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厨师对比程序员的发展路径
我是个数据分析师,工作内容主要是处理、提取、统计数据。我常把自己的角色比作厨房的备菜工。备菜工看似简单,但不是谁都能干。饭店里,备菜是厨师带出来的,包含选菜、摘菜、洗菜、切菜等步骤,把原料从仓库变成能下锅的食材。数据处理也类似:数据散落在数据库、文件或别人手里,我负责获取、清洗、整理成指定格式,供“厨师”——分析师、老板或客户——使用,有时还得统计或建模,输出更精炼的结果。
备菜工的发展路径很清晰:先学切菜,熟练后上灶台学炒菜,得到师傅认可就能正式当厨师。之后,可以继续深耕技术当大师傅,也可以转型做老板开店。数据处理也有两条路:一是走业务路线,做分析师,直接对接客户,路子宽广;二是走技术路线,面对多变的数据形态和需求,持续优化技术、架构、流程,确保快速支持业务。
在备菜中,如果有心,你能摸清饭店的运营逻辑,比如采购、成本控制、客户喜好。做了厨师后,接触的资源更多,视野更广,就能开始思考发展问题:这家店能干一辈子吗?如果对面开了新店,生意黄了怎么办?如果疫情来了,餐饮业萎缩怎么办?技术也在变,预制菜流行后,手艺还能不能立足?要不要开发特色菜,或者干脆加入预制菜行业?这些问题,和程序员的职业思考何其相似:公司会不会倒?行业会不会衰?AI会不会取代我的技术?
再看更长远的发展,打工不保险,那就自己干。小的选择是“单干”,比如程序员接外包、做小产品,投入低,收益可观;厨师可以摆摊,主打小而美的特色菜。大的选择是“创业”,程序员可以组建公司,开发大型产品;厨师可以开餐厅,选址、采购、团队、运营、营销,样样得操心。收益和风险都被放大,成败看能力、资源和运气。
通过这个对比,我发现,厨师和程序员的职业路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核心都在于积累技术和视野,然后在某个节点选择:是继续打工深耕,还是跳出去闯荡?而成熟度,恰恰来自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实践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