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3关注8k被关注22夸夸
携隐Melody
1天前
什么是身份性对话?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最常见的身份性对话,就是八卦、吐槽、评论。

身份性对话,就是说出来确认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对话。也可以说,是定义和看清自己三观的对话。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怎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或者你在乎成功吗?

但我们日常聊天很少这么严肃地去直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对答案的探索,其实都隐藏在了更轻松、更生活、更有趣的八卦、吐槽、评论中。这些对话中往往藏着我们对某件事物、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看法(体现价值观),跟谁进行这些对话,又能体现我们觉得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谁是「我们」,谁是「他们」)。



☀️ 举个例子:

小A跟小B说,我有个朋友,认识很多年了,一直性格很好的,但是自从他进了xx圈之后,这两年感觉他变了,变得有点对人颐指气使了,浮躁了。

小A发起的其实就是身份性对话。通过这番感慨,小A:1)表示自己其实不喜欢颐指气使、浮躁的人,喜欢耐心、谦逊、不觉得自己有特权的人;2)觉得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3)觉得小B跟自己是一类人(我们)。

这个对话重点不是判定小A的朋友具体是哪一种人,只是借由这个感慨,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寻求自己认为价值观一致的朋友的共鸣,形成一种群体归属感。

如果小B此时说:你怎么知道是环境改变了他呢?也许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呢?也许他过去只是在你面前装的呢?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问题是,这不是一个进行概率论证、客观分析的事务性对话,这是一个身份性对话。判断错了类型,就是鸡同鸭讲。

而且小A会觉得很受伤,因为他把小B当「自己人」,才会袒露自己的真实看法,现在却被小B教育概率论没学好,讲话不客观?



☀️ 再举个例子:

我经常被问到,老板脾气暴戾,经常遭遇职场霸凌,心理压力很大,快抑郁了,怎么办?我说你要学会跟同事吐槽老板。老板有问题,受害者肯定不止你一个,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此时,你们拥有共同的「受害者」身份。

吐槽老板,就是身份性对话。大家通过吐槽,不但舒缓了被霸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明白到「我们」都是痛恨霸凌的人,只不过现在人在屋檐下,暂时要低头而已。这个身份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也是符合自我认知的。

如果你不吐槽,孤军奋战,你不免就会开始产生自我怀疑:老板是不对,但我就一点错没有吗?是不是我真的太差劲了,老板骂我是有理由的,他只是方式方法不对。又或者:我没有勇气去反抗,我是不是太懦弱了,我这种包子是不是不适合在职场生存?又可能是:职场就是这么丛林法则,我之所以遭遇这些还是因为我不够强吧?

你看,你的「身份」,也就是你的价值观、自我认知,都开始模糊,这就很痛苦啊。

大家总觉得,背后「说人坏话」是不道德的,不能讲。我觉得吧,得看是跟谁吐槽。一般来说,作为身份性对话的吐槽,是发生在足够了解自己人品、已经树立起一定信任的人之间的。这样的人,在你吐槽的时候,不会觉得你是在「说人坏话」,会get到你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自己对一些人事物的理解。

比如,我跟闺蜜说「我妈好烦啊」,她是绝对不会误会我真在批判我妈的,她明白我其实是在表明,我在某些方面跟我妈不一样,我在某些情境中感到困扰。这些细节都组成了「我是什么样的人」。

换句话说,八卦和吐槽,作为一种健康的身份性对话,是要发生在双方都能判别出这是身份性对话的前提下的。如果对话中的一方没有判别出这一点,觉得「好我们来讨论一下老板是不是真有你说的这么坏」,那不但是鸡同鸭讲,还会立刻破坏信任,让先发起对话的人感到被背叛。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那对方说的话,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呀,难道就顺着对方讲吗?

身份性对话其实重点真的就不在信息的真伪。吐槽的时候带着情绪,肯定是主观的。但既然身份性对话的本质是价值观、自我认知的探讨,回应重点就不在讨论信息的真伪,表达的客观性,而在于对某种价值观,自我认知,进行反馈。

比如:这种行为(而不是对方说的那个人)真的很恶劣!这种人(而不是某某某)真的很讨厌!换成是我,如果被这样这样霸凌,我肯定做的还不如你呢,我早崩溃了。

假定前提为真,讨论逻辑链是否成立(如果对方真是这样的人,你的吐槽成不成立),才是这类对话的核心。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其实沟通的关键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倾听。认真听对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是哪一种类型的对话。只要「听」明白了,说什么其实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111
携隐Melody
2天前
提高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关键的是什么?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分清楚对话的类型。

之前跟大家讲过,对话有三种类型:事务性、情绪性、身份性。搞错了类型,就是鸡同鸭讲。最常见的就是我要的是情绪支持,你却在给我讲解决办法(而且是最容易想到的那种,我自己早想过了的方法!)。

但凡你能分清是什么类型,你哪怕很不擅长回应,你就直接坦白说自己不擅长,但可以提供一双耳朵,对方也会觉得舒服的。

比如,知道对方要的是情绪性反应,你可以说:我不太擅长提供情绪反应耶,但我非常愿意认真听,提供一双耳朵可以吗?这样对方就会很感激了。而不是说:那你不要跟那个同事合作啊!

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事务性呢,你可以说: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我也解决不来耶/我也判断不了你做的对不对耶。而不是说:你做的已经很棒了!

总结来说就是,最关键的任务是识别对话类型,然后,在这个类型的圈圈中,提供你的反应就好了。哪怕这个反应是很稚嫩的,很笨拙的,也没关系。你会发现即使你觉得自己很笨拙,对方也会觉得你善解人意。TA被理解了,被听见了。

这就是非常好的沟通了。



社会心理学,把强调任务导向、独立性、理性和竞争性的特质,比如果断、领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等特质,归类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强调人际关系、情感表达和关怀,包括同情心、温柔和善解人意等特质,归类为表达性特质(expressive)。

当一个人在帮人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的就是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当我们进行情绪性对话时,提供的就是发挥表达性特质才能做到的情绪支持(emotional support)。

要做到判断出对方想发起的是那种类型的对话,并且提供相应的支持,就需要人在这两种特质上,都发展得比较充分和成熟。

但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很多男性被社会规训,只发展了工具性特质,丧失了表达性特质带来的表露温情、人际关系的维护、亲密关系的培养等能力;很多女性被社会规训,只发展了表达性特质,丧失了探索事业、追求解决更复杂、更有挑战、更宏大的问题的技能。

这样的男性常常被称为「钢铁直男」,因为他们普遍缺乏情商。这样的女性常常表现为「恋爱脑」,因为她们在解决复杂事务性挑战时,觉得只能通过依赖男人达成,由此会给她所依赖的男性不平衡的喜爱(本质上其实是对自己依赖的一种合理化)。

这两种人其实在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上,都会有些问题。前者根本不会维系人际关系,全靠另一方维护;后者过度依赖,无法创造独立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所以,要提供自己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是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自己变成一个「雌雄莫辨」的人。男性不以所谓的「女性特质」为耻,女性不以缺乏「男性特质」为傲。大家都拒绝做巨婴,做个独立的成年人。

那即使你是个「表达笨拙」的成年人,你也会拥有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2192
携隐Melody
6天前
我们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做对象?

有一个长久以来的迷思,就是觉得相差越大,吸引力越大,两者越互补,感情就更容易甜甜蜜蜜。这话其实不对。有互补的地方固然能让感情更稳固,更甜蜜,但这只是锦上添花。处得好,最容易的「标准」其实是:找跟自己相同的人。

相同的地方越多,相处得越好。

不要担心太过相同会无聊。没有任何人的经历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大脑是相同的(大脑由经历重塑),总有千丝万缕的区别,会带来视角的不同,经验的不同,反应的不同。

除了相同之外,互补也相吸。如果因为经历不同,各自养成了不同的技能,彼此是互补的。同时,性格上又很相似,那就是最佳组合了。

为什么相同的人和互补的人是最「匹配」的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最小阻力原则。只要一件事的阻力小,你长期坚持下去的概率就会大幅提高。相同的人,在价值观上、对人事物的反应上、生活习惯上,都有接近的预测和习惯,相处起来非常轻松,不需要不停进行磨合和重新调整预期。互补的人也一样,有了互补的技能,两个人的生活就会有1+1>2的效果,那生活的阻力不就大大减小了嘛。

这个道理有一个非常让人意外的应用。

那就是:大男人和小女人,是不太可能幸福的组合。虽然对这种组合,甚至这两个词的使用,都在消亡中,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仍沉浸在这种男人要「像个男人」,女人要「像个女人」的爱情幻想里。

为什么这个「男子气概」和「小鸟依人」的组合不太可能幸福呢?撇开刻板印象实际上既压抑了女性又压抑了男性(其实两性都有所谓「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让他们只能展露单方面的特质,单从「匹配度」上来说,大男人和小女人,相同程度太低,因而相处起来非常累,违反了能让任何东西更长期持续的「最小阻力原则」。

大男人,就是只有「男性特质」的人。小女人,就是只有「女性特质」的人。这两种特质的定义,随着时代不停在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啥重合,完全相反,因为要分出「男女」,本来就是要把「阴阳」一劈两半。如果把「感情丰富」给了小女人,就要把「羞耻于情感表达」给大男人;把「善解人意」给了女人,就要嘲笑那些心思细腻敏感的男性「太娘」。

而这些特质,其实在亲密关系上,都非常重要(不是那种差异很大也无关紧要的地方),两人总是反应不同,难以想到一块去,总是要不断进行互相解释和猜测,不断商量共同协作的方案,这样的亲密关系,比起相似性更高的那些,失败率是明显更高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小女人」的女性,其实应该找「娘」一点的男性,也就是两者身上都有很多女性特质,彼此才更谈得来、处得好,感情会甜蜜哦。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非常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其实最适合你的异性恋对象反而是「很刚」的女性。

是不是很颠覆认知呢🤭?
2725
携隐Melody
13天前
如何设定合理可行、真正提升效能的目标?

有三个标准:

1️⃣ 目标设定一定要目的导向。

很多人其实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没有仔细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是什么目的。很可能是把目标混淆成了目的。比如,觉得粉丝增长,既是目标,也是目的。粉丝增长了,变成大号了,自媒体不就做成了吗?那目标和目的不一样吗?

不是哦。你得到了这些粉丝,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无论你是想要商务,还是要带货,或者只是纯粹想要让特定知识传播得更广,你最终需要的都是目标受众。如果只关注粉丝数量,可能来的人都不是目标受众。这就是错误的目标。

换句话说,目标是短期的,目的是长期的。你要学会让短期的东西,服务于你的长期利益,而不是反过来,为了满足短期目标,牺牲长期利益。

所以要经常问问自己,我心中有这么一个目标,它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2️⃣ 目标要能掌控。

关注无法掌控的目标,只会徒增烦恼。

很好理解,但很多人忘记。做计划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会包含很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比如,目标是三个月后考出xxx。你要问一下自己,这个目标有多大程度能完全由自己掌控?你能「完全」掌控自己未来三个月的学习速度吗?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打扰你复习的事情吗?能掌控考试的运气吗?

这种目标就只会徒增烦恼,给自己增加焦虑,以及在大概率因为各种变化完不成计划后,产生预期达不成的损失痛苦。

你能大概率掌控的是什么?三个月后去考一次试。所以目标应该定为:三个月后去考试(而不是考出xxx,考到几分等),再根据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

还有一个调整是时长:越是离得近的目标,总体来说越容易掌控。比如我无法掌控三个月后的某个周一我能不能接一个大项目(预料不到到时候的capacity),但我可以掌控的是:明天我可以接一个三天完成的小项目,这三天我有空。

小总结一下,就是越长期的目标,越要灵活;想要更具体、固定的目标,就要把期限放短。

3️⃣ 要关注多个目标,而不是单一目标。

Everything has a price。任何目标也都有代价,最起码的,有机会成本的代价。而且从昨天微博讲的系统思维角度去看,任何目标也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是跟系统内的其他局部相互影响,然后跟着整个系统一起变动的。

比如,目标是增加粉丝量。那走向这个目标的路径有很多条,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同时,专注于实现这一个目标,你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值得吗?粉丝量增加之后,你觉得其他部分又会如何跟着改变(比如流量大了运营能跟上吗),你有做出相应的准备吗?

所以目标要配套着一个系统,一起来。要去衡量你的代价,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只要你能满足以上三点,基本就是非常合理可行又有效的目标啦~
15
携隐Melody
14天前
什么是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

就是在企业管理、城市规划、个人决策等方面,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时,要把问题放在整个「系统」内考虑,此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原先认为的问题它不需要解决,你只要在整个系统中做出一个调整,就可以完全取消这个问题。

Russel Ackoff是系统思维的先驱。他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给伦敦公交系统「取消」过一个问题:高峰期容易延误的问题。

当时车上会配备两名工作人员,一名司机,一名售票员。这两个群体分属不同的工会,而且司机大多是巴基斯坦人,售票员大多是印度人,两个工会长期彼此不对付,经常吵架。售票员觉得是延误是司机开车路线和水平的问题,司机觉得是售票员手脚太慢的问题,彼此都不愿意去专注思考怎么改善延误的情况。

如果单独去思考减轻延误的问题,解决方案理论上可以提出很多,比如调整时间表,增加公交车专用车道,预测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引导乘客少乘繁忙线路的公交车,提高高峰期的票价等等。但这些方案一则投入很大,不知道猴年马月能落地,起效慢。二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更像是暂时缓解一下症状,等到以后又严重起来了再说。

换句话说,如果只针对系统内的一个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质上是「推迟到将来再解决」。就好像下水道臭味,「解决一下」,盖上一个防臭盖。

Russel Ackoff给的方案是:售票员不应该出现在高峰期的公交车上,应该守在公交车站。如果繁忙起来,一个售票员不够用,就安排两个。这样一来,不但大大加快了乘客上车的速度,也消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之间的潜在冲突,整个系统都运行得更加平顺了。

我觉得系统思维真的很好用,因为很多时候,单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要系统不改变,问题就永远在,所谓的「解决问题」,只是推迟问题而已。

比如,比如各国都有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各国也推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生育补贴、税收优惠、弹性工作制、托儿服务、单身生育政策、文化宣传等等等等。有用吗?最多就是减缓一下趋势吧?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整个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多代社会》这一期讨论过),就知道,只要母职惩罚(每生一个孩子,母亲平均职场收入下降4%,父亲上涨6%)仍然存在,生育率问题就解决不了。

好,那我们就要面对下一个问题:女性在职场面临的重重困境。同样的,如果只是针对母职惩罚这一个问题去解决,方案仍然是原来那一些:补贴、弹性工作、税优等。但放在整个系统中看,这都是在打补丁。整个系统本身,是专为男性打造的,但凡你还是在希望让女性穿上男性的衣服,各种修修补补期望它合身,就仍然会存在各种问题。

总之,系统思维的关键,是重新定义问题。认识到1)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2)局部之间相互影响;3)系统本身还处在不断变化中,因而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单独部分的问题,只去针对解决这一部分的话,永远就是在推迟问题,只有改变整个系统,才能「取消问题」。

这个思路真的挺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它不是真的问题。

我经常收到各种求助私信,问我如何减少焦虑,如何从分手的痛苦中走出来,如何释放压抑的愤怒,如何减少自我攻击,如何对抗拖延。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其中一大部分是系统性的创伤,尤其还有正在进行中的伤害(没有跟有毒的父母切割,或没有离开有毒的职场环境等),如果不去看整个系统,不可能解决眼下的焦虑、愤怒、自我攻击。

拖延也是一样,它背后是优绩主义带来的压力,是在一个大的系统中,你不想做一些事,但又不得不做,那必然一定是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做啊。但凡这个压迫的系统不改变,拖延的模式就不可能真的改变。此时只依赖时间管理、任务管理、自律等,是没有真正作用的。

那怎么培养系统思维呢?我觉得两条简单粗暴的路径是:1)多学习商业模式;2)多看社会学的书。前者是把商业问题放在系统中去重新定义,后者是把个人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框架中去重新定义。多看多思考,慢慢就会产生「系统」的体感哦。
210
携隐Melody
15天前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

对于这个问题,最大的迷思就是,天赋是「向内找」的,就是主要靠自己来思考和分析,或做点什么测试,或尝试点什么任务,然后「发现」自己擅长什么。

其实,天赋是靠外界反馈发现的。

什么是天赋?在我看来,天赋就是一些天生的条件,包括身体和大脑的条件,使得一个人在某些领域,学习的速度更快,施展技能更轻松。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更」,也就是说,天赋是一种跟大多数人的比较。

有些天赋比较好「找」,是因为这种比较很容易被看见。比如,孩子一般要1岁才学会说话,那提前学会的孩子,很容易被看到这种超出平均数的表现,这孩子就可能有「语言天赋」。在学校里,有成绩做对比,如果有孩子能轻松解出非常难的数学题,那就是有「算数/逻辑天赋」。包括学棋快、跳舞协调、有乐感,都是在学生时期就能很容易被发现的「更」。

但在《多代社会》这一期,我们也讲了,学校是应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生的,学校的职责是输送培训好的劳动力,所以学校只会精心挑选少数技能来关注,有很多天赋,比如自然天赋(识别植物、跟动物相处的能力),身体动觉(轻松想象物体多面的能力),内省天赋等,在学校都很难被发现和鼓励。

等到出了学校,进入社会,要做这种平行比较就很困难了,因为现实世界不再有这种单一维度的成绩比较了,大家也不再这么齐刷刷地发育到同一个阶段了。

没有了容易看到的比较,我们就很难发现自己的天赋。此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大家都这样」、「啊?这不是很简单的吗?不是大家都会吗」。

我妈,非常聪明,能力非常强(不是我有滤镜,跟我妈接触过的我的朋友们都这么说)。她一生都在困惑「这么明显的事他们怎么看不到呢」、「这不是常识吗」😂。我经常:妈,这不是常识。这不容易。别人没你理解这么快。我没你行🤦‍♀️。

我妈在职场表现是很优异的,但她也很勤奋,情商也很高,所以她觉得自己的成绩都是勤奋干出来的,情商高大家喜欢她所以给她机会的,她从来没觉得是因为她真的能力很强。

后来她终于退休了,去上老年大学了。她有一天一脸茫然地回来跟我说:我发现我好像真的跟别人不一样,老师说的视频拍摄啊剪辑啊手机操作啊,我早都会了,怎么同学们一节课都不会。。。

我:妈你终于发现了吗妈!你不是常人啊!😂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一度觉得我能一口气说那么多话,是很正常的。是比大多数人能说一点,但我觉得就是多出20%最多了。我身边偶尔有朋友说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能一口气说那么多话的时候,我也一直都默认这是朋友给足情绪价值,说说而已。

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这么说的时候,我才逐渐肯相信,好像我在「话多」这件事上是有点天赋的。

为什么这么难相信自己有天赋呢?因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自然,太不费力了。我很难想象它对别人来说是要费力的,更不能想象还要费大力(这就是DK效应)。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是想说:想要找到自己的天赋,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接触那些愿意夸你的朋友,多去到那种不吝啬夸人的环境。不要担心夸奖是虚假的,我们天生对虚伪的夸奖非常敏锐,很容易识别。

自己有什么天赋,其实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夸奖中慢慢积累出来的。如果偶尔得到的夸奖是对方的恭维或安慰,那么,从不同的人那里重复得到同样的真心夸奖,就是天赋的强烈认证了哦。
716
携隐Melody
16天前
今天上线的《多代社会》,如无意外,就是本年度最后一期播客啦。之后可能会稍微休息一下(大家都知道,我司临近过年,就要开始去滑雪+放长假了🤭)。

听名字可能不太起眼,但对我来说,这一期的内容是很爆炸的。

我就说几个数据吧:

1982年到2020年间,中国标准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的比例,已经从51.4%降到了26.5%;与此同时,夫妻核心家庭(仅由夫妻二人组成)的比例则从4.8%上升到了21.8%。此外,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20年「一人户」占比已超过25%。

也就是说,结婚的,不结婚的;有孩的,不要孩的;离巢的,回巢跟父母一起住的。。。任何一种家庭形式,现在都已经不再是「非主流」,已经不存在任何「主流」家庭模式了。

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居住在都市区(特别是东、西海岸)的美国女性,平均头胎生育年龄已经推迟到35岁左右。与此同时,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居住在乡村地区的美国女性,平均头胎生育年龄只有20岁。

也就是说,能进入职场的女性,在不断推迟生育;无法进入职场的女性,是完全另外的样子(过早怀孕也可能是无法继续学业,掉出职场轨道的原因)。

全球预期寿命,都在不断增长。但美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增长的速度,开始出现了奇怪的落后,男女预期寿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承担了巨大的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压力,慢性压力伤害端粒,端粒受损影响寿命。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数据是什么感受,我是很震惊的。不意外,但还是很震惊。

这一期讲的,就是代表着社会失调的各种现象,比如越来越多的孩子抑郁,年轻人越来越焦虑,中年危机、老年孤独越来越严重,女性压力越来越大。。。背后的原因。

今年第一期播客,叫《情绪:如何精神稳定地发疯》。我觉得很有趣,因为了解到这背后的原因,AB模型/U型槽模型的根源,确实会想要发疯🤭。

在上一期《芒格之道》中,我说,纵横四海今年开始,能在去年的基础上,为大家搭建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了。这最后一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地,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现状和各种困境的模型。

希望大家喜欢~
38
携隐Melody
20天前
为什么说职场第一课,就是要学会预期管理?

我之前有写过一条详细讲⬇️,但在《思考快与慢》这一期播客之后,我们可以更新一个新角度: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指的是人在面临损失时,会要求两倍于损失的回报,才能平掉心理账户。

在职场,预期管理非常重要,就是因为,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大脑会视为一种损失。此时,人就会需要两倍的弥补,才能平息心中的「损失痛苦」。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能1:1弥补都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给出两倍?此时感到损失的那个人,就会怨恨你。

这怨恨的程度当然是非理性的,但人就是这样,有些非理性的感受,即使理性上完全理解,也很难完全消除,就好像「坏消息信差」总是被无辜怨恨一样。

做好预期管理,就能消除这种非理性怨恨。离结果越远,降低预期带来的损失感越小(因为人知道未来不可预测,离越远越能包容变化)。也就是说,你可以把结果搞砸,但最好在发现情况不对的第一时间,就立刻跟老板和相关同事说,此时你遭受的埋怨最小。越往后拖,损失规避效应越大,你越会倒大霉。

平时我们给预期时,也要留一点安全边际,话不要说太满。但不是说要一昧谦虚哦!太谦虚了显得自己没实力,也显得很不真诚,最后你即使大超预期,对方也可能觉得你一早隐瞒实力,不好相与。咱就是说,要真诚和自信,但留一点余地。

很多人做不好预期管理,是觉得让人失望很不好意思,总想把「坏消息」拖晚一点说,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再说。这不但会错失他人及早干预、阻止问题越滚越大的机会窗口,更重要的是,还会让心理痛苦加倍,等于原来只需要戳一刀,你不做预期管理,就多戳了一刀!

想明白这一点,做任何事,跟任何人合作,我们就都会自觉自动地去做预期管理,时时刻刻想着要让最后的交付(即使这个交付中途改过很多次),尽量去符合最近更新过的预期,这样对方最多也就经历实质损失,就不会额外承担心理账户的多一倍损失了。

即刻的 携隐Melody

16
携隐Melody
21天前
如何提高自控力?

一个方法是:培训你的注意力。有实验已经发现,这两者是正相关的。培养注意力,自控力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两个任务通常都是同时发生的。你要控制自己的某个行为,你首先要一直保持注意自己的这个行为吧?反过来,你想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你当然是要控制自己注意力不要涣散吧?这就好比练肌肉,你练的是A,但B也一定会同时运动到,反之亦然。

这个原理非常有用,因为注意力比自控力更容易自我觉察(我们很容易判断自己现在是否在集中注意力,以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但相对就没那么好判定自控的程度),培训起来也就更具象化,更好实施。

注意力的培训很简单,你每隔一段时间都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更长时间就可以了。

就跟你在感觉力竭时,强迫自己多做一两个动作,肌肉会生长一样,你强迫自己多注意一下,你的注意力「肌肉」就会生长。比如,你现在只能集中注意力看书15分钟,那接下来一个星期,你就要求自己多坚持5分钟,保证每次都一口气看书20分钟,在这个期间,注意力涣散了,就立刻给它拉回来。

再下一个星期,把20分钟变成25分钟。以此类推,到30分钟、45分钟、1小时、1.5小时。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一口气工作一个半小时,而不需要中断。超过一个半小时,可能就比较困难,因为90分钟是人体一个小周期,总要稍微歇口气。但能一次做到一个半小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已经很好用了。

当你的注意力在不断提高时,你的自控力就会不断提高。

自控力提高的好处自不用多说,不过有一点可能大家比较容易忽略:在负面情绪中,用理性说服和宽慰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自控力,因为此时你需要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理,共情力(情商的体现)也需要很高的自控力,因为在共情他人的同时,我们需要控制自己去区分自己不是当事人,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现在我们知道自控力可以通过注意力培训来提高,那也就是说,想要提高自己控制焦虑情绪的能力、或改变自己太容易被他人情绪感染的情况,或让自己在像分手这种痛苦中还能冷静地维持生活和工作的秩序,你要做的就是: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从今天开始,在你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再拉回来,继续坚持5分钟!我们一起练起来吧~
213
携隐Melody
22天前
家里没有资源的孩子能读商科吗?

最近刷手机的时候正好刷到一个选专业建议片段,是内蒙一位考了715分的孩子的家长,连线问孩子应该选什么专业,说孩子跟家长自己都不懂。这分虽然巨高,几乎啥都可以选了,但太多选择等于没有选择,能理解此时反而决策瘫痪了。

我刷到的那个片段的建议是:这分上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完全ok,但家里没有资源就不建议上商科,非要选的话,就计算机吧。

家里没有资源,在国内的商业环境中,很难混到顶层,是没错的。清北毕业,无论是进咨询,还是投行券商,还是大外企都很常见,在这些最常见的职业道路上,如果家里没有资源,一个偏远地区的孩子,的确是会比较遭受歧视的。别说毕业了,可能在商学院,就已经开始遭遇这种歧视了。

但我觉得只看这种歧视的存在,非常片面。

首先,家里没有资源,出了商科,难道就没有影响了吗?读计算机的这年头一定程度也看家里资源(人脉、视野、机会等)啊;学术圈也看家里资源啊;人文圈也看家里资源啊。现在哪有完全不看家里资源,纯靠自己的圈子了啊?

再说了,商科毕业的那些经典出路:咨询、外资投行、外企,是在咱这的环境中,最不看家里资源的环境之一了好吗?而且这些选择都提供非常好的职场培训,家里有没有资源都能拥有这种培训。更不要说,这些出路是最快培养自己人脉的地方:MBB校友圈、大外企校友圈(比如宝洁系、微软系等)、投行人脉圈。

比起其他专业,其实清北商科从毕业后的收入到迅速建立自己的一个小人脉圈的速度,都是家里没有资源的孩子比较好的选择了耶。

其次,混商圈,并不是一定要混到顶层。因为商科的收入总体来说是所有专业中偏高的了,你就算不混到顶层,收入也挺不错了。有些专业呢,好的岗位薪酬看着很厉害,前途无量,但差一些的,收入差距就非常大。

清北毕业,无论什么专业,都不太可能是最差的一批。但放长线,到了毕业5-10年时,学校的光环效应逐渐减退,再往下混,就越来越需要过去积累的人脉、资源、眼界。商科再不济,至少能搭上清北商科的人脉圈,咨询/投行/大外企的人脉圈,和相应的视野,加上成熟的入职培训,商科所需要的多年的灵活度培训,对家里没有资源的孩子来说,不失为一个完全靠自己独立发展的成熟路径。

那种学好计算机,靠自己的学霸体质,在技术领域一骑绝尘的「护城河」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要做到这个地步,未来可能都要读个PHD,至少要读个硕士。家里要是没有资源,能撑孩子读这么多年书吗?

我不是鼓吹商科最好,应该选商科。我的意思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利弊,要全面综合权衡看待,看孩子自己的喜好、性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家里没资源就别考虑商科了」。

P.S. 如果一定要学理工科,我个人觉得工程学目前比计算机更保险一点。工程师出来也可以做很多程序员的岗位(比如工业数据化、流程自动化、AI相关的很多岗位等),工程师的数量比程序员也少很多,物以稀为贵😂。不过,工程学最好也读个硕士,更有竞争力。说来说去,不用读硕士就能直接出道挣一笔过得去的工资的,还数商科啊😛。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