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的东西
为什么中国小商贩和购物者会构成互相(部分欺骗从而)贪小便宜的现状?
当然,和几十或者十几年前相比,肯定好很多了,但还是有很多情况如下:
路边摊卖葡萄,喇叭喊:新鲜葡萄又大又甜,5元1斤。
购物的人上去先还价:4.5一斤吧,我买2斤。
路边摊老板:好啊,那这串吧。
顾客挑了一阵换了一串给老板。
老板在称上按了几下,说:2斤3两,算你11块吧。
顾客:抹个零10块吧。
老板:10块不赚钱,11块,我这个不打药的,成本高。
顾客:行,11块。
顾客回家一称,总共2斤整。划着5.5元1斤。然后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
其中,老板一个月差不多赚8000,购物者工资也8000。
超市葡萄7块一斤。
葡萄都打了农药。
我曾经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
小贩为了赚更多的钱,所以就是有欺骗的动机,尤其是流贩和对游客卖的商铺,不需要害怕顾客找上门。
他们不这么做,相比同行就会亏钱。
但这种定价和欺骗的默契不知道是怎么确定的,的确很有意思。
顾客因为知道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要去还价抹零来预先降低自己的损失。
那些直接买的就成了“冤种”。
整个社会就在“聪明的”普通人中形成了互相骗的状况。并且落入了某种囚徒困境中,两者都是最优解,但徒增了交易成本。
最近我有个新的感悟(或许是因为在读佛洛依德的书):人愿意无休止地做类似的事情,很可能其中包含了一些欲望机制。
最基础的比如骗到人赚钱的快感(老板),“迫使”他人降价从而得了便宜的ego膨胀(顾客)。
这些细小但延绵不断的行为,是习惯,更是力比多的扩散和满足机制的产物。
是力比多的扩张本能打败了公平交易的基本准则,导致购物者在互联网购物中也经常重复类似的情形。
这也同样能解释很多年轻人,在这种满足机制构建完成之前,接触到了相对成熟公平的市场——比如超市。
因此很多年轻人现在在购物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往往要不选择不去摊贩直接网上购物或者商店购物,要不选择问个价觉得贵就走不还价。(哪怕他们月薪和积蓄远不如上面所预设的8000)
这导致大城市社区边上的小贩消散,只剩下相对价格透明一些的加工食品(如炒饭米线)。