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主数据平台,感觉和数据中台很像。而很多人在讨论这两个概念时,确实容易陷入“名词陷阱”,但从本质使命和作用来看,两者几乎是重合的。只不过在组织职责划分、建设方式、业务切入点上有所区别,这才导致很多企业认为它们是两个东西。
1、主数据平台与数据中台的差异点
首先,无论是主数据平台(MDM)还是数据中台(Data Middle Platform),它们的核心目的都是:打通数据孤岛、为前台业务提供高质量、可复用的数据服务
它们都强调数据的“治理、共享、复用”,都要构建标准的数据资产,也都承担了“数据资产平台”的责任。但主数据平台(MDM)和数据中台的差异点,其实也只有切入点不同、组织方式不同罢了。
主数据平台更偏治理与标准,是数据治理系统的一个核心模块。有些公司将主数据作为中台的一个子域,例如人中台、组织中台、商品中台,主数据治理归属在中台。
数据中台更多是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能力服务平台,包含计算、集成、建模等。另一些公司强调主数据平台的“权威性、独立性”,从治理角度单独拆分出来。
2、主数据平台是数据治理 MVP
展开说,主数据治理其实是数据治理的一小部分尝试:拿出核心数据来进行改造,然后逐渐推广数据治理文化。
第一,主数据具有标识性,参与业务的人可能不清楚数据细节,但对于核心主数据都有了解,能具象化认知。
第二,主数据占比小。主数据通常只占全部数据的2%~5%,从治理范围来看,极大缩小了治理范围,方便在投入成本比较吃紧的企业中做出尝试和成效,能从小的成功迈向大的认知改变。
第三,主数据影响广,能被定义为主数据,天然具有“复用性”,这意味着它的共享程度高,因此大多数业务能确实获得帮助,而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事概念上的事情。
下面具体讲讲。
为什么说主数据具象、标识性强,是业务共识点?
参与业务的人可能不清楚数据细节,但对于核心主数据都有了解。这正是主数据的优势 —— 它是跨业务部门之间天然的“对齐锚点”。
比如:
- 业务和技术都知道“用户、门店、商品、合同、组织架构”;
- 就算不了解系统字段名,也知道一个门店在哪儿、属于哪个区域;
- 它具备“能被广泛感知和认可的业务抽象能力”。
所以主数据是天然适合作为数据治理的“试点样本”,容易达成共识,不会陷入“这数据谁说了算”的争议泥潭。
为什么说主数据占比小但代表性强,是低成本试点的理想选择?
主数据通常只占全部数据的2%~5%,极大缩小了治理范围。
主数据相当于是“数据治理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治理主数据可以只聚焦几个核心维度对象,也不用一上来就搞全链路血缘、数据标准、元数据整合等“重量级系统”;还可以用更少资源、更快试错、快速建立认知闭环。
从“做小做快”的角度来看,主数据确实是特别好的数据治理试点起点。
为什么说主数据影响广,易于衡量价值、拉齐共识?
主数据影响广这一点是落地中最关键的优势:能体现“做数据不是为了数据,而是为了所有业务都更好”。
举个例子,一个标准化的“商户主数据”上线后,能同时提升合同系统、结算系统、营销平台、BI报表的一致性。一旦主数据质量改善、统一了主键、避免了“一个商户多个ID”,各业务就会直观体会到好处。
这种“共赢”的效果,一旦被验证,就为推广数据治理文化铺平了道路。
最后,主数据平台的建设确实是一场“小步快跑”的尝试。
只有获得阶段性有影响性的成功,才来感知到数据治理的必要性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