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章鱼哥Jbn
47关注6被关注0夸夸
章鱼哥Jbn
3天前
2025 立夏,对未来有很多迷茫,把小孩放在老家自己返深的那一刻有很多心酸
希望好的所愿所想都能如愿
00
章鱼哥Jbn
9天前

ChatV: ⭕ 笨办法用 AI --- ▪笨办法用 AI 十条 面对新事物,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个笨蛋,学得慢。 笨蛋就用笨办法。笨办法就是 10 条: 01. 聚焦手头在做和想做的事情问。 02. 记录想到的与看到的好问题。 03. 不懂就问。 04. 忘掉技巧,就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样。 05. AI 没有说清楚的,打破砂锅问到底。 06. 提取有用的回答到项目文件里。 07. 向 AI 的深度思考学习深度思考。 08. 问完的问题,每周用多维表记录。 09. 一天至少问 10 个问题。 10. 日日不断。 --- ▪5W2H:如何对 AI 提问 对 AI 提问,其实就是 5W2H 的排列组合。 - Who:你是谁?我是谁?给谁看? - What:解决什么问题?生成什么类型内容?不能出现什么? - Why:目的是什么?问题出在哪?为什么要你改? - Where:在哪个场景用?数据来自哪?和哪个上下文关联? - When:时间范围是多少?优先顺序怎么排?时间多精确? - How:分几步做?用什么方式与语气表达?格式怎么规范? - How Much:多少字?多详细?要几个结果(解释/方案/例子)? --- ▪关键概念:善用 AI 提问的四步走 1. 明确你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的某个领域。 2. 列出这个领域的关键概念,先穷举,然后从中筛选出最重要的一批,比如 20 个。 3. 用概念 × 5W2H,生成一系列问题。 4. 拿这些问题挨个问 AI。其中同一个概念的问题,可以放在一组对话中,便于深入这个概念。 举个例子: 1. 定一个领域:个人 IP 2. 《纳瓦尔宝典》中提到了“杠杆”这个概念,对个人 IP 来说,属于关键概念之一。 3. 5W2H 中的 how much × 杠杆,可以得出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中,个体发展要学会借助杠杆,比如媒体是杠杆,代码是杠杆,还有哪些杠杆,列 30 个杠杆给我,每个简述理由”。 4. 拿这个问题去问 AI,开启深度思考。 如果你不知道某个领域的关键概念有哪些,可以把领域告诉 AI,让它列一批概念,你根据自己的了解来选。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领域,可以把你的经历、能力、资源、梦想、目标、限制条件说给 AI 听,让它来帮你选定领域。 这样做的好处是:领域是你在做的,概念是关键的,问题是与你息息相关的,处理问题的 AI 是强大的,所以,据此得到的答案,是强大的 AI 为你手头在做的领域生成的关键的、与你息息相关的内容。你会直接感受到 AI 对你的帮助。 --- ▪一种问法:出处×概念×领域×用途×5W2H 出处:《入关》后记 概念:边缘人 领域:写作 用途:选题 5W2H:Who 问题:《入关》一书作者在后记中自述:大概是 2021 年的某一天,我在重读《冬泳》。“东北文学”几乎是我这两年唯一会心无旁骛看的小说。我在东北文学中结识了一大群“边缘人”,他们风尘仆仆,目标渺茫,被时代抛弃。于是,我也想着给同一地域却不同时代的“边缘人”写一部书。他们生存于明亡清兴时代的辽东,自况“我东人”,在历史上被称作“辽人”。在写作时,如何以“边缘人”为选题写作,有哪些“边缘人”?列出中国历史中 40 种边缘人,再列出当代中国社会的 40 种边缘人。 --- ▪IPO:如何用 AI 做方案 利用 IPO,我负责 input(输入问题)和 output(输入模板),processing(处理问题)则交给 AI。两点连一线,我抓住开头的 input 和 结尾的 output,AI 负责 processing 这条线。 在 input 时,先定我想解决什么事,然后围绕这件事有哪些问题,一一列下来。这时候先不急着问,先把脑子里就这件事的问题都倒出来,直到没有问题为止。然后把列出的问题排序,我觉得 AI 要先回答什么问题,后回答什么问题。 为什么先不急着问?因为做一件事涉及到多个问题,多个问题串起来,才能搞定一件事。如果急着问,可能会陷入某个问题中,反而影响真正搞定这件事。 比如“如何做小红书”是一件事,关于这件事可以拆为许多问题。如果陷入“如何做某种样式的图”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做不好小红书,就没有搞定事情。排在这个问题之前,还有“我做小红书是为了干什么?如果是获客,客群是谁?”、“如果涨粉了,如何引导到私域?”、“如果有人想付钱给我,我卖什么产品或服务给他?”,诸如此类都是更优先的问题。 关于 output,就是为 AI 的回答设定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可能是一页纸清单,可能是一张商业模式画布,也可能是一份多维表格,或者是一个知识库,再或者是一门课程。总之,要给 AI 生成的内容一个去处,或者说一个容器。 如果不设定一个去处,AI 回答了再多,也派不上用场。比如关于做小红书,你问了 30 个问题,AI 对每个问题回答了 2000 字,加起来就有 6 万字。如果把这 6 万字做成一份文档,或许可以用来引流,但是对于你做好一个小红书账号而言,是没有帮助的,因为没有形成一个适合你的可操作方案。这样的话,和买了几本教你做小红书的书放在那儿,又有什么区别?用 AI 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要指导行动,6 万字不如从 6 万字里面提取的一页纸清单有用。要想行动,得“定下来”。我有一份《1000 个项目宝典》不如一份《某个项目的行动方案》有用。为什么?因为我没有资源和时间去开干 1000 个项目,最终还是要“定下来”一个项目,并且“定下来”这个项目的操作细节。 那么这一页纸清单是什么样的,里面应该包括什么,我得清楚。这就是事先想好容器,才能以终为始。比如说,如何做小红书的行动方案,这一页纸清单里面要包括账号名、身份标签、目标客群、内容主题、内容结构、做图风格、选题来源、热点来源、相关的小红书话题标签、引流方法、防封注意点、承接产品,等等。这些用一页或两页 A4 纸就能放得下。这一页纸清单,是给内行看的门道,而那 6 万字文档,是给外行看的热闹。 当然,容器也不一定只有一个,至少可以有两个容器。一个容器是一份多维表格,用于记录向 AI 问过的问题与每个问题的回答,用于日后查考,一个容器是一页纸清单,用于指导行动。 抓住这一头一尾的 input 与 output,剩下的就交给 AI 发挥了。如果不知道 input 和 output 怎么办,或者说不知道问哪些问题,也不知道最终用什么容器来装这些回答,那么可以先就这两个问题问一下 AI,让 AI 帮助你澄清全部问题,帮助你设定合适的容器。 --- ▪一张多维表+一本书+一页纸 一种大力出奇迹的做法:围绕自己手头做的领域,每天问 AI 10 个问题,100 天就有 1000 个问题。 这些问题,差不多能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都问了个遍。 而每天问 10 个问题,不用一小时,这一小时,你不花在这件事上,也会花在刷微信群、发呆、看抖音等事情上,不知不觉也就过去了。 100 天,也不过就三个多月,这 100 天,不抽点时间做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一边问,一边做三份东西:一张多维表+一本书+一页纸。 一张多维表,用字段把问题分类,便于梳理问题之间的层级与联系。 一本书,相当于《千问千答》,回答关于这个领域的一切。因为足够全面,所以有不懂的就去查。 一页纸,基于自身条件,提取有用的信息,形成供自己落地执行的方案。因为足够简单,所以可以张贴在视线可及之处,时时提醒。 实际上,很多项目,不用问 1000 个问题,有 300 个问题就足以涵盖各方面了。一天问 30 个问题,花 10 天时间足矣。 这一番大力操作之后,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对手头事情的信心,完全不一样。 --- 另外可以参考以下几篇: 向 AI 的深度思考学习深度思考 →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fbf0b47cb8c547e2b2c01d?s=eyJ1IjoiNWVlMDYwZjBiOGNmZWEwMDE3N2JjNGE5In0%3D 为什么你要写一本人生之书? →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ce803de5f287348a65e98?s=eyJ1IjoiNWVlMDYwZjBiOGNmZWEwMDE3N2JjNGE5In0%3D 关于学习的五点心得 →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d1a4bb070109da49d84c6d?s=eyJ1IjoiNWVlMDYwZjBiOGNmZWEwMDE3N2JjNGE5In0%3D 如何梳理脑子里的一团乱麻? →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d7d0bad961298fdcf2a52f?s=eyJ1IjoiNWVlMDYwZjBiOGNmZWEwMDE3N2JjNGE5In0%3D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00
章鱼哥Jbn
28天前
近期反思下,因工作,整个人很消极,已经影响到生活了。应该多看看太阳,想想未来

绝对要相信 要积极乐观
20
章鱼哥Jbn
1月前

寡言寡欲: 总结的细致,各有所长,收藏备用! 1。 豆包:查资料、聊天、写文章、翻译等,功能特别全。 2。 Kimi:处理长文章,能看懂也能写! 3。 海豚配音:有300+种适合自媒体的声音。 4。 FishAudio:快速复制声音,操作简单。 5。 iSlide:一句话就能做出PPT。 6。 可灵:能把文字和图片变成视频。 7。 即梦:只要简单描述,就能生成图片。 8。 有言:3D数字人,能代替真人出镜。 9。 迅捷OCR文字识别:精准提取图片和文档里的文字,识别又快又准。 10。 剪映专业版:功能强大,素材特效丰富,剪视频轻松搞定。 11。 美图秀秀AI绘画:输入创意点子,一键生成精美画作。 12。 知学云AI知识服务平台:提供智能知识管理、问答等功能,帮助高效利用信息。 13。 达观数据智能写作平台:擅长写新闻、商业文案,写作速度快。 14。 易企秀:能快速做H5页面,模板种类多,适合活动宣传、产品推广。 15。 来画动画:不用专业技能,就能轻松做出各种风格的动画视频,表达创意更简单。 16。 MindShow:输入文字大纲,自动整理成思维导图,还能一键转换成演示文稿。 17。 文心一格:百度出的AI绘画工具,能生成很有艺术感的图片。 18。 图怪兽:在线设计神器,有超多海报、logo模板,简单改改就能出图。 19。 秒出PPT:输入主题和要点,几分钟就能搞定排版漂亮、逻辑清晰的PPT,大幅提升效率。 20。 智影:集视频剪辑、抠图、配音等功能于一体,界面清爽,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21。 闪剪:专注短视频制作,智能剪辑,能快速把素材拼成吸引人的短视频。 22。 熊猫办公:办公资源丰富,不止PPT模板,还有Word、Excel模板和各种设计素材。 23。 稿定设计:涵盖平面设计、电商设计等,提供超多可编辑模板,满足各种设计需求。 24、Deepseek:文章、推理、写代码 .

00
章鱼哥Jbn
1月前

广屿Ocean: 当一位女孩被大厂辞退后,崩溃到决定去死 最近看到一篇让我很震惊的帖子,心里一直隐隐觉得要写点什么。帖子的内容主要是一位女生说自己在某大厂半年的试用期业绩非常优秀,但因为新leader认为她无法和团队融入,决定辞退她 她对此感到愤愤不平,甚至在崩溃的巅峰时想结束生命,“白天一切正常,收敛情绪,晚上爆哭三小时,超级早醒,洗澡爆哭,由一个失败衍生到人生完蛋,非常想用死来逃避,经常性的想到死,我感觉我的自信被击碎了。” 即便在经历了一段心理咨询和塞满自己生活的海量面试自救后,她依然觉得“我之前一腔孤勇,现在看到了自己太多短板,反而失去了勇气…” (截至发文在评论区还看到她还在和他人友好交流,不用担心) 以上,相信你会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画风的帖子,例如刻意晒大厂工牌、大厂精致穿搭上班Vlog、被不公待遇的抱怨或晒福利等等,它们其实都指向同一种内核 —— 自己当前人生最值得展示和有价值的部分,是由一份工作来定义的 对此我想说,千万别把你的人生全都压在一份工作上,因为它不仅是外部你无法把控的“身外之物”,而且在这个时代非常脆弱 比如我之前就写过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一本书《三生万物》,书的作者是一位绝对意义上的“精英”宁高宁。你要是不知道他是谁可以去AI问问,或者你如果知道那位著名的作家兼职业经理人冯唐的话,宁高宁就是冯唐曾经的上司 《三生万物》里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个故事。宁高宁退休后有一天和女儿坐车路过北京最繁华的街道,他颇感欣慰地和女儿说,你看这条街上的大楼,一个连着一个,有好多座都和我有关系,不止一座是我当年主持修建的 但话锋一转,现在退休了,连楼都进不去,也没人认识我了,想进去看看吧还得找前下属出来接,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讲书里这个故事的时候,现场坐着另一个著名公司的CEO,且正当壮年,她就颇为感慨地说,“所以我现在也在着手在公司业务之外,也干一点有助于我自己个人价值的事,要是哪天公司不要我了是吧,我还有点自己的价值可以发挥…” 虽然那位CEO讲这话的时候是打着开玩笑的语气,但免不了有三分真情在里面 所以,在这个个人和公司链接越来越脆弱的时代,一个人在一份工作中平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短,双方都非常容易和对方主动或被动解除绑定关系 如果你把自己最有个人价值的地方让位给外部的一份工作来定义,你就会随时面临人生价值被剥离的危险,然后面对人生价值被掏空后,像开头一样崩溃的情况 所以,你要学会在外界赋予的脆弱的身份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的核心价值 这里推推荐长期来讲3个方法: 1,让自己成为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公民 之前我就写过一篇超过万赞的文章《你一定要去搞懂,世界运行的基本常识》,我在文章中描述过见到的一场车祸举例,你会发现被工具化了的普通人在遭遇意外情况时,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 就像之前徐峥演的《逆行人生》的外卖员一样,被车撞倒了起来第一时间还想的是要去“搬砖”,以及自己身上“最大的资本”有没有受损(文中的女生认为第一时间问自己的脸有没有受伤,然后就懵了,而不是寻求帮助或就医)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把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打工人,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独立处理自己生活问题的公民 所以真的进入社会后,对于社会运转的基本底层规律,例如法律、医学、经济金融…你如果不是相关专业,基本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这些内容你得自己花时间补起来 2,在工作的同时,重新设计你的人生 斯坦福大学有一堂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叫“人生设计”,是系统地教人怎么用设计思维进行职业规划,把生活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它提供了2个思路: 首先,短期方案,改善当下。用正反馈让不可忍受的工作变得可以接受,比如每工作三小时休息一次,去公司楼下散步并买一个好吃的冰激凌,这样起码你会觉得工作不那么像是在坐牢了 另外公司可能有很多优秀同事,你也许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于是,你可以大胆一些,多去公司其他部门走走多和人聊天开阔眼界,说不定会从同事那得到意外收获 其次,长期方案,设计未来。比如你是技术或运营岗位,就可以定期将经验总结输出到各种平台,就像这篇文章,这很可能会吸引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新工作机会 像我认识的一位很红的写手,之前是做互联网的,他很喜欢去吃一些高级餐厅,而且喜欢每次吃完后把食记整理发布在个人媒体上。就这么坚持了几年,纯粹的业余爱好带给他的收入已经超过本职,于是他就辞职,开始从事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 3,找到自己的天赋,培养一生的爱好或技能来对抗时间 这方面我曾写过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里再次分享如下 某天深夜浴室沉思,想了想目前我自己最自豪的事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最自豪的事是“跑的比同龄人快”,毕业工作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工作上,第一份工作就拿新人王,进大众点评第一个月就拿销冠,不到一年就“上岸”转管理... 所有的一切叠加起来,结果就是当时的自己ego无比的膨胀。后来终于触碰到了天花板 那是二十五六岁时在美团点评,一年时间职能连升三级后,后来发现自己当时的能力根本hold不住场子,KPI压力+团队管理压力+超低频行业的深壁垒,被压的透不过气 过劳肥、脱发、精神状态萎靡、玩游戏疯狂氪金当“大佬”逃避现实、对团队发脾气、除了工作什么都不会、感情上永远工作第一位辜负了很好很好的女孩... 在最低谷的时候每天熬夜到三四点彻夜思考睡不着觉,当时觉得自己难道以后就要变成一个失败的秃头死肥loser从此泯然众人“就这样”了吗? 但在跌入绝望之谷以后,我还是没有低头和认命 颜值没了那我就拼身材往死了锻炼变肌肉男行不行、能力碰到天花板那我就学习我学管理学领导力学心理学我拼命学、互联网进入“下半场”那我就增加自己的维度我总结我看书我上课我写作我拼命输出、i人爱内耗压力大我就除了工作去打拳去学剑道去旅行去摄影... 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只能靠自己,那就疯狂自律疯狂改造自己,一直到现在 最近,会频繁收到那些很多年前见过面的老朋友,或素未谋面的新朋友们的反馈 “你感觉我和几年前见面时有什么不同吗?” “好像变得更懒散,就是不瞎着急了,然后是正义感。” “天呐,你的朋友圈是什么国家地理杂志吗” “你的文字非常吸引人,是作家吗?开头就把我硬控了” “总之你能量场好足,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 “你好像用自己趟出了一条路,来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可行的” …… 其实,如果你在思维上“顿悟”,意识到你的最重要价值是你自己创造而不是外界某个身份赋予之后,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人告诉你哪条路可行 重心转移并逐渐夯实后,你不仅会让自己的状态更好不再因为外界患得患失,还可能因为你自己变成“斜杠青年”获得工作之外能够安身立命的收入来源 所以,最后用我看到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 “偶遇红利不以物喜,穿越周期不以己悲。”

00
章鱼哥Jbn
2月前
工作十年,积累五十万现金,算多吗
20
章鱼哥Jbn
2月前
还需要什么产品经理

Bink_Ron: ‼️【硬核】产品经理如何用AI一天完成产品MVP设计+ 真·交互原型! (不仅能秒过评审,还能秀人一脸😏) 👨‍💻这几天我们跑通了一个基于 Multi-Agent 的 AI 外呼算法,想快速搭一个 Demo 给外呼业务用起来。但再简单的 demo,要搞一套能 可视化配置Multi-Agent的路由结构+节点LLM,能实现模拟IM 对话,能统计测试准确率的平台,没个几十人天的根本搞不定。而且要写个0-1的 PRD和画原型,以往至少得花3-4天来梳理。 由于工作内外已经吃尽了 LLM+ AI Coding 的甜头,看到这样的任务自然用这些 AI 工具偷偷懒。于是一天时间内我就进行了如下操作: 1️⃣ 跟 GPT-4o 和 Gemini-2.0 pro同时讨论需求逻辑。 1. 需求范围确定。我把我要做这个 MVP 的背景、MVP 的设定逻辑、之前评审过的 Multi-Agent 的设计思路一五一十的告诉了 LLM然后让他们先输出个 MVP 的需求范围并说明原因。这个部分对他们而言都比较简单,讨论个一两轮基本就能达成共识。 2. 需求逻辑的定义。这里我会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跟 LLM 讨论需求逻辑,但注意,我不会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扑街的概率很大。我会用如下指令: “我们先来完成第x块内容的撰写。你可以先思考: - 怎么才算讲清楚了这件事情; - 如果要讲清楚这件事情,我需要告诉你什么信息,然后向我提问; - 得到回复后组织这个部分的内容,当然如果还有什么模糊的地方,可以接着追问我。” 然后你会拿到一个贼牛逼的问题 list,质量基本跟我自己努力想的组织框架相当。然后你可以参照这俩 LLM 给的框架自己组织一个更完善的框架,在里面简单叙述核心思想。 3. 让 LLM 完善需求。把上面定下来的框架完整、包含你自己的设计逻辑的文本贴给 LLM,让他基于这个,帮你按照 PRD 的要求来完成这个模块的交互逻辑/后端逻辑定义。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得到一个完成度相对高的、后端同学高度认可的 PRD。 2️⃣ 确定整体的界面+交互逻辑。上面的需求讨论完成后,会发现有个问题,就是他们是各模块分块讨论的,子模块的交互逻辑大致清晰了,但整个产品串联起来逻辑还是有问题。所以这一步是为了讨论清楚产品整体的界面+交互,将之前讨论的各个子模块串起来。 1. 讨论页面结构与导航流程。让 LLM 给你先输出一个这样的东西,摸一摸他到底对页面结构的理解跟你的 gap 有多大,如果很大,那么就先通过这个部分的讨论纠正他。 2. 讨论整体界面+交互设计。这个部分我会先把整体我最关心的界面和交互逻辑告诉他,抓大放小。说完之后让他帮我完善整体的界面和交互设计描述,并针对性给出反馈意见,直到达成一致。 至此,界面+交互设计基本上就很清晰了。把 Step1+Step2的结论一起发给大模型,让他整理成 PRD 的完整版,把你之前习惯的 PRD 组织方式告诉他,他就能给你整出一个完成度不错的 PRD初稿。 3️⃣ 让 Cursor/V0/Trea 帮你写 Demo。 1. Demo 框架的构建。有了上面这两个扎实的文档做基础,直接把文档发给它,让他写产品交互 Demo(API 没有就直接 mock),但写代码之前先帮你规划一下这个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规划后,每一轮输出的末尾都让他 review 现在做了啥,有没有卡点,下一步该干嘛。然后让他按照这个计划一步步执行。你会惊喜地发现,你脑中的这个 Demo 的雏形还真的被搞出来了,如果运气好,还会有些惊喜。 2. 基于 Demo 来完善你的想法。有了 Demo 后,你在交互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之前写 PRD 的时候没想清楚的问题,这时候直接让 AI 帮你改,改到你满意为止。这个过程全程我都是笑着完成的,太丝滑了,比我画原型舒服多了。 3. 最后,你会越改越爽,得到一个你觉得很满意的 MVP 版本。 4️⃣(骚操作):反向修改 PRD。因为你的 Demo 经过你长时间贴脸的打磨,已经是你觉得很理想的 Demo 了,而你的 PRD 还是旧版本,PRD 跟不上 Demo,这时候要去改 PRD 多烦。你可以: 1. 让 Coding 的 AI 总结之前的功能逻辑修改,尽量列个 list 说完整一点。 2. 把这个 list 告诉之前讨论需求的 LLM,让他基于这些点修改 PRD。 就这么按照上述4步搞下来,8个小时之内,你就能拿到一个完成度极高的 PRD+ 完成度极高的真·交互原型。拉研发讲方案的时候,清两嗓子,说:“为了更直观展示方案,我写了个简单的 Demo,先来演示一下”。然后一边操作一边讲,你会发现大家都很认真。 由于我这个产品是个对内的 Demo,连设计都不用介入,前端可以直接基于此进行开发,直接省了前端至少一周的工作。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