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与成为之间:当自我重构遇上人生转折
最近总在思考一个矛盾:我们总说"要找到热爱的事",可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似乎就与"成为"的状态相斥。就像捧着一碗水拼命奔跑,水却因为颠簸不断洒出。越是用力想要抓住什么,反而越容易失去它的微妙的状态。
我在这两种模式间反复横跳:一种是带着明确目的的自我拷问"我到底喜欢什么?",另一种是放下执念,单纯跟随当下的直觉行动。很讽刺,后者反而常让我在生活缝隙里捡到意外的线索。某个让我眼睛发亮的coffee chat、深夜看到某个引起共鸣的视频(有时候实在佩服这些推荐算法)。这些碎片就像你刚入睡10分钟但还没进入深度睡眠时,在你耳边嗡嗡作响,并且时不时在你脸上跳动的蚊子。当我举着"目的"的灭蚊拍时它们集体隐身,却在躺下后漫不经心的睡梦中突然咬你。
这让我想起荣格提到的"个体化”过程。旧有认知体系崩塌时,那种眩晕和不安不是故障,而是系统升级的必经阶段。大三这个节骨眼经历这些简直像命运的恶作剧:正当需要向外界表演"人生规划PPT"时,内在的坐标系却突然失灵。但或许这也是种必然?就像树木需要在特定季节脱皮才能生长,而我的"混乱期"恰好撞上社会时钟的"展示季"。
另一个话题,关于"天命",最近有个比喻特别打动我:它不像铺好的铁轨,而像磁场。不会粗暴地拽着你按固定路线走,但会通过各种暗示。一本突然翻到的书、某个场景、和别人交流的某个悸动、甚至反复出现的梦境。轻轻推着你的罗盘。重点或许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保持对生活细微震动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