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Kira2red
546关注1k被关注1夸夸
Underground 产品经理
《奶爸酒局》主播
置顶
Kira2red
3年前
这篇文章终于写完了……
没想到这玩意写了两个多月……

初衷呢,仅仅是我发现并没有哪个需求文档模板能满足我在实战中的需求,如果我把模板发给一个新同学,他大概率还是对怎么写文档一脸懵逼。
另一个层面,我的收藏夹里躺了很多对“大词”的分析。我们讨论社交和社区的区别,我们讨论web3,我们讨论社区团购,但可能我们一辈子的职业生涯都不会跟其中某些词有交集。需求文档呢,应该100%的产品经理都曾遇到相关的问题。
再参考各种文档模板、产品培训,我隐隐感觉这个话题是高手不屑写,新手写不明白的领域。那我正好试一试,看看会不会偷个鸡。
少楠提过“重新发明工具”,那我就重新学习写需求文档。

这篇文章相比怎么写,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为什么这么写的角度。
我认为需求文档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好的需求文档是有比较显然的共性。
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就容易推导出“这个怎么写”。

原文开放了评论权限,恳请有缘人多多拍砖批注,我很关注下面几类反馈:
1.哪里说的不对
2.哪里可以更深入聊聊
3.哪里写的不清楚
4.哪里写的太啰嗦

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可以mvp一下,就分章节发到了小红书,结果有两段图文并茂的章节互动挺热闹的,其他部分都是反响平平。可见当前1.0版本写的也不咋地。

还需要继续迭代啊,希望收到一些批注和反馈。

哦对了,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本职工作,次要精力是玩。这玩意后续一定不会有什么付费转化、私密社群、课程培训什么的。

产品需求文档写作指南

38117
Kira2red
1天前
这算是吹还是贬?
不管了,聊聊静态试乘i8的第一感受。

理想i8静态体验:客观上科学吹爆,主观上略微担心

00
Kira2red
5天前
静态体验了理想i8,跟乐道L90相比,质感、审美绝对是领先的。跟六座Model Y相比(虽然完全没体验过Model Y,但我相信自己作为老特斯拉车主的判断),产品力估计是碾压级别的。但是理想i8举例爆款还差一个让人冲动消费的理由,就差临门一脚。不知道发布会会不会讲点令人惊喜的。
163
Kira2red
6天前
很多歌曲的网易云版本,会在敏感词上消音。所以我屯了不少CD,因为一般CD里面会是原声。但是最近有一些CD里面也开始消音了,那么歌手在创作的时候,为什么要创作一句“听不见”的歌词呢?
10
Kira2red
16天前
信口胡说,家庭用车。

一辆为家庭而生的车应该怎么设计

20
Kira2red
22天前
最近很开心的一件事。

去年这个时间,我们大团队在做硬件产品定义的时候,同样的命题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相对完整的一套各工种班子,分成几个阶段pk方案。

我们组的方案在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是第二名,哪怕到了最后一轮二选一的时候,也还是第二名。

当时我很愤怒,“为什么你们不懂呢?”在我的视角下,其他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小组的方案,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还是具体的细节定义上,基本都是漏洞百出、抓不住重点、前后矛盾。

小组pk之后,大家又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推进方案设计。
令我开心的是,一年之后的今天,尽管中间走了各种各样的弯路,其他组当初提了一些“邪门歪道”曾经也花精力深入验证了,此时此刻,这个产品方案几乎收敛到我们组那个时候的方案了。今天我们整个大团队对这件事的思考、认知、调研、验证毫无疑问是更深的,我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个结果不是我个人ego的结果,因为中间过程中我也曾经相信过别的方案。

这算是一次把非共识推进为共识的过程吧。
算是产品经理独特的奇妙时刻。
21
Kira2red
25天前
聊聊yu7。
以及为什么我不喜欢它。

王朝更替,YU7登基

20
Kira2red
27天前
看完了yu7,我开始研究mega了。
看完了小米眼镜,我开始研究林德伯格了。
30
Kira2red
29天前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咖啡星冰乐还适合牛马的饮品吗?
甜,冰,有口感,还上劲。
就差点酒精了。
00
Kira2red
1月前
感慨一句废话:
对事情的理解,“听、说、看、做”层层递进。

“听”指的是能听懂,反例就是低认知的人甫一接触超出认知的言论,往往表现出反对或攻击姿态。从“听不懂”到“能听懂”,从“全盘接收 / 全盘否定”到“听得出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这是认知的第一个层次。
“说”指的是自己讲得出,反例就是我一直觉得四大名著从小读到大,但是突然让我回忆西游记上各个妖怪的顺序,只能瞠目结舌。苏格拉底学习法就是“说”的环节,自己认为听懂了还不算,能复述一遍给别人讲清楚,这是认知的第二个层次。
“看”指的是自己能看得到、看得懂,反例是我们听说很多诈骗案例,但总有人还是会被骗。身在局中的时候,能否捕捉到模糊的、离散的信号,跟脑海中的认知建立起关系,是从抽象关联到具体的过程,这是认知的第三个层次。
“做”指的是自己能做到,反例太多了,眼高手低、知易行难说的就是这个。还是那句话,批判时总显得聪明,就像建造时总显得笨拙,这是认知的第四个层次。
00
Kira2red
1月前
作为曾经的华黑,最近越来越对华为产品改观了。尤其是尊界S800,真正定义了一种新的豪华品类——文玩豪车。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