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潦草学者
703关注2k被关注2夸夸
AI 探索者 创作者 产品经理
公众号:潦草学者
Newsle..:草稿拾遗
🖋/📖/📷☕️/🍻/🤘🏻/🏓
关注人工智能&个人管理&互联网商业
置顶
潦草学者
2年前
Readwise Reader 是最好用的阅读软件之一。
但作为一款海外产品,Readwise Reader 在中国有些许水土不服。

为了让你更好地使用 Readwise Reader ,我们做了一款小工具—— wechat 2 reader

这款小工具解决了两个问题:
1. 让收藏文章更加便捷,在微信内转发文章或链接,即可以收藏文章。
2. 解决了Readwise Reader 在收藏中文文章时,图片丢失的问题。
1719
潦草学者
3天前
Gemini-3 ai studio 复刻了 @被减数 的复古打印机

打印一张「i n 55!w !」
倒着看是「i miss u !」

ai.studio
00:22
10
潦草学者
6天前
用 AntiGravity 作为 Agentic 浏览器

👀 Google's IDE 反重力(AntiGravity) 最大的创新是给 IDE 加了一个浏览器。让 Agent 原生拥有了操控和读取浏览器信息的能力。
这个能力的设计出发点是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可以打开真实的浏览器环境进行测试,读取浏览器控制台的数据,更多的数据反馈可以指导模型更好的工作。

之前我使用 Claude Code 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Claude Code 一般是打开一个无头浏览器来测试网站。数据并不准确,环境也不对,有时候在本地调通了,项目部署以后反而调不通。

但和其他 IDE 工具不同,AntiGravity 是真的给按照了一个新的 Chrome,你可以在浏览器里登录账号,浏览器可以访问到东西(规避登录墙)例如获取即刻的信息。

AntiGravity 完全可以完成 Agentic Browser 中的类似工作,比如 Atlas、Comet 或者 fellou 中的 Agent,完全可以使用 AntiGravity 来代替。

可以看看我的使用 Case:

➡️直接让 AntiGravity 来爬取 @歸藏 在即刻最近发布的内容并整理成报告。

ps: 本来想要登录推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浏览器里推特登录不上去。不清楚是不是有什么限制。
01:25
02
潦草学者
6天前
很火的Gemini-3 一键生成的复古相机玩法。

这样有意思的“玩具”,会不会成为 VibeCoding as App 的常见形态?人总是需要新的玩具。

youware.app
00:16
41
潦草学者
7天前
像我之前发的,使用飞书多维表格来做个人的创作管理。
当时没想到,飞书真的把这个功能做成了一个管理后台,🐂🍺!只能说飞书还是太全面了。

在飞书多维表格里,你可以创建一个应用,应用内可以汇总多个多维表格的数据,在一个管理后台里面展示。(图1)

看到我的使用场景:现在我还是用飞书来做创作记录和数据的管理。
在我的管理后台里有:
- 内容发布日历:这个月发布的内容真的有点多了;(图2)
- 所有内容管理:可以筛选未发布的内容,点击发布,内容的状态和发布时间就会更新。这是通过飞书的“按钮”功能实现的(图5)
- 按照渠道查看内容:小红书的内容还支持手动点击更新数据,获取最新的点赞情况。(图6)

💡过去的多维表格和仪表盘,只能分开一个一个看,还是挺麻烦的。
但应用解决的是一个跨表格看数据的问题。

---
如果你是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或者是一位使用有赞的电商从业者,应该对这个功能再熟悉不过,每个公司每个业务大概都有一个这样的管理后台,左侧是一个列表,可以分别查看用户管理,商品管理,物流管理...

飞书真的是想把“个人项目”管理这个市场吃下来。

如果你之前是使用飞书来做个人的财富管理、日程管理、知识管理和目标管理。
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创建一个飞书应用,将多个管理的多维表格的数据汇总在一个后台里,然后通过这个后台来管理自己的所有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微商,使用多维表格的模板,来构建自己的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和客户管理。然后把这些数据聚合起来,几乎就成了一个自己创建的有赞的管理后台。通过管理商品来更新商品的库存,甚至还可以通过客户的数据,进行 RFM 分析,给即将流失的客户发送挽留消息。(图3)

这些在我的想象里,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因为我不是微商,没有数据做不出来。
---

飞书的功能很全面
你想要创建内容管理飞书多维表格,可以复用社区里的模板。

「多维表格-按钮-自动化-应用」,这个路线的演进,慢慢地都把个人管理的市场满足了。

随着 AI 的发展,AI 赋能超级个体,Agent 帮人类干活,组织的形态将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由少数几个超级个体组成的的团队会越来越多,这样的业务,非常适合使用飞书多维表格来管理来满足日常需求。

会编程的可以使用多维表格的 MCP 或者 API 来更新数据,不会编程的,也可以手动更新数据,有自动化和 AI 的帮助,也要比原来直接去操作 Excel 要高级的多,数据存储在表格以后,还可以建立对应的报表。

这样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飞书多维表格,一定会成为下一代的 Excel,代表着人类在表格数据处理这件事情上的 SOTA。
01
潦草学者
7天前
Typeless? whisperflow? 闪电说?

我们双拼输入法使用者 不需要语音输入!

《让打字的速度,跟上你的思考》
mp.weixin.qq.com

潦草学者: 拙劣的表达能力

00
潦草学者
7天前
模型能力越来越强,总有一天 AI 可以即时生成应用的话,到那时,个人软件真的会有长尾市场吗?

我不太看好这个方向,软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规模效应,如果一个软件做出来只有几个人用,价值其实不是很大。

木遥: 一些关于即生成即用(create-as-you-go)的时代的想法。 Gemini 3 发布的第一天,社交媒体上所有的反馈都集中在同一个方向:这东西会颠覆用户交互界面。这并不是说 Gemini 3 本身发明了一种更好的交互界面,而是说,它让生成完全依赖于具体问题和具体用户需求的即生成即用的交互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用户体验里,工具负责生成一系列标准化组件,人脑负责把这些组件融合在脑海里生成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你要理解 DNA 的构造或者 Tesla 的设计或者房产税的施行细节,工具能给你的是各种文本表格图片文档,任何比它们更高阶的交互都因为依赖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无法标准化,因此从这些非常原始的数据中组装信息就成了一种不平凡的智力活动。整整一个中介行业(前端设计/编辑/视频制作/etc.)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把这些细粒度的标准化低阶信息包装成终端用户能接受的状态。 这个中介行业有两个从本质上就没法绕过去的缺点:1. 贵。2. 它永远无法真正切合每个实际用户的需求。这种工作的交付是静态的,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出色的中介能尽可能精确地猜测到用户想要什么,但也仅限于此。 Gemini 3 发布之后,任何终端用户都可以直接对它说:给我一个关于 DNA 构造的动画教程、。然后 Gemini 就能生成一个酷炫的交互式 3D 界面,允许你自己探索 DNA 的一切。这不是一个静态的交付,你随时可以根据个人体验而不断要求它更改:讲得更细致一些,展开解释某个背景知识,给渲染出的图像换个角度,对某个难点提出疑问……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完全私人定制的东西,而且基本上只有一次性的使用寿命。——当然,Gemini 允许你把生成出来的结果分享给他人,但从实际效率角度来说,别人直接从零开始制作一份自己的版本往往更省事也更有针对性。 这带来了一些关于信息流通的根本上的新工程哲学。 人类所有工程领域一直都共享着一些不言自明的原则:标准、坚固、可复用。在这一点上,软件工程师和桥梁工程师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个桥梁工程师,标准意味着你可以大规模生产工程预制件,坚固意味着你希望你造的桥能用很久,可复用意味着你希望你造这座桥工具和经验能够尽可能直接被拿去用来造另一座桥。这些原则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人们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深思它们的代价。 如果你实际上既不需要标准化,也不需要坚固,也不需要可复用,你能省下多少资源和能量用来解锁别的 feature?你能做到多少本来因为需要满足标准、坚固、可复用而无法想象的事? 这有点像是从物资匮乏时代到物资丰裕时代的观念代沟。我们都遇到过长辈对旧物的执念——他们会坚持说:好好的东西扔了干嘛?万一哪天你还用得着呢。事实上你知道,首先很难遇到这个万一,其次就算真的要用,弄明白一个旧东西怎么用的功夫你已经从淘宝上下单了一个新的并且送到了门口。你不得不痛苦地给长辈解释说,为了存放那些破烂「以备万一」所占用掉的家居面积乘以单位面积房价,足够你每天买一个新的了。 从这个视角往回看,你会发现我们曾经为了这些古代的神圣原则付出过多少代价。传统的办公软件(比如 powerpoint)异常臃肿笨重,因为各种你可能永远也用不着但也许对某个人某天有用的功能都必须一出厂就准备好,而今天的你完全可以为了你现在要做的 presentation 直接生成一个成品,包含任何当下的你需要的 feature,不用关心它能否被另一个 presentation 用上。传统的代码库里包含着精雕细琢的注释文档和复杂的引用依赖,因为模块会被层层复用,你需要大费周章地解释意图和注意事项,既不能过于简略别人无法理解,也不能过于冗长让人没耐心阅读。你需要隐藏复杂性,提供简洁接口,一旦软件出错,你需要非常精确的错误信息才能帮助人定位问题。——所有这些对 AI 都属于过度设计,杞人忧天。有连篇累牍解释怎么复用高阶接口的功夫,AI 已经读完了几千行底层代码和几百行报错信息,然后另起炉灶写了一个全新的模块出来。你甚至不太关心生成的东西有没有 bug,只要你用的过程中不要遇到 bug 就行,或者就算有,你再生成一个新的就是了。 这当然不是说软件工程不存在了,只是成本和注意力都需要颠覆式地重新分配。底层的元件和设施也许需要更坚固更有效率——大模型基础设施供应商仍然需要千方百计从石头里榨出油来最大化每片GPU的使用,AI 本身也仍然需要调用有效的渲染引擎来支持各种定制化的高级界面——但你在链条上越靠近终端用户,就越需要提醒自己用户仅仅生活在当下,你和他们每一次长尾的、浮光掠影的、昙花一现的交互本身才是你真正要交付的产品。如果你是斯科塞斯,你关心的是你的电影是否永垂不朽。如果你想制作的是霸道总裁爱上清洁工的短剧,按照斯科塞斯的方式来执行就成了自寻死路。 设想一下,如果你能够每天根据你当下的心情和需求以几乎零成本生成一套新的家具并随时无痛扔掉所有旧家具,你会怎么理解家具这个概念本身?用黄花梨木来生产日抛型家具是没有意义的。

30
潦草学者
8天前
绷不住了。。。。

我的快餐变成了港式鸡蛋仔
10
潦草学者
9天前
送走的App+1
00
潦草学者
10天前
为什么 AI 时代最大的自媒体出现在公众号和推特?

这样的纯文本平台,
而不是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这样的图文或者视频平台?
10
潦草学者
12天前
一句话占据了「上下文工程」的 90%

把不适合模型干的事,还给计算机(代码、内存、文件系统、命令行)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