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行小招
87关注156被关注0夸夸
探索AI在企业的落地应用场景
记录关于大模型的一切闪念、想法、洞察
Nasdaq上市公司|增长技术负责人
前阿里/同程艺龙
置顶
行小招
10天前
在当下,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要把 AI 这件事战略性重视起来。 改变内卷状态,就靠 AI 带来的新增量了!
00
行小招
3天前
最近的使用体验,Gemini 2.5 Pro o3 不在一个维度上,O3,信息整合的强者;Gemini Pro 2.5,战略思维的巅峰,o3,极度重视细节执行,信息整合,执行步骤,Gemini 2.5 Pro 重视全局思考,很容易跳出当下困境,提供你新的思路!

简单讲,o3 像是信息整理,细节执行的打工人,Gemini 2.5 Pro 更适合头脑风暴,创新新想法,效果更好!
80
行小招
4天前
Sam 刚发布的对黄仁勋关于 AI 看法的评价,AI 将会引起工作的变革,人类要从重复性的 How 改变到定义 what、why,从而创造更多以前难以想象的艰难需求,最终让世界更美好。

来看看 o3、Gemini 2.5 Pro 两个 AI 员工的解决,哪个对你启发更大一些?
00
行小招
10天前
赞同,AI 是人的放大器,让顶尖的人变得更卓越,让普通的人变得顶尖,重点是人机协同的深度,

企业落地 AI 应用场景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景下的组织中的人,他们的协同深度,越深的企业和组织现在及未来的竞争力就越大。

-大雨-: AI代理(agent)不只是工具升级,而是未来组织绩效的新引擎。领导者的关键任务不是部署技术,而是推动人和流程的重塑。 在新一轮AI浪潮中,企业纷纷引入AI代理(如Copilot、AI助手等)。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用没用”,而在于是否让AI真正被员工采纳并产生价值。 从BCG调研来看,成功采纳AI代理的企业正获得显著领先优势:收入增长1.5倍,股东价值提升1.8倍。其背后不是“换了工具”,而是完成了从“工具使用”到“人机协作”的转型。BCG研究显示,使用GPT-4的员工生产效率提升25%,输出质量提高40%。甚至普通员工也能快速追平顶尖员工的表现。 这意味着:AI代理的本质,不是省人,而是放大人。 为了实现这种转型,领先企业普遍遵循“三步走”框架: 1. 部署(Deploy):不是简单上马聊天机器人,而是将AI能力嵌入日常工作中。 2. 重塑(Reshape):与员工一起重新设计流程,明确AI做什么、人做什么,释放人类价值。 3. 发明(Invent):探索AI带来的新服务、新产品与新商业模式,比如欧莱雅的虚拟美妆顾问,让原本只能线下提供的高端服务实现了规模化。 但阻力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60%的员工几个月都没有真正使用AI工具,原因包括:不了解AI能做什么(能力无知)、固守旧习惯(习惯惰性)、担心被取代(身份威胁)。 这正是企业领导者需要重点应对的长期议题。解决之道不是“一刀切”地强推工具,而是: • 选对AI工具并融入日常工作; • 有意识地培训员工理解和使用; • 庆祝采纳、放大正面案例; • 与一线员工共创流程,兼顾自动化与人本价值。 未来真正领先的企业,不是最先部署AI的那家,而是最先实现人与AI深度协作的那家。

00
行小招
10天前
马斯克应该学习 Google 的策略,grok4 免费用,限制一定次数,超出次数还想用的付费升级,自此和 OpenAI、Anthropic、Google 并驾齐驱了,开启了用户以及用户使用场景的争夺战!

​未来每个人会用很多模型,不同的场景下选择最合适的,组成模型战队,效果综合最好!
00
行小招
13天前
当下以及未来,这个“定义问题”的能力越发重要,而能提出好问题,前提是自己深度思考,辩证思考,批判性思考,找到洞察点,提出疑问,这才可能是好问题!

否则,永远只能提出“如何减肥”这种不痛不痒,非常大众化的问题,AI 也给不了有价值的帮助!
00
行小招
14天前
AI时代,显性知识和重复性技能,时间不再是壁垒,那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隐性知识和行业 know how 才是壁垒,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警示!
00
行小招
17天前
在工作和生活层面,与 AI 深度协同一个月后,月末复盘总结(20250603-20250702 30 天):

1)客观数据看,

一共会话 888 组,消息 6530 次,日均 218 条消息,其中 o3 使用了 4789 次( 日均 160 次),绝对主力模型,明细如下:

Deep Research: 123 次(每天最高 24次,平均 4 次,满血基本用完了,轻量级没用着)
o3: 4789 次(日最高 467 次,平均 160 次,最低 19次)
o3-pro: 47 次(日最高 9 次,平均 1.5 次,06.10发布)
o1-pro: 4
GPT-4.5: 473 (日最高 31次,平均 16次)
GPT-4o: 607 次(日最高 86次,平均 20次)
GPT-4.1: 100
o4-mini: 25
o4-mini-high: 65
Gemini 2.5 Pro: 272 次(这是 Google Gemini 产品)
Google Deep Research: 24
Claude Sonnet 4: 32
其他 忽略不计

2)主观感受与观察:

没有最强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擅长领域,不断协作,持续“体感”,掌握不同模型差异,才能在具体场景中选对模型,拿到最佳结果。

顶级模型的Benchmark已趋同,但“智商”相似不代表能力相同,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质量才是王道。Agentic能力是拉开差距的关键。ChatGPT 中的 o3/o3-pro 已经脱离普通模型范畴,是一个 Agent。

o 系列(推理模型)和 GPT 系列(普通模型)差距已经很大,复杂类问题优先使用 o 系列模型解决,事半功倍。

大模型厂商目前很卷,不用一直寻找最佳模型产品,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多的就是最佳产品,个人体感目前 ChatGPT 依然是全科领域综合最强,不会选就选它。
70
行小招
19天前
GPT-4.5 开始主动让我给它“汇报工作”了,AI主人翁意识觉醒了吗?
00
行小招
21天前
用这张图测试测试,你的 AI,哪个能完整读出来?

​我的测试结果,唯有 o3-pro 可以回答正确,7m50s 一顿自我反思、搜索调用、ocr 调用、反复推理后就这么回答出来了,

这种字任何模型都不会认识,只能靠工具+自我推理,模型的 agentic 能力必须要强,才可能回答正确,ChatGPT 客户端中的 o3-pro/o3 不是模型,是 agent,这一点也是和其他 chatbox 的重要区别,也是 OpenAI 的战略发力点。


原问题来自 Twitter ,我自己也测试验证了下,o3-pro 的思维链参考第三张图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