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已经结束了两天,但那些震撼、混乱、自豪、唏嘘都还在脑内持续博弈。尝试着着先记下观感,稍后再逐篇拆解。
关于行业趋势
如果不深入牙医群体的真实需求的话,我们很容易误以为口腔医疗器械(如CBCT)的发展方向与更大更快更清晰挂钩。但他们正在提出一些更有公共价值的观点,比如:
- 相比矫正、种植,我们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前置预防,比如儿童龋齿的防治,在各国实行的减糖政策。
- 相较病人,牙医(甚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关注。
- 面对烟民患者,牙医也有责任和方法帮助他们戒烟,因为口腔疾病或许不是单独发生的,它也牵动着其它并发症。
- 而在临床实践中,不止一位KOL鼓励选择性地使用small view的CT以应对必要的诊断工作,以此来减少对患者的辐射伤害,特别是在面对儿童、孕妇患者时。
- 即使是最顶尖的牙医,也会担心被AI取代。但未来牙医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和术后恢复期间对患者的关爱。
关于创新
现场的确有很多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比如革伦的手术AR眼镜。现场试戴之后,感觉的确能解放医生的劲椎。整个机体90克(如果没记错的话),并不会对长时间的手术带来负担。要知道,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疾病里,颈部病症患病率达73% 。
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讲,牙科诊所的空间是有限的,医生可穿戴的设备也是有限的,他们是否还会为更多的有线设备买单就要打个问号了。这不光光是各大AR眼镜厂家之间的竞争,更是诊所里所有数字设备的空间之战。口扫仪替代了相机,那AR眼镜将要替代谁呢?
关于英文
没想到在2025年还会被一再验证,学好英文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重要。这无关中文自信、无关口音,而是我们是否聪明地选择了有效的传播工具。在FDI WDC这种世界级的学术舞台上,我眼睁睁看着部分中国的发言代表因为英文水平有限,而流失了海外观众。他们多半在现实中是很优秀的学术从业者,但因为语言频道的关系丧失了表达中国学术观的机会,多少有些遗憾。
然后,壁报区的年轻医学生反倒让人看到希望。他们在休息区专注地准备自己的讲稿,哪怕上场只有10分钟,哪怕驻足聆听的可能10人都不到。他们普遍英文水平较高,能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观点。未来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舞台。
有意思的是,恰巧在FDI结束后的另一个科室会议上,某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也给大家提出了学好英文的建议。根据基于 SCI、SSCI、A&HCI 三大索引数据库的研究,近十年全球学术论文里,英语成果约占 96.2%,中文位列第五,占比超过 0.1%。作为学者,需要准确地使用语言工具去获得最新的科研资讯,而不是等到他人翻译成中文再去关注,这样永远慢半拍,且二次咀嚼的内容与原文原义总有些差距。
关于他们
临近结束时,我抓住所有能抓到的人,了解他们的观后感。一位来自南美的美女牙医表示,这是首次和女儿来上海,认为上海很Powerful的城市。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老外用Powerful形容上海,一般不都是摩登、未来科技感之类么。来自俄罗斯的年轻牙医表示,中国有那么多新奇的设备,而很遗憾俄罗斯没得卖。某国产CBCT的销售对自家产品很有信心,表示「我们做得就是比老外的好」。而某海外头部品牌的员工表示,老外到柜台问最多的是多少钱。商业展会是个生态,有品牌在C位大放异彩后早早收摊,也有上游小厂在角落里坚挺到最后一刻。老外也不傻,等也要等到最后一天,拖着行李箱半价扫货。而这是小厂的高光时刻。
但是呢,但是呢,除了便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记住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