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一团乱麻的生活,理顺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一本叫做《不上班咖啡馆》的书里,我仿佛和几个通透的朋友聊了聊天,意外地理清了一些头绪。
1. 你的痛苦,可能就是你的使命
整个对话始于一句深深击中我的话:“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去拯救这个世界。”
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似乎总在焦虑地向外寻找“风口”和“热门赛道”,但真正属于你的事,往往就藏在你自己的经历里。
书中的小黄就是这样。她曾经通过瑜伽,把自己从糟糕的状态里打捞出来。现在,她立志成为一名好教练,想用这项拯救过自己的技能,去帮助更多像她曾经一样困惑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走过的坑、疗愈过自己的方式,都可能成为我们照亮别人的那盏灯。向内看,答案往往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2. 别挤那座金字塔了,试试“万花筒生涯”
找到了方向感,下一个问题自然浮现:我该用一种怎样的节奏和方式,去走这条路呢?
我们是不是常常觉得,职业生涯就是不断往上爬,直到金字塔顶端?但那个塔尖,真的太挤了,也太单一了。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特别美妙的概念,叫“万花筒生涯”。人生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千变万化,源于三种最基本的色片:
· 真我: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
·挑战:我想在哪些方面精进和突破?
·平衡:如何让工作、家庭和自我保持和谐?
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轻轻转动这个万花筒。比如在孩子还小的阶段,我们可以让“平衡”和“真我”的色片在前,组合出安稳温暖的图案;等孩子大了,我们再转动一下,把“挑战”推到前面,去专心拼事业。
人生不应只有一种固定的成功图案,而是可以拥有千变万化的精彩。
3·当角色多到爆炸,你需要一次“人生调度”
理念很动人,可一回到现实,身为员工、妈妈、妻子、女儿……各种角色带来的压力,还是常常让我感到窒息和疲惫。
书里点醒了我:这种累,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心累,是内心的各种角色在“左右互搏”。
最实用的解决办法,就是站出来做自己人生的导演,进行一次彻底的 “角色调度” :
1. 给角色排序: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未来三五年:
* 哪个角色是缺了你绝对不行的?(比如:母亲)
* 哪个角色是你内心特别看重的?(比如:设计师)
* 哪个角色是你现在不演,未来也有机会演的?(比如:环球旅行者、全职学生)
2. 让重要的先走:一旦排好序,就理直气壮地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前面的角色。请记住这句话:“委曲求全,只有委屈,没有全。”
3. 尝试角色整合:像一个聪明的导演,思考如何“一人分饰两角”。比如,一次周末的家庭出游,就同时扮演了“妈妈”、“妻子”和“休闲者”;和伴侣一起学习家庭教育课,便是整合了“家长”和“伴侣”的角色。
仅仅是这样梳理一遍,我心里那块拧巴的抹布,就好像被一下子展开了,特别舒畅。
这么一梳理,心里那块拧巴的抹布,好像一下子就被展开了,特别舒畅。
同时,我也记下了两个非常落地的行动思路:
·善用三种资源:盘点自己的能力与时间、整合身边的人力支持、理清财务状况。学会用资源解决问题,而非独自硬扛。
·坚守三件事:即使工作暂停,也尽量让学习、见人、输出这三件事不停。这是保持自我更新、实现“弯道超车”的底气。
最后,想把书中这句我最爱的话送给你:
“再完美的故事,也不是你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为什么不自己编一个?”
愿我们都能有勇气,从别人的剧本中醒来,亲自执笔,导演一出自己说了算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