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最近觉睡得少,还是咖啡喝得多,每天既恍惚又兴奋……看了《花束般的爱情》大脑中某个区域程序被激活,有点上头。
中年人看日本爱情片(不是爱情动作片)稍微有点“僭越”,因为中年人有生活、责任、事业、亲情,唯独没有爱情。
不过花束般的爱情,麦和绢的场景似曾相识。
谁没经历过年轻,谁没经历过爱情,谁没经历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呢?
转而我又发出一种油腻女中年的唏嘘和哂笑:“youth ”。
看过相同的电影、喜欢相同的漫画、耳机都经常缠绕,就觉得天生一对,命中注定,这是一种“幻觉”。
多年后,他们会明白,能吃到一起,睡到一起,能帮忙换尿布,比能一起看电影、读书重要多了。
决定婚姻存续的,不是你对对方的爱有多少,而是你能忍受对方多少。
决定婚姻幸福的,不是彼此为对方牺牲多少,而是能为对方提供多少价值、满足多少需求。
决定能不能走下去,不是初见时的“同频”,而是当下此刻的“同步”。
可惜,我们从爱情走向婚姻的时候,都对婚姻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期待这个人能一直给我们浪漫,一直保持6块腹肌,一直能亲亲抱抱举高高,期待他永远都可以随时出现,天天有鲜花(花束),没有柴米油盐屎尿屁。
然而,人生有AB面,花束是一面,柴米油盐屎尿屁也是一面,如果只期望好的,无法接受坏的,那是“妄念”。期望一个人永远不变地爱你,也是妄念,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变并且永垂不朽的,这就是佛说的“无常”,一切都是相,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麦和绢分手,很正常,因为他们只尝到了人生“不如意”的苦,而奢望有另一个人出现,人生就会“如意”。人生哪里有如意?只有“如其所是”。婚姻照不见任何人,只能照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