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的反思与复盘
1当背包客这段经历逐渐的进入尾声,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这段经历,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拖了好久,看看啥时候能写完
2,22年上海刚解封,经过几个月的疫情,上海的整个线下业态面临巨大的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我觉得有机会,于是就买了张票直奔上海,在上海转了一圈之后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线下业务,在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蹦出来一个想法,要不出去走一走,反正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基于一个随意的想法,让我成为了一个背包客。
3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反思当时的决策,能感受到当时的思考质量并不高,这个感受主要来源于两点
1在意识到这个方向有机会但自己并不适合时,没有及时的调整而是选择放弃,比如我当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那些行业会快速恢复,那些公司会这次变化中快速崛起,我该如何与这些公司建立联系。
2意识到疫情的变化所产生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只是把事情做成的其中一个要素,过度关注单一要素而对全局思考不足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站在把事情做成的角度来看,认知在里面的权重到底有多高,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4在成为一个背包客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如何玩这件事上,这里简单记录一下思考的变化
1最初的理解是去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风景,品尝不同的美食,比如我当时为了去更多的城市,从昆明到重庆的火车上我会随机选城市下车住两天,以此来刷去过的城市数量。
但随着去过的城市足够多后,其实大部分城市都很雷同,并不值得去,好在刷城市的这个过程我能获得快乐。
2第二个是去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我之前列了一个清单,要去学冲浪,潜水,攀岩,调酒,SPA,群演,寺庙,滑雪,做面包,挂逼等一系列的体验项目,其实体验了不少,但随着体验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大部分工作只是外人觉得美好,而从业者只是在做流水线的工作而已,比如我去玩采茶,这就是个一听很美好,实际很普通的体验项目。
3追求玩的更重,更深入,比如大部分人去旅行可能只是会去景区与吃美食,而我在这两个获得快乐的基础之上,开拓了更多的快乐方式。
比如我去三亚会去逛不同的酒店,以此来欣赏以钞能力所构建的建筑美学,再比如我会去试图加入当地人的社交圈,来跟这个城市产生更多的链接,建立起这个城市的社交资产。
4追求玩明白,这个阶段呆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进入下个阶段,而这个阶段我把他称之为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
找到那些能持续获得快乐的兴趣点,不断的重复就好,简简单单也挺好。
5当我成为一个背包客之后,对这件事商业模式的思考是偏迟钝的,当时的做法是一边民宿,一边旅行,中间做内容接探店。
这套模式的优势在于门槛低,能快速上手,符合我当时没钱又想出去玩的特点,但问题在于这套模式的上限太低,与之相对应的,其实这套模式更适合大学刚毕业又没钱想出去玩的年轻人,一方面解决了旅行过程中的收入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快速的了解不同城市与社会人群的区别。
而我个人是在旅行到一年之后才有意识,一年半以后才开始探索更高的天花板,现在回头来看整个思考是偏迟钝的。
6关于成长这个话题,其实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思考这件事,最近也对成长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我最初对成长的理解是感受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我把它称之为成长,随着深入的理解,其实只要是你在不断阅读和学习,成长是必然会发生的,区别在于是你成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已。
如果说成长是必然的,那么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什么才是重要的?
决策质量,高质量的决策除了能在执行中获得成长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这个决策本身也是在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