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这本书中有教一个让对白紧凑、节奏舒服的窍门:把一句话的“爆点”(核心词),压在台词末尾。
这样悬念就会一直持续到最后,听完一番话,才能完整get对方,接下去另一个人的对白就开始了,节奏就很自然。如果反过来,核心词出现在台词中间,那么观众/读者在你说话的半当中,就已经明白你想说什么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在等待你把话说完而已,就会产生拖沓和节奏错乱的感觉。
比如《蝙蝠侠:黑夜骑士》中的一句台词:“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要么作为一个英雄死去,要么活得够久,眼睁睁看着自己变成一个恶人)
恶人villain,出现在句尾,在最后一个词出来前,我们一直在等,die a hero的反面是什么?听到villain,哦是这个,明白了。此时台词已经结束,是不是就干净利落?
如果我们把爆点放在中间,比如这样:“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become the villain if you live long enough.”那其实我们在中间就大致明白了,然后我们要等待后半句话说完,节奏就开始拖泥带水,不如前面那么干净。
生活中大家说话,是没有这么讲究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不停互相打断对方,只是自己意识不到。一定程度上,这种频繁打断才是日常对话的常态,一种彼此认可的效率沟通方式。
换句话来说,话说到一半,如果对方真的就get了,你后半句话不用说就被顺畅得接过去,反而是一种很省事儿、很舒服的感觉。就算偶尔理解错了,对方可以说,啊我不是这个意思,再进行后续讨论,这种额外解释,跟互相打断节省下来的沟通时间比,是很小的成本。
也就是说,打断对方说话是不礼貌的,这句话不能僵化理解。这里的“打断”,指的是不尊重对方完整的表达,不让对方把想说的全说出来。生活中有很多没说完下一个人就开始讲的情况,那是一种“切入”的节奏交替。
特别拿这个出来讲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喜欢利用僵化的“礼貌”教条,迫不及待地站到道德高地去审判他人。这种氛围又会逐渐会转变成一种完全没必要的自我约束和苛责。
我会在觉得我理解了的地方把话接过来,增进对话的节奏。同样的,我也希望对方在理解了的地方,直接切入,这样我就不用一直自我审查“话是不是说的太啰嗦”、“有没有在重复观点了”、“例子是不是举太多了”、“对方是不是还感兴趣啊”。
双方都轻松,是不是。
总之,是不是真的“打断”了对方的话,我觉得看的是理解程度。如果真的理解了(不需要100%时间都对,误差不大就好了),这不是打断,而是彼此让对话更轻松,节奏更快,更节省彼此的时间。如果不是为了理解和对话,只是抢过去自己发言,才是“打断”。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对方很礼貌地听你把话说完了,但接过去就开始转向自己的话题,一种围绕自我的表述,那也是一种“打断”。
这才是包裹在礼貌下真正的不礼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