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丹尼DannyData
139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大小马聊科技》小主播,小up主,知识星球:小丹尼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宝马Neue Klasse X的一些细节:这车相当金贵,难得进入车内,宝马专门派了一个老外负责开关门(不让自己开关门),因为之后要进宝马博物馆。

#宝马##智能驾趣宝马新世代# ​​​
1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姑姑
1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段永平欣赏黄仁勋的点:他的理念始终如一,十多年前讲的东西和今天完全一致。

所以我了黄仁勋在 2009年的访谈:

黄仁勋说“未来英伟达会超过英特尔”——那时候英伟达市值才40亿,英特尔是“芯片界的神”,这话像个笑话。

但他不光说了“要超过”,还补了句更狂的:“世界会从‘打字机’时代变成‘艺术画笔’时代”——CPU是打字机,负责“把事做对”;GPU是画笔,负责“把事做美”。

那时候没人懂:GPU哪是“打游戏的显卡”?是能同时算一万件事的并行大脑。

更狠的是他怼英特尔的话:“他们怕GPU,所以才限制我们”——2009年英特尔刚起诉英伟达,黄仁勋直接反诉,说对方“怕GPU抢了CPU的饭碗”。

现在再看:英伟达市值飙到5万亿,是当年的1250倍。

最吓人的不是“说中了”,是他当时就赌对了“未来的规则”:

- 别人信“摩尔定律”(CPU每18个月变强一倍),他搞“黄氏定律”(GPU每6个月性能翻番);

- 华尔街骂CUDA是“烧钱”,他死磕“软硬件生态”——现在AI公司离了CUDA,连代码都写不出来。

2009年的黄仁勋,像在沙漠里说“这里会涨出森林”的疯子。但疯子和预言家的区别,就是他真的扛着锄头种了16年树。#英伟达##黄仁勋##段永平#

t.cn
0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马斯克和纳瓦尔的观点我经常学习,但他俩对于“全民收入”的理念截然相反:

他俩看法都基于AI替代大量工作的技术背景展开,但马斯克支持发放全民高收入,纳瓦尔反对全民基本收入,不同有 3 点:

- 对政策的支持态度:
马斯克积极支持并倡导相关收入发放政策,还提出要推行“全民高收入”,而非仅够糊口的基本收入,认为这能让人们享受优质生活;

纳瓦尔则明确否定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行性,觉得该政策根本无法落地,还会引发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 核心逻辑与担忧方向:
马斯克的逻辑是AI和机器人能承担绝大多数劳动,让物资供给极大丰富,货币意义会弱化,他担忧的是人们失去工作后可能陷入意义感缺失;

纳瓦尔担忧民主制度下全民基本收入会变成底层群体通过投票瓜分顶层财富,既逼走企业家、拖垮经济致国家破产,还会让领取者沦为“二等公民”,丧失社会地位与人生意义。

- 提出的解决路径:
马斯克把希望寄托于技术,认为特斯拉擎天柱等机器人能支撑“全民高收入”的实现,未来工作会成为基于兴趣的可选项;

纳瓦尔认为核心是教育问题,主张通过成年人再培训和终身学习,让人们匹配社会需求,而非发放福利,强调要“授人以渔”。

他俩你赞同谁呢?

我认为他俩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人性的理解,纳瓦尔比马斯克对人性更加悲观。

Sina Visitor System

0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群友在美国体验的最新 FSD 14.1.7 感受:

我刚体验了朋友的最新版本FSD14.1.7奈何我没文化我只能用“卧槽”来形容;

首先,开始驾驶再也不用长按+踩刹车了;直接一键启动;

驾驶风格谨慎了许多,达到了丝滑与安全性的平衡.始终与前车保持两个车距.

到了目的地,自己找车位,处理在停车场各种复杂的情况 包括准确识别残疾车位不能停,识别前面倒车在安全距离等候,然后直接停到了一个空的车位.这中间没有一丝犹豫.从上车到目的地我零干预.

太恐怖了 他进步这么快!我股票还是少了啊!!怎么办!!我开始焦虑了。
#马斯克##特斯拉#
10
小丹尼DannyData
1天前
马斯克管多家公司的秘密:他根本不是“时间管理大师”,而是“串行偏执狂”。

最近刷到《马斯克传》作者艾萨克森的访谈,终于搞懂这哥们怎么同时hold住SpaceX、特斯拉、X这些巨头的——他不是“多线程王者”,是“串行偏执狂”。

艾萨克森说,外界都以为马斯克是同时扑在所有公司上,但真相是:他像拿破仑盯着战场一样,一段时间只死磕一件事。

比如收购推特那晚上,全世界都在刷他的新闻,他却在SpaceX会议室里,对着20人的团队聊了1小时“猛禽发动机隔热罩怎么装”;聊完立刻切到特斯拉,盘自动驾驶的代码漏洞;紧接着又扎进推特的裁员方案里。

这操作听起来像“见缝插针”,但背后是他的反常识管理逻辑:

零废话政策:砍光所有没用的会、冗余的流程,连员工都是“不行就滚”——收购推特时直接裁了75%的人,理由是“大多数人在摸鱼”;

小团队=快节奏:他不信“人多力量大”,坚信小团队才能不内耗,连火箭部件都要标上工程师名字,逼每个人扛责任;

极限死线反人性:用“6天做完6个月的活”这种离谱期限,把帕金森定律(工作会填满时间)往死里怼,逼着团队爆产能。

有人说他是“疯子式管理”,但艾萨克森的评价很精准:推动人类进步的,从来不是“好人”,是这种“把自己和别人都逼到极致”的偏执狂。毕竟能让火箭回收、汽车电动化的人,本来就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主。

我理解“串行偏执狂”:看清本质+极度专注。#特斯拉##马斯克#
10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夜晚偶遇一辆 i6,有种被低估又孤独的美。
00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宝马方向盘值得学学:逛车展发现宝马Neue Klasse X的方向盘质感特别好,原来这叫超感智控方向盘,在造型、人机工程学和交互技术上都有创新

1. 竖向双辐的独特造型:摒弃传统三辐设计,采用竖向双辐样式,搭配视平线全景显示取代传统仪表盘后,不会有水平辐条遮挡视野,竖辐延伸线还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向前,实现眼不离路的驾驶状态。

同时让驾驶员拇指和四指可无遮挡握持在“三点”和“九点”位置,提升极限驾控时的握持稳定性。

2. 贴合驾控的人体工学设计:方向盘“三点”和“九点”位置设有凹陷曲面,能引导双手自然放置在最佳驾驶位置,让手臂和肩膀保持放松,减轻长时间驾驶的肌肉疲劳。

功能岛也从水平改为竖向设计,大拇指自然滑动就能触达所有按键,无需脱手操作。

3. 双区分域的功能布局:功能岛采用左侧驾驶域、右侧生活域的双区布局,左侧集成自动泊车等驾驶辅助核心功能,右侧负责音乐切换、语音控制等日常交互操作。

保留必要物理按键,能避免极限驾控时的无意识误触,减少驾驶分心。

4. 创新的交互与隐形科技:首次搭载主动触觉反馈技术,通过精密传感器与触觉执行器的协同,将操作结果转化为触觉振动力,让驾驶员通过触感确认功能是否执行,减少低头查看的时间。

同时融入ShyTech隐而不显技术,按键平时隐藏,使用时才点亮,兼顾简约外观与操作便捷性。

宝马不仅擅长驾驶,连驾驶氛围感也给很足。
01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为啥宝马在电动化时代仍保留“双肾格栅”?

实拍宝马“小鼻孔”在 Neue Klasse X(预计国产后命名为新世代BMW iX3)顺眼很多(图1)。

本质是品牌基因延续、功能适配升级与市场需求平衡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品牌标识的“视觉锚点”:百年基因的不可替代性

双肾格栅自1933年宝马303车型首次出现后,已成为宝马最核心的视觉符号——其辨识度在汽车行业中几乎是“唯一性”的:

- 从燃油时代到电动时代,双肾格栅是用户“一眼识别宝马”的核心元素,直接关联品牌认知(如运动、豪华的调性);

之前看@ToTo-文翰 的宝马视频:要让 3 岁小孩在路上都能一眼认出这是宝马。

- 即便是纯电车型,保留这一设计能降低用户对“电动化宝马”的认知割裂感,维持品牌形象的延续性(类似奔驰的“三叉星”、保时捷的“蛙眼”)。

二、电动化时代的功能适配:从“进气口”到“智能载体”

燃油时代,双肾格栅的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散热、为进气系统导风;电动化时代,其功能已完全转型:

1. 智能硬件集成:电动车型的双肾格栅多为“封闭式设计”,但内部集成了自动驾驶所需的传感器(摄像头、雷达、超声波探头)、智能灯光组件等——例如新世代BMW iX3的格栅,就将雷达、摄像头隐藏于内部,同时通过LED轮廓光实现“科技感视觉表达”;

2. 实用功能升级:部分车型的格栅还加入了加热丝(融化积雪、避免传感器被遮挡)、自修复涂层(轻微划痕自动恢复)等功能,成为“智能硬件的保护壳+功能扩展载体”;

3. 空气动力学优化:封闭式双肾格栅配合车身线条,可疏导车头气流、降低风阻(例如iX的格栅设计使风阻系数低至0.25),间接提升续航表现。

三、市场需求的务实选择: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偏好

宝马的格栅设计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市场调整:

- 例如中国市场对“大格栅带来的气场感”接受度较高,因此部分燃油/电动车型(如国产X5、iX)仍采用尺寸较大的格栅;

- 而新世代车型(如iX3)则回归更纤细的格栅设计,既呼应经典车型(如1960年代Neue Klasse车系),也适配欧洲等市场对“简约设计”的偏好。

所以宝马在电动化时代的双肾格栅,已经从“燃油车的功能部件”进化为“品牌标识+智能硬件载体+市场差异化工具”的复合设计——它既是宝马的“基因符号”,也是适配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现代解决方案”。

其实不止鼻孔,这次还看到宝马另一代表:BAVA 熊也进车机了。

BAVA熊于2021年推出,被宝马官方设定为“首席娱乐官” 。它以熊为IP原型,“熊格”为ENTP,代表着宝马对于年轻、时尚、运动精神的追求,展现了宝马品牌追求“乐趣”的一面

听车展小姐姐说:这熊是宝马的“工资回收吉祥物”。
00
小丹尼DannyData
2天前
AI领域“三分天下”:美国做基座模型,中国做垂类,欧盟立法...
01: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