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eminds
11关注182被关注2夸夸
✍你的首款 AI 卡片笔记
💜“ 笔记助力未来 ”
🌱 阅读、思考、写作 ➡️终身成长
🌈 reminds-app.com
置顶
reminds
18天前
💜reminds AI卡片笔记用户招募|一起用笔记助力未来

📝致热爱思考的学习者:

阅读于你而言,像是呼吸,爱读书的你可能在微信读书上积攒了大量的笔记
思考于你而言,是对抗混乱的武器,爱思考的你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批注了很多的想法,以在复杂的世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不断精进的领域,让大脑尽全力去预测,学习,渴望记下每一步的经验累积
那些神经元随机放电的火花,哪怕是一闪而过,也会想伸手抓住,试图寻找一些答案
无论每一天是平淡,是幸福,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值得被你记录,任何一段过往,于你都是礼物
……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你一样,每天从不间断阅读、记录,热爱深度思考,关心自我的不断成长。现在,他们做了一款这样的产品,来帮助你解决这些困扰:

1️⃣ 打通微信读书和 reminds 之间的连接,让划线和批注自动实时同步
2️⃣ 书架功能,支持随时生成任意书的阅读记录为闪念,让那些历史的笔记还可以重新被整理
3️⃣ 让AI 助力你思考,帮你随时在浩瀚的内容中找到想要的信息
4️⃣ 无需费心个人数据安全,你的数据可以随时以Markdown格式自由导出
5️⃣ 那些一闪而过的火花,随时随地可以被捕捉下来
6️⃣ AI 助力下的摩擦,有助于你提升记忆,存下更多背景信息

☀️reminds AI卡片笔记 Windows Mac 端均已上! 用户招募期间,所有功能抢先免费体验。欢迎热爱学习的你前来试用,一起成长!
20
reminds
1天前
不完美,但足够真实
-
在刷一些社交媒体时,总是看到一些特别“完美”的内容,让人挑不出来“问题”。那种完美的感觉就好像是,你看到 AI 生成一幅绝对对称的人脸,和看到长了几点雀斑或些微不对称的真实的人脸。也许你会下意识觉得 AI 生产的很美,不知为何却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乏味”。

在进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绝对不会进化出最完美的器官,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比如体型庞大的狮子,能够捕杀更多的动物,但是也很容易被猎人觊觎;长得非常高大的树木可以获得更多阳光,也更容易遭受大风的侵袭。

人生更是如此。我们从生下来,经历了婴儿、童年、少年、成年直到衰老,会经历无数的事情。童年时候的第一次奔跑和摔倒后结下的第一块疤,少年时期来自权威的夸奖和认可,与一次考试失利后的眼泪,成年时候需要照顾家庭的责任,与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一场离别,等等等等。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悦、痛苦、甜蜜、悲伤等种种复杂情绪的交织,那些在内心上演的一场又一场不为人知的战争,共同组成了一个不那么完美但是又很真实的人生。

当我没有去记录这些的时候,看到《曾国藩家书》,我会羡慕,为什么过去了那么久,一个人不在了,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他那么多细碎的事情,从他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当我听到一个男孩子的父亲,在某一天翻出来一摞日记本,记录着他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情,我很嫉妒,怎么他那么幸福。而在我去做生命线练习,在一个纸上画出生命线,标记出我和我的父母亲、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位置时,我觉得很难过。

我好像都是在描述听来的别人的人生,自己这些朴素又平凡的生活,好像就无话可说?或许也可以由我来去记录,不为什么,只是想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或许那些看到我人生经历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故事里,照见自己,获得些许抚慰。

或许,正是那些不完美,但真实的人生,才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00
reminds
2天前
在"Deepseek"爆火之后又掀起来新一轮的恐慌,即 AI 会不会代替人类,忘记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AI 的问题不在于机器能否思考,而在于人类如何理解思考。

思考?这个我几乎每天都会用“我想一下”来代替的词,难道还没有理解吗?以前,看到或者听到他人描述一件事,尤其在自己也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很容易听之任之。遇到麻烦时,总是想看看他人是如何解决的,如果他人也是这么做,那我准没错。另外,分析就是从他人那里听一堆建议,如果“权威”或“塔罗”都建议这么做,那这事儿应该没问题。至于接下来嘛,谁说的准呢,先做了再说。如果最后结果和预判不符合,那也没办法,谁叫我就是这样的性格?这怎么就不是思考?

在意识到写下来能解决很多问题后,我的笔记系统几乎就成了我的练习场。在这里,会被我写下关于任何引起我触动的事情和对生活的感受;其次是,刻意让自己去像在工作中复盘那样,分析那些做对或者做错的事情,为什么对/错,是目标有问题,还是执行错了,还是有什么当时没想到,但如果想到,可以做的更好;最后是“接下来”,那些会带来短期或长期影响的事情,有闭环吗?正是这些细微的动作,不断地帮我提升思考力。但是,想要从自我剖析到凝结深度的思考还有着挺远的距离,似乎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当我把那些散乱的想法、经验和笔记结合,试图组合成连贯的文字,去总结,创作和表达的时候,中间的缝隙就出来了。如果我的笔记系统里全是散点,那我就只能东一头、西一头,如果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把那些串联起来,那在思考一件事情或者回应一个问题时,就能像我渴望成为的那些“旁征博引”和“引经据典”的优秀的创作者一般,有着严密的逻辑,温暖的文字,闪光的词句,而不是磕磕绊绊,结结巴巴,不成体系。

当我把书中的道理与自身的经验和感悟,整理成一篇篇文章,每一篇文章几乎就是一次深度的思考,就像是一次做了无数次准备的“精心演讲”。用自己的语言转录笔记,会让那些笔记更容易留在记忆里,当我试图给笔记建立关系,更容易看到隐藏的主题,当我根据那些主题,指导行动,会总结出实践经验,当我把实践经验再结合主题去写下来,闭上眼睛回忆,才知道到底是哪些思考在真正地助力自己。
00
reminds
3天前
从“知识存储”到真正“内化”
-
早些时候,虽然一直在阅读,写笔记,输出文章,但我并不是很理解“输出”“内化”等词,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内化”了什么。

前段时间在写一篇文章时,忽然想起来“学习金字塔”理论,这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 1946 年提出的。他的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主动学习有: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被动学习有: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图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下,两周后记忆中还能有多少内容。

其实,这个图是我最近在写作另一篇文章时,从23年就读过的《认知觉醒》中翻出来的,这个图,我在播客中、别人的文章中都听过和见过,甚至翻出来这张图之前,我还凭借模糊的记忆问 AI 问出来过。理论上说,这张图相关的知识,我已经知道了不下 3 次,存下来 2 次,但是直到写这篇文章,才被我真正的理解,到底我的大脑里,记下来哪些知识。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这些知识一次次地在头脑中短暂停留,从未进入到长期记忆,直到被我写成笔记,写到文章中,才真正地明白,为什么教授给他人,知识的留存率可以达到 90%。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在《认知觉醒》中翻出来的第二张图,几乎图中的所有的内容我都做过,甚至还在每天回顾我的笔记。但是真正让我记忆深刻的,几乎只有实践+输出。可以说,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科学理论”,如果只是存储“要点”,而不是真正地“内化”到自己身上,我还是不知道这两张图到底有什么作用。

当我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那些被我记在笔记系统、输出成文章的内容,才有更大的概率被提取出来,然后被我实践,帮助我解决当下的困境。
我也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芒格走进一个房间,对房间里的猩猩不断讲话,猩猩只是吃香蕉,人却越来越聪明;为什么写下来,说出去,教授别人,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有着很远的距离,读书、记笔记,跟人讨论,写文章……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就是在不断地引发对那些知识的思考,帮助我不断地扩展认知。
00
reminds
4天前
在大学以前,那时候还有“标准答案”,如果哪道题我做错了,就翻到书后面看看。从步入大学和进入工作后,没人再去给你的作业本打✅和打❌。老师、领导和同事会问:你对这事怎么看?我?在面对自己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时,我基本上只有三招:对,错,逃跑。

多年之后才意识到,世界是复杂的,很多人和事情并不能被简单归类。也因为自己这种狭隘的看问题视角,吃了很多的苦头。

从意识到读书可以扩展认知,写下来可以提升思考力后,我在一段时间里疯狂写笔记,感觉每本书上的内容都值得被我记录下来,于是很多想法被写进我的笔记系统。

当我浏览那些从书中被整理下来的笔记,发现不同的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同一个道理时,好像有些地方就被点亮了。原来,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视角,还有另一种解读。

比如,我总是会注意到“智慧”这个词,哪怕说不清什么是“智慧”,但是很渴望。在最近回顾笔记时,我发现了智慧的至少 4 种解读:

在《纳瓦尔宝典》中,智慧是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智慧和判断力是高度关联的:一个智慧而富有判断力的人,首先要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付出行动。

在《我可能错了》中,知识为所知的一切而自豪,智慧为不知的一切而谦卑。

在《斯多葛生活哲学》中,智慧是人的四项基本美德之一:知道如何恰当做事并恰当感觉。包括深思熟虑、洞察力和良好的判断力。

在《悉达多》中,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每一本书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智慧”是什么,每个人对智慧都交出了自己的理解。从某些角度来看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必须亲自去一一践行,才能稍微的对“智慧”有一定浅显的理解。
于我来说,智慧就是在知道那些道理后,寻找不同的解法。在一次次的错误中,解决的一个个难题里,运用曾经学习到的道理,帮我看清生活的本质。
00
reminds
5天前
在微信读书中沉浸式阅读,在 reminds 中认真整理,让书本的智慧更好地扎根自己的大脑,引发思考,指导实践。或许,阅读的意义并不用苦苦追寻,就在每一次的划线、批注、整理间,我们的思考与成长,正悄然发生。💜
02:00
10
reminds
6天前
一个新手的“写作”成长
-
曾经有段时间,因对创作的误解,忍不住对自己记录了很多笔记,但是却用不起来产生质疑。那时的我已经记录近百万字,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却好像用不起来。

比如,我每周都会写公众号文章,总是试图去写一些“新”内容,即那些没有写过的内容,对应到我的笔记系统中,就是那些没有建立过连接的“新主题”。而我越是想从那些没有建立关联的散点笔记中,试图挖掘新的写作主题,进行写作时,不是卡在这里,就是卡在那里。讽刺的是,被我弃之不用的“已建立了丰富连接”的主题,反而总能带来意外惊喜。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么一段很打动我的话: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是你思考的结果。你存在于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于你很少思考的地方。

当我抛开对“创作”的误解,专注于那些已经被我建立关联的主题,写作反而变得“容易多了”。我不再执着于必须从 0-1 去创造出点全新的内容,而是去思考那些已经被建立关联的主题,由此发现,可写的主题一下子全都涌到了眼前。

在找到那些已经建立多个连接的主题后,去审视已经被我建立关联的内容,其次看相关推荐处,还有什么新的信息;确定大概的写作方向后,调出那些会被使用到的笔记,像搭乐高积木一般,开始进行组合,直到写完一篇新的文章。

现在,我的写作方法是:
1.寻找那些已经建立多个链接的主题,思考新的写作方向
2.确定大概主题后,调出可能会用的笔记
3.结合现有的笔记和本篇文章想回答的问题,列出写作框架
4.沉浸式创作,写完第一个版本再说
5.冷一冷再修改

你存在于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于你思考最少的地方~

💜一起用笔记,助力未来的自己
00
reminds
7天前
如何回顾笔记?
-
刚开始记笔记的人,很容易有一个误区,认为把笔记在工具中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其实,记录下来只是记笔记最基础的动作,要让笔记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助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笔记进行例行的回顾。那到底要如何回顾笔记呢?

一个完备的回顾系统,有几个关键点:
(1)一是,要有周期性的回顾机制,通过周期性的机制,把回顾培养成一种习惯;
(2)二是,回顾的时候最好不要只是简单地重复看看,要有一些机制能够更好地让大脑去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这样从“必要难度”的角度,会让存储的效果更好一些;
(3)三是,回顾的时候,要方便能够对原始的笔记进行更新迭代,毕竟迭代才是回顾的精髓。

如果我们用的笔记软件本身支持回顾,那就可以直接用笔记软件的回顾功能。如果我们用的笔记软件本身不支持回顾,那可能就得借助一些像Anki和Quizlet这样的第三方工具,来进行回顾。

回顾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只要我们还在持续记笔记,就得持续去回顾。就像维护花园一样,不是维护一次就好了,而是要持续去维护,只有这样花园里才能生机勃勃。

如果说要培养记笔记的习惯的话,其实是至少要培养两个习惯的,一个是记的习惯,一个是回顾的习惯。关于习惯的培养,又是一个值得好好探究的话题,因为好的习惯会使我们受益终身。对习惯培养感兴趣的朋友,这里推荐一本小书《微习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可落地的习惯培养指南。

在打造 reminds 的过程中,我们就把回顾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来打造。关于回顾系统的设计,我们有以下一些核心的思考:
(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来科学安排回顾间隔,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对抗遗忘;
(2)通过 AI 对要回顾的笔记进行智能挖空,然后结合填空的形式来为回顾增加适当的摩擦,有了一定的“必要难度”,信息能够在大脑中存储得更久;
(3)在回顾的场景中,想要对笔记进行迭代,可以随时进行;迭代完了也要还在回顾场景中,继续接下来的回顾;
(4)结合习惯追踪器,追踪每一天回顾的情况,要真正把回顾培养成打造笔记系统过程中的习惯之一。
00
reminds
8天前
刚开始记笔记的人,很容易有一个误区,认为把笔记在工具中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其实,记录下来只是记笔记最基础的动作,要让笔记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助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笔记进行例行的回顾。具体来说,回顾笔记有以下两大作用:

(1)对抗遗忘
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大脑记下来的内容:20分钟后会忘记42%;1小时后56%;1天之后67%;1个月之后79%。1个月后忘记将近80%,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这就是很多人读完书,过一段时间就好像没读过一样的原因;也是很多人记了笔记,过一段时间就好像没记过一样的原因。遗忘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想象一下,如果大脑把所有事情都事无巨细地记下来,那也会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每天要从海量的信息里,去找需要的信息,会非常低效。

正是因为大脑有遗忘机制,笔记如果不去周期性回顾,也很快会被忘掉。想要用笔记助力未来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把笔记内容能够大致记住。只有记住了,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够想起来、用起来。

以做数学题为例:如果不去记公式,而是在用的时候去现查,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做题的效率巨低;二是对一些没见过的题型会没思路、不会做。反之,如果把公式记熟了、会用了,上面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张笔记卡片,都是一个原子化的知识点。要想在未来能够灵活应用他们,就必须要做到对他们像数学公式一样熟悉。

(2)迭代进化
如果把笔记系统比作是一个花园,那回顾就是去给花园里的植物浇水、施肥和除草。花园如果不持续维护,就会杂草丛生,最终就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笔记系统也一样,如果不持续去迭代,也会成为一个臃肿、混乱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最终会导致我们无法去使用它,因此在未来也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笔记的本质是我们思考的“外显化”,无笔记,不思考。记下的笔记,只是我们在记的当下的认知。随着阅历的丰富,我们对同样的事物的认知,也会跟着一起进化。因此,必须得有一种机制,来保证笔记中记下来的内容,跟着我们的认知一起进化。而回顾就是这样的机制:在复习笔记内容的同时,还能用当下最新的认知,去刷新笔记中的旧认知 -- 删除过时的、增加新产生的、完善不成熟的。

在这样的机制下,每一张笔记卡片,真的就像是在花园里生长的一棵花苗一样,会长得越来越好,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00
reminds
9天前
如何借助播客扩展认知💡
-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如果遇到特别感兴趣的播客内容,我会先去寻找原文,如果没有,就去评论区扒大家整理的文字稿。然后在根据原文和文字稿,再读一遍“播客”,另外,把作者在播客里提到的书籍或文章找来阅读。

本次以去年听了最多的播客《无人知晓》为例,讲述我是如何针对思维扩展类型的播客来记笔记。

从被朋友安利这档播客后,被主播的博学、笃定所打动。特别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类人:在践行思考和写作的成长之路后,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能用知识指导实践,且躬身实践,不怕把手弄脏。

在产生向往之后,哪怕知道知道自己离那样的形象有着很远的距离,还是忍不住想往“优秀”靠近。前期听时,主要以陪伴为主,先把那些内容纳入“意识”范围。

比如《无尽的探索》那一期,第一次听时,对什么是新皮质、新脑、旧脑等一无所知,基本上三分钟就关掉了,转头去听其他相对好理解的内容。直到自己有了一定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积累,才忽然“听懂”了一些内容。第二次打开《无尽的探索》,通过这期播客,去看了主播推荐的书,深入了解大脑的学习方式,开启了对脑神经科学方面的认识,并基于相关知识,帮助我探索 AI 领域。

对于这类播客,被我称为“思维扩展类型”,即一开始你只是被某些特征吸引,然后被打动,你很向往成为那样的人,在反复听、思考中,直到有一天,在某一期播客的引导下,你不断地深入挖掘。

对于这类播客,我的整理方式是
1️⃣ 大量地听,一开始不强求是否所有内容都能进入到意识里,只要能捕捉住一丝缝隙,便是很好的收获
2️⃣ 听完之后,如果有一期特别感兴趣,就找到作者的原文,认真读一遍,针对那些触动的地方,做笔记
3️⃣ 光看作者原文也还是不够,可以继续深挖信息的一手来源,比如找到作者在播客里提到的书或文章,去记笔记,内化到自己的笔记系统
4️⃣ 最后可以再加一个,对比自己做的笔记和主播输出的内容,思考区别在哪里,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知识体系
00
reminds
10天前
听实践性播客,如何做笔记?📝
-
在书籍中会有工具类型的书,分享一些非常实用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在被朋友安利了很多优秀的播客后,感觉有些播客也有相似的作用。比如在听《天真不天真》时,我发现主播杨天真的个人经历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她的解题思路,很值得借鉴和学习,能给当下遇到问题的我特别实际的帮助。

本次以播客《天真不天真》为例,借助两篇播客笔记案例,讲述如何针对此类型的播客记笔记,并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
👉我的整理方式;
1.听一段播客,然后打开 reminds 服务号,对她讲的内容,用语音或文字进行复述
2.打开 reminds 闪念,对闪念进行二次加工,结合自己可以使用的地方,去实践
-
大家都是如何针对喜欢的播客做笔记,欢迎评论区交流🙋‍♀️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