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4关注10k被关注27夸夸
置顶
携隐Melody
8月前
四海星球年度大盘点来咯~
15:12
53
携隐Melody
2天前
我的每一个视频下面,几乎都有关于我胖瘦的评论。最近的一个视频,目前一共17条评论,关于胖瘦的就有两条。

我很理解这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这其中的东亚式冒犯我也早已麻木了😂,我本人也不介意自己的胖瘦程度。问题是,我觉得大家对于女性容貌和身材的关注太理所当然、深入骨髓了。

这都已经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而是女性已经被规训到对容貌和身材如此敏锐,如此自动自发地自我审查,以至于看其他女性,也会忍不住先评价容貌和身材,这种评价已经变成了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自然反应。

评价的是别人,但这种对容貌身材的自我审视,刺向的是自己。

我不是在线下活动,喜欢跟大家拥抱吗?最近几次线下活动,我越来越觉得,我拥抱的妹子们,怎么都这么瘦。并不是因为我胖,才觉得大家都瘦,是跟以前比,我觉得女孩们整体在变瘦,而且这个变化很明显。

我以前工作也经常办线下活动(虽然是小规模的),也接触很多年轻女孩,我也“瘦”过(我的定义就是我微博头像这样已经算瘦了),以前我觉得我在这些女孩中大概是处于钟形曲线的中心的,多数人跟我差不多,越到两端人越少。也就是说,特别瘦的女孩子没那么多。

现在我觉得特别多,整个钟形曲线在往“瘦”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漂移。

以前我们根据身边人的胖瘦来锚定自己的位置,所以大家虽各有胖瘦,但钟形曲线的分布是以健康体重为中心的。现在生活在缺失,“身边”在减少,大家根据社媒的P过的、精心挑选过的、吸引眼球获得流量推送的、扭曲的追求瘦来锚定自己的位置。

容貌焦虑和身材焦虑自然也比以前多得多了。

女性已经被容貌身材评价困了很久了,随着女性的不断觉醒,我们在这方面却没有变得更自由,而是变得更窒息压抑了。大家想一想,这是女性自己想要的局面,还是惧怕女性觉醒力量的人,希望达到的局面:让女性把这些力量都消耗在维护容貌、身材的大量努力上,消耗在被评价的焦虑上,消耗在永远不可能像社媒展示得那么完美的内耗上?

至少我们自己不要参与这种围剿,要自己先从被围剿的洗脑“瘦”文化中醒过来,而不是被操控着成为这个窒息氛围的一员。不要再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出“你瘦了”、“你胖了”,不要如此高清、如此zoom in得去关注女性的身材。

男性博主的评论区里,也有胖瘦的评价。但看看这类评价出现的频率、比例。尤其对一个本来就胖的博主,会不会每一次他的视频下,都有人关注他是不是比几天前的视频“胖了”,“瘦了”?

我不是怪责这种留言的朋友的意思。大家都是受害者。我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觉得很“正常”的关心言论,其实是美貌枷锁不断缩紧的结果,是整个氛围压力已经大到让大家紧张得在任何场合都想要脱口而出的结果。

我们至少不要再被这种不断缩紧的枷锁麻醉,醒过来,看到它先。
43
携隐Melody
3天前
《对白》这本书中有教一个让对白紧凑、节奏舒服的窍门:把一句话的“爆点”(核心词),压在台词末尾。

这样悬念就会一直持续到最后,听完一番话,才能完整get对方,接下去另一个人的对白就开始了,节奏就很自然。如果反过来,核心词出现在台词中间,那么观众/读者在你说话的半当中,就已经明白你想说什么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在等待你把话说完而已,就会产生拖沓和节奏错乱的感觉。

比如《蝙蝠侠:黑夜骑士》中的一句台词:“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要么作为一个英雄死去,要么活得够久,眼睁睁看着自己变成一个恶人)

恶人villain,出现在句尾,在最后一个词出来前,我们一直在等,die a hero的反面是什么?听到villain,哦是这个,明白了。此时台词已经结束,是不是就干净利落?

如果我们把爆点放在中间,比如这样:“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become the villain if you live long enough.”那其实我们在中间就大致明白了,然后我们要等待后半句话说完,节奏就开始拖泥带水,不如前面那么干净。

生活中大家说话,是没有这么讲究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不停互相打断对方,只是自己意识不到。一定程度上,这种频繁打断才是日常对话的常态,一种彼此认可的效率沟通方式。

换句话来说,话说到一半,如果对方真的就get了,你后半句话不用说就被顺畅得接过去,反而是一种很省事儿、很舒服的感觉。就算偶尔理解错了,对方可以说,啊我不是这个意思,再进行后续讨论,这种额外解释,跟互相打断节省下来的沟通时间比,是很小的成本。

也就是说,打断对方说话是不礼貌的,这句话不能僵化理解。这里的“打断”,指的是不尊重对方完整的表达,不让对方把想说的全说出来。生活中有很多没说完下一个人就开始讲的情况,那是一种“切入”的节奏交替。

特别拿这个出来讲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喜欢利用僵化的“礼貌”教条,迫不及待地站到道德高地去审判他人。这种氛围又会逐渐会转变成一种完全没必要的自我约束和苛责。

我会在觉得我理解了的地方把话接过来,增进对话的节奏。同样的,我也希望对方在理解了的地方,直接切入,这样我就不用一直自我审查“话是不是说的太啰嗦”、“有没有在重复观点了”、“例子是不是举太多了”、“对方是不是还感兴趣啊”。

双方都轻松,是不是。

总之,是不是真的“打断”了对方的话,我觉得看的是理解程度。如果真的理解了(不需要100%时间都对,误差不大就好了),这不是打断,而是彼此让对话更轻松,节奏更快,更节省彼此的时间。如果不是为了理解和对话,只是抢过去自己发言,才是“打断”。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对方很礼貌地听你把话说完了,但接过去就开始转向自己的话题,一种围绕自我的表述,那也是一种“打断”。

这才是包裹在礼貌下真正的不礼貌吧。
10
携隐Melody
4天前
情绪是变化的结果。

有情绪就说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这么简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丰富,就说明生活中多有变化,往好的一面看,是生活精彩的表现。如果生活是一条直线,缺少变化,情绪自然也是一条直线,这很安全,但很无聊。

要过得生动、鲜活、有趣,生活中就是要充满变化。那也就自然会充满情绪。我老看很多人谈情绪色变,好像情绪丰富是个问题、是个错误,这真的是颠倒黑白。要真比起来,缺乏变化,因而缺乏情绪反应,才是问题呢。

有负面情绪则说明变化多少不符合预期。

由于事情发展不如预期是生活常态,产生负面情绪也就是生活常态。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是指事情结果80-90%是坏的,而是指不如预期的时候占八九成 如意,不就是如意料发展的意思嘛。

如果我们接纳这个比例,对于自己负面情绪的出现,就会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结果不如预期,既不说明我很差劲,也不说明我不够努力(总有摆烂的时候,都正常的),更不代表当初要是选另一个方法结果就会好,它只说明人类就是很不擅长预测。预测就是有八九成会出错。

当你能如此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不会太干扰你。干扰和痛苦都来自对抗,来自不情愿,觉得自己本来不应该被负面情绪侵扰。哪有什么“不应该”?本来八九成的时间里就是应该出现这类情绪,就好像八九成的时间里我都觉得有点困😂。

情绪丰富是很正常的,情绪的起落也是很正常的。当预期和现实产生了偏差,我们就产生了各种情绪,偏差向上就是正面情绪,偏差向下就是负面情绪,我们都当它是日常,快速适应,很快就会根本不受其干扰(就好像打了个哈欠不影响我干活),情绪在身体里游荡一圈,消失得也会非常快。

你非要去压抑它、对抗它,它就只能一直不断自我加强喽(因为它过不去啊,你一直关注它,反复刺激它发生,它没法消失)。

情绪不是问题,那什么是问题呢?

行为上的善变(然后把锅甩给情绪)。

幼稚/任性就是一种善变。比如,你本来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幼稚/任性的人一看结果不好,就可能选择逃避,而不是承担责任继续坚持,稳定发挥,这看起来是情绪爆发,实际上情绪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的行为。

再比如,幼稚/任性的人前一秒高高兴兴答应了,后一秒觉得不想干了就反悔。其实情绪上的这种变化没所谓的,你为自己的承诺负责就好了。关键是不是还是在行为上的善变呢?

所以我们不能乱怪责到“情绪”上去,看到那种自我中心、情绪化决策、逃避责任和承诺的人,问题不在于他们情绪太多,在于他们没有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表达。

自我鞭策时也一样,真正应该针对的不是“情绪”,而是我们的“成熟度”。不是要自己减少情绪反应、压抑情绪、徒劳地对抗情绪,而是要让自己成熟地面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现实生活,习惯这种预期偏差,在偏差中能让自己的行为一以贯之。

所谓“情绪稳定”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的人,而是接纳了生活,处事非常成熟的人啊。
720
携隐Melody
12天前
我是一个很较真的人。

但在生活中,我只对很小一撮人较真,就是我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彼此信任的人。对其他人,我一般就是开头诚恳,如果发现对方没有就事论事来沟通的意愿,我就转身走了。

较真是很花时间精力的,我的时间有更好的用处。

但是在网上,我就是对所有人都很较真的,包括每一个留言的人。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就是我发声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我想要成为一个“较真”的模板。

我觉得东亚人真的很缺“较真”的机会,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太认真,不要想太多,不要问,父母就是有权管你,哎呀说你两句你还学会犟嘴了。身边人,包括亲戚,同事,甚至闲杂人等,都能轻易对你越界,你推回去就是“还不让人说了”。亲密关系中更是界限模糊到给各种借口为你好照顾你的利用、打压打开了大门,给煤气灯打开了大门。

所以很多人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应该设在哪里。东亚人的边界是非常宽阔的一片模糊地带。那你说,边界都不是清晰的一条线,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守住底线,不让人越界,什么时候应该真的不用计较,因为在底线外呢?

于是就会陷入一种双重愧疚,一面自责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一面担心是不是自己真的太“计较”,太“敏感”;一面已经感觉到了不适,一面又自我苛责“对方可能真的是为我好”,强求自己“虚心接受不同意见”。

累不累。

我希望能成为一个较真的模板,一个界限非常分明,到了这条线,你跨半步都不行的模板。每一个互动,都是我这个人,跟另一个人,平等的交互,不要拿博主应该如何如何、你女你当然为女说话、我只是在提出不同观点(实际上都是带着情绪在judge)等借口,试图模糊我的界限。

我希望能让人看到,在保护自己的界限上,就是哪怕只有一句表面看来温和的指责,但凡是无理的,我都受不得(是不是真无理,咱可以来逻辑上辩一辩)。

我当然不可能永远是对的,但我希望大家看到,抱着一种“我可能会错”的心态,并不等于任何人说任何不同观点,我都要先去赞同,而是要较真起来,去问指责我错的依据是什么?判断标准是什么?逻辑推理是什么?在看到逻辑漏洞和信息错误之前,我不觉得需要改变自己的结论。

愿意认真讨论就是我理解的谦逊和开放心态。真发现错了,我也会立马承认和道歉。但在此之前,捍卫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我觉得是个人的责任。

我比较幸运,父母很开明,从小在爱中长大,我爸妈,尤其我妈,也是一个界限非常分明的人,是她的问题,她立马给你认并且做出行动上的弥补,甚至能给你弥补到200分。不是她的问题,她不管你是什么权威,什么模糊混沌的亲戚关系,什么长辈晚辈的强压低头,她就是要据理力争。

他们对我也是一样,父母犯了错,一样会认,会弥补,以及很重要的:会认真跟我解释他们的观点。他们从不以“父母”身份强压我接受。所以我成长过程中,比较少受到东亚强大的“模糊界限”文化的侵蚀。

我知道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环境,无法看清自己的界限。这不是认知问题,不是个人努力问题,个人性格够不够强势的问题,是缺乏文化模板的问题。没见过的东西,怎么努力,是不是?

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小小的模板。我肯定做得不完美,但模板也不需要“完美”,需要的是一路不懈的坚持。

我们就是要“想太多”,就是要敏感,就是要较真,直到其他人都看到,我就是有一条清晰的要求平等、尊重、讲道理的底线。
87
携隐Melody
13天前
今天来推荐一本《故事》,也是新一期纵横四海讲的书。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陆续看过一些写作的书,像是《写出我心》、《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故事写作大师班》、《写作这回事》等等。这些都是经典好书,但对我来说,没有一本像《故事》这样醍醐灌顶。看完《故事》,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故事”到底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故事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在“剧荒”。

之前我不是做过征集吗?问大家关于故事想听什么。大家说想听1)如何去看、去听一个好故事,看完能给自己留下什么?怎么选出真正的好故事?2)怎么学会讲故事,让论文/报告/平时的交谈变得生动有趣?3)怎么通过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实现自我认知?

这三个问题,这一期《故事》正好都能回答。这本书把故事的架构讲得特别清楚、特别细,就好像教做菜细到了怎么切小葱。同时它又特别全、特别系统,看完你会惊叹:原来吸引人的地方在这里,原来经典作品这么厉害,原来写作是这么有挑战的一件事!

作为一个热爱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我以前总有一些“直觉”,觉得有些东西非常不对,但说不出为什么。比如我说垃圾剧为什么要拍这个,价值观太落后了,就会有粉丝说“但是那个朝代就真的是这样啊”,我反驳说故事要对素材有挑选,并不是现实什么样就一定要拍什么样,但为什么,我说不出来。

再比如,我说这根本不是大女主剧,是披着大女主的皮再欺骗我们的感情,粉丝就会跳出来说,女主多强、戏份多重要等,我想说这些都不是大女主剧的重点,但到底什么是鉴定“大女主”的标准?我也说不出来。

还有,注水剧到底注水在哪里了,演员的演技到底好在哪里,或者说,表演艺术到底是在表演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剧高开低走了,烂尾烂在哪里?为什么有些剧BE大家都赞是BE美学,有些就被骂得很惨?

《故事》给所有我的这些“说不出口的直觉”,提供了答案。也让我第一次明白,我写的小说出了哪些问题(基本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为什么写到几万字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越写到后面,越觉得前面都要重写。《故事》也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能帮助我们加深自我认知,得到成长。

真不愧是教出过60座奥斯卡金像奖的“上师中的上师”,豆瓣9.2的高分书,读完就完全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被很多人称为是全球编剧圣经了。强烈推荐给大家,如果关于“故事”,只能选一本书,那我觉得绝对就是这一本。
21
携隐Melody
17天前
我发现很多人不能放过自己,是觉得一旦“放松”对自己的高要求,自己就会摆烂,至少也会失去鞭策自我的动力,发挥不出全部潜力。

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我鞭策自己,是因为我有欲望,我先付出最小努力去试图满足这些欲望,发现不够用之后,就再多做一点。经验多了,就可以省去中间这些试探,直接来到为欲望准备到100-120分(多余的20-40分用来应付坏运气)。

这不是对自己高要求严标准,这只是经验告诉我,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路上,哪条路径最短。与其少做点并wishful thinking地期望结果是好的,不如多做点并确定结果大概率会是好的,后续很多事情就都好安排。

也不是都能做到。我经常允许自己“摆烂”一下,因为橡皮筋拉太久会失去弹性。一开始我也付出最小努力去松,让自己少松甚至不松,但我发现这些试图抢跑的行为总会在后来让我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我太松了,我也一样会付出代价。经过多次两边碰壁,我会逐渐从经验中摸索出一个区间:紧到一定程度,我会感受到压力和疲惫到了需要松一下回血的状态,此时的“摆烂”就不会给我造成太大心理负担;松到一定程度,我会产生一种危机感,此时的重新忙起来是我对现实的尊重。

对我来说,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区间:务实主义。作为一个乐观的人,我通常是从理想主义出发(所以最小努力),然后在现实中碰壁,吃到教训,过度摆到另一边,发现付出过度努力太辛苦,没必要,又吃到教训。反复吃教训中,务实的能力逐渐提升。

我觉得“高标准严要求”,本质上是对务实的逃避,不想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太多还是太少,也不想真的付出代价去反复试错,找到“甜蜜区”,只想通过一种紧张的、持续的自我鞭策,寻求一点心理安慰,骗自己说自己已经尽力。

持续内耗的无效努力不叫尽力。

真正的尽力是直面自己的欲望,然后直面现实的局限,在两者之间,珍惜自己的每一分努力,让它们发挥找到甜蜜区的作用,并有勇气付出相应的代价(试错过程中不断两边碰壁的打击)。

当你真的这样来“尽力”的时候,你就会从心底里感受到,你是真的尽力了,从而更容易放过自己。
112
携隐Melody
18天前
我收到的很多求助私信,都是面临两难的选择。

两难,就意味着两个选项价值几乎相等。它可以是正向相等:两个选择都很不错,但选一个就会永久关闭另一个可能性;它也可以是负向相等:两个选择都不理想,选哪个似乎都很有风险。

因为两难,才想要求助于人。但也正因为两难,外人往往帮不了你 ---- 两个价值相等的选择,你偏向哪一个,完全取决于你的主观偏好,外人哪有你自己了解自己啊。再说承担结果的也是你自己啊。

我觉得对待这种两难选择,有一个很好用的心态上的转变:它们揭露了关于“我是谁”的真相,也塑造了我们的品格。

所以遇到两难选择,应该感到兴奋。

要真正了解自己,是很困难的(虽然比了解他人更容易)。我们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符合各种社会期待,为此我们会戴上各种面具。这不是虚伪,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一个角色的职责。比如工作就要专业,总不能跟客户说今天心情不好,忠实于自己的心情,不想干活吧。再比如做博主,虽然我也算是个活人博主,但博主这个身份还是比生活中的自己更像个“姐姐”。

同理,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就不能自己表现得像个孩子;做儿女的也无法不顾及父母,自己天天爱去哪去哪,爱多久不联系就不联系。在不同角色上,我们就会戴上不同面具,这不是刻意隐藏自我,而是适应不同场合和需求的合作能力。

久而久之,我们在这些角色中迷失自我,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人对我们的观察也许有“旁观者清”的一面,但更多时候是片面的、表面的。再加上我们有着通过自我欺骗来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本能,认清自己就更难了。

真正揭露“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有多勇敢或懦弱,多坚定或动摇,多成熟或幼稚等等的,唯有在压力下的选择。压力越大,揭露的自我就越多。

压力不来自选择的重要性,或对自己人生影响的程度,即使是生死存亡类选择,但凡两个选项有明显差异,我们选得也会很轻松。假设我今天得了绝症,治疗有50%治愈的概率,但会让我花完所有积蓄甚至欠债,不治疗就等死,我肯定选治疗,因为生命远重过金钱。患病这件事可能让我有压力,但这个选择是毫无压力的。

压力的唯一来源就是:两个价值相等的选择。

如果我治了,只有5%的治愈概率,但会让我父母背上重债;如果我不治,可能活的也跟治疗差不多长,而且生活质量还更高。此时我治不治?

我不知道。在没有真正面临这个选择之前,我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是对生的渴望压倒一切,还是对生的质量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担忧压倒一切。唯有当这个选择来临的时候,在两难的巨大压力下,在这种选什么都不理想的痛苦中,我才会听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从此更加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的:是贪恋符合社会期待的安稳生活占了上风,还是追求自由和潜力的发挥占了上风?是勇敢冲进未知接受挑战,还是缩回舒适区?是宁愿承受孤独的痛苦也不将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忍受琐碎不完美的生活,从中找到适应后的平静?这些选择会揭露我们的性格,告诉我们“我是谁”。

回头看,你就会发现,是这些定义自我的时刻,构成了你人生中丰富和有色彩的部分,你能想起来的,讲给别人听的,你在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中下意识写出来的,都是这样的时刻。其余人生全是blur(模糊暗淡的存在)。

你再观察看看,你对他人感兴趣的点,也都是这样的时刻。比如我经常收到的问题,就包括:Melody,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投行(其实当时我拿了一个非常好的offer,犹豫到签约的最后一刻)?你为什么没有选择那个很好的男朋友?你们为什么没在一起?你为什么选择创业?在你不知道播客会成功的时候,你为什么选择了做播客?

大家的感觉都很敏锐,是不是,这些确实就是定义我是谁的时刻。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两难选择,你要高兴,要期待,因为这是让你人生增加丰富度的时刻,是让你积累闪耀回忆的时刻,让你人生不虚度的时刻。把自己看得更清,也能让你在未来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走上更适合自己的路。

两难肯定会让人烦恼,但这烦恼此时就只是进入游乐园的门票而已。游乐园本身是令人向往和兴奋的,你这门票是不是就付得心甘情愿呢?

不要把这个选择交给他人,心理上依赖更权威、更有经验、更理性冷静的人帮你做出选择,无论帮你选的是什么,最终你都大概率会后悔,因为你失去了发现“我是谁”的机会,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选择是不是真的是你想要的。你也失去了在未来人生中,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机会。

要勇敢迎接命运给你的这个自我发现的机会。硬着头皮选,选完之后,采取行动,然后回头看,你会发现你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全新的人生深度和高度。
56
携隐Melody
19天前
做播客和分享觉得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

最简单来说,外部的正向反馈都是开心时刻~

有高中生告诉我,因为听了《刻意练习》,高考分数比高三一开始的模拟考提高了80分。有人在这个留言下回复说,TA也是听了《刻意练习》,提高了40分。

有中专生给我私信,说因为学历一直在职业选择上有限制,自己也很想要成长、改变,可是以前总是不知道力往哪使,身边看不到能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的人生被限制住了。听了我的多期播客,开始越来越清晰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有55+的姐姐给我留言,说这个年龄才刚刚开始女性主义觉醒,觉得很迷茫,身边也没有跟自己一样的朋友可以讨论,倍感孤独。听了我的播客之后,觉得突然找到了共鸣,很多过去模糊和疑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还有好几位朋友留言说,在想自杀的黑暗时刻,是听着我的播客撑过来的。

也有很多朋友,会在评论区自发保护我,站出来帮我解释,给我信任。每次线下活动,也会见到那么多热情的听友,每一个人给我写的信,送给我的小礼物,每一个人的快乐表情和热情的拥抱,都是特别温暖的力量。

这样的时刻数不胜数。我经常在后台看留言看得眼泪稀里哗啦的,也经常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觉得自己真的非常幸福。

其实这些反馈带来的快乐,不仅仅是说,不断给了我肯定,让我确认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它还有更深的一层暖意,在于:我觉得跟大家,以某种形式链接在了一起,我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被包裹在一个更大的东西里面。

孤单的时候,在屋内看着外面城市的万家灯火,觉得万家灯火都与我无关。但现在,我总会想象,这万家灯火中,总有那么一些暖黄的小框框里,在播放着我的声音。也许TA在健身,我的播客够长😂,能让TA多坚持一会;也许TA在伏案学习或工作,辛苦的时候有个声音给点陪伴;也许TA在跟孩子一起玩,孩子在问,今天Melody又讲了啥;也许TA翻出了一直没读完的一本书,打开看了起来。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这种感觉:就是虽然我是主播,我做了这些节目,但真正创造纵横四海这种体验的并不是我,是大家,我是这其中跟其他人毫无差别的一员。有时候,听友们会在咖啡馆瞥到另一个听友也在听《纵横四海》,或在机场遇到戴纵横四海帽子的听友,或在群里快乐地做其他分享,这些时候,这种“不是我创造而是我获益”的感觉就更强烈。

我们大UM的爱校文化很浓厚,毕业多年后,学校的元素还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服帽子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很多人的车上也是UM标志,车牌也有UM元素。在街上经常能识别出校友,大家就会互相快乐地喊一句“Go Blue!”。这种你终身是这个大家庭一员的感觉,是很让人安心的。

现在在纵横四海大家庭里,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四海一家”的感觉。

看大家在群里晒我们的帆布包、项链、帽子,每个人都超级美,搭出了自己的风格气质,总让人眼前一亮;大家七嘴八舌说要我们开发本子、钥匙扣、金句书签,在自己的电脑和书桌边贴满我们贴纸;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分享日出日落、生活时刻。

在这些时候,我其实没有那种“我作为主播创造出了这些”的感受,真的,而是反过来,觉得“这么好的大家,给了我一个家”,我作为受赠者,好幸福。

这就是做播客的快乐。
01
携隐Melody
20天前
只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相遇才有意义。
52
携隐Melody
1月前
今天来推荐一本《我们为什么吃(太多)》。

这是权威肥胖症专家医生写的书,讲述减肥原理的。它提出了一个让人恍然大悟的减肥新理论:定点体重。这个理论彻底解答了我过去关于减肥的诸多困惑,颠覆了我很多认知,也让我第一次感到如果清晰、全面、真正地理解减肥。

比如,为什么总是在饥饿和暴饮暴食之间反复横跳?真的是自己意志力不强的问题吗?为什么运动了还是减不掉?为什么吃得比以前少了却比以前胖了?为什么节食减肥一定会失败,并且反弹后会比之前更胖?

还有,为什么减肥那么难?为什么说饥饿感是绝对不可能长期克服的?为什么说减肥会经历一种“戒断”?为什么在你没有吃饱时,大脑无法关注任何其他事?为什么越胖越难减?为什么身上脂肪越多饥饿感越强?

我们应该怎么健康减肥呢?怎么吃?选哪些运动?压力又对减肥有什么影响?

本书都有答案。

我已经将这本书做成了最新一期节目,这是给大家的七夕礼物,在这个中国情人节,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期节目,掌握一个新的、强大的、爱自己、好好照顾自己身体的理论,从此摆脱错误、徒劳地去减肥的痛苦折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