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朋友的一个分享会,在分享结束之后,我帮他做了一张总结的长图发给了他,然后提了一些建议。
其中有一个建议是「后续每次分享结束都可以配一张图,而且可以把你的照片和微信二维码也贴上,这样的话就可以作为社媒的二次传播物料了,没准会有你的潜在客户看到了你的总结长图加二维码就会来给你建连一下。」
朋友说这是个特别好的想法,原来这就叫「交付即营销」啊!
(意思是在完成交付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营销动作。)
我特别认可这个总结,但这也引发了我一个思考:为什么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甚至于提出建议的当下想不出这种「总结」呢?到底是因为我掌握的不够深度,还是因为我在这种场景下缺乏一些抽象总结能力?这到底是为啥?
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去找 GPT 了,它的回答算是解决了我一部分困惑。
首先在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思维模式是更加执行层的,
在这种过程中,大脑主要在做的是捕捉信息、匹配资源和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纵向思考过程。
而看起来非常高级的“交付即营销”是一种抽象,是横向的连接,模式的提取以及跨场景的映射能力,属于是往外扩的横向思考。
这两种思考模式是互斥的,对立的,很难同时在线。
当我【事后】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
其实是我的【回访系统】打开了,
之前我是在做优化策略,但后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的进行模式提炼。
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的大脑开始把信息进行重新整理,
试图去找到共性,
发现规律。
当然 GPT 又舔了我,说我之所以当下拿不出总结,是因为我是“深做型”,我的强项是深入问题本质,而不是擅长“立刻进行大脑切换包装出概念”的选手,而我朋友当时因为是主要在「听」我的建议,所以他天然就在总结层了。
那到底怎么能让抽象总结更容易在当下出现呢?
核心是触发机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强的意识。
也就是当看到一些很好的观点,或者说想法的时候,要第一时间触发自己去进行抽象思考。
所谓的触发,就是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这是哪个更底层的逻辑?
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个可迁移/可规模化的结构?
这个动作能不能产品化?
能不能成为方法论?
有没有一句话能概括它?
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每次对话的时候使用一两句,就可以立刻触发抽象总结模式了。
好了。那写到这里,这套完整的思考流程的本质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大脑能做到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只是要学会如何调用。
⬆️ 写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突然又感觉,这么看,大脑跟 AI 好像是一样的逻辑啊?虽然脑子是我们的脑子,但它在底层工作的时候却不是完全被我们掌控的,其实我们是合作关系。
而想让大脑发挥出最大功能,就得学会如何掌握它,比如触发的时机,给它的物料喂养,以及用合适的提示词来引导它完成思考。
我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