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身份性对话?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最常见的身份性对话,就是八卦、吐槽、评论。
身份性对话,就是说出来确认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对话。也可以说,是定义和看清自己三观的对话。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怎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或者你在乎成功吗?
但我们日常聊天很少这么严肃地去直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对答案的探索,其实都隐藏在了更轻松、更生活、更有趣的八卦、吐槽、评论中。这些对话中往往藏着我们对某件事物、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看法(体现价值观),跟谁进行这些对话,又能体现我们觉得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谁是「我们」,谁是「他们」)。
—
☀️ 举个例子:
小A跟小B说,我有个朋友,认识很多年了,一直性格很好的,但是自从他进了xx圈之后,这两年感觉他变了,变得有点对人颐指气使了,浮躁了。
小A发起的其实就是身份性对话。通过这番感慨,小A:1)表示自己其实不喜欢颐指气使、浮躁的人,喜欢耐心、谦逊、不觉得自己有特权的人;2)觉得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3)觉得小B跟自己是一类人(我们)。
这个对话重点不是判定小A的朋友具体是哪一种人,只是借由这个感慨,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寻求自己认为价值观一致的朋友的共鸣,形成一种群体归属感。
如果小B此时说:你怎么知道是环境改变了他呢?也许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呢?也许他过去只是在你面前装的呢?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问题是,这不是一个进行概率论证、客观分析的事务性对话,这是一个身份性对话。判断错了类型,就是鸡同鸭讲。
而且小A会觉得很受伤,因为他把小B当「自己人」,才会袒露自己的真实看法,现在却被小B教育概率论没学好,讲话不客观?
—
☀️ 再举个例子:
我经常被问到,老板脾气暴戾,经常遭遇职场霸凌,心理压力很大,快抑郁了,怎么办?我说你要学会跟同事吐槽老板。老板有问题,受害者肯定不止你一个,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此时,你们拥有共同的「受害者」身份。
吐槽老板,就是身份性对话。大家通过吐槽,不但舒缓了被霸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明白到「我们」都是痛恨霸凌的人,只不过现在人在屋檐下,暂时要低头而已。这个身份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也是符合自我认知的。
如果你不吐槽,孤军奋战,你不免就会开始产生自我怀疑:老板是不对,但我就一点错没有吗?是不是我真的太差劲了,老板骂我是有理由的,他只是方式方法不对。又或者:我没有勇气去反抗,我是不是太懦弱了,我这种包子是不是不适合在职场生存?又可能是:职场就是这么丛林法则,我之所以遭遇这些还是因为我不够强吧?
你看,你的「身份」,也就是你的价值观、自我认知,都开始模糊,这就很痛苦啊。
大家总觉得,背后「说人坏话」是不道德的,不能讲。我觉得吧,得看是跟谁吐槽。一般来说,作为身份性对话的吐槽,是发生在足够了解自己人品、已经树立起一定信任的人之间的。这样的人,在你吐槽的时候,不会觉得你是在「说人坏话」,会get到你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自己对一些人事物的理解。
比如,我跟闺蜜说「我妈好烦啊」,她是绝对不会误会我真在批判我妈的,她明白我其实是在表明,我在某些方面跟我妈不一样,我在某些情境中感到困扰。这些细节都组成了「我是什么样的人」。
换句话说,八卦和吐槽,作为一种健康的身份性对话,是要发生在双方都能判别出这是身份性对话的前提下的。如果对话中的一方没有判别出这一点,觉得「好我们来讨论一下老板是不是真有你说的这么坏」,那不但是鸡同鸭讲,还会立刻破坏信任,让先发起对话的人感到被背叛。
—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那对方说的话,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呀,难道就顺着对方讲吗?
身份性对话其实重点真的就不在信息的真伪。吐槽的时候带着情绪,肯定是主观的。但既然身份性对话的本质是价值观、自我认知的探讨,回应重点就不在讨论信息的真伪,表达的客观性,而在于对某种价值观,自我认知,进行反馈。
比如:这种行为(而不是对方说的那个人)真的很恶劣!这种人(而不是某某某)真的很讨厌!换成是我,如果被这样这样霸凌,我肯定做的还不如你呢,我早崩溃了。
假定前提为真,讨论逻辑链是否成立(如果对方真是这样的人,你的吐槽成不成立),才是这类对话的核心。
—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其实沟通的关键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倾听。认真听对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是哪一种类型的对话。只要「听」明白了,说什么其实就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