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eminds
11关注297被关注2夸夸
✍你的首款 AI 卡片笔记
💜“ 笔记助力未来 ”
🌱 阅读、思考、写作 ➡️终身成长
🌈 reminds-app.com
置顶
reminds
3月前
💜reminds AI卡片笔记用户招募|一起用笔记助力未来

📝致热爱思考的学习者:

阅读于你而言,像是呼吸,爱读书的你可能在微信读书上积攒了大量的笔记
思考于你而言,是对抗混乱的武器,爱思考的你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批注了很多的想法,以在复杂的世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不断精进的领域,让大脑尽全力去预测,学习,渴望记下每一步的经验累积
那些神经元随机放电的火花,哪怕是一闪而过,也会想伸手抓住,试图寻找一些答案
无论每一天是平淡,是幸福,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值得被你记录,任何一段过往,于你都是礼物
……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你一样,每天从不间断阅读、记录,热爱深度思考,关心自我的不断成长。现在,他们做了一款这样的产品,来帮助你解决这些困扰:

1️⃣ 打通微信读书和 reminds 之间的连接,让划线和批注自动实时同步
2️⃣ 书架功能,支持随时生成任意书的阅读记录为闪念,让那些历史的笔记还可以重新被整理
3️⃣ 让AI 助力你思考,帮你随时在浩瀚的内容中找到想要的信息
4️⃣ 无需费心个人数据安全,你的数据可以随时以Markdown格式自由导出
5️⃣ 那些一闪而过的火花,随时随地可以被捕捉下来
6️⃣ AI 助力下的摩擦,有助于你提升记忆,存下更多背景信息

☀️reminds AI卡片笔记 Windows Mac 端均已上! 用户招募期间,所有功能抢先免费体验。欢迎热爱学习的你前来试用,一起成长!
164
reminds
1天前
一小时做十件事,还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你更喜欢哪个?

最近的我就是陷入这种状态,在每天工作计划里写上满满当当的 to do list,在不同的任务之间穿梭,以为自己很高效,实际上,很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选择放弃。比如说,一边写文章,一边修改,或是工作的时候,分心听播客。

在发现问题后,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以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分享给有同样困扰的你~

1.合理估算任务的时长,尽量一个小时只做一件事。就像是养成习惯需要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大块的时间尽量拿来做完整的任务。这里可能涉及到任务分类,需要按照你的注意力时长,学习把相似的事情,分配到同一个时间里,循序渐进。

2.锻炼两个任务之间的空白地带。比如说,我在读了一小时书后,接下来是写作。之前的我会在中间玩会手机,结果一玩就是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进入下一个任务也需要很久的启动时间。后来从书中看到,那些学习高手不仅练习如何高效的完成单个任务,还会对两个任务之间的间隙进练习,即如何快速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我学到的做法是,读完书之后,在中间练习 5 分钟的冥想练习,随着一呼一吸,释放大脑的压力。如果觉得呼吸练习比较难,可以站起来走两圈,或去洗个脸,随后就能更快进入到下一个任务。

3.桌子上只留下必须品。比如说,桌子上只有一个水杯或者需要写写画画的本子,一支笔,其他会让自己分心的物品放在别的地方。关于我们的行为,一个普遍而明智的准则是:如果能改变环境,就不要依靠意志力。如果可以,我们还是给自己营造更合适的环境,而不是想着,为什么我不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学习。

4.执行任务时,并不总是需要背景音。我之前觉得,在工作或学习时听一些声音,才能保持清醒,实际却是,我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不小心就会听到了“歌词”,然后“顺手”打开歌词看看、再浏览下评论……大脑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在工作的时候听到了“歌词”,注意力已经切换了。我的方式是,在即将开始新的任务却还没进入状态时,听一会喜欢的音乐,唤醒一下大脑,把积极的情绪和音乐绑定,进入状态后,再把音乐关掉,或者是听一些轻音乐或白噪音。不过,这里是因人而异,如果真的走神了,可以去洗个脸或者走一走,放松一下再回来,会更容易专注。

总结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才是最大的高效!
10
reminds
2天前
🎉邀请你成为 reminds AI 卡片笔记的代言人

reminds 是一款为终身学习者量身打造的 AI 卡片笔记。通过轻松无压力的记录,丰富多样的连接,科学智能的回顾和方便快捷的调用,帮助热爱思考的学习者,用每一次记录,助力未来。

无论你是reminds的老用户,还是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卡片笔记的路上,都邀请你来参加这个活动。

✔参加方式很简单
1.发布小红书笔记,分享你的真实体验。无论是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功能使用技巧或心得等,都可以分享出来,帮更多的成长者了解 reminds。
2.记得带上 #reminds笔记 标签

🎁奖励很实在
帖子的👍+⭐≥10,可兑换7天会员;
帖子的👍+⭐≥50,可兑换30天会员;
帖子的👍+⭐≥100,可兑换365天会员;
帖子的👍+⭐≥1000,可兑换终身会员;

以上权益可以叠加。满足条件后就可以联系 reminds 小助手确认并兑换

一起用真实的声音,传递笔记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实现终身成长。期待你的加入~

邀请你成为 reminds AI 卡片笔记的代言人 - 小红书

10
reminds
3天前
今天要介绍的是如何在 reminds中 实践P.A.R.A. 信息管理系统。除了我们推荐的P.A.R.A.,你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专属于自己的标签体系,reminds 都能支持! 💜
02:04
30
reminds
4天前
很多时候,想在小红书分享一些图文,却苦于找不到好看又方便的作图工具。在 reminds 中,可以通过笔记的分享工具来分享小红书,非常实用方便。今天这篇帖子,介绍一下在 reminds 发小红书的方法。

场景1️⃣:对于比较短一些,一张图片就可以显示的文字,可以直接把它复制到 reminds 的编辑器中,做好基础的格式排版(支持 Markdown 格式),然后就可以直接分享了。在 reminds 的分享中,有多种分享模板可供选择,也可以设置分享模板的背景色、字体,以及要不要显示个人信息和 reminds logo 等,多种多样的组合,可以随心选择。

场景2️⃣:想在文字中插入图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笔记正文中插入图片,一种是选择带头图的分享模板。选择了带头图的分享模板时,头图不仅可以使用 reminds 自带的精美图片,还可以上传自己心仪的图片。

场景3️⃣:对于比较长的图文,就需要进行先切图再分享,用 reminds 分享也一点压力都没有。reminds 分享支持“小红书切图”,可以把长图文切成对小红书友好的尺寸,非常方便在小红书进行分享。整个切图的过程,是全自动的完美切割,超级好用。

以上就是用 reminds 来发小红书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0
reminds
5天前
7 个坏的学习法则
-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今天这篇帖子,分享 7 个不好的学习法则,帮大家一起来避雷。

法则一:被动重复阅读
我们的眼睛很会欺骗我们的大脑,被动的重复阅读,很容易产生“我会了”的错觉。要避免这种“眼高手低”的错觉,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主动的、有信息提取的回想。给大脑一定的摩擦,才能让知识在大脑留下“划痕”,才能让学习更有效。

法则二: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当下,电子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主要阅读方式。看电子书的过程中,划线很容易,于是就很容易导致有大量的划线。划线一时爽,但手动不等脑动,太多的划线带来的问题是整理的巨大压力,进而导致读书笔记只停留在划线阶段,过段时间就忘光光。

法则三: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运动员会在比赛开始前才开始练习吗?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背后都是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每一天“积小流以汇江河,积跬步以致千里”。

法则四:已经清楚解法,但反复解答同一题型
篮球比赛前,运动员可以只练习控球吗?每个运动员想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都是靠全面的综合素质。根据学习的“三区理论”,我们学习内容的难度可以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就是在舒适区低效的重复;而真正有效地学习,是在拉伸区的学习。通过努力不断扩大拉伸区的边界,才能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法则五:有疑问点,却不去弄清楚
每次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知识“盲区”。不去把一个个“盲区”给点亮,我们的知识结构就永远是“筛子”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遇到一个疑问点,就花精力去把它彻底弄清楚,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逐渐成为一张“严密的网”。

法则六:时常分心
每一次被打断,都是小小神经被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专注力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专注力,每次聚焦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件后再做另一件。不要相信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的谎言,这不符合我们大脑的生理特点。

法则七: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时,毒素就会在脑中积累,破坏神经连接,影响我们的思考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让我们大脑能够持续高效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础动作,不容小觑。
00
reminds
6天前
清晰思考,需要培养这 4 种势能

很多因素如: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惯性默认值,它们都无时不刻在阻挠我们进行清晰的思考。为了重获清晰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去训练自己始终以推进自己的目标为最大的目的去思考、感受、行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今天分享的是《清晰思考》中帮助我们重获清晰思考能力的四种势能:

1️⃣自我问责
杰夫·贝索斯说,“抱怨不是办法。你只能同现有的世界合作,而不是同你所期望的世界合作。”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已经拿在手里的牌,也不会浪费时间去“祈祷”牌会变好,而是专注于去打好自己的牌,以取得好的结果。自我问责,就是选择去看到现有的世界,并选择无论何时都决心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自我认识
理解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当然,还必须清晰自己在什么时候容易受到默认值的影响。也许在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伤、愤怒;在别人的嘲讽中容易敏感脆弱不坚定;在压力之下总是倾向于冲动行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受到默认值的影响,往往就会不知不觉在这些时候被默认值控制。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情绪当作是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和管理,在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之间拉开距离,意识到你有能力决定如何对情绪作出反应。如果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自我控制其实就是在为理性思考创造空间,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本能。
自我控制也可以保持我们在一个长期项目上稳定和积极的投入与参与。任何人都可以有几分钟的兴奋,但当一个项目耗时越长,能为其保持兴奋的人就越少。但卓越的人会自我控制,不管怎样都在坚持、都保持积极地参与去做该做的事。

4️⃣自信
自信的定义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事,而是如何更好地做正确的事,去真正关注事情的结果,而非自我。它让我们专注于想清楚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关注谁是正确的(过度关注自己是不是正确,是自我,而非自信)。
自信也是面对现实、承认错误的势能、也是改变的自己的势能。结果高于自我。去站在正确的一面,而是不成为那个证明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人。

这四种势能不是忽然之间的顿悟,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选择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势能——它们会在关键时刻助力我们抵御本能、看清方向、继续前进。如果说清晰思考始于对抗本能,那持续地清晰思考,就源于这四种势能的积累。

Keep going!去轻盈地思考、生活!
10
reminds
7天前
在日记里,我学着放下“体面”,拥抱真实
-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曾国藩曾在日记里坦言自己觊觎别人老婆的美貌,并在日记里将自己一顿斥责。朋友说,这其实非常难得,人如此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阴暗”、“不堪”,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倒也引起了我对于自己在记日记方面的思考。
在情绪复杂多变的青春期里,我开始习惯在本子上断断续续记录自己的想法。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周围的生活发生冲撞和摩擦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专门买来的漂亮的本子里,记录下了满满的不漂亮的话,”痛恨”、“苦恼”、“厌倦”都被挤压到了这本没有任何密码锁的本子里,当然包括和身边最近的人的摩擦。

那些内容或许是负面的、不堪的,但我也未曾准备让谁看到。可是,就是那么“不经意”,被身边的人看到了这一切。我被质问了,后果很严重,如果不道歉可能会牵涉到家庭的破碎。

没想到当初纯是“心血来潮”记录下来的愤恨,此刻竟然变成了直指向自己的武器。我还是认输了,边哭边道歉说是自己不懂事,不该这样说家里人的不是。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那些难听的话尽可能就不要去说,要说也就对着空气说,不要留下证据。慢慢地,我压抑了这份对他人的“攻击性”,把这种负面的判断一压再压,压倒可以视而不见的地方。

甚至在我即将写下对另外一个人的批判的时候,我都会怀疑再三:需要写吗?我难道不是太主观了吗?我应该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是不是不能写这么负面的东西?我写这么多“不好”的内容,是不是意味着我这个人阴暗、狡黠、见不得光?只字未写,对自己的判断就已倾泻而出。

随着对于“人”的认识越来越丰富,逐渐意识到没有一个人是非黑即白的,这个世界上存在更多的是灰色。我可以是一个乐观的向善的人,但是我同时也可以存在负面的想法,这并不是不堪,那些可见的乐观向善也非伪装,而是我就是如此,我就是复杂的不可统一而论的。

慢慢地,我开始接受自己在日记中时不时回归而来的“负面”。我学着在对别人产生负面判断时候如实地写下来,而不是过度矫正自己的“负面”,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写了骂人的话,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是个好人,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复杂性(同时也是真实性)。

荣格说:“一个人只有能面对内心的黑暗,才能更好地面对外在世界的黑暗。”

记录下来的那些不体面,不是污点。它们是我对自己的允许。我允许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我拒绝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拒绝去扮演别人期待的那个“完美人”。我看到我的裂缝、我的黑暗、我的不堪,我没有回避。

所以,我如实在日记中记录自己。
00
reminds
8天前
唤醒创造力的关键三步
-
创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让平凡的生活呈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今天分享在《掌控大脑习惯》这本书里学习到的关于提升创造力的建议,非常具有实操性。

🪐创造力
创造力包含了有意识地获取信息、提取记忆、整合思维、组合信息、并将组合好的信息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都进行有意识地锻炼并达到一定的水平,人才会开始拥有创造力。

🪐创造力提升的前提
创造力是高级的认知能力(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要激活自己的信息雷达,有意识地想大脑输入信息,同时也要有输出信息的意识。

只是一味地吸收知识不输出,并不能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我们要让吸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使用的记忆,并亲自解读、尝试进行多样化组合,以此来加深记忆、激发创造。

🪐提升创造力的三步走

1️⃣从思考“有什么用”到“对谁有用”
人的大脑很难在无穷无尽的选项中,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判断。如果问自己“有什么用”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反正都有点用”;但若是问更具体的问题“对谁有用、有什么方面的作用”,则缩小了需要解决问题的范围,才能给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来。(不要总想着去解决宏大的问题,从小处着手才能找准着力点。)

2️⃣将创意作为“信息的组合”
创意并非从0开始的,而是在某处寻找线索并和别处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例如,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用手机拍照的功能,也是一个人提出了将通讯用的手机和拍照用的相机结合起来,才诞生了如今人手一部的可拍照的智能手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取决于ta对信息组合方法的悟性,以及从ta人视而不见处获得意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书写,边总结边思考
通过书写下来,我们让信息在大脑中反复摩擦,可以帮助对信息的记忆,同时更多的细节可以在后面需要的时候随时查看到;以及,将原本散落在脑子里的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写下来到卡片笔记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排兵布阵”进行有效的组合尝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更容易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reminds AI 卡片笔记中,不仅将每个知识点原子化做成卡片,还结合了每日回顾、双链链接、星图展示、MindPilot 智能问答,让创造力在卡片之间不断发酵、碰撞,为你的创造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10
reminds
9天前
很多人总说读书没用,读完就忘了,想用的时候也想不起来多少,慢慢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读书。

但其实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个人成长的方式之一,我们不应该放弃读书,而是应该优化读书的方式。读书用得上的前提之一就是:记得住。记得住才能用得上,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读书的好处。

在reminds AI 卡片笔记中,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每日回顾」,在“死记硬背”和“匆匆翻阅”之间,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温和且科学的方式。

1️⃣卡片化无压力

花了好几个小时整理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确实容易令人心满意足,但是!请扪心自问真正回头去复习的又有多少呢?思维导图大而全,要回顾就容易望而却步。

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卡片笔记的好处。随时查看回顾,短小的一张卡片,回顾起来没有任何压力。随时打开,轻松浏览。

2️⃣ 科学的回顾间隔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的回顾间隔,科学地安排每日回顾的内容,8张、12张、24张,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随心选。每天付出一点点的时间和努力,就是在偷偷和别人拉开距离。

3️⃣填空式回顾

回顾若只是一扫而过,很容易导致“眼睛看到了,但是脑子却没记住”的尴尬局面。#reminds 填空式的每日回顾,

通过保留“摩擦”的方式,提升大脑在回顾时的参与度。有摩擦才能更助力记忆。(AI 智能挖空🤫无需任何复杂配置)

读书助力成长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旁征博引、炫耀知识,而是当一个个原是书本中的知识点,可以真实地在生活中被用起来的时刻,那些时候读过的书就真的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读书真正重要的就是让书中的精华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每日回顾”就是把知识纳入自己认知体系中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10
reminds
10天前
写读后感的全新体验
-
读完一本书,尤其是比较好的书,我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动作:一是整理读书笔记,二是写读后感。

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是把书中一颗颗珍珠给捡起来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读过的书就像是指尖的沙,很快就会“漏光”。而写读后感的过程,是把自己喜欢的珍珠,给串成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够收获最自己来说最为珍贵的那些个珍珠。

最近读了一本很棒的书《控糖革命》,对于想通过改善饮食来改善身体健康水平的朋友来说,会非常受用,有非常好的可实操性。今天这篇贴子,以这本书为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用 reminds 来写读后感的。

Step 1️⃣在整理读后感之前,我会先通过 reminds 来整理读书笔记。每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在我的 reminds 中就是一张卡片笔记。

Step 2️⃣在整理完书中所有的知识卡片后,我还会整理一个整本书的 MoC 卡,按我自己的理解整理出对这本书的理解的整体脉络。

Step 3️⃣通过标签筛选出所有《控糖革命》的笔记书片,并切换到全局星图视图,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全局的概览了。

Step 4️⃣根据全局星图中所有的笔记卡片,在脑海回想自己印象最为深刻、读完最有感触的部分,然后构思要写的读后感的大纲,很快便有了一个清晰的图景。
(1)为碳水化合物正名:纤维素也是碳水,这个是一直以来被误解的一件事,要澄清一下。
(2)血糖曲线及峰值控制:血糖曲线及血糖峰值会对身体造成的一些伤害,这是控糖革命背后的核心原理。
(3)控糖的核心目标:明确控糖革命的核心目标是控制血糖曲线的峰值。
(4)正确的饮食顺序:控制血糖峰值的关键不是不吃淀粉和糖,而是要按科学、正确的顺序吃纤维、蛋白、脂肪、淀粉和糖。

Step 5️⃣根据上面梳理出来的大纲,开始行为,很快就成了一篇读后感。

以上就是我结合 reminds 中的卡片笔记来写读后感的新体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