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有一位网友私信问过我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
那时我还在投行,她想问金融相关的职业,所以来私信我。她那时刚工作,觉得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因为职业“起点”会影响到之后的发展,所以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她还说,自己的理想是在30岁前做过人生第一单IPO。
我当时给的建议是:What's the alternative?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你的担忧就没有意义,人只能基于当下的信息,做出当下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她马上就理解了。
过了7年,我又收到她一封私信。这时她正好30岁了。
我问她:有没有实现30岁前做过人生第一单IPO的目标?
她:做了!真的!A股刚敲钟!
正好这个时候,她又面临一次重大职业选择:是留在自己已经工作多年的公司,已稳稳拿到promotion list,还是去到一个新的地区,接受新的挑战,但职级要过一年才升。
我说拉长线看,一年的升职差别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哪边能给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高的成长速度。对我来说,新鲜的东西,尤其是舒适区外的挑战,比钱啊职级啊都重要。
她感慨说:30而立。生活中的评价和比较让人觉得很痛苦。
结束对话的时候我说,很期待看你下一个7年的变化。
上周,她又发来了私信。这一次距离上次,也快要7年了。
我得知她最终去了那个新的市场,勇敢迎接了一个职业小转型。如今已经成为自己领域的小专家。此时又一次走到了职业的十字路口:A公司scope大,汇报线高,收入增长快,但A公司做的业务她不觉得有社会意义,内心有点抗拒;B公司竞争激烈,晋升前景不明,市场也不一定能起来,总之风险更高。
我说:不破不立。
她的感慨是:后期职业选择就像一场豪赌,赌下一个七年!
做博主的时间够长,就是有这种奇妙的经历,能看到一个人从20+到30+,再到35+的职业轨迹,听到她在不同阶段的故事和忧虑。
20+的时候,她觉得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展开。30岁的时候,她已经有了随遇而安的心态,觉得当年的顾虑很好笑,还在考虑要去读一个硕士学位。如今来到了职业生涯第二阶段(燃料累积的第一阶段结束了),要做出过去的积累往哪里使的决策了,此时的决策重点来到了“意义”。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人生课题。
看到她的成长,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2012年的时候,我在做金融。2019年的时候,我在做留学。2025年,我变成了读书博主。
在每一个时点上,你都不知道接下来人生的馈赠会是什么。但回头看,都觉得很好,无憾。
2018年,我写那篇《十年前,我在风暴中心》的时候,曾收过一些私信,说在人生最难的时候,看了我的文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其中也有人隔了三四年又给我发私信更新近况的,说当时失恋很痛苦,现在已经找到真爱美美结婚;当时工作受霸凌,现在换到了非常好的公司和团队;当时觉得天塌了,现在发现,日子是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真的,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是大结局。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也总有波峰波谷。跌到谷底的时候,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错过了渣男,才会迎来真爱;被耽误升职,才会痛下决心跳槽得到更好发展);被运气送上高峰的时候,又需未雨绸缪,抓紧为下一次谷底编织好软垫。
正是因为跌宕起伏,不可预测,人生才精彩呀。
Life sucks, but you are gonna lov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