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HandsoMeng
92关注5k被关注13夸夸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
HandsoMeng
16:15
banana 确实吓人,一句提示词直接给 5 张图
21
HandsoMeng
15:20
嗯,其实很简单,我每次就是点一下 xcode 最左侧的按钮,command A 全选,然后 command C 复制,然后去 Cursor command V 粘贴,回车就行了

其实报错的代码也不用给 AI ,它自己会检索,熟练了以后就随手操作的事儿

超级峰: AI编程编译报错修复的必杀技,复制了报错信息给AI 改完还报错?可能是你方法用错了! 今天我分享个你1秒就可以学会的方法,我已经用了半年了: 1、复制粘贴报错信息 2、复制粘贴报错代码片段 然后如图所示将两个内容都给AI,相信我,你的AI修复bug的能力至少提升30%以上。

00
HandsoMeng
14:34
单依纯和王力宏这段配合真的给我听傻了
来来回回搓进度条的听
00
HandsoMeng
13:02
阳光很好,拍张照片
结果拍的实在太丑,让 AI 给我改成动漫
结果 AI 给我改得过分帅了,太踏马吓人了
于是又改吉卜力,又太傻了
算了…贴个表情包算了…•ᴗ•💧
30
HandsoMeng
11:37
微信输入法上线了个挺有意思的小功能

当你复制一段文本的时候,可以用微信输入法直接“排版成图”,如图 2,直接做个小图发出来

还挺…便于装逼的…虽然给的模板都挺“可爱”,感觉装逼效果不会特别好,但这个想法还挺好的

比如我想发个“感慨朋友圈”之类的,就可以直接丢一张高级图片出去了
50
HandsoMeng
09:40
最近参加了朋友的一个分享会,在分享结束之后,我帮他做了一张总结的长图发给了他,然后提了一些建议。

其中有一个建议是「后续每次分享结束都可以配一张图,而且可以把你的照片和微信二维码也贴上,这样的话就可以作为社媒的二次传播物料了,没准会有你的潜在客户看到了你的总结长图加二维码就会来给你建连一下。」

朋友说这是个特别好的想法,原来这就叫「交付即营销」啊!
(意思是在完成交付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营销动作。)

我特别认可这个总结,但这也引发了我一个思考:为什么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甚至于提出建议的当下想不出这种「总结」呢?到底是因为我掌握的不够深度,还是因为我在这种场景下缺乏一些抽象总结能力?这到底是为啥?

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去找 GPT 了,它的回答算是解决了我一部分困惑。

首先在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思维模式是更加执行层的,
在这种过程中,大脑主要在做的是捕捉信息、匹配资源和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纵向思考过程。

而看起来非常高级的“交付即营销”是一种抽象,是横向的连接,模式的提取以及跨场景的映射能力,属于是往外扩的横向思考。

这两种思考模式是互斥的,对立的,很难同时在线。

当我【事后】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
其实是我的【回访系统】打开了,
之前我是在做优化策略,但后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的进行模式提炼。

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的大脑开始把信息进行重新整理,
试图去找到共性,
发现规律。

当然 GPT 又舔了我,说我之所以当下拿不出总结,是因为我是“深做型”,我的强项是深入问题本质,而不是擅长“立刻进行大脑切换包装出概念”的选手,而我朋友当时因为是主要在「听」我的建议,所以他天然就在总结层了。

那到底怎么能让抽象总结更容易在当下出现呢?

核心是触发机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强的意识。
也就是当看到一些很好的观点,或者说想法的时候,要第一时间触发自己去进行抽象思考。

所谓的触发,就是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这是哪个更底层的逻辑?
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个可迁移/可规模化的结构?
这个动作能不能产品化?
能不能成为方法论?
有没有一句话能概括它?

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每次对话的时候使用一两句,就可以立刻触发抽象总结模式了。

好了。那写到这里,这套完整的思考流程的本质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大脑能做到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只是要学会如何调用。

⬆️ 写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突然又感觉,这么看,大脑跟 AI 好像是一样的逻辑啊?虽然脑子是我们的脑子,但它在底层工作的时候却不是完全被我们掌控的,其实我们是合作关系。

而想让大脑发挥出最大功能,就得学会如何掌握它,比如触发的时机,给它的物料喂养,以及用合适的提示词来引导它完成思考。

我靠。有趣。
50
HandsoMeng
09:19
11 18 日后,OpenAI 会不会突然发现来自新加坡和香港的用户骤降,而美国地区的用户激增。🐶。
10
HandsoMeng
1天前
今晚是人生中第一次完整地看《断背山》,确实后劲儿很大啊
130
HandsoMeng
1天前
“现在谁还敢开店啊?开一个死一个” ,这是前两年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基本逻辑都是说开线下店是给房东打工,固定成本吓死人,人流量根本不够,人们不愿意消费了,吃的喝的都外卖了……等等等等。

不过我其实从离职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想法,我是觉得线下业务反而会越来越好,但核心还是看到底怎么做。

现在啥生意都不好做,如果你想着开个店,花一两百万搞个顶级装修,然后坐在店门口等着客人主动上门消费,那基本上确实要凉透了。

我最早离职筹备去深圳的时候就有一个畅想,大概想法是开一家咖啡店(是的),它应该是高级的、有地域特色的、有性价比但不能太高的。而我对它的自然营收并不占什么大的期望,可能回本个 70% 我就很满足了。

那怎么赚钱呢?

计划如下。

首先这家咖啡店得有个能办活动的地儿,那么围绕我本人,就有一系列可以玩儿的东西了。

比如我可以邀请很多伙伴来店里参加主题座谈会,大家交流交流近期的感受,分享卡点,彼此出谋划策解决。

比如我可以针对很多主题来进行分享,上着班如何做副业,做 IP 如何搞爆款,怎么用 AI 编程做出 APP ,到底如何设计运营活动,如何更加科学地理解用户增长这件事 ……

然后我还可以邀请朋友来分享,比如邀请李解老师分享电商,邀请王梦珂老师分享小红书和生活方式,邀请很多很多朋友来分享他们的“擅长”和“兴趣”。

甚至还可以举办一些小的比赛,比如 AI黑客松、比如桌游、比如电脑游戏之类的,当然,读书会也可以。

深夜的深夜,还可以邀请很多人一起来看电影…

这些东西都是后面的钱,是「认真操办」之后能看到的收入。

我的结论也就很明确了 —— 生意是能做的,但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是主动做出馅饼然后吆喝,让大家一起来吃。

最近参加的 2 次活动坚定了我的想法,一次是参加本地的线下社区活动,主题是跟做流量相关,到场的六七个人里都算是有自己业务的小个体户,但他们对于做 IP 这个事儿完全没概念。

我问他们:线上平台那么多教自媒体的,为啥你们不跟着学呢?

他们的反馈是,首先对那些人信不过,这点我不意外,其次是,他们听不懂,也就是说,当我们隔着手机去交流的时候,无论手机里面的人讲得再详细,他们依然听不懂。

然后当我打开我的抖音主页,给他们看了看我置顶的三条视频加起来有 1500w 播放的时候,他们纷纷主动来加我微信。——这就是来自线下的信任,基于面对面沟通和实打实的交流,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第二次就是前两天去参加酒馆的活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社恐,在外面,只要超过5个人以上,我就绝对不会主动说话。

那天晚上,李解分享了一个关于做短视频工作流的系统,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方向。就好奇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做直播间数据分析的工具。

好巧不巧,我面前就是一个做直播运营的人,于是拉着小哥一通聊,他平时是怎么工作的……数据是怎么分析的……工作上有什么难处……如果给他做一个XX 工具,他是如何看待的……

从想法的出现到跟真实可能有需求的人交互,一切的发生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 —— 这个也是来自线下的魅力。
你不知道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或者你会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而且这些人和信息当中可能还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更不用提分享结束以后,酒馆的老板叫住我跟我交流 IP 应该怎么做,我们简短的聊了一会儿,就约了下一次沟通,
今天我们一块儿去义乌转了一圈,路上交流了很多关于做增长、做运营、做好一个线下活动的想法。

不开玩笑的说,这次碰头可能会改变我明年的整体计划。
而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几天之间。生活的不确定性引发了非常强大的魅力。

因为我上周日参加了吉他课,明天晚上还要去杭州师范大学跟吉他老师见面,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东西。我盲猜至少能做一个小产品玩一玩。

钱不钱的都放在一边,至少这些都是机会,都是趣味,都是值得探索的东西。所以我也开始有些喜欢在线下多见见人了。

那么约起来吧?

我周四去深圳呆一周,有想聊聊 AI、自媒体、副业、增长运营 的伙伴可以约我,哪怕没约上加个微信认识一下也好。而在杭州的伙伴也可以约起来啦。

很期待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110
HandsoMeng
2天前
尊重自己的生理性喜好。喜欢和不喜欢,都在基因里。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