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4关注9k被关注26夸夸
置顶
携隐Melody
4月前
四海星球年度大盘点来咯~
15:12
32
携隐Melody
3天前
抖音上那个说老婆全职拍视频,还不如我拍充电头流量高,然后确实得到超高赞的,由不得人再次感慨:男人是一种格式,如此整齐划一好预测🤷‍♀️。

男人这个词,在我心里指的就是男人集团的一员(男性,是性别为男的人)。男人集团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断彼此确认成员成份。咋确认呢?靠歧视。歧视这个动作呢,至少需要三个人来完成。A要向B说,瞧瞧C多可怜可笑,B得附和,认同,歧视才算完成。如果B说:啊我不觉得啊,歧视就失败了。

歧视是一个群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在男人集团中,歧视失败不仅仅代表歧视失败,还代表确认男人身份失败,所以A会恼羞成怒,指责B不履行成员责任,就不配做个成员:(你不加入我嘲笑女人的话)你还是个男人嘛!

正是因为价值和身份都建立在他人之上:建立在其他成员的相互确认上,建立在通过自我幻觉比女人优越上,男人的自我价值认知是非常脆弱的(所以那么容易破防),需要频繁发起歧视仪式,否则都根本无法感受到自己是个男人。

挺可怜的。

我在节目中说过,阵营的划分不看性别。但男人不是一种性别,男人是一种格式。同样的,女人也不是一种性别,女人是一种(被划分在男人集团之外的)范畴。

所以说“男人都xxx”,挺准确的。就是这么整齐划一好预测呀。
51
携隐Melody
4天前
学会了一个Notion做“零碎笔记”的方式。

我做播客文稿的时候,经常有零星的想法,一些临时的发挥,还插不进整个架构中去,要暂时放在一边的。以前我经常就把这些零碎笔记放在同一个page里,用标题分开。但这样的话,就要经常在这个笔记和文稿之间切换,很麻烦。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零碎的想法都放在一个页面中之后,我就看不见都是啥了,写正式文稿的时候常常忘记,最后才发现,啊,还有个挺好的想法呢,但是文稿架构已经很完整了,现在插不进去了啊。

现在我学会了一个新方法:首先,所有零碎的笔记,都做成单独的page,这样从标题和预览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这个笔记是啥内容。其次,在做文稿时,不用切来切去,直接把整个笔记“移动”到文稿中,然后turn into标题三,这样原来的笔记内容自然就变成了文稿中的一个板块。

比如,在做跟过于在意外部评价相关的主题。我的零碎笔记有:《容貌焦虑》、《知识星球的一个提问》、《做博主怎么对付恶评》等等,还没有想好这些内容应该在整个架构的哪里出现。每一个我都先做成一个单独的笔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内容。等文稿成形了,再把这些“卡片”,移动到文稿相应部位,直接变成一个板块。

很好用。
43
携隐Melody
5天前
我对外貌的态度,是经历过一个凸形曲线的:小时候毫不在意,中间有一段时间非常在意,现在又逐渐回到不太在意。

我发现在不在意主要是被环境所影响的。

更具体地说,是看这段时间你主要交往的人有多在意。

小时候我老家还是个贫困县,民风比较淳朴,崇尚的是踏踏实实做事,我们校训都是:敬业、勤学、求真、务实。太过在意外表,在我们当时的文化中是一种绣花枕头、精力不往实处使的表现,很遭人看不起的。

所以我从小就不太在意外貌。

直到我要进投行,我才开始明白啥叫dress to impress。但纽约投行真的还好,我对于要在客户面前穿得人五人六一点意见也没有,这是尊重。平时我们在办公室就没那么严格,很多男同事还穿打补丁的衬衫上班(因为他们常年键盘翻飞手肘很费衣服)。

在此期间我把对外貌的重视程度从0提到了20。

真正开始侵蚀我内心的是在香港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乡下土包子,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针对外貌的、无所不在的、浓度爆表的审判和恶意。我周末穿件背心出门,随手发个图,立刻有人嘲讽“穿得跟厂妹似的”(评论人为其他公司两个analysts)。我被同事带去夜店,所有人(包括女性)都毫不掩饰地从头到脚打量所有人。你不但要美,还要会穿,会打扮,肯花心思。

在香港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唯一会定期且频繁地去美容院和做美甲的时期。此时我对外貌的重视程度已经从20提到了120。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说,香港又不是都这样。是,香港也很大,不是都这样,不过香港金融圈的大环境起码是这样。人在这里不是有灵魂的人,只是根据颜值财富、金钱财富、地位财富等被赤果果评估的对象。

但香港并不是重点啦。重点是,我从小在不在意外表的文化下长大,我本人也非常特立独行,很不容易受影响的一个人,我在香港也有交往到一些价值观很相符的朋友并非孤身一人,饶是如此,在环境充斥着巨大的看外表声量时,我仍然被严重影响了。

人会不自觉将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向群体中心靠拢,不会让自己偏离平均线太远的,这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的一种本能。

我在这种状态中困了很久,因为这是我年轻时混的圈子,我交往的很多朋友,追求我的人,我的一部分前男友们,大家都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染上”了圈子文化。环境并没有因我离开香港而彻底改变。

幸运的是,我脱离投行后的工作,给我机会踏踏实实寻求价值创造。当你一直会在工作中遇到真正喜欢我,欣赏我的人,你又很明白他们喜欢、欣赏的点是你的价值创造时,外貌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就像我现在做了播客主播。大家会因为主播颜值不高而嫌弃我的内容吗?会因为我胖成球而觉得我讲的东西顿时不好听了吗?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现在把我放在一个身边人都追求精致的圈子里,我肯定会重新焦虑。

我分享这些,是想说:外貌焦虑是一种环境病。你所处的圈子,决定了你有多在意外表 。而很多时候,这个“圈子”其实是你的信息茧房 你每天被包围的信息,决定了你有多在意外表。

我们不太可能完全屏蔽在意外表的人和信号,但起码可以把影响最大的几个人剔出去(就是那种经常让你觉得自己不好看的人),以及主动审视自己的社交媒体内容,看看每天喂给你的都是些啥,把精致风、明星营销等内容去掉一些,增加粗糙风和大自然。看看肌肉训练中狰狞的表情、普通身材长相的人眼睛中迸出光时的迷人魅力,看看洋抖难民(他们的视频总体来说精致程度很低)。

要有耐心,因为圈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取代之前。就像脏兮兮的衣服,到了清水里,也要沉浸一阵子,才会慢慢洗净所有泥沙。但要有信心,只要你把圈子主动调整过来,你的焦虑就会一点点减少。
42
携隐Melody
6天前
美国的财富是建立在“中国制造”基础上的。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的企业家们,通过全球化大幅降低成本,获取了显著更大一块的利润。这些利润中,大部分进了“利润分配”池子,小部分进了“工资分配”池子 虽然后者在不断缩小,起码也是创造了大量就业,提高了打工人的收入嘛。

这些收入会转化为更多消费。有消费就有供给,又创造了新的就业,给更多的人发出了工资,良性循环就跑起来了。

同时,因为利润巨大,吸引了更多企业家前仆后继,进行创新和创造,打造“美国梦”,从而不断增强了美国的商业力量。

这些财富溢出到各种其他领域,包括科研、教育、国防、公益等等,最终又给美国的商业力量源源不断地反哺了创新、技术、人才。

所以其实美国是全球化妥妥的受益国。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全球化所提供的这部分非常可观的利润空间,按美国在战争上烧钱的速度,它不可能是今天这样富有的国家。

只不过这些财富,是依次分配给了利润获得者,精英阶层,有学历的普通打工人。过去的“蓝领贵族”,也就是没有大学学历的美国白人们,被排除在这场全球化带来的财富重新分配游戏之外。

本来呢,国家富有了,可以拿出更多钱来,提高全民福利,让这群人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太差。只要生活有保障,过去的工作没了也就没了。可是呢,占据利润大头的大企业们,每年花几千万养游说群体,是希望政府为他们服务的。

政府的注意力用来服务权贵了,自然就没有那么多资源服务老百姓,解决医疗体系的沉疴,安顿那些失业、失去稳定收入、失去工作带来的自尊和社会身份的人。

总结来说,就是美国整个国家的富有,和顶尖一小撮人的富有,是建立在牺牲他们同胞,并且非常无情地看不见也不管这群人的基础上的。

关税的确对美国没什么好处,制造业也不可能大规模回流,真回流了大批企业要关门。但其实川总的粉丝,我感觉最终也不是真为了制造业回流,回到过去“蓝领贵族”的荣光 这是最好的情况,我觉得很多人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相信真能回去。

他们是为了“要死大家一起死”。

我感觉选川总上台,在这一点上还是相当有效的。
44
携隐Melody
9天前
其实历朝历代,包括全世界各地的老百姓,对于资源分配不均这件事,没有太大的意见。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就彼此都挺happy的。甚至,因为有贫富差距的存在,才有向上改进的可能和希望,老百姓对此没有意见。

关键在于这两件事:

第一,阶层不同,不要(向下)硬融。

你在“遥远的天边”,过着你的美好生活就行了,不要掺和进老百姓的生活里。想要“特招”,单独辟几个名额,不要挤掉普通家庭辛辛苦苦读上来的孩子。想要“特权”,在正常工作流之外做出安排,不要让一个可怜人干三个人的活。

第二,要保证向上的路径,即使很艰难,但一定程度上合理存在且受到保护。

如果学位可以被莫名其妙取消,留院资格(相当于企业已经发出了offer)可以毫无理由撤回,这就根本不是法治社会,没有一点合同精神,今天的游戏规则明日作废,是赤果果的特权阶级把普通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众所周知,普通人虽然好欺负,但从群体游戏规则层面把人逼急了,可不好惹。

有些人还在那里装超脱,劝人“接受现实”。五千年来老百姓从来都是很接受现实的好吗?还是那句话,你玩你的,我过我的,只要大家的生态圈不直接交融,什么都好说。

再特权也不能把手伸到老百姓的粥碗里。这种危及生存根本的行为,怎么可能“接受现实”?
03
携隐Melody
10天前
假期内更新是来不及了,但是假期正好是一个“小主题”式听播客的好时机!给大家梳理了这些小主题,无论是查漏补缺,还是重新温习顺便整理笔记,集中成小主题都可能会带来新的启发,给你的假期充电哦~

1️⃣【放空但不躺平】
假期给自己一点时间,搞明白怎么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自己,和为什么“自律是不存在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轻松地达到“自律”的效果,请听这三期:
⭐️ EP38《时间贫困》: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 EP13《精力管理》:如何从无法抹去的疲惫感中彻底恢复?
⭐️ EP53《掌控习惯》:每天进步2%,会发生什么?

2️⃣ 【假期提升自己,了解学习的底层逻辑】
学得慢,不是你笨,是方法错了。这一组是为“不想再瞎努力”的人准备的学习秘籍:
⭐️ EP37《大脑想要这样学》:从今天开始,不再学得像个NPC
⭐️ EP27&28《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大脑操控指南
⭐️ EP20《刻意练习》:提高3000倍之学习奥义

3️⃣ 【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情绪的放大镜。如果你总在关系里感到疲惫或困惑,请听这三期:
⭐️ EP08《情商》:那些你以为"情绪化"的瞬间,其实是大脑在救你
⭐️ EP56《亲密关系》:在一起的意义是照见自己
⭐️ EP04《自卑与超越》:爱是我和世界合作的方式

4️⃣【独处时听完会流泪的一期】
有些伤不是忘了,而是埋得太深。这几集适合你一个人听完,和自己和解:
⭐️ EP23《不原谅也没关系》:原来我是CPTSD了啊!
⭐️ EP17《分手心理学》:每一次心碎,都是旧伤在复发
⭐️ EP58《身体从未忘记》:创伤不会说话,但它会住进你的身体里

5️⃣【假期决定改变人生的那一刻】
你不是没方向,而是缺一个“启动”的瞬间。这一组帮你大胆地走出第一步:
⭐️ EP50《瞬变》:从今天开始,我要为改变大胆开麦
⭐️ EP49《思考快与慢》:让你的大脑比别人的更好用!
⭐️ EP47《对赌》:21世纪反内耗黄金守则

怎么样,够听了吧🤭?
29
携隐Melody
14天前
昨晚吃饭听了一个骗局。
一个人给各种当地名人(公司老板,成功人士等等)寄手写信,信上只有一句话:我知道你的事儿,给我汇5万,就不告发你。
成功率高达20-30%。寄100封就100万+。
也没人敢报警说勒索。
最后是怎么抓的呢?是银行发现这人账户怎么频繁从不同人那里转来5万5万的,可疑。调查一下吧,一看转过来的人都是些名人啊。再查下去破案了。
据说后来也没有判很重,因为“被害人”们不想计较。
想起网络卖d但寄白糖和白矾的那哥们儿。
他们确实违法犯罪了,但总有种恶人自有恶人磨的爽劲儿
3914
携隐Melody
16天前
同事说,最近看到一个评论,说我当年根本没在华尔街上留下来,只是蹭了几个月,就被开掉了。

想起18年时,我写过一篇《十年前,我在风暴中心》,随笔记录了一些08危机时的细节和心态。在这篇文章里,我有提到说宝马在华尔街开了个旗舰店,投入巨大但半年就回本了。当时也是有人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正好被我学长看到了截图给我的),非常激动地说:一看就知道她没有真的去过华尔街!我去过华尔街!华尔街上根本没有宝马店!

当年我还会吐槽说:亲,看看标题呢,“十年前”。

现在的我再看到这种评论(笑眯眯):你高兴就好😊。

--
补充:

我觉得这事儿值得一提,是因为从中看到了一些“固定格式”,觉得有点意思。

固定格式的意思就是,时隔这么久,认识我也是通过不同渠道(发《十年前,我在风暴中心》这篇文时,我还不是主播),留言的人也不同,但在针对我这一段经历时,反应居然一模一样:不是说仅仅质疑它的真实性哦,甚至都不是断言说“她一定是假的”,而是有模有样地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她这篇文是编的本人没去过华尔街,或,她只工作了几个月。

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这个,这种在编造的时候,不但深深相信自己的暴论,还有模有样地增加了细节,填上了因果的表现。它就像一种固定格式:针对某个事件,做出同一种格式的反应。

耐人寻味。
00
携隐Melody
16天前
因为最近事情特别多,我出现了一整套“压力行为”,包括:
⭕️ 吃吃吃:基本不喝奶茶的我一口气点了两杯奶茶(大脑需要额外糖分)
⭕️ 买买买:开始买新耳机、新三星手表、去大理的草帽、适合花裙子的凉鞋...
⭕️ 沉迷打无脑游戏,时间越紧张越在浪费时间😭

但因为我一直有记录日程,对自己的状态变化逐渐敏锐,一旦出现“平时不这样”的行为模式,我立刻能反应出:压力。然后去寻找压力源,所以对这些行为的出现并没有很烦恼,知道是一时的、代价不高的压力应对。

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偏差”有两种情况:
1️⃣ 马上要来月经了(但我忘了这事儿)。
2️⃣ 每一个任务本身压力都不大,但累积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我也没有及时察觉。

播客的更新时间还算宽裕,并没有说这几天就硬要赶完(但我本来想放假前弄好的,现在要侵占放假时间就产生了一些压力);Ready Go的题材已经早讨论好了,也没有说很紧急;英文培训有条不紊在推进;大理行程有同事们在安排...每一个任务都没有紧迫性,也没有学习曲线很陡的新事物,没有困扰我的决策问题,还都是我很喜欢,很想要去探索的东西。就是因为如此,很容易低估压力。

这里的关键就是“预期之外的压力”。其实我在压力更大的时候 -- 比如几天内要完成巨大工作量的时候,只要这个工作量是预期到的,反而就不会出现“偏差行为”。也就是说,压力的大小并不是关键,我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能量随之自动做好调整)才是关键。如果我的预期是压力并不大啊,但实际能量支出很大,这个gap就会体现在“偏差行为”上。

我没察觉的事情,身体自然会告诉我。我要做的只是仔细聆听。
33
携隐Melody
17天前
最近更新可能要稍微不稳定一下子。

一方面是在赶新节目的内容(《纵横四海》和《Ready Go》都在准备了),另一方面是要放假了。众所周知,我司放假两周起步,不过这次也有点特殊,在假期的后半段,我们要去大理踩点,准备下半年的全国听友会。

所以最近特别手忙脚乱,一边要写播客文稿,一边在跟供应链大佬姐姐讨论周边的改进,一边要预定大理见什么人,行李怎么打包(五一回家要把大理的行李一起带上),一边还要开始搞4月vlog!然后周五晚上还有连麦直播,周六还有一个活动。

以及上周末两场听友会,收到了几百张提问卡,也要一一开始拍视频回答。

在这个需要音乐来帮我专注的档口,耳机还丢了😭。

还要录好几期五一之后要上线的英文培训小课程!

本来还想尽力抽空保持每天的写作的,但真是顾不过来了。。。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