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丹尼DannyData
131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大小马聊科技》小主播,小up主,知识星球:小丹尼
置顶
小丹尼DannyData
2年前
公益是我们创业团队每年都要做的事,今年争取把更多中国好产品送到中东和欧洲。
3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看完理想 i8 内饰各种泄露,目前我唯一不喜欢的是理想改成电调空调出风口,这是特斯拉引领的是炫酷方式,但我实际体验下来,电调确实没有手调空调出风口方便快捷,没想到理想会跟,过两天我去实际体验下。
10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总听说brembo卡钳,第一次见线下店,很喜欢这句 slogan:

Turning energy into inspiration.将能量转化为灵感。

既和业务相关,又和创意相关。
20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去年我做了小丹尼知识星球读书会,这件事我认为很有意义,但执行下来效果一般,问题主要是:

1、很多时间精力花在组织活动上,而不是内容本身,投入产出比不高。

2、线上讨论会很难保证所有人音质和内容质量,也难保证大家凑到同一时间参与,而且录制完需要大量时间剪辑才能效果好。

所以后来这个项目我先叫停了,等想清楚我们再继续,向大家说声抱歉。

但我仍然认为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只不过要迭代,所以我决定改变些形式:

1、每月我会在知识星球重点推荐 1-2 个深度内容, 内容形式不局限在书,也包含大佬访谈,方便所有人都方便观看,比如 2025 7 月,我推荐这期三个多小时的纳瓦尔对谈,之前我一直想抽空完整看完,正好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2、根据每月深度内容,我会在小丹尼知识星球分享我的理解和分析,形式包括图文、播客或视频,并用在不同领域解决问题,目标是不仅停留在理念,还要行动和结果。

3、欢迎大家在小丹尼知识星球一起分享你的感想和收获,共同成长进步,参考费曼学习法。也欢迎提问,星球里大家的问题我都会尽力回答。

正如我上条说的:多把时间精力投入在那些支持你的人,少和网友对线解释。

感谢小丹尼星球友们的支持和耐心,欢迎大家多提建议。
00
小丹尼DannyData
3天前
网友总结的精妙:聊小米,弹幕和评论基本都没法看。就好像杜兰特说过:我是真的热爱篮球,而你只是更爱‘偶像’。​
40
小丹尼DannyData
3天前
苹果如何做到不和安卓卷价格,成为最赚钱且用户口碑很好的公司,能看出理想汽车正在重点学习。

比如提升保值率,尽管消费者一开始付钱很多,但一算整体使用成本很少,用很多年都不怎么贬值。

比如提升生态粘性,一家人的账号体系。

比如提升真实用户的满意度和净推荐值。

比如“敢为天下后”,尽管后出发,但用户体验做到最好。

当然理想在车圈的地位,目前和苹果在数码圈还差很远,但走在正确的路上,也是目前我认为真实体验最接近如果苹果造的车,尤其是 MEGA Home。
00
小丹尼DannyData
3天前
聊聊大小马商业合作的律己标准:

1、我们不会因为收了 A 公司的钱,去刻意黑 B 公司,这种拉踩引战的商业合作触犯我们底线。哪怕我知道这类内容最有流量,容易挣钱,也有不少媒体做过这类合作,但我认为这会影响长远发展和信任度,所以我们不接受。

2、我们会因为收了 A 公司的钱,以 A 公司作为我们的内容主题,尽量多提 A 公司的优势(当然也有很开放的合作方希望我们放开聊,优缺点都讲),本质是 A 公司出钱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内容制作经验,类似广告公司的合作模式。

3、如果我们内容主题是 B 公司,但并非和 B 公司的商业合作,那我们会把对 B 公司的真实观点尽量都聊到,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本质是我们把 B 公司当成可以公开讨论的新闻热点,多位主播和嘉宾有不同看法,希望给大家多带来些不同视角和内容延伸。

3 种内容往往是争议最大的,因为哪怕我们观点足够多元多面,还是会有人专挑自己相信的内容看。

就像前两天我发过的微博,总共配三张图,都会有人对第一张图视而不见。

以上内容主要写给信任我们的观众看,大家心里有个数,尤其是一些敏感公司的内容,以后我们还是尽量少聊。
00
小丹尼DannyData
4天前
建议蔚来劝劝那几个敌友不分、逻辑混乱的 koc,自己就给蔚来引来很多攻击,不好好反思,现在又还好意思把 ET9车主往外推,要不是人家格局高一些,早就成黑粉了。

当然不只这一个。
20
小丹尼DannyData
4天前
赞同,大小马做播客转视频,我们没选择全程露脸,而是配大量素材和精校字幕,成果还不错,比如 b 10 万+粉 ,但很多人低估了成本,我们到现在也有大几十万元的成本和上千小时的额外投入了,如果对于还没有商业化的播客,我是不推荐一开始就播客转视频的,不如先做精做专,形成正循环之后再逐渐建视频团队。

我们内容团队比较特殊,是先有百万粉的视频账号和团队,再从 0 开始做播客,所以一开始就想把之前优势利用好,并和其他播客形成差异化,所以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做播客转视频,我都回答我们播客的路径不太有参考性。

刘飞Lufy: 近期看到很多朋友在聊视频播客的事儿。之前也有不少朋友好奇我为什么不做视频。 这里就统一说说看法吧。 支持视频播客的观点主要三个方面: 1 消费侧,视频市场超过音频市场,覆盖用户量和商业机会更大; 2 供给侧,创作者来说,视频播客只需要架几个机位,甚至做半佛式的 PPT 画面即可,一鱼多吃; 3 规模侧,在美国,视频播客已是主流,YouTube 是最大播客平台,国内的中长视频平台也有希望承载。 总结来看,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半拿铁也尝试过做成视频,做完后才能体会到,刚才说的几点之外的困境。 也说三个方面。 1 消费侧,播客覆盖的本是耳朵空闲、眼睛和手脚占用的时间,如通勤、健身、家务等。播客内容放在可以看手机屏幕的场景里,毫无竞争力,一定是末位选择。 2 供给侧,看似只需要简单拼凑画面,但这样的内容水准,节奏慢、时间太长、画面信息量低,在长视频领域是完全不过关的、低劣的品质。比如,类似半拿铁讲的商业故事,必须把 100 分钟的内容缩短为 20 分钟以内的精华,且配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快节奏的梗,还最好能有小lin说那样高水准的拍摄出镜,才能在长视频平台略有竞争力。成本是相当夸张的。 那要把播客内容处理成适合观看的中视频呢?相当于完全重做一个内容,文稿、拍摄、剪辑的要求全变,跟一鱼多吃就没关系了,相当于拿着汽车驾驶证开飞机,不是一回事。所以问题就是:播客主播们不做视频,是单纯不想吗?清华大学是不好吗,为什么不去? 3 美国的市场有特殊性。能接受 talkshow 的观众比例大,看惯了电视的对谈,再看 YouTube 的对谈很顺。国内,锵锵三人行、十三邀,都是小众需求。多数观众喜欢的是艺术字体乱飞、表情包四溢的娱乐综艺。并不代表转移到视频平台,用户规模就能增加,商业化就能成长。我自己的感受相对悲观:目前播客已有的用户,就是当下播客能吸引到的的大多数用户了。 大概如此。望有启发。

10
小丹尼DannyData
4天前
法拉利造型真好看,尤其配白牌。
20
小丹尼DannyData
4天前
小米车出事故,就像早期的特斯拉,会被人放大,但区别是小米车不时就看到这种特别离谱的事故,一看就是车主上头开快车造成的。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