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介绍阅读方法的文,挺有启发。
1. Sourcing(搜书)
工具化收集:将看到的书籍链接发送到 Instapaper,再通过脚本批量转至 Airtable,包括元数据如类别、出版年、作者等 。
简化购买动机:避免盲目购买形成“反图书馆”负担,应区分“收藏”和“真正要读”的书 。
2. Choosing(选择)
强调多重启发式策略:
即时应用价值优先:优先选择能立即使用的书籍。
同题多读(Syntopical reading):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多本对比理解。
时间考验的图书更可靠:优先读 10 年以上的经典作品。
兼顾广度与深度:逐渐补足自己在不同领域的知识盲区。
现代版本并非劣势:作为入门,现代译本或简析更可读;深入再转向原典。
朋友的推荐也有价值:可作为探索和交流的起点。
载体选择:叙事类倾向听书,其他则用 Kindle 阅读。
免费样章试读:通过快速浏览样章来判断是否值得深入阅读 。
3. Reading(阅读执行)
多本“并读”策略:同时阅读不同类型(小说、非小说、听书)的 3 本书,避免阅读疲劳。
高亮与笔记:标注(尤其是不熟悉的词汇)并同步到 Readwise,方便之后处理。
灵活略读:不必强迫完整阅读不相关章节,可跳过。
视觉化与比喻:将书中概念构想为意象或比喻,增强记忆连接。
章节总结:读完每章在脑里快速复述要点,并结合视觉化记忆“宫殿法”。
重读与重复强化:经典书籍建议间隔后重新阅读,通过间隔重复帮助记忆 。
4. Processing(处理与记忆)
这是将阅读转化为持久智慧的关键阶段,方法包括:
写读后总结/书评:结合 Readwise 中高亮内容提炼关键要点。
制作索引卡片:将重要内容写在实体卡片上,有图、有关联,便于回顾。
卡片复习机制:设有“已处理”与“待处理”两类容器,通过标记日期和使用频率评估卡片回访优先级 。
听作者访谈:通过播客听作者详谈,解疑并加深理解。
作者建议将约 50–60% 时间投入到“处理”阶段,其长期收益远大于阅读时光本身 。
5. Future(持久演化)
强调阅读系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不建议一开始就部署复杂流程。
鼓励逐步引入高亮、笔记、写作、卡片、复习等模块,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