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2025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了,作为22年生成式AI爆发第一天(7月midjouney,11月chatgpt)就加入信仰的三年老粉,需要盘点下这三年的狂热追星给我带来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首先失去的肯定是时间了,业余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学习和探索😅
其次得到了真正的编程能力,不是vibe coding, 因为从chatgpt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利用它进行编程的学习,这个能力不是让我去成为一个蹩脚的开发,而是让我能审阅和纠正AI Coding,从而间接获得了创造小工具,小网站,小游戏的能力。
之所以是小,是因为个人很难支撑起完整的商业产品+迭代+运营的体系,这就很尴尬,给自己和朋友提升下效能变成核动力牛马,但在不久的未来会被AI应用干掉吧(而且模型厂有覆盖AI应用的趋势)?所以有必要想想人的不可替代性。
人不会被AI替代的确定一点,就是AI再怎么发展,它也无法从人的自身角度去出发,无法“感同身受”,真情实感的体验,就是人和人之间相互需要且AI无法满足的点。
话说回来,AI发展也没那么快,3年过去,也就AI Coding呈现出颠覆行业的苗头,AI视频也才刚刚解决了部分物理错误,其他领域并没有真正的颠覆,奥特曼也说是温和的变革。
所以,用人的感官和思维,去结合AI Coding/AI Video创造,似乎仍然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目前AI Coding吸金,AI Video吸睛的表象也能佐证。
至于Agent,我个人关注点是自我评估。
23年的AutoGPT等框架已经尝试让LLM自主工作,Agent只是换了个名字,做了更多优化和实践。Agent自主评估还很欠缺,这就回到了刚才说的点,AI永远无法和人感同身受,评估的标准制订必定缺少不了人(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看似过时的数据标注企业Scale AI依然能得到Meta重金收购),自我安慰一下人不可能被AI替代😅
最后总结一下,玩AI三年,学会了Coding, 也积累了一些自制工具和经验,提升了工作效率,接下来就是要融合自身作为一名人类产品经理的需求洞察力来借势,让自己更轻松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