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Dliu.
380关注101被关注1夸夸
🤡03年初入职场的打工仔
✊🏼理想:赚大钱$_$$_$
❤️职业领域:AI产品经理(金融科技领域)
👣爱好:爱胡思乱想。
置顶
DDliu.
1年前
自我介绍:
我目前状态就是下面这段话描述的样子。
我未来一年要做的事也在下面这段话中。
------

什么人大概率会一事无成?

【一个思想深遂的年轻人大概率会一事无成。因为他的灵魂走在了年龄前面。】

请相信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去亲身实践你所懂得的道理,当这样的道理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制裂,就越无法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很多年轻人很小就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他们自觉不是乌合之众,也能很快从现象中看到本质,摸清一些社会运转的规律。

但是你会被一些东西反噬,你的精神的宫殿铸就得越是红了。

你知道的大多,想要的太多,苦怕的太多,继而失望也越多,无能为力的感觉和生活的灰色地带也越多。这种复杂嵌套的思维结构想的越多,行动力就越低,在思想上不断做加法,在行动上就会不断做减法,因为你每一分钟都会停下来复盘且怀疑,这时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了,这使是思想上的自愧,这是聪明人的弊端。

不要觉得自己的思想很深刻,思想是会随着静转而变化,你需要弯腰去做一些你自以为已经懂得的小事,去成长,去积累,去接触,去身体力行的感受这个社会,如果感觉思想停滞不前。

那就说明一定是思想走得太快,你需要去等等你的身体,需要你去花费时间在实践上,然后你的思想才能更进一步,这两者永远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你说你非要等到所有的精神蓝图都已经规划好了再去行动,抱歉,你等不到的。

你现实痛苦的来源,习惯了思考的天马行空,日行千里,回归现实一块,地久天长,遥遥无期,合抱之母,身为豪梦。你想的越多,你就越难开始。
1326
DDliu.
08:29
第一次刷到Kimi出的这个researcher模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 OpenAI 二月份推出的 DeepResearch 吗?

事实上,申请内测通过、第一次上手体验后发现,两者不能说一模一样,也算得上大差不差。都是你输入一个研究方向,然后模型理解问题时会主动反问,帮你构建更清晰的问题空间;等你确认问题细节后,就会进入漫长的研究分析过程。

最终生成内容的展示形式也类似,都是一段长文本输出,然后在文中对应处插入搜索引用源。只是 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最后会多一个 "可视化报告"。

---

实际体验一段时间后:
Kimi Researcher 完完全全按照我的指令来,生成的分析文章真叫一个 "深度研究",详细得不能再详细,透彻得不能再透彻。相较之下,DeepResearch生成的分析内容浅尝辄止,单这一点,DeepResearch 已经输得明明白白。

当然,Kimi Researcher 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生成文字太长、速度太慢,用户体验这块确实有待提升,整体阅读体验肯定比不上 DeepResearch。但好在最后会生成一份颜值超高的 "可视化报告",不仅高度概括了冗长文字的核心内容,排版审美也在线。有些场合,直接拿这份报告当 PPT 去做演讲汇报,都完全没问题!

实测 Kimi-Researcher:比 OpenAI DeepResearch 更能打,深度研究它是真行!

20
DDliu.
2天前
Kimi K2模型,这个K2的名字让我想起了韩剧《The K2》

还没有深度体验呢?不知道为啥莫名其妙有点好感?

难道是突然联想到了池昌旭那张帅脸?😍😘🥰
20
DDliu.
6天前
银行许多岗位的工作,AI或智能体完全可替代。

在参与银行智能体项目时,mentor透露,公司早有意在平台推出部分岗位的标准化智能体服务,却因压力未能推进。原因很简单:这类智能体一旦落地,大量基层岗位将失去存在价值。而银行每年需保障一定就业岗位,因此几乎没有银行业务愿意提供业务经验来设计智能体。
00
DDliu.
8天前
1、MCP 的核心定位:作为 AI 应用的 “USB 端口”,MCP 是一种标准化协议,旨在解决 Prompt Engineering “动态意图理解与静态工具调用割裂” 的问题,通过 C/S 架构实现 AI 与外部工具、数据、服务的 “即插即用”,统一不同大模型的工具调用标准,提升 AI 应用的扩展性与协同效率。

2、与 Function Call 的关系:二者非替代而是协同进化。Function Call 是特定大模型的专有能力,适用于高频轻量任务,响应快;MCP 则是通用协议层,统一了各模型的调用标准,擅长复杂任务的跨系统协同,可降低跨平台适配成本,倒逼 Function Call 更标准化。

3、企业落地价值:在金融、制造业等复杂场景中价值显著。以金融行业为例,MCP 可解决传统方案中系统耦合、权限管理碎片化、跨系统集成复杂等问题,实现 LLM 与知识库、外部系统的解耦,降低 30%-50% 的对接成本,且更贴合合规要求;但小型单一场景下,Function Call 仍更高效。

4、当前挑战与长远意义:目前 MCP 面临生态不成熟(垂直工具少)、企业迁移成本高、安全与性能平衡待验证等问题;但长远看,其有望成为 “AI 时代的数字神经系统”,推动工具 “一次开发、全生态复用”,并促使人机交互从 GUI LUI(语言界面)进化,成为 AI 工具调用生态的 “标准化推手”。
5、结论:短期内 Function Call 仍是高频轻量任务首选,长期 MCP 将与 Function Call 协同,推动智能体平台进入 “低代码、高兼容、强扩展” 阶段,对复杂场景企业及平台型产品而言,布局 MCP 是必然趋势。

插件仍是主流,MCP 凭什么值得期待?金融、制造业落地案例告诉你答案

00
DDliu.
13天前
近来,AI圈子里有个热议话题:“提示工程”这一名称是否该更改为“上下文工程”。

在我看来,上下文工程的范畴确实更广,它包含了提示词工程。所谓上下文工程,指的是为大语言模型(LLM)提供完成任务所需全部信息的工作。这远不止是写好几句提示词那么简单,还涉及任务描述、示例样本、检索增强生成(RAG)、多模态数据、工具调用、状态信息、交互历史以及信息压缩等多个方面。

其实,在AI领域深耕的从业者对这些工作都不陌生。大家心里都清楚,一个复杂的智能体项目,必然离不开对各类上下文的处理。所以,纠结于这个领域该叫“提示词工程”还是“上下文工程”,意义不大。

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上下文工程该由谁来负责?如果公司专门设立了提示词工程师或上下文工程师的岗位,那这项工作自然有专人承担。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这类专职岗位,于是乎,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算法研究员,甚至连运营人员,都有可能被拉来临时接手这项工作。

换个角度看,AI领域向来没有固定的发展范式。前两年还在热捧“大模型”,紧接着又开始热议AGI(通用人工智能),随后是智能体,最近“通用Agent”又成了焦点。这种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从业者们不得不持续探索、不断调整,也因此,AI领域的人几乎都得保持“全栈学习”的状态,不断吸纳新知识。

秘塔AI搜索

00
DDliu.
13天前
PromptPilot 是功能完备的提示词设计与管理平台,推荐新手在撰写复杂提示词(尤其是企业级提示词)时使用,能帮助用户学习专业模板,经历从 0 1 的全流程,培养规范设计习惯。

撰写提示词无需被固化的结构化模板禁锢,关键是明确输出目标、制定执行步骤、规定输出格式,将这三个要素传递给大模型后,模型会自然运用结构化模板对原始表述优化重构,模板是形式呈现结果而非创作起点与束缚。

从结构化思维到实用工具:字节免费工具 PromptPilot,让提示词创作与管理更简单

01
DDliu.
15天前
案例背景:红杉投资的Sierra估值45亿美金,被称AI agent标杆,目标是重塑客户服务体验。
核心能力:
- 企业级对话式AI代理平台,通过文本/语音互动处理复杂任务(订单管理、退换货等),集成企业后台系统(CRM、订单管理系统)。
- 结合OpenAI/Anthropic大模型构建“监督模型”,减少幻觉问题,保障可靠性。
- 支持定制“品牌人格”(如消费品Agent风趣、金融Agent严谨)。
商业模式:
- 按结果付费:仅成功解决客户问题(如完成退货全流程)收费,未解决或需人工介入则免费。
- 量化标准:以客户问题关闭率、订单挽回率等指标验证结果,颠覆传统SaaS按席位/时长收费模式。
---
价值意义:
- 风险转移至服务商,降低企业采用AI的成本顾虑,提升决策效率。
- 驱动双方持续优化AI agent,推动AI从“工具属性”转向“成果交付属性”,被红杉视为未来AI应用主流方向(不卖工具卖结果)。
01
DDliu.
15天前
写好一个提示词不必过于拘泥于固定框架,只要能达到三个层面要求就可以:

第一层:能否让 AI 输出符合你预期的回答。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就像我们发出指令后,至少要得到一个方向正确的结果。
第二层:能否让 AI 稳定输出符合预期的回答。偶尔一次达标不算什么,真正的好提示词,要能让 AI 在多次调用中保持稳定的表现,避免 “时灵时不灵” 的情况。
第三层:能否实现复用,做到结构化、轻量化。一个优秀的提示词,不该是一次性的 “消耗品”,而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能在相似场景中快速调整后使用,同时保持简洁不冗余。

花半个月死磕提示词后,我发现:真正值钱的不是模板,是这套可复用的结构化思维

00
DDliu.
15天前
抖音上刷到下面内容,感觉就目前的AI是有点夸张了,但不排除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真的会陷入这种困境。其实生活工作中琐碎简单事情是可以让AI代劳了,但留下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AI无法解决的事情,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人类会不断思考,持续进步的。而且如果没有自己思考和想法,纯被AI牵着鼻子走,也很难有大的创新和质的产出吧。
---
标题: 过度使用AI居然会造成脑损伤,麻省理工大学逆天研究.... #AI #人工智能 #抽象 #黑科技 #科普
作者: AI科技评论
视频文案:

研究结论:麻省理工大学实验显示,过度依赖AI会导致大脑神经连接减少47%,负责创新的α波和活跃思考的β波降低,认知能力萎缩(如写作逻辑和深度下降),形成“认知债务”(用短期便捷换取长期思考能力衰退)。
实验细节:
- 分组:54名参与者分为“AI组”和“只用大脑组”,跟踪4个月并扫描脑电图。
- 对比:AI组神经连接从79个降至42个,83.3%无法引用AI生成内容;非AI组神经回路更活跃。
---
例外现象:习惯主动思考的人使用AI时,反而能通过AI的信息收集能力提升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联想。
---
建议:策略性使用AI,避免被动接受,可借助AI激发头脑风暴,而非替代独立思考。
00
DDliu.
21天前
什么情况下,你愿意付费?

对我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我在做一件非常紧急且重要的事情,自己根本来不及(甚至根本不会做),这是一定会付费,甚至被割点韭菜也能接受。

2、我自己在做某件事情,如果做成了就能获得明确的、很大的收益,但这件事情中间一部分我不擅长,这个时候权衡后会选择花小钱办大事。

3、某个产品(或者服务)我非常喜欢,真的就是打心眼里喜欢,且价格合适,这个时候会付费。

---
所以综上所述,能很好盈利的副业都是直接卖结果,而不是过程(教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