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明月白露
269关注48被关注0夸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明月白露
9天前
重新下载了flomo,发现两年前的笔记😳这是我写的吗?怎么这么弱智😳😳
10
明月白露
14天前
提个问,目前数字人口播的主流应用是啥(个人应用级或企业应用级都行)
30
明月白露
15天前
下了一天雨
00
明月白露
16天前
元宝原本的价值是公众号的信息源,但现在KIMI和通义也能查公众号信源,元宝已经没有独特的优势。
像豆包在轻量化使用上具有优势,反应快,效果准,感知也比其他应用更活泼,在轻量级使用上最容易想到豆包,但深度推理是不如密塔,通义的。

Bink_Ron: 近期和朋友聊天,听说国内像豆包、元宝、Qwen 等团队近半年都在猛肝产品,加班之狠(甚至有10-1-6.5的传闻)令人咋舌。不禁很好奇国产模型现在进化到啥地步了,就去 APP store 翻了翻元宝、豆包这两个直接的竞品近半年的迭代记录,并对最新产品进行了体验。有一些感受,记录如下。 先是豆包。 1. 豆包确实厉害,既要又要。一方面在追赶 ChatGPT、Claude、Gemini 等 SOTA 模型产品的能力,比如DeepResearch、边想边搜(多轮次检索)、Artifact、AI 播客等。另一方面,在追赶过程中,还保持着自己对产品框架的独特定位。 2. 豆包想得很清楚:移动端要轻便易用,桌面端要 context、要 SOTA。 3. 豆包的移动端 APP 的主场景我认为是轻问答,她鼓励用户有任何小问题,首先想到豆包。字节把豆包 APP 包装成通讯录,制定豆包,可能就是想传达一种感觉——豆包是你最亲密的 AI 伙伴,希望你有事能想到她,给她发消息打电话。 4. 豆包 APP 是我认为全球范围内,从起心动念到开始交互的摩擦最低,交互起来最轻快,体验最丝滑的APP,没有之一。每次打开豆包,直接进到聊天界面,上面是聊天历史方便 call back,如果想开启新话题直接说就好了,不用纠结要不要开个新窗口说。真正和 ChatGPT、Claude、Gemini、grok 等一众产品做出了差异化。 5. 至于语音交互,就更绝了,国内断档领先竞品的存在,拟人化的音色和语气词,超低的延时支持随时说话打断,大量为了流畅沟通而做的优化(包括 prompt 工程、Memory 工程和训练),更绝的是,你还能让豆包唱歌,她并不是在放歌,而是真的唱了,像人一样会走调的… 另外,从设计师可以看出,豆包APP 在极大地鼓励用户使用语音交互,它认为很少有人在手机上会愿意打一堆字,甚至输入框长按都能触发语音输入… 今年过年我给亲戚们安利 AI 产品,最好使的就是豆包,给豆包打几分钟电话示范一下,没有亲戚不心动的。 6. 豆包的桌面端在比较早期就做成了浏览器的形式,比 Dia、fellow 都早。虽然我能够理解如果能打下浏览器的心智,就能拿到大量的桌面时间和桌面端 context,未来大有文章能做,但由于 ChatGPT、Claude、Gemini 太强大了,我至今未能感受到豆包拿着 context 在桌面端做出的差异化体验,除了一点:读论文。我现在100%的论文都会复制到豆包来读,真的吹爆。其实我有 Monica 会员,沉浸式翻译也绑定了 DS 的 API,但前者的对照翻译就很屎,在我看来就是不可用级别,主要是切片策略,一行一行切片,灾难级的上下文理解,还消耗我 token;后者对论文的切片也一样差,且由于接的是 DS,虽然单句的质量稍高,但翻译一篇论文的耗时一言难尽,有的时候等它结果的过程中我英文都读完了才翻译出来… 豆包就不一样了,或者说字节系的产品,文本切片策略都很顶,估计火山有统一的模型来处理,加上豆包翻译的质量和速度,体验顶级。 7. 此外,由于豆包多、快、省外加质量稳定的特点,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想用大模型干小活,我首先想到就是用豆包客户端。比如想要快速处理一大段的文本格式,快速出个图(改个图),英文纠错,修改小代码格式问题(如 json、mermaid 、xml之类的)。尽管我ChatGPT、Gemini、Monica都能无限使用,但总觉得他们很重很慢,遇上类似上面这些活时,总是下意识开豆包做,可见豆包多、快、省的心智烙印在我心里之深。(PS:豆包的桌面端全局划词插件也是我唯一保留的插件,极好用) 8. 从产品迭代历史来看,我感觉豆包团队的思路就是,认可 ChatGPT、Claude、Gemini等产品在桌面端的用户价值,并坚定跟随,尽可能对标了东西就要青出于蓝,虽整体上很难做全球第一梯队,但必须做国内第一梯队,为国人带来极致的桌面端体验。所以在桌面端,我猜,豆包团队的核心目标就是做国内的 SOTA。 再看元宝。 1. 相比之下,元宝则有点在赶工的味道了。从版本迭代记录看,今年 DS 爆火后开始发力,一直火力全开补全敌有我无的产品能力。比如文档问答,图文 RAG,AI 绘图,智能体,Artifact 这些能力。 但看现在 SOTA 模型产品的进度,似乎元宝还有好些前沿的能力要追,比如 DeepResearch,通用任务 agent(自带虚拟机和 computer use 能力),AI 播客… 2. 但追赶之外,元宝似乎没有像豆包那样,找到自己该主张什么独特的用户价值,在自己的框架下追赶,不论是移动端还是桌面端。这么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赶工,看起来更像是应激反应,而不是在 bet 什么。 3. 当然,也能看出来,元宝一直在想办法利用腾讯系强大的产品生态做出独特的用户价值,比如打通微信聊天、微信搜一搜、腾讯文档、QQ 音乐。但体验过后,怎么说呢,我能感觉到团队很浮躁。表面上看这有那也有,但看不出产品里有什么独特的心思,连接缺乏深度。 4. 比如作为聊天助手植入到通讯录,却没有利用这个生态,打造出一个体验明显超越豆包、kimi 的使用场景。就拿摘要助手这个曾经的热门场景来说,在微信生态中转篇文章给元宝,竟然不能基于这篇文章连续讨论,甚至不能回跳到元宝 APP 里接着讨论。更不要说转发播客、视频号这种多模态的消息了。 5. 借助微信通讯录这样的资源,本应该轻而易举做到豆包绞尽脑汁做到的事情——打造一个 all in one 的、通讯录里的陪伴者+小助手人设。如果能够好好设计一番,哪怕抄作业,不说迁移豆包的用户吧,也能在微信生态中获得豆包难以覆盖的新客,复刻豆包的主要用户价值。至少当时我看到元宝接入微信通讯录时,我是这么想象的,我相信以腾讯的产品能力,把这个场景吃下来是很轻松的。始料未及的是,没有后文了,元宝就这么放弃了? 6. 近期上线的 QQ 音乐的打通也毫无深度,网易云音乐之前整了个活,把用户近100条收藏音乐导成提示词给 Deepseek进行分析,这种类似的活就该元宝+QQ 音乐来整。作为一个私人助手,在为用户推荐音乐时,最重要的用户价值是要懂用户,能结合用户偏好精准找到用户现在想听的音乐,元宝本可以很容易和 QQ 音乐联手,拿下这个心智,居然也放弃了。去捡了最后一步——推荐音乐→找到音乐这个链路——这一价值芝麻大点的心智。 7. 本以为不用元宝,是因为我不懂他,谁知道了解完,还是没有找到任何用他的理由。他的产品设计,没有给出一个类似豆包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差异化特征,只是一个劲在追随。潘乱曾经的大作《腾讯没有梦想》里说的问题,今天从元宝的状态看,好像问题依旧存在。 这个容易被 FOMO 驱动的时代,每一个想做成的产品都需要反复思考并清晰地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值得被记住。” 豆包似乎逐渐摸到了节奏,元宝好像还没有。

00
明月白露
17天前
标注员的时薪比实习的日薪还要高😳
00
明月白露
25天前
听了场评弹,估了一下单店模型。
假如一人单价50元,一场评弹大概40人,单场收入应该是2000元,一天9场,日收入18000元。
不过这是周末下午的状况,工作日的人流应该少很多,以周为单位估测,假如工作日的日收入是周末的30%,那周收入大概是63000元,月收入25万,这算是粗估的数据。
算成本的话,主要应该是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前者是演出费,后者是租金,设施费和茶水费。
假如前者占了30%,即月费用75000元,那么有三个演员,每个人月收入25000元。
按消费者类型来看,主要是夫妻,母子,母女,亲子,老人,中年男性,年轻女生,家庭消费估计贡献了大半的收入,家庭之外的收入主要由女性消费,来自纯男性消费的收入估计不达10%。
30
明月白露
26天前
把这周的行业新闻追完,一瞬间蹦出来七八个可以延展的观点
00
明月白露
28天前
摊上一个又菜又爱开会的LD是真绷不住,我面试的时候居然还以为是深藏不露
00
明月白露
1月前
一个感觉就是男女对立今年疯狂加速,24年除了胖猫,想不起来还有啥相关事件,25年印象里有两三起大事件了
00
明月白露
1月前
密塔的检索能力越来越牛逼了,一个深度研究把企业的供应商全爬出来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