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4关注10k被关注26夸夸
置顶
携隐Melody
6月前
四海星球年度大盘点来咯~
15:12
43
携隐Melody
3天前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除了解决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方案叫:忍耐。

可能是因为社媒总是在不断给出各种所谓“这样这样就解决”的瞎说八道,营造了一种什么问题似乎都有解决方案,只是自己没找到的错觉。但很多事情就是暂时无解。

比如,领导偏心怎么办?其实你能做的很有限,为自己据理力争又怕以后被穿小鞋,有心辞职这种大环境又不敢走。还能怎么办?忍耐呀。在忍耐中小范围地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你可能觉得这太窝囊、太憋屈了吧?是不愉快的。但只要你把“忍耐”纳入你的方案库,是主动选择这种策略,你的感受就比被动接受要好很多了。

而且,现在万事万物变化这么快,一个局面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忍耐策略的代价其实不一定像你想的那么大。也许领导作死,没几年自己倒台了。也许你突然撞大运,遇到另一份好工作了。Who knows?现在一两年内就能换个世界,忍耐就是猫着等机会,是吧?

更重要的是,选定“忍耐”之后,你的注意力就从“解决问题”上被释放出来了,这些空出来的大脑带宽,就可以用在从其他渠道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上。培养新爱好、玩玩自媒体、拣起创作本能、增加亲友互动、跟信得过的小圈子疯狂吐槽你忍耐的人……只要你把要忍耐的事情忍完过去,剩下的时间是不是还挺能让自己快乐的?

日子久了,你可能连忍耐的事情本身都觉得不那么重要了。

就因为现在大家已经不把忍耐当做一个正经策略来看待,总是期望问题能被解决,忍耐的能力现在也越来越稀缺了。

《幸福之路》那一期就讲过,如果没有忍耐无聊的能力,你就会轻易扑向刺激,而这个时代最不短缺的就是各种刺激了,从短视频短剧到消费主义再到垃圾视频,沉迷是分分钟的事。越沉迷越没有体力和精神力,一路向着恶性循环的深渊滑下去。

我之前正好也讲过输出羞耻这事儿,我说羞耻背后盘根错节,一时是很难解的,但你可以忍耐。忍完今天忍明天,每次输出就忍一下。忍到一定地步,你就产生了抗药性。

同样的,你能忍耐打击,就能把找工作的阶段熬过去。

能忍耐琐碎和单调,职场新人的阶段就不会那么痛苦。

能忍耐孤独甚至学会一定程度内享受孤独,亲密关系方面就不会那么容易受骗上当,不会因为总想要有人爱,有人陪,不知不觉突破自己的底线,温水煮青蛙地一再让步(这真的太常见了),甚至一直忍到踏入婚姻。

往更广了说,如果能忍耐焦虑,恐惧,就更容易看清楚背后的根源。否则一焦虑就开始向外寻求“解决方案”,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从《反脆弱》那一期开始,今年的播客就一直在强调“可控的全力以赴,不可控的全身心接受”这个道理了。而忍耐,是接受这件事不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必经之路。只是理性上接受是没用的,必须抱有“忍过去”的决心,等待“可控”的时机出现。
2256
携隐Melody
4天前
生物学上有一个原理叫“性状联动原理”(Trait Cluster),就是在生物实验中,你只选择了一个核心特点,但却往往会“捆绑”出其他相关的特点。

比如驯养狐狸时,目标是“温顺”,所以每一代都只挑温顺的狐狸培育后代,那培养出来的狐狸当然是一代比一代更温顺。但总是跟着“温顺”出现的,是垂耳、花斑皮毛、短鼻子、圆脸等特征。就仿佛“温顺”基因知道,带着这些基因兄弟姐妹,自己散播率会更高似的。

在《自私的基因》那一期(EP67)正好讲过,基因虽然是自私的,但也得跟其他基因合作。在长期的演化中,可能正好总是那么一组基因会同时上船(搭载精子或卵子的小船去往新的生命体),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捆绑”现象?

这个原理很有意思,因为在生活中是可以拓展一下应用的:你只要选中了一个核心特质,其他好的特质自然会跟着一起来。

比如选伴侣,你们觉得核心特征应该是什么?

我可能会选“尊重”。

据我观察,能尊重自己伴侣的人,通常都富有同理心。而且,尊重一定是基于充分关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力不会太差。要做到长期尊重,必然也有情绪克制和保持边界感的能力。

那选员工呢?

我肯定会选“自驱力”,俗称“眼里有活”。

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认知模式。自驱力强的人会自带学习能力和责任感,自己就会琢磨怎么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怎么解决一个别人都熟视无睹的问题。因为有这种驱动,也会培养出对抗挫折的能力,和时间管理的经验。

那员工选择公司呢?

我肯定会选"管理方式"

很多人找工作可能会优先考虑公司的规模、福利、行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管理能力”。

优秀的管理团队通常会构建出清晰的目标和愿景,创造正向的工作文化,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供合理的激励和认可。这些特质会自然带来更好的产品服务、更稳健的财务状况、更有成长性的业务,以及更公平的晋升机会。

咋看管理能力强不强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了,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常见的“坑”可以避一避。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公司的中层,有大量的会议要参加,每周的日历排满大大小小各种会议,那……我觉得就是缺乏管理能力的表现。

再比如,看看公司的危机公关,能看出这个公司是否诚信。如果一个公司在公关上是鸡贼的,内部管理必然也是一个风格,只会隐藏问题,拖延问题,最后容易造成“黑天鹅”灾祸。

很早之前还看过一个研究,说可以看公司的愿景。如果愿景是偏向公司自身利益的,比如做大做强、争做行业第一之类,就说明公司可能会牺牲长期实力,去拼短期目标。如果愿景偏向服务用户,创造社会价值,比如改善某个领域的人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改变生活、让某某产品普及千家万户之类,至少表面上是承认这些价值观的,那有更大概率,公司能耐心建立长期竞争力。

长期主义的公司一般对待员工也会比较好的。

还有,选旅游地点的话,我会选“文化深度”。

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它包括了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有故事的景色、愿意保护当地环境的人、长期培养出来的不宰客的民风、愿意投资在一些长期的、抽象的美上等等,这样的地方就比纯美景要更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

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例子?
47
携隐Melody
5天前
怎么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呢?

看到有留言说在网上争论之后,对方说自己钻牛角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极端了。

这好像是蛮常见的疑惑。我们总是被教导人要谦虚,要对不同的观点持有开放心态,要承认自己有可能是错的。但对方一反驳,自己就承认,那不显得自己的观点根本就没有经过思考,站不住脚吗?那跟要有独立思考是不是又矛盾了?

那到底应该怎么判断呢?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又应该谦逊地承认自己有可能错了呢?

我自己的决策顺序是这样的:

首先,人要为自己的观点负责。话不能乱说,要想好再说。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总体来说是比较轻量和随意的,也不至于每一次发表观点之前,都要先做三天研究,确保深思熟虑,才敢说话。我觉得只要想过自己的观点从何而来,有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可以了。

只要你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发表观点,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捍卫的意思不是盲目顽固的不改变,而是我经过了逻辑思考之后,到达了这个结论。你要反驳我,必须也只能通过这两种途径:第一:指出我的逻辑推理漏洞。第二:指出我的证据错误。

如果你只是拿你的结论扔过来,指责我的结论不对,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连最基本的交流礼节都没有做到,那就是理解对方的结论,理解对方的逻辑,然后再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回复就是看心情。心情好,还可能问上几句逻辑,心情一般,懒得搭理,你什么语气,我就什么语气怼回去。

其次,在对方真的指出了我的错误时,我就要采取非常谦逊和开放心态来对待。该道歉道歉,该承认承认。有时候甚至不是对方指出的,是我自己回头又想了一想,觉得话说的可能有点早,可能没有考虑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也会主动做出声明,还是该道歉道歉,该承认承认。

但再说一次,所谓的指出错误,不是拿跟我不同的结论扔过来,硬说我的结论错了,Ta的才是对的。指出错误只有两个途径,逻辑漏洞、证据错误。

最后,在信息不足得不出结论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做结论。我不是一定要回答yes or no,我也可以回答I don't know。

我觉得只要采取这种认真诚恳的态度,总是从逻辑推理出发,去看待自己的结论,说之前先想一想是怎么到达这个结论的,交流过程中,永远从逻辑出发,不确定的事情就不要轻易下结论。那么对方说我钻牛角尖这种事,我是不会care,更不会影响我结论的合理性的,唯一影响我的就是证据和逻辑~
14
携隐Melody
6天前
我觉得很多人没搞明白,脱口秀是需要观众,就好像我写小说即使是作为爱好也想要有读者,我做播客需要我的听众。但创作者的第一驱动永远是自我表达。

有一些东西,你就是想要说出来,问出口,就是在你心中常年萦绕不去,无法摆脱,你就是觉得不对劲,想不通,就是想要跟人交流,跟人互动,在这个话题上钻下去,看看有多少人跟自己共鸣,别人对这个问题又得出了什么答案。

所有类型的输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这个上野千鹤子说的“抓住你不放”的问题,就没有持续输出的可能。

这样的问题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不止一个,但在一段时间内,就是会有其中一个问题,超越所有其他问题,占据心底C位。在它得到彻底解答之前,我的输出就会不自觉地更多围绕它进行,它就是会“抓住我不放”啊。

多元化的题材,是通过多元化的人来呈现,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放弃自己心底的C位问题,在个体上实现题材的多样性。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永远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带着无法言说的失落。你要是不喜欢这种风格,你换一个作家的作品看啊!难道对村上春树说“只会写这种情绪的作家不是个真正的作家”吗?

不同的输出载体,处在C位的问题也可能不同。比如我做播客,在C位的就是“这些书真的很有用啊,能很大程度改变人生啊,你们快来看啊!”的冲动。我写小说,在C位的就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美好想象和XP表达。

但如果我有这个能力去讲脱口秀,我觉得在我C位的一定就是女性主义。因为对于一个觉醒的女性来说,生活中没有比这个更有讽刺冲动的了,也没有比这个素材更深厚、更信手拈来,更源源不断,更有无数亲身体验和情绪,更需要共鸣和表达的了。它是我心中的断层C位,没有任何其他的话题能接近它。

并不是女性脱口秀演员一定就要讲女性主义,去性别地去看,什么性别讲什么话题都ok,关键是要理解到,女性主义对于女性就是一个极需要表达出口的主题,大多数女性脱口秀演员选择它就是发乎自然,就是心中一股气,就是被这个话题“抓住不放”。

不能理解的就说明你没觉醒,或装睡不愿醒。只有这两种人才会“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女性脱口秀演员要讲这些内容,才会胡乱归因为“蹭流量”。
1611
携隐Melody
10天前
Ready Go更新啦~
这一期讲的是萨克乐家族丑闻,和美国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故事(川普给中国加关税是用了这个借口的)。

这期封面是让豆包画的[偷笑](偏平风格,展现困于药物成瘾的痛苦,背景有病毒水印),你们觉得画得如何? ​​​
10
携隐Melody
10天前
这几天有很多朋友说跟顽固落后者对战很丧气,对方无法说服。

僵尸本来就无法说服的哟~

我们发声,不是为了说服那些顽固落后的人的。说实话,他们的命运我并不关心。个人为自己的思想买单,狭隘的人就会为狭隘付出代价,喜欢贬低女性和霸凌的人,自然也(心甘情愿地)处在一种被贬低和霸凌的结构中,会付出自己的代价,我们替他们操这个心干嘛~

发声是为了让音量比这些人高。

在《自私的基因》这一期我们不是讲了文化meme吗?它跟基因很像。基因是从一代传到下一代,meme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

文化一直在重塑,一方面是外部环境一直在发声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内部也永远充满矛盾,这种矛盾也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变化。女性主义这一波的崛起,就是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大趋势。

我们声浪越高,这个趋势就进行得越快速。

很多趋势,都是有一个拐点的。到达这个拐点之后,社会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法国大革命,在之前已经默默累积了很久的各种因素了,但在革命前夜,法国还是“君权天授”。到达这个拐点后,民主的概念就广泛传播开来,社会就进入新的局面了。

我当然不会奢望到达某个拐点后,父权制就突然消失了。这将是一场非常长期的战斗。但在细分领域,到达拐点后,确实是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认知的,因为声量已经大到社会不能再装作听不见了。

职场性骚扰,在metoo运动中,在像伊藤诗织这样的人站出来的一个个小里程碑中,是不是至少已经引起了比以前更高的重视,很多人已经不再认为这是“职业必须”,而能勇敢站出来拒绝了?

网暴虽然仍然在进行,这一次也如此,但跟几年前比起来,是不是反对的人声浪更大了?辟谣的速度非常快,找到传谣源头也很快,学法的朋友们马上开始分析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大家的战斗经验是不是比之前要丰富很多?

这些进步并不来自那些顽固落后的人的改变,这些可喜的进步,来自我们自己的声量。

所以战友们,不要在意你有没有说服那些具体的个体,或自己没有骂到位感到憋屈(毕竟不愿意拉低自己水平的人,有时候是会词穷的,总不能跟他们一样不要脸吧)。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我们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从每一次的战斗中,互相学习,增长经验,把自己的声音发出去,就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尽力而为去发声就行。每一次发声都是积累一个单位,都是在量变到质变的路上。这一次过去之后,我们再投入下一次战斗,一次争一小块地,长期主义,一起加油~
42
携隐Melody
11天前
这个“共情xxx的只有xxx和潜在的xxx”句式真是暴露智商的利器。
这里的xxx,只有填入恶行才合理。
如果填入的是非恶行,那说这话的人要么太蠢无法思考,要么根本没有共情能力。

比如:
我共情流浪猫,不行吗?怎么,共情流浪猫的只有流浪猫和潜在的流浪猫?
我共情带娃到崩溃的妈妈们,也不行?共情妈妈的只有妈妈和潜在的妈妈?
还有,如果不是超出了“共情男性的只有男性”这种范畴,男的就根本找不到对象了好吗?谁谈恋爱不是建立在彼此能共情的基础上?

共情霸权道德警察的只有霸凌者和潜在的霸凌者,这完全成立。
其他的就别乱填了,丢人。
41
携隐Melody
12天前
自愿拍(对着镜头say hi的)视频,不代表一定特别乐意 ---- 也可能部分乐意,部分配合场面,部分新奇兴奋。
就算非常乐意被拍,不代表乐意被发在群里。
就算发在群里让撤回,这事儿就过了,也没显得多在意,也不代表不在意后续被传播和曲解,更不代表学校有权因为学生私生活滥用公权进行道德惩罚。

这一连串中间的不等号,对某些人来说就自动都变等号了。
自愿拍视频 = 后续一系列都活该。

那请这些人,以后不要抱怨一句工作,因为你自愿去上的班。
不要抱怨一句社会或生活,因为你自愿在这个社会和这种生活中活着呢。
遇到流氓条款、滥用权力,也别申诉,因为你自愿签的合同。
收到的东西不满意也不能退货哦,因为你自愿下的单。

更没资格道德审判别人了,因为你对别人已经做出的行为无能为力。
既然无能为力,无法提前预测和阻止,就等于你自愿,就等于活该🤷‍♀️。
这不就是这些人的逻辑。

挺好的,只要自己也能做到,别双标就行。
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你自愿的。自愿 = 活该。那你就该闭嘴,什么都没资格bb。
00
携隐Melody
13天前
今天上的新一期播客是《自私的基因》。

正好讲到了两性之间的博弈。在那个部分大家可以听到,coy和fast,只是两种策略。采取coy策略的,就是所谓的“贞洁”派,是为了尽量延长考察时间,增加雄性投入,保护自身利益。采取fast策略的,就是所谓的“easy”,是为了节省双方互相试探的时间和资源,也是另一种保护自身利益。

两种策略孰优孰劣?没有确定答案,要看环境和群体策略构成。在一个模拟计算中,最终的稳定态是5/6 coy,1/6 fast。采取fast策略的个体太多时,采取coy策略的个体就会胜出,自然选择就会青睐coy策略,于是coy数量增加。相对的,采取coy策略的人太多的话,自然选择就会转而青睐fast策略。

重点是,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是自己承担后果。其他个体或组织可以不认同这个策略,但没有横加干涉的权利,更不存在道德上天然的优越感 ---- coy也不过就是一种生存策略而已,占了多数说明策略有用,不代表道德优越。

道德应该指向诚实。一个男性海王,如果在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只是玩玩,也没有做出任何非言语的关系暗示,从头到尾都以诚相待,那我觉得成年人你情我愿,大家自己承担结果,也不涉及道德。女性海王也一样。

女性的荡妇羞辱,根本不是什么道德问题,道德只是羞辱者的借口和自利工具,因为羞辱他人暗含自己道德高人一等的意味。挺自私的行为,却裹着正义的皮,特别虚伪。

现代法律体系普遍承认并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而私生活就是个人隐私,属于个人自治范畴,个人承担“私生活”部分的后果,不需要承担更多其他后果。试图用“道德谴责”做借口,侵犯个人隐私,越界干涉个人自治范畴内的事,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才叫不道德。

纵横四海: 本期读的是每隔10年就重版(明年估计又要50周年重版)的神书:《自私的基因》。 它为什么是一本神书?因为它颠覆了我们对“适者生存”的认知,给出了一个全新但更合理的角度,来看待进化、自然选择、善恶。这个角度能回答我们已经争议千年的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为什么谚语告诉我们“人善被人欺”但同时又说“好人有好报”— 这两者是怎么同时成立的?夫妻之间存在什么基因博弈? 它也把我脑中的一些说不出来的感受变成更清晰的认知,比如:为什么我觉得“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虚伪的BS?为什么不存在“那么好的基因不传下去多可惜”这回事?为什么沉浸创作和分享有时候会违背基因传播自我的控制,反而促发“独身主义”?为什么抖和书上的神曲那么容易进入大脑? 本书从生命起源,讲到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的竞争,讲到各种博弈论中的生存策略;从亲缘关系,讲到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博弈;从生物遗传,讲到文化“遗传”。一条“自私的基因”主线,却无缝串起了那么多重要的议题,深刻却又浅显易懂(但翻译有些地方有点问题),真的是一本神书。 希望大家喜欢今天这期节目~

11
携隐Melody
17天前
看了大表姐的《No Hard Feeling》,中文名《不要见怪》,很一般的电影,漏洞蛮多的。

但其中有一幕我很喜欢。

女主在做餐厅招待之外,必须开uber,才能赚到足够的钱,在夏天结束后保住她妈妈留给她的房子。但是因为她欠了很多税,她的车被拖走了,开不了uber了。

开不了uber就赚不到足够的钱,就会失去房子。

所以女主急迫地需要一辆车。然后她看到了一则广告,是一对富豪夫妇,担心自己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太宅、太社恐,也太没有跟女性交往的经验,到了大学很难应付大学生活,想招募人“陪伴”他一次。

Yeah就是那种“陪伴”。

然后女主跟她闺蜜在讨论这件事。闺蜜老公说那咱肯定不能为了钱出卖肉体是吧,女主跟闺蜜同时叫他闭嘴,说我们为了更少的东西都睡过。

我喜欢这一幕就是因为女主和她闺蜜都把性当作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我知道这么说肯定会被喷,我也不是支持性交易化,而是我觉得这种并不多看重它的态度很好。要自愿,要想清楚代价,看清风险,这些都是必要的,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在想清楚之后,就应该有自由决定要怎么做这件事。

TA在意也ok,不在意也ok。觉得宝贵ok,觉得多大点事儿也ok。

慎重在考虑事中事后风险和代价,而不是因为这事儿本身多金贵。

去掉性羞耻,更要去掉贞洁观。不要给女性的性经验附上“一种生理活动”之外的太多意义。

这是我很希望看到的。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