⃣内心平静

​运动刚好能够强化新通路下的 2️⃣→3️⃣过程。
14
鲁彼特
11天前
这句话含金量太高了!

简化关系+促成交易,是新生代创业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当然,江湖上还有另一套操作逻辑:没有关系,制造关系。通过关系,弥补激励的不足。

体制里,领导给你张罗对象就是这个逻辑。

县城里,紧密的熟人圈子也是这个逻辑。

这是两套生存法则,各有其适用范围。但不要混用。

比如:

❌跟市场化人才合作的时候,谋求人身绑定;
❌跟体制内人才合作的时候,强调能者多得。

这是错误的,切记。

Pax的篝火堆: 好的商业模式在简化人和人的关系。甚至当二位没有关系的时候,交易也可以发生。

00
鲁彼特
13天前
一条修复长期关系的黄金法则:show don't tell。

想象这么个场景:一对恋人关系破裂,双方恶言相向,冷静下来以后,一方想修复,但方法用错了(可能因为 ta 只参考了小红书上的教程,而非因地制宜),另一方很清楚正确的修复方式(知道自己是哪里被激怒了),纠结要不要直接点破?

首先,点破有用吗?即便你点破了,可能还是会被对方误读。破裂的关系一般都伴随着信息传递失败。

其次,对方可能会认为你在(借机)索取,或者坐地起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你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你别看网上有大量的人在说,希望在追求对象的时候看到进度条。

但事实上,“我教你怎么搞定我”是一桩高风险行为。不仅有前面说的问题,很多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所以,点破常常是徒劳的。

换言之,如果你们之间信息传递是有效的,也不至于关系破裂。

那是不是修复不了了?

对,或者准确的说,仅凭语言,确实修复不了。

那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

1) 尽量不要说狠话或者许很多做不到的承诺。

总是这么做的话,等于你放弃了语言这个沟通工具。因为你传递了一个信号:what I say ≠what I mean。长期的结果就是,对方会自动忽略你的话,但你后期又想靠语言来修复关系。你看,难度是自己给自己加的。

狠话还会让你陷入被动。到底是实施还是不实施?实施了,关系破裂;不实施,你失去可信度。

这时候 show don't tell 的好处就来了。遇到冲突的时候,不说狠话,谈自己的感受,用行动传递信息,让对方自己总结如何和你相处。你可以 confirm 或者提供一些 hints,但避免清单式陈列。

当然,如果你能够维持关系始终处在低语境状态下,双方都能做到 what I say = what I mean,并且都习惯就这种模式,直接表达其实是最理想的。

但现实是复杂的,因为在高语境社会(比如中国)里,大多时候,哪怕你说的是事实,但过于直接的表达,都会冒犯到很多人。因为人们普遍戴着面具生活。

Show don't tell 是更务实的解决方案。

2) 任何长期关系必定伴随冲突。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判可能的冲突,前置一些准备,以减轻将来双方修复关系时的难度。

比如你们关系里如果储蓄了大量甜蜜时刻,就能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
1525
鲁彼特
14天前
看了王登科写谢扬的故事,很感动,看完我眼泪都流下来了。

王登科很擅长用平静的语气,讲一些戳你泪点的故事。特别是他说,谢扬深夜发来一句“我是一个坏人”,他回了“恭喜”,也没有追问。就这,让我情绪翻涌了足足五分钟。

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对机会的判断,或者说“豪赌”。

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去给他一堆“宏大”而“正确”的指导。什么抓住时间的杠杆,结构性机会…

在路演的时候,台下点评的专家满嘴唾沫星子指点江山的时候,你看到创业者频频点头称是,那是为了生存。

如果你是朋友,只需要相信他的眼光,然后简单一句“恭喜”,足矣。

他自己能对市场反馈做出调整。
00
鲁彼特
17天前
人类普遍面临一个冲突:理性和情绪的拉扯。

理性知道应该怎么样,它努力在掌控方向盘。但情绪这个搭车客时常因为感到不安全,在后座闹腾。

这是因为情绪处理信息的方式不是逻辑分析,而是基于联想和经验。

如果过去有一些不好的体验,或者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情绪就会在相似情境中拉响警报。

更让我们沮丧的是,理性可以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于那些过时、陈旧的信息,理性可以通过和推理,直接剔除或覆盖。

但是情绪不行。情绪跟身体绑定,跟基因本能绑定,它的调整更费劲。情绪的调整是这样的:

情绪可以:
✅建立一条新的神经通路,通过不断强化,使它优先于旧通路。
✅亲身体验一次,确认没有风险。
✅在安全和支持性的关系中,让真实的感受被看见,从而降低防御和焦虑的感受。

情绪无法:
❌直接删除旧通路。
❌被外界强行灌输没有风险。
❌一蹴而就实现改变。

本来,情绪和理性是相对平衡的,它们共同支配人的行为。如果理性长期压制情绪,情绪能量并不会消失,最终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就是抑郁。

如果完全让情绪主导,不顾长远后果,理性将不再是平和的规划者,而会变成严厉的审判者,这就会造成自我攻击,内心无法平静。

所以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双方的合作和平衡,理性倾听情绪的声音,理解它的需求,提供安抚和保证,扮演一个成熟的内在父母。

这样,情绪才更愿意配合理性的引导,为理性提供动力,让人的行动续航更久。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